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痕迹

徘徊于理性与现实的旷野里, 生存于东方与西方的交界面。
个人资料
正文

零和:一种让大家都赢的玩法

(2005-07-26 15:17:49) 下一个
零和:一种让大家都赢的玩法

  如何成为赢家?朋友们一定会立即想起孙膑和齐王赛马的故事来。孙膑让人不
让马,不仅一上来就用那匹最劣的马把人家齐王最好的马糟蹋了不说,最后还用那
匹中马不快不慢地把人家齐王气个够。可怜的齐王,输马输人还不知道输在哪里呢
?!

  孙膑用的那种玩法,野蛮点的叫“搏弈论”,文明点的叫“对策论”是也。

  是呀,孙膑是讲过一两句错话的,如“兵不厌诈”什么的。但谁不想在玩的时
候赢呢?要是有一种玩法,让大家都能赢,多好。这就是一个现代的故事了.

  话说有商界新贵甲乙丙三君,同竞电脑市场。若各方生产量分别为X,Y,Z
,则各方每卖出一台电脑的利润P(X,Y,Z)的算法遵循如下规律:若X+Y
+Z不超过19,则P(X,Y,Z)=20-(X+Y+Z);若X+Y+Z超
过19,则P(X,Y,Z)=0,各方均无利可图。电脑上市越多,价格就越低
,利润就越菲薄;一俟市场饱和,则无利可言。这样,甲乙丙各方利润值算法依次
为W1=X×P(X,Y,Z),W2=Y×P(X,Y,Z),W3=Z×P(
X,Y,Z).

  薄利多销,进而垄断市场,是甲乙丙三君遵奉的金科玉律。下表演示甲乙丙三
君在此原则的引导下,经三轮增产竞赛后所得的结果:


    --------------------------
    |回合 |X |Y |Z |W1 |W2 |W3 |
    --------------------------
    |0  |3 |3 |3 |33 |33 |33 |
    --------------------------
    |1  |3 |3 |7 |21 |21 |49 |
    |   |---------------------
    |   |3 |5 |7 |15 |25 |35 |
    |   |---------------------
    |   |4 |5 |7 |16 |20 |28 |
    --------------------------
    |2  |4 |5 |5 |24 |30 |30 |
    |   |---------------------
    |   |5 |5 |5 |25 |25 |25 |
    --------------------------
    |3  |5 |6 |7 |10 |12 |14 |
    |   |---------------------
    |   |7 |6 |7 | 0 | 0 | 0 |
    --------------------------


  竞争伊始,三方均试探性的推出三台电脑,各得大利。竞争第一回合,先是丙
君提高产量,猛赚了一笔。乙君见有利可图,增投产两台,也小有所得。等到甲君
再追加产量时,高利已成昨日黄花。看到利润走跌,在第二轮竞争时,丙君采取怀
柔对策,略减产量,结果各方皆喜。与乙君的韬晦姿态相反,甲君趁机增加产量,
掀起占领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各方增产竞赛的结果,是使市场在第三轮竞争后,趋
于饱和,甲乙丙君三方均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薄利多销这个被众商家捧为至尊的法宝,结出的却是让竞争各方均不敢言赢的
苦果。那么,有没有一种解决方案,使得竞争各方最后都成赢家呢?1994年的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纳希(J.NASH),哈森易(J.HARSANYI)和
策尔腾(R.SELTEN)的“零和”方案在理论上给商家们建立了这种信心。
他们的理论说,这种能使竞争各方都成赢家的解决方案不仅有,而且简便易行。具
体讲来就是,只要竞争各方在追加或削减产量时,遵循如下三规范即可:

  规范一:优先考虑使己方能获得最大利润的策略。

  规范二:该策略应使竞争对手们的获利达到最小;或等价地,使竞争对手们的
损失达到最大。

  规范三:若己方可采用的策略有两种以上,则应取的一种,须使得在下一个直
接竞争对手追加或削减产量时,己方所遭到的损失达到最小。

  第三条规范中只要求考虑一个竞争对手,即“下一个直接竞争对手”而不是所
有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策略可能带来的危害,目的仅在于简化有关的数学运算,使之
简单易行。至于前两条规范,从商家们的角度来看,应是天经地义的定律,拿来做
公理似乎显得多余。但恰恰是这两条规范可以成功地阻止参与竞争的任何一方垄断
市场,或做自杀性的牺牲而使各方均成为受害者。

  拿上面那个例子来看,竞争伊始,甲乙丙三君的试产量值均为X=Y=Z=3
,均得利润值W1=W2=W3=33。这时假设先由丙君来做产量值Z的调整。
若丙君想垄断市场,则会无理地、自杀性地追加产量值Z(如Z>=20),致使
市场饱和,进而强迫对手甲乙均退出竞争,从而达到垄断的目的。但在第一条规范
的约束下,这种竞争方式就不允许出现。按此规范,丙君能做的事就是调整Z值,
使得己方的利润W3=Z×P(3,3,Z)达到最大。则这个上限的Z值,应使
P(3,3,Z)大于零,也就是说,Z应不大于13。这样,在数学上要求解的
问题是:求W3=Z×(14-Z)在Z取值范围为1至13时的最大值。求得W
3=49和Z=7。Z=7是根据如下简单的数学定律得来的:若两数之和为定值
,则该两数之积的最大值在两数相等时达到。由于Z+(14-Z)=14为定值
,故W3=Z×(14-Z)在Z=14-Z,亦即Z=7时取得最大值W3=4
9。经此调整后,各方的利润分配均起变化:W1=21<33,W2=21<3
3,W3=49>33。丙君得利,甲乙皆受损。现在轮到乙君依照上述规范来调
整产量值Y,得Y=5和W2=25>21,达到增利的目的;而W1=15<2
1,W3=35<49,甲丙遭损。最后轮到甲君来调整产值X,得X=4和W1
=16>15,W2=20<21,W3=28<35。甲略有结余,乙几如前持
平,丙暴取暴夺的机会一去不复还。下表演示这种竞争模式的最后结果(产量值调
整的顺序为:先丙方,后乙方,最后甲方。循环一轮为一回合):


    --------------------------
    |回合 |X |Y |Z |W1 |W2 |W3 |
    --------------------------
    |0  |3 |3 |3 |33 |33 |33 |
    --------------------------
    |1  |3 |3 |7 |21 |21 |49 |
    |   |---------------------
    |   |3 |5 |7 |15 |25 |35 |
    |   |---------------------
    |   |4 |5 |7 |16 |20 |28 |
    --------------------------
    |2  |4 |5 |6 |20 |25 |30 |
    |   |---------------------
    |   |5 |5 |6 |20 |20 |24 |
    --------------------------
    |3  |5 |5 |5 |25 |25 |25 |
    --------------------------


  在第二轮竞争中,乙方不得不放弃一次调整产值的机会。因为在X=4,Z=
6这种状态下,乙方依据上述第一条规范唯一可采用的方案是Y=5,只好沉默。
至第三轮调成X=Y=Z=5这一状态时,按上述竞争三规范,甲乙丙三方虽然均
不得做任何产值调整,但都最终成为赢家。损他性的竞争就此结束,达到“零和”

   这里要提到的是,在第二轮竞争中,轮到由丙来做产值Z的调整时,丙面临着
两种选择:Z=5和Z=6。这两种选择都给丙带来同样的最高利润值W3=30
,取6舍5的依据是上述第三条规范。试看,若取Z=5,则W1=24,W2=
30,W3=30。乙在X=4,Z=5这种状态下,可取Y=6而达到己方利润
W3=30不动,但造成甲丙方利润值W1=20<24和W3=25<30的下
降。对丙来说,这是一种损失。而这一潜在的损失则可以通过取Z=6得以完全避
开。

  关于上表所揭示的竞争结果,眼明的朋友们或许会存有两个疑惑:

  疑惑一:是否不管甲乙丙三方的试产量值X,Y,Z是多少,按上述三规范的
最后竞争结果都必然是X=Y=Z=5,即最后利润按W1=W2=W3=25平
均分配,达到“零和”?数学上可证明是这样的。朋友们若有兴趣,不妨拿X=5
,Y=2,Z=3一试。

  疑惑二:是否先调整产值者获利会比后调整产值者获利高?

  第二个疑惑的解答,凭直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上述竞争模式应在
实际操作中对先精明地调整产值者做出奖赏。例如上表所列的三轮竞争的结果是,
先手丙总获利值191,后手乙总获利值136,最后手甲总获利值117。但若
拿初产量值为X=5,Y=2,Z=3这一例来比较,则经两轮较量后,已达X=
Y=Z=5这个平衡态,结果是:先手丙总获利值125,后手乙总获利值77,
最后手甲总获利值105。甲虽在调整产值的起步上落后于乙,却在总获利上优于
乙。再看最先手丙,这两个例子所显示的都是丙在总获利值上也是最大的赢家。是
否这是一条普遍成立的规律,也是在下心存的疑问。留待有心的朋友们去钻研。另
外,如果将上述P(X,Y,Z)=20-(X+Y+Z)中的取值20改变为别
的值,例如19,是否也能达到“零和”?

  参与竞争的各方协作且机会均等,是“零和”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能得以成功的
关键。例如上述调整产值的先丙,后乙而后甲的循环顺序,就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安
排。

  最后回过头来看看“零和”方案是否能给齐王扳回一点面子。好,齐王在第一
阵的时候还是拍出最好的马。孙膑自然还会赶出最劣的马见阵。1比0。第二阵,
谁先出马呢?若是孙膑还说“王请先”,道义上看来是孙膑在礼让,事实上是孙膑
把齐王赢的机会偷偷的给剥夺了。机会均等的安排应是,第二阵由孙膑先来摊开底
牌。这时若孙膑急于扳回,则会祭出最好的马,没办法,齐王用最劣的马送孙膑一
局好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比1扯平。最后一阵,齐王的中马并不比孙
膑的中马弱,让它们赛去吧!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

  最大的赢家总是最后亮出底牌,那是电影上爱讲的故事,与本文所说的“零和
”玩法无关。但竞争对手的让先未必是一种优惠,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至于有爱
动口也爱动手的君子,在议事厅里能否打出一片“零和”的天下,诺贝尔经济奖的
获得者们也还没有做出任何交代,在下就不敢多言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