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语时节

品生活, 写生活, 唠唠叨叨!
个人资料
正文

怀旧菜之----肉炒青茭土豆片, 曾经的那些集体生活(食堂篇)

(2011-03-09 12:15:59) 下一个
        肉炒青茭土豆片, 几十年前吃过食堂的人应该都不陌生, 切的厚薄不均的土豆片, 大小不一的青茭块, 和埋在菜里, 零零星星的几小片肥肉, 食堂的大师傅拿个长柄的大铁勺, 从大铝盆里给你盛一勺, 你还期望他的手腕多抖一下, 就多几片菜落到你的搪瓷饭盆里了. 这是那时候在集体食堂里很平常的一道菜, 奇怪的是我妈好象从来都没做过的, 可能食堂吃得太多, 加上我妈不喜欢青茭. 我倒是一直没吃腻, 而且在后来不怎么吃食堂之后, 有一次忽然就想起了这道菜, 自己在家实现了一把, 竟然还延续着那份好感. 现在它仍是我家餐桌上很受欢迎的家常菜式, 前几天做的那盘, 帅哥一直吃到盘子里的最后一个小土豆渣被消灭掉. 

        我小的时候, 集体生活好象是很普遍的一件事. 从幼儿园起是全托, 中学就开始住校. 大学更是七八个人的宿舍, 一住四年, 姐妹几个真的象是一家人了. 那时候, 街头巷尾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餐馆饭店, 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工作单位都设有食堂, 而且是一水儿的大锅炒菜, 炒好后装在大铝盆里, 大笸箩捞饭, 或装一筐大馒头包子, 用一个本应是白色但已经完全变了色的棉垫子盖着, 食堂的角落里有时会有一大桶酱油汤可以自己免费盛. 狭小的卖饭窗口外, 人们拿着自己的搪瓷饭盆, 或者铝饭盒, 张望着每个窗口上的小黑板上经常是错字连篇的几道菜名, 相熟的还会交流一下各自的选择. 打饭的人群中也经常是阶级斗争不断, 有找熟人加塞不排队的, 有为抢个好菜生挤的, 还有和大师傅混了脸熟就常要求多盛半勺的, 云云众生相, 好不热闹.

      我幼儿园是全托, 最早的集体生活记忆. 幼儿园的饭菜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唯一记得的是常吃苜蓿肉, 我不喜欢黄花菜的味道, 但老师是不鼓励剩饭的, 所以就和同桌的小朋友搞私下交易, 把黄花菜挑出来放手心里, 从桌子下面传给其他小朋友, 换回他们不喜欢的木耳或者白菜鸡蛋等.

       上小学的时候, 离家近, 中午都是回家吃饭的. 但那时妈妈上班远, 中午不能回来. 爸爸每天从单位食堂用一个花的搪瓷盆给我们打一盆饭菜, 骑车十几分钟回来, 照顾我们吃完, 再各自去上学上班. 爸爸单位比较大, 食堂的饭菜做的好吃, 这是我中学开始在学校吃饭时才对比体会出来的. 

      我的中学, 虽然离家不远, 但学校也设了给学生的食堂, 那时在学校吃午饭叫入伙, 我也就入了. 食堂很小, 也很简陋, 就设在锅炉房旁边的一间小屋里. 屋里摆几张大圆桌, 没有椅子, 每十个人一桌, 每桌有一个桌长, 负责领回这一桌的一盆菜, 一盆主食, 有时是米饭, 有时是馒头或者发糕枣糕包子等, 都用大脸盆盛着. 桌长负责把饭菜分给每个人. 同桌的人相互还都挺照顾, 女生吃得少, 男生就多盛点儿, 好象吃饱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吃好就不能计较了. 分完饭, 大家都站着吃, 男生贫贫逗逗, 女生叽叽喳喳, 一顿饭也吃得快快乐乐, 吃完再到隔壁开水房打点儿开水涮涮饭盒, 也算有口热汤喝呢. 那时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青茭土豆片这道菜了, 好象还有炖土豆块, 熬白菜, 烧茄子, 豆腐干炒芹菜, 西红柿鸡蛋, 焖扁豆, 当然土豆茄子等肯定是不削皮的, 芹菜扁豆也不会去筋了. 有时也会吃红烧排骨(多为腔骨), 大肉丸子等. 炖肉的日子, 上午的第三节课还没下, 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 第四节课便会上得很难过. 即使那时的饭菜很平常, 条件也很简陋, 可每天我们还是很期待这顿午饭和中午的时光. 也许是生长期的缘故, 每天都是第三节课就已经饥肠辘辘了, 而且好象越是早饭吃得多, 中午就饿得越早, 所以中午无论吃什么都会觉得香. 吃完饭, 天气好的时候几个好朋友会到街上散散步, 学校附近有个中等规模的商场, 也是我们常去逛的. 天气不好, 就在教室里打牌聊天. 无忧无虑的快乐! 

      高中时, 搬了家, 住的离学校远了, 我就开始住校了. 这下一日三餐都混在食堂了, 还是一如既往的入伙制, 没有什么精彩, 但也时有期待, 就是每星期会有一两顿饭吃炖肉或肉丸子. 为了弥补食堂伙食的缺少油水, 每个周日晚上返校的时候, 妈妈都会为我炒些酱油腌好的肉片或其它肉菜, 装在瓶子里带到学校, 差不多够我配着学校的饭菜吃两天. 食堂伙食的最大优势就是一日三餐定时定点, 绝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正处于没什么自我管理概念时的我们. 就是这样的集体生活, 教室宿舍的两点一线, 大锅吃饭, 上下铺的情谊, 陪着我们经历了青春的萌动, 还有令人终生难忘的高考岁月. 

        上了大学以后, 食堂的概念明显和中学不同了. 宽敞明亮的大厅, 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流, 提着暖壶端着饭盆的男生女生, 一到饭点, 校园的生活区就变的热闹而亲切. 小路两旁还会有一两个卖水果的摊贩, 生意也蛮兴隆的. 食堂里的饭菜品种多起来, 肉菜素菜基本都能保证. 当然这个青茭土豆片仍是常见菜式之一. 买饭要用饭票, 塑料的, 一张张印着一角贰角, 五角一圆的. 一圆的都不很常用, 也就是用来买小炒改善生活. 

        小炒一般都是在食堂的最里面, 有个专门的角落. 顾名思义, 小炒就是小锅现炒的菜, 比起各个窗口的大锅饭菜来, 当然是又上了一个档次了. 油水肉量味道都会好些, 根据掌勺师傅的不同擅长和食堂当天的备料, 每天的菜谱都有些变化. 滑溜肉片, 糖醋里脊, 有时还会有鱼香肉丝红烧小黄鱼之类的. 小锅炒的菜, 旺火热锅, 锅铲飞舞, 炒勺颠落, 一锅炒出来能卖七八份的样子, 排个队等上两三锅的时间就行了. 我们一般都是换饭票的日子就会奖励自己一顿小炒. 或者是以前的同学, 好久没见的老乡来访, 亦或是同学间打赌的赌注, 于是一起热热闹闹地买上两份, 就着饭厅里的桌椅, 边吃边聊, 有点儿下馆子的感觉呢. 想吃小炒的时候还要早去, 晚了就没有了. 

        大学的生活区, 食堂一般都不只一个, 学一食堂, 学二食堂...., 时间长了, 就知道哪个食堂的什么饭菜味道可口, 也就可以选择着去吃了. 那时大学的食堂还有一个功能, 就是承担每个周末由学生会组织的舞会, 本校的学生还会邀上其他学校的朋友老乡一起去跳舞. 当时系里很是有几个舞会明星, 回回打扮得漂漂亮亮, 闪耀舞场. 不过大部分还是我们这些青涩的打酱油的, 虽然也要认真修饰一下, 但还是一股不谙世事, 懵懵懂懂的样子. 周围同学中舞会上的奇遇还是有的, 特别是圣诞节的大爬梯, 各个高校都是热闹非凡呢. 这应该算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种社交活动吧, 单纯而充满激情和向往. 也不知现在高校里还有没有这些活动?  

        工作之后不久, 赶上各单位的食堂都搞承包制, 饭菜的质量好不好各有评说, 但饭菜的价格是在缓步上升的. 又是统一餐盘, 又是份饭制的, 总让人逐渐感觉食堂的亲切感越来越少了. 加之街面上的小饭馆小吃铺日渐多起来, 自己又开始有了家, 食堂的饭菜就越吃越少了. 到如今, 竟成了很久远的回忆了. 没事想起来, 总是那几道最平常, 最大锅饭的菜, 时时竟钩起了小谗虫. 家里小锅虽没有食堂的大锅粗犷, 但凭着记忆实现几道旧菜, 多少还是能感受些往日的光阴岁月.


肉炒青茭土豆片:

材料: 中等大小土豆2个, 绿青茭1个, 五花肉200克

做法:

1, 土豆对切两半, 每半个再对切一下, 每块再分别切成片. 青茭用手掰成和土豆片大小一样的小块, 备用.

2, 五花肉切片用盐, 糖, 生抽, 老抽和水淀粉拌匀腌20分钟.

3, 炒锅入油, 待油温热, 下肉片炒至变色, 下土豆片翻炒均匀, 加盖焖一会儿. 如果锅太干, 可适当加少量水.

4, 待土豆七八成熟, 加入青茭片, 加盐和生抽调味, 翻炒均匀入味. 一两分钟后即可起锅装盘.

 

不知以前食堂的大师傅们是这样炒的吗? 

另: 文中所说"青茭", 其实就是"青椒", 以前食堂的小黑板上, 菜市场的价目牌上常写"青茭", 让我记忆深刻, 故引用之.

我的新浪博客(多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a2eb40100nm6l.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何烈山 回复 悄悄话 就是柿子椒。他写错了。为了好看,还可以用红色和黄色的配着来。这也是我们家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何烈山 回复 悄悄话 也可以素炒,用虾皮代替五花肉,也特香。你是哪个大学的?听起来像是在清华园。你的文章甚至让我泛起泪花。往昔岁月啊!
我把活鱼捕 回复 悄悄话 是不是茭白?
梅语时节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灵兰居士:
握手握手,常常我们的记忆就是被一些食物的味道串起来的.
梅语时节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天涯觅路:
呵呵, 同好哈, 平平常常的美味.
灵兰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太有同感了
出喝酒 回复 悄悄话 嗯我也在想请教是什么,大概是茭白?
天涯觅路 回复 悄悄话 土豆片炒青椒是我数十年对爱吃的菜,真香呀!
梅语时节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横塘雨眠:
还真的就是青椒, 只是以前食堂的小黑板, 菜市场的价目牌子上都是写"青茭"的, 嘻嘻, 也许这个字更简单些.
横塘雨眠 回复 悄悄话 "青茭"是什么?只知道茭白,没听说过青茭.该不是青椒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