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徘徊在上古时代

历史就是远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时空的隧道; 思维就是不灭的灵魂; 开始吧,让灵魂穿越时空,回到亘古...
正文

乐谈东北亚史十五

(2009-05-03 09:21:56) 下一个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五)

大连地区从西周至战国的考古学文化,引用考古学家的观点,是该地延续至晚商(下限可能到商周之际,这么短的时间考古学分辨不出来)的双砣子三期文化发展蜕变而来的。这和我们关注的焦点“二次捡骨家族丛葬”葬俗,并没有因文化面貌的提升而中断这个现象是一致的,表明此地的原双砣子三期人群并没有大规模移动,而且也没有丧失标志性的特征。这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结果,可以让我们继续探询歳人的历史。其实歳人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从西周至战国整个大陆历史的影像。

为什么说大连地区从西周至战国的考古学文化是最完美,最契合历史的考古资料呢?因为前文总结的那几个考古资料的要点,可以和历史一一印证。我们高屋建瓯,来快速浏览一下这段时间的历史,同时和考古资料比对。

西周立国,引起了人群的大迁徙。主要表现在由胜利同盟大肆封建而导致的新移民的迁入,和部分不甘心的失败者郁闷而远走他乡。

胜利者的封建,和历代王朝一样,主要是因亲和因功两种,兼有安抚先朝遗民。参与建国的姬姓既是功臣,又是王亲的,自然大封特封,如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管蔡是封地名字,二人因叛乱而被夺爵)、康叔(卫候)等。没有军功的王亲,也有不少就封,如成王的弟弟唐候(后来的晋候),周公的儿子成王的堂兄鲁候。召公被封在燕(候)。召公和王族只是远亲,但有军功,远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后讨论讨论。还有不少象召公一样的同姓,但没有什么军功,也得到了封建的机会。异姓中主要是有军功的姜姓,著名的有齐(候)、申(候),其它还有吕、向、许等。比较郁闷的是楚国,他们归附姬周时间比较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得到一个子的爵位,早年在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建国。为安抚遗民所封的诸侯有武庚的邶(很快因叛乱被夺爵,不知什么品级)和微子的宋(公)、箕子的朝鲜(按史书记载是候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姬周封建了历代帝王的后裔,做足了道德上的功课,可考的是封帝尧之后于蓟(公),帝舜之后于陈(公),大禹之后于杞(公)。以后姬周又陆续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如有名的郑伯,其实是周宣王二十二(公元前796年)封的,去平王东迁已经不远了。周公也值得说一说。这个人很特别,有点象后来的“皇父摄政王”多而衮,他自己当时是实际的王朝管理者,本人可能没有封地,有公的头衔,也许象多尔衮一样有庙号,后来被夺了。而儿子伯禽(鲁候)有封地,这已经是王的派头了。

后来,还有一些没有爵位的封赏,如赵国的先祖造父(赢姓,“父”是一个不入流的尊称),在穆王伐徐的战争中立功,封在赵,赵这个地方,一开始的时候肯定在王畿之内。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周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戎,导致造父(赵)之后流落到晋国,得到收留,又从基层干起,最后混到了战国七雄。秦国的祖先非子,在孝王时封在秦这个地方,也没有爵位,被称为“附庸”,地点初步考证在甘肃张家川县。平王东迁时,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戎,顺水推舟,赏了两个伯爵给非子的后人,一个是秦伯,一个是梁伯。秦伯的封地是岐山以西,梁伯在关中靠近潼关。都是空头支票,被饮马渭水正酣的戎人占着,要他们自己去拿回来。这两支赢姓后人,做了200多年的苦力,那一个高兴啊,空头就空头吧,终于可以再次位列诸侯了。秦赵是一族人,而且是近亲,非子这支在没有受封以前,一直受到造父这支的荫庇。这两支赢姓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后来秦赵两国在长平杀得天昏地暗,令人唏嘘。

这些分封得诸侯,有族人的,一般举族就封,如齐姜(候),从西方跑到东方。楚子也是举族筚路蓝缕跋涉到丹江流域。还有一些原地就封,如蓟,本来就在渤海西岸这一带,杞也是这样,本来就在河南杞县一带,不过是领个头衔。但许多姬姓就封,基本上是孤家寡人去当地统治土著,比如唐叔虞,所统治的是怀姓九宗。鲁伯禽,统治的是殷六族。姬姓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周初七十一个有记载的诸侯,姬姓就占了五十三个,加上岐周、沣镐、王城成周这些地方,都要近卫军把守,肯定是姬姓子弟多了。所以也没有那么多人好派出去。只可惜被统治的一些土著和殷遗民,从此失去了留下记载的机会,各方面的情况都很模糊,子孙认错祖宗的比比兼是。

西周封建以后,在王权威慑的范围之内,秩序其实是相当得井然。西周初期的主要军事使用方向,文武成三朝,都是河北河南交界处的殷地,和山东曲阜周围的殷地。这两个地方,前文接触过,一个是商朝的王畿,一个是岳石文化人群商化以后聚居的地方,是商朝后期最铁的力量。周公结束武庚叛乱,齐鲁两个诸侯国立稳脚跟,打开局面以后,就没有什么事了。第三位王,康王,是西周的全盛时期。

西周第四位王,昭王时,主要对江汉流域用兵。这是西周历史上的转折点。西周遭遇了重大军事失败,损失了六师的帝国精锐。昭王本人也死在战场上。从点滴历史记录来看,这次周朝是败于江汉和洞庭水战。从此西周对南方采取防御措施,黄河汾河流域的诸侯纷纷被掉往南方,在汉江北岸封建,屏番周室,所谓“汉阳诸姬”。昭王的军事失败,导致东南方向的秩序发生问题。西周第五位王穆王时,东南方的徐国国君徐偃王挑战姬周王权,穆王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承认徐偃王的地位,后来又以突袭的方式,结束了徐偃王的短暂王权。穆王时,还对西方的犬戎用兵,得到战术上的胜利,俘获并奴役一些狼鹿图腾民族。

穆王伐西戎,结束了姬周和西方允姓戎和姜姓戎之间的联盟关系,导致以后姬周和西戎的长期冲突。这时姬周已经无力东顾,但东方的各诸侯国已经成了气候,也没有什么大的事情。穆王伐西戎时,智囊们都劝说不要,因为西戎是周的荒服,就是进贡国的意思。但穆王大概是思念西王母过头了,不听劝阻,结果种下祸根。可见西周之亡,前有穆王种豆,后有幽王得瓜,都是欲望若出来的。西周最后还是败在西戎手下,并丧失岐周沣镐,东迁至洛邑。

说了这么多,大家会发现,西周的战争,早期全部都是东方,南方,东南,这些地方或者是商朝的铁杆力量,或者是商朝时也没有王化的方国,反抗意识强烈。晚期全是西方和西北方,却是由于穆王的战略错误引起的,也事出有因。唯有北方和东北两个方向,300余年,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是北方和东北方的军事力量不行吗?其实平王东迁,王道刚刚中衰,山戎就马上发难,从北方越过燕山军都山,进攻燕齐等诸侯,狄也马上开始越过太行,伐邢卫等国。可见山戎和狄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军事力量不行是解释不通的。再看看是因为屏番周室的诸侯国强大,山戎和狄不敢妄动吗?也不是这样。例如直接和狄接壤的霍晋两个诸侯,整个西周时期,只是在自己几百里的封地内发展。而和山戎等东北亚方国界边的燕邢,西周时期,基本没有什么发展,俨然象一个殖民孤岛。个中缘由,引人深思。根本的原因,是这些狄和山戎,与周室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个都被历史学家忽略了。等到周室衰落,诸侯相侵,这些个狄和山戎实际也仅仅参与了这个游戏而已,大家都在玩啊,难道还要生产许可证?但他们参与这个游戏,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败”笔,呵呵,真是双重标准啊。他们也不是什么讹传的游牧民族,一样的农耕文明,顶多多养了一点家畜,这又不是什么罪过。姜子牙早年还只放羊,不喂猪呢,多养点家畜何罪之有?具体分析,放到以后探索东北亚其它族群时再揭示。

总之,西周这300年,东北方各诸侯、方国、部落联盟完全是各自安宁的在发展,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一派和谐世界的景象。真是奇怪,难道古人有共产主义级别的道德水平?实际是因为西周是有制度的,大家都要按照游戏规则玩,不象春秋战国,谁的拳头大,谁有理。北方和东北方这些个族群,实际都认同和遵守这个制度,这里是王化的地域。这也就不难理解,位于大连半岛南部的这个曲刃青铜文化,为什么300年也始终在辽东半岛以盖州、岫岩、凤城起向南至海的地理范围之内自我发展。西周封建之制,候国400里,我们来用google量量这个地界有多大,呵呵,满打满算,东西不到250公里,南北不超过50公里。

秩序和平静,在周王室的衰落之后,都结束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