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苏联近卫军,《青年近卫军》小说和电影

(2009-07-30 20:59:29) 下一个
Zt:苏联近卫军

苏联近卫军,一个充满光荣与荣耀的名字,一面永远向前的旗帜,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群体。
  近卫军泛指军队中的精锐之师,最早概念的近卫军,出现于奴隶社会,主要是指统帅的扈从部队。十二世纪,意大利将专门护卫国旗的精锐部队冠以“近卫”称号,这也是“近卫”称号的最早由来。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讲的中国古代的禁卫军、羽林军,是一支扈从、保卫的部队,而非用于野战的部队。作为一个事物,近卫军也有自己的一个发生发展壮大的沿革过程,到了近代,近卫军就更多是一个荣誉。严格意义上讲,苏联近卫军并不是真正的“近卫军”,但他无愧于近卫军这个光荣的称号。

苏联近卫军的产生与壮大
  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士气,苏联红军开始授予那些战功卓著的部队、舰艇、兵团和军团“近卫”称号。这真是一个天才般的举措。一个个荣誉的授与,使苏联的军队斗志高扬,团队精神更形巩固,战斗力也随之成倍数增长,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9月18日,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决定,为表彰全体人员的集体英雄主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能,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第 308号命令,将一批立正大功的兵团改名:步兵第100师(师长鲁西亚诺夫少将)改称
  近卫步兵第1师(后来改编为近卫机械化第1军);步兵第l27师(师长阿基缅科上校)改称
  近卫步兵第2师;步兵第153师(师长加根少将)改称近卫步兵第3师;步兵第161师(师长莫斯克维京上校)改称近卫步兵第4师。这些兵团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参加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城下举行的反突击。例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师所属部队在明斯克城下战斗中重创德军步兵第35师和第25装甲师,歼灭其一个步兵团和一个装甲团、一个半摩托车营,击毁坦克l00余辆、装甲车l3辆、反坦克炮23门。该师全体军人在叶利尼亚城下勇敢坚决地进行战斗。1941年9月初,该师在第24集团军突击集团编成中实施进攻,突破叶利尼亚以北德军防御阵地,切断叶利尼亚-斯摩棱斯克铁路线,从纵深中包围了该地的德军集团。该师坚决果敢的战斗行动,对粉碎德军和收复叶利尼亚具有重大意义。

  苏联近卫军的队伍迅速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血与火中成长起来。1941年9月21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师长利久科夫上校),9月26日,步兵第107师(师长米罗诺夫上校)、第120师(师长彼得罗夫少将)、第64师(师长格里亚兹诺夫上校)均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分别改名为近卫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近卫步兵第5师、第6师、第7师。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师(师长潘菲洛夫少将)因在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克)保卫战中表现无比英勇顽强,改为近卫步兵第8师。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师(师长别洛博罗多夫少将)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对德军作战中连战皆捷,被改为近卫步兵第9师。坦克兵成为近卫部队的有坦克第4旅(旅长卡图科夫上校)被改名为近卫坦克第1旅 (1941年11月11日)。该旅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战功卓著。10月初,该旅在近卫步兵第1军编成中作战,向奥廖尔-图拉方向挺进,在姆岑斯克地域与德军突击的坦克集团遭遇。该旅所属部队广泛设伏,数日之内,遏制德军两个装甲师的多次突击,并在战斗中击毁坦克l33辆。

  骑兵在苏联近卫军的战史上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骑兵第2军(军长别洛夫少将)、第3军(军长多瓦托尔少将)和骑兵第5军(军长克留乔金少将)分别改名为近卫骑兵第l军、第2军和第3军。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炮兵第440、 471、555、274团,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团,上述部队因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高度组织纪律性,而于 1942年1月8日亦被授予近卫军称号。

  1942年4月,被授予近卫军称号的舰艇有:“红色高加索”号巡洋舰(舰长古幸海军中校),“ 刚毅”号驱逐舰(舰长列夫琴科海军大尉),“马尔季”号布雷舰(舰长梅谢尔斯基海军上校),“T—205”号扫雷舰(舰长什克列布季延科海军上尉),“Д-3”号潜艇(艇氏比别耶夫海军大尉),“M—171”号潜艇(艇长斯塔里科夫海军大尉),“M—174”号潜艇(艇长叶戈罗夫海军大尉),“K—22”号潜艇(艇长科捷利尼科夫海军中校)。1942年6月18日,“红色克里木”号巡洋舰(舰长祖布科夫海军上校)改为近卫巡洋舰。

近卫军军旗 近卫军胸章

  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议,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和兵团,均授予近卫军军旗。近卫集团军军旗旗面由红色丝绸制成,边缘装饰以金色流苏,尺寸为 145x115厘米。正面中央刺绣有直径60厘米的近卫军徽章图案,在其上方为俄文“消灭德国侵略者”(Смерть немецким захватчикам)口号,下方是部队的名称。在旗面的三个边缘处刺绣有金星、镰刀和斧头图案。军旗的背面,中央为列宁刺绣头像,其直径为48x46 厘米,上方是“为了祖国” (За н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Родину)标语,下方则是苏联的俄文缩写。军旗旗杆为木质,长2.5米,直径4厘米,颜色为深棕色,顶端装有金属箍并系有两条金色饰带。其它级别近卫军部队的军旗与近卫集团军军旗基本一样,只是旗面中央的近卫徽章没有橡叶饰,尺寸也缩小为38x50厘米。

  该集团军组建于1943年5月,参加了库尔斯克――奥廖尔战役、第聂伯河会战、柏林战役和巴拉顿湖战役等重大战役。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有2871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其中8人曾两次荣获该称号。

  遵照l 942年5月2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为苏军陆军近卫部队和兵团的军人颁发“近卫军”胸章,而为海军近卫军人颁发系有黑竖条橙黄色波纹绶带的长方形金属薄板制成的胸章。同时设近卫军军人称号。根据1942年6月19日海军人民委员部命令,制定海军近卫军军旗。1942年7月31日颁布实行《苏联海军近卫条例》。近卫军胸章应佩戴于右胸。

苏联近卫军统计
  到伟大卫国战争末期,苏联近卫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1945年5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荣获近卫军称号的计有: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6个坦克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40个步兵军、7个骑兵军、12个坦克军、9个机械化军和14个航空兵军,217个步兵师、9个空降兵师、17个骑兵师、6 个炮兵师、53个航空兵师、6个高射炮兵师、7个火箭炮兵师;13个摩托化步兵团、3个空降兵团、66个坦克团、28个机械化团、3个自行火炮团、64个炮兵团;1个迫击炮旅、11个歼击反坦克炮兵旅、40个火箭炮兵旅、6个工程兵旅和1个铁道兵旅;1个筑垒地域;18艘战斗舰只和许多军(兵)种部队。
  和平时期,对各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不授予近卫军称号。但是,为保持战斗传统,原各部队、舰艇、兵团、军团的近卫军称号,在其撤销时,可转授给其他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


http://baike.baidu.com/view/747306.htm?func=retitle

  青年近卫军
  ·作者· (苏)法捷耶夫
  ·内容简介·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一九四五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一九五一年又出版了作者的修订本,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更高的统一。
  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 ……


  ·内容提要·
  1942年夏,乌克兰伏罗希洛夫州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陷落在德寇铁蹄之下,该市党政军民有组织地进行疏散和撤退。井长、老党员瓦尔柯奉命炸毁新建的一号矿井。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离城前,向地下区委领导人刘季柯夫和舒尔加布置了任务。
  城郊毕尔沃马伊卡矿村的邬丽娅等共青团员接到了撤退命令。城里的共青团员奥列格、万尼亚也都奉命撤离,但是逃难的人群受阻,只得返回。归途中奥列格找瓦尔柯要求地下党分配任务,这时,留在城里的女报务员、共青团员刘芭前往伏罗希洛夫格勒执行任务。参加了支前工作的谢辽沙刚回到城里,就主动建议和帮助城内市立医院转移了70多名红军伤员。
  舒尔加由于轻敌,投宿在隐瞒了富农出身的矿工福明家里,结果被后者出卖。但刘季柯夫成功地展开了活动:他通过女联络员波里娜·索柯洛娃,把印有列宁、斯大林照片的《真理报》分送到城内各处张贴;他通过沃洛佳·奥西摩兴找到奥列格,教育他要学习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保持光荣的斗争传统。这时,瓦尔柯通过刘芭和伊凡卓娃姐妹也来找奥列格。与此同时,普罗庆柯也在北顿涅茨河对岸地区成功地开展游击活动。
  德国占领者发动突然袭击,逮捕了留在城内的一批党员和干部。在这危急关头,奥列格等都感到,应该成立受党领导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进行有计划的活动。于是,“青年近卫军”正式成立。奥列格任政委,曾经担任过红军指挥员的杜尔根尼奇任指挥员,邬丽娅、万尼亚、谢辽沙、刘芭、莫什柯夫、斯塔霍维奇为委员。总部成立后,刘芭向普罗庆柯汇报成立组织的详情,普罗庆柯当即指出要警惕斯塔霍维奇。
  “青年近卫军”的活动日益开展起来。他们处死叛徒福明,收听苏军战报,散发传单,破坏敌人交通,收集武器,抢救被俘同志,夺取敌人粮食、军装、弹药,追捕德军的散兵,驱散敌人想赶走的牲畜群,反对敌人招募劳工去德国等等。
  从10月底起,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等地连战皆捷,形势日益好转。普罗庆柯到伏罗希洛夫州北部地区重新组织游击队,准备迎接红军。除夕夜,德军逮捕了万尼亚、莫什柯夫和斯塔霍维奇。由于斯塔霍维奇叛变,“青年近卫军”大部分队员以及刘季柯夫等均先后被捕。奥列格等5人奉命撤离,但因未能越过战线,返回城里后也陆续被捕。只有杜尔根尼奇一人到达战线附近,组织了游击队。全体被捕的地下党员和男女青年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斗争,直到最后被杀害和扔进5号矿井。奥列格和刘芭在罗基文城被枪决。
  1943年2月15日,苏军解放克拉斯诺顿。普罗庆柯、杜尔根尼奇等人,追悼殉难烈士,人们在烈士墓前宣誓,要为他们报仇雪恨。
  ·作品赏析·
  《青年近卫军》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斯诺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法捷耶夫塑造了青年近卫军这个战斗集体的英雄群像。这些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身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并且时刻准备着为此而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和非凡的组织才干以及应变能力。因此,即使在战争年代那样一个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他们也完全可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活动,并作出惊人的事迹来。
  作者在表现青年英雄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塑造了5个总部委员的鲜明形象。
  奥列格年仅16岁,但给人以“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善良纯洁”之感。他天资过人,勤奋好学,极富教养,头脑清醒,善于思考。他以非凡的组织才能而深受同伴们的敬重和信任。邬丽娅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心灵也美丽。她聪明、博学、多才,充满活力、喜欢读诗,更热爱充满诗意的美好生活,她从理智上选定了参加青年近卫军的道路,就发誓“我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离开这条路。”她那非凡的才能、崇高的品德、勇敢的精神,深受同伴们钦佩,终于成了“谦虚的指挥员中最勇敢的,勇敢的指挥员中最谦虚的”青年领袖人物。
  谢辽沙与刘芭是两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谢辽沙参加了青年近卫军这个战斗集体并成了一名领导成员。凭着他的胆识,总是轻松而出色地完成了那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危险任务。刘芭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本来就幻想过当一个演员,如今她果真以“小演员”的表演才能把德寇弄得狼狈不堪,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战斗任务。她被捕后还是那么乐观、活泼,以唱歌、画漫画来激励战友,还戏弄警察,发表演说。
  在青年近卫军的英雄谱上还有一个代表人物,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教授”的、梦想成为一个诗人的万尼亚。他是他们之中最年长的一个,有点农民式的纯朴、善良、勤劳、憨厚,也有读书人的沉静、好学、善于思考、勤于钻研,以能够帮助别人为人生最大快乐。
  《青年近卫军》还很成功地展现了党组织在对敌斗争中的领导作用,着力塑造了老一代布尔什维克的感人的形象。他们的代表就是伏罗希洛夫州党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书记刘季柯夫。
  《青年近卫军》之所以成为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不仅因为它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还在于它精湛的艺术成就。作品反映生活,既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深刻,又饱含浪漫主义的激情,对未来寄予理想。小说的艺术结构博大、宏伟,但又相当完整而严谨,几条斗争线索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纵横交错而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情节的发展缓急有致,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一步一步地展现出苏联卫国战争中波澜壮阔的斗争画面。作者为了塑造英雄们的光辉形象,调动了一切最有效的艺术手段,把他的人物放在广阔的背景和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加以刻画。作品善于用准确的肖像描绘和细腻的心理分析来显示英雄们外形与心灵统一的美,井以抒情的笔触插入真挚而热烈的赞美词,从而使得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可敬可爱。他们都以不同的个性显示出共同的美德。而这些美德又都在他们一个个具体的斗争行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感人至深。
  《青年近卫军》是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又是法捷耶夫热烈追求和冷静思考的结晶,不愧为一部优美的英雄史诗。
  ·小说阅读·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f/fajieyefu/qnjw/index.html

视频: 二战故事影片《青年近卫军》上集1(译制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