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说抗战:蒋帅无能已无可辨,国军战史有苦无功

(2009-07-01 14:16:29) 下一个
  小弟初上煮酒,发现天涯为蒋公叫好者甚多,以淞沪会战为例,皆是挺蒋之人。小弟也忍不住要说2句,纵观整个2战战史,国军战略之失败比之法意有过之而不不及,若说国军对整个2战的贡献,说实话,那也只能算是苦劳很多,功劳少许;若从自己国家来看,几近全是苦劳。天涯牛人实是太多,顶着被骂得体无完肤的风险,作为80后也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淞沪会战,作为抗战正面战场大会战的序幕,我认为实在称得上是一个败笔。其实很难弄明白蒋帅的战略意图。  到底是为什么要打这样一场会战?当然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是让我们好好来看下日军的态势,中华以北,日军已经拿下北平以后南下选者众多;而上海作为日军的进攻跳板,早已囤有重兵,可直取南京扑杀中国心脏的地利;而日本拥有台湾作为基底,又有强大海空军可随意在中国南方开辟登陆点。国军既然早就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为何不有效执行?浪费诸多有生力量,以己之短搏敌之长。明明心理清楚,不论从战斗力,装备,人员素质,战略战术的指挥,工业实力,几乎和战争直接相关的地方国军皆不如日军,还要频繁的在前期发起众多会战,实在有点看不明白蒋帅的意图。至少从这点让人觉得,蒋帅没能好好掂量自己的分量。至少在战争之初国军损失的海陆空三军甚至遭受到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好在徐州会战国军上演敦刻尔克,而不是乌克兰。  应该说抗战之初,国军有少许,一定是非常的少许战术上的小胜利(比如台儿庄),但从战略上,从淞沪会战拉开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战略的失败。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苏德战争的案例可效仿,但是至少可以学习下库图佐夫嘛,日军只会有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兵员有限这个弱点,而国军也就仅有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个优点,不能从战略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这个失败蒋帅的指挥确实不敢恭维。轻弩之莫我们不去捡菜,非要顶着人家最强势的力道来个以弱抗强,实在不是一个战略家的所为。  肯定有人会说了,这打出了国人的血性,打掉了敌人XX月灭亡中国的目标等等。哎,但是我想说,这个东西是白白丢掉了无数国军将士,导致南京大屠杀,以至于屁滚尿流的连武汉都丢掉才换来的结果,说国军有功劳,我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但是我承认,国军是有苦劳的,也是英勇的......  其实从战略上看,武汉会战后,日军的短板已经显露出来了,但是碍于国军的战略战术素养,以及前期的损失,若要在这个时候有所作为,其实有点难为他们;但太平洋战争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不济越来越明显,日军分兵南下,海空军主力和大叔的磕上了,中国战场成了个泥潭,就算前期我们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但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蒋帅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可惜蒋帅始终拿不出像样的业绩,远征军有所建树,那也是后话了。  反正这几年吧,39年到43年之间,我觉得国军浑浑噩噩,甚至连滇缅生命线也没保住(国军远征军同样的开了花,可惜没结果)。43年后,随着日军太平洋战区的惨败可以说蒋帅最后挽回颜面的时候到了,可惜44年日军残部的豫湘桂战役可以说国军的丢人现眼简直让人无法接受。至少就算日军纠集残余主力,国军打不过,难道蒋帅不能避实击虚吗?要么就是打不过,要么就是被牵着鼻子打,实在毫无战略眼光可言。  纵观整个中国战区,G军且不说,只说正面战场。一场从37年到45年的战局,一个战场跨度几乎是大半个欧洲的战场,说实话,国军几无半点可吹嘘的地方,至少战略上如此,我知道肯定有些人不服了,会拿一堆一堆的XX大捷来说事儿,我只想说,当年德军进攻波兰,波兰尚且有局部;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都经历了一些惨痛的局部失败,不管是强弱对比如何,这样大的战争,几百万军队级的战争,打几个小胜仗,那几乎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真的没有什么好吹的。  所以我只想说,抗战国军的功劳都是苦劳还来的,因为苦劳实在是太多了,而真正的功劳实在是没个像样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