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基因迷思

(2015-11-17 06:46:57) 下一个

为巴黎闹心,可生活还得美好的继续。

Myth #1转基因和杂交差不多?

两个的目标是相同的,改良物种。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即通过携带优良遗传性状基因的父母本通过有性杂交,获得优于父母的子代个体.是一个慢过程。杂交受到亲缘关系的限制,比如说种间、属间。不可能把草莓跟比目鱼杂交。

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还有,杂交的基因是物种本来就有的。像杂交水稻,基因来自野生水稻。这基因经过千万年的自然选择,经过了考验,证明这个基因适合水稻。而转基因就没有这个自然考验的过程。外源基因只经过比目鱼的考验,没经过草莓的选择。

Myth #2 GE很精确,可以准确制作GMO

这是目标。但远远没有实现。

外源基因选择很精确。比如说要么除草(HT),要么杀虫(Bt)。但从转基因方法来看,就太糙了。各种转基因方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成功率很低。外源基因被随机的加入到受体中,是否能表达,表达的程度就听天由命了。

  • 为了让外源基因更多的表达,要给它加CaMV病毒做启动子。这CaMV病毒很卖力,常常附送启动不该启动的东西, 比如启动一种新的蛋白质的表达.
  • 为了测试转基因是否成功,最初常用antibiotic resistant marker gene做标识。比如说把Bt和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同时转到烟草上,等烟草长好了就洗抗生素澡,能活下来,就说明转基因成功。可是,可是,这活下来的烟草也同时免费获得抗生素抵抗性了.
  • 基因枪,听起来神秘。其实和所有的枪一样,射出的子弹也不长眼。外源基因能插入到什么地方,只能撞大运

Myth#3. GE 农作物产量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不知道。主要看谁出钱做的研究

正方Brookes和Barfoot说2013年就增产6400万吨。

反方USDA 1996-2003年的数据。Mansanto 的抗除草剂大豆, 其产量比传统大豆低7%。

甚至对同一组数据,屁股坐的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兴趣可参考http://www.bloomberg.com/bw/articles/2014-11-18/how-gmo-crops-can-be-good-for-the-environment

Myth #4, GE可以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用量。

Bt类缺少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HT 类则相反. GE作物耐受性高,农民反而可以用更多的农药,而不必担心杀死农作物。根据 USDA,种GE作物的农民比种传统作物的农民平均每亩多用0.1磅农药。

Myth # 5  吃什么转不转的,到肚子里都被消化掉, 没听说吃猪肉长猪肉

说的很对,吃猪肉不会长猪肉。但非转基因食品也有好有坏啊。吃坏东西转不转的都会拉肚子。

前几天WHO说火腿致癌,火腿到肚子里也被消化掉了呀?为什么还能致癌?

Myth #6  美国FDA还是靠谱的,他们监管转基因, 差不到那里去

美国转基因生物主要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简称FDA)、美国环保局(简称EPA)和美国农业部(简称USDA)负责检测、评价和监控。其中,FDA主要管理食品与饲料的安全性和健康问题;USDA的食品安全和检测部门则负责肉、禽和蛋类产品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影响的管理;EPA负责管理食品作物杀虫剂的使用和安全

可事实上, 美国认为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转基因食品不需要安全测试,甚至不需要注明就可以上市

Myth #7市场上卖转基因,大家吃转基因有年头了,没见什么副作用

有个笑话,一个卖菜的农民,你们城里人真厉害,什么农药都毒不死你们。

笑话的后面是人类的生命周期长,很多生命功能都有代偿,而且有免疫系统,很经折腾。

好,我们看看一些事例

  • 1989年,转基因L-Tryptophan在美国,致死37人,致残5000多人. L-Tryptophan就是色氨酸
  • 1994年, 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一种蛋白质的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
  • 基因修饰过的牛生长激素,被注射到奶牛体内以提高牛奶产量. 但同时也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长因子-1)的浓度,IGF-1已知与人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关。
  • 现在过敏的人越来越多。我一个朋友他们家孩子对面筋过敏,愁死了。科学家发现BT能够在人的小肠上打洞,这可导致人对面筋(gluten)的过敏.
     
  • 1998年,Dr. Pusztai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 2009年第法国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发文指出,老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三个月后,其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洛希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作物同样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不久之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扩散不远。在田间,距玉米田5米远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草叶上只发现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会大量产卵。(3)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抗虫基因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但田间帝王蝶数量却很大。

最后一个篇幅多些,因为我觉得很有趣。大家可以仔细看看EPA的反驳。他们罗列了一些事实,证明帝王蝶活得好好的。可是他们证明在Losey试验条件下,转基因玉米花粉对帝王蝶无害了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