个人资料
正文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七七事变80周年(ZT)

(2017-07-07 17:04:25) 下一个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七七事变80周年

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

硝烟散去,和平安宁

然而,曾经的苦难不能忘

曾经的牺牲不敢忘

 

落日卢沟桥上柳,

送人几度出京华,

本是迎送客人的门户,

却在80年前的7月7日,

招来炮火侵袭。

1937年7月7日,

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县城,

进攻卢沟桥,

史称“七七事变”。

80年前的7月7日,

战火染红了卢沟桥,

宛平与北平不平,

华北与中国告急。

一寸河山一寸血。

7月7日的枪声,

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这一天,

投下长达八年的暗夜,

遮覆了3500多万同胞的尸首;

这一天,

刻印着一个民族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痛。

8年抗战,

记录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与杀戮,

也见证中华民族的抗争与不屈。

七七:不能忘却的纪念

七七,祭告遇难同胞:

正义不容亵渎,历史不会重演!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拒后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图为“七七事变”当天,北平卢沟桥上的守军。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军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抗战。37师219团在团长吉星文指挥下守卫卢沟桥,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图为1937年7月7日当天,二十九军士兵守在 “卢沟晓月”碑石边上。

日军庆祝占领卢沟桥。

二十九军系冯玉祥的西北军旧部,以“大刀队”闻名,抗战时期驻守平津,军长宋哲元。图为1937年7月8日,驻宛平县城的二十九军疾奔应战。

二十九军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7月28日夜,宋哲元率部撤离北平。图为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军进入北平正阳门。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全文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1937年8月,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在上海码头欢迎新一批回国的留日同学。“卢沟桥事变”后,国难当前,海外中国留学生纷纷辍学共赴国难,尤其留日同学更是悲愤异常,战端初启,立刻整装回国。两个月的时间内,6000余名留学生中有将近4000人回到祖国。

▲1945年10月,中国军队于“七七事变”8年多后回到卢沟桥。驻守该地的军人代表着守土卫国的正义形象,背后的石碑上斑驳的“卢沟晓月”四字,饱含着民族历史的沧桑与荣耀。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占领了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又侵占了大半个中国。

为了达到长期占领中国,乃至征服世界的罪恶目的,日本侵略者对我国施行了疯狂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暴行,并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资源财物…

历史,总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勾起回忆和反思、传递精神和力量。

80年前,宛平城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枪声,民族复兴的新阶段由此肇端。卢沟桥的鲜血书写了牺牲的记忆,也唤醒了一头雄狮。卢沟桥上一声枪响,全体中国人被惊醒,全面抗战开始。

从全民族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到全面实现“中国梦”,狮子不仅醒了,而且越来越清醒,而且清醒到气势磅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狮子再猛,也得睡醒之时。我们能有今日,全体中国人的觉醒之日----1937年7月7日,绝不能忘记!

纪念七七,温习这段抗战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