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楂树之恋》,有啥呀?

(2010-10-03 08:21:39) 下一个


我这人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喜欢思考。

所以有的时候,我比较反感不动脑筋的人。

对于小说,我是金庸的读者,不是琼瑶的读者,尽管这二位都是写童话故事的。也许就是这个缘故,我想我是没法读完《山楂树》的。通过与读过《山楂树》的人员交流,还有一些挑刺文章的评论,我愿意相信,《山楂树》是一个很不错的小说。说好的,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说老三病入膏肓,时日不多,对心爱的人说:我不能等你一年,我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人们总是抱怨没什么东西能够感人肺腑,难道这不是感人肺腑的吗?而一些挑刺的文章,挑出的刺,总是给人缺钙的感觉。

今天看到有人转贴的“是一个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作者:刘仰 (新浪博客),感觉没有挑出《山楂树》究竟有何不好,而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作者还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的,只不过这种思考不够深刻,至少不如我的来得深刻。

首先,一个小说故事,是否落入俗套,是个不大容易说清楚的事情。除非你真的能分析其俗套来。简单说其落入俗套,难免给人以扣帽子的感觉。我们知道,人有时候对食物会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就是感觉很馋,有感觉不知道吃点啥能解馋,总是认为肯定有一样东西能解馋,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以这种心情读小说,威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也是一个俗套故事。正所谓“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用这种眼光来给小说挑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至于“感情之外”的因素,就更加有点滑稽了。中国有老话,说:“ 酒肉的朋友,柴米的夫妻”,我以为是很要道理的。窃以为,刘仰认为的没有“感情之外”的东西的感情,只怕连伊甸园也没有吧,不过现代的网络上是有的。不严格的讲,网恋没有多少“感情之外”的东西,惊天动地的网恋,还没有象样的小说出来。到时候,别说老三,付雷的那点恋情,就都啥也不是了。

其次,刘仰的文章中,有一点是可取的。我说可取,是思维方式可取,而结论有可能是可笑的那种。

刘仰认为:“小说《山楂树》受读者欢迎不完全是小说的艺术性,更在于小说中对70 年代爱情观、两性观的描写。有比较才有鉴别,70年代的爱情观、两性观之所以受读者欢迎,也并不是它本身有多么美好,而是与今天的性泛滥有了对比之后的结果。在某些性学专家、知识分子以“自由”的名义大肆鼓吹性开放的今天,两性问题日益成为妇产科的生理问题,其中原本存在的羞涩、神秘,爱情及性关系在精神上的美感、灵与欲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中国基本已淡出视线。因此,在我看来,小说《山楂树》受欢迎并不是小说有多么优秀,而是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性泛滥、性贬值,小说《山楂树》让人们发现,性神秘、性禁忌也有它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性泛滥、性自由所不具备的,或者说是彻底丧失的。”

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很有意思。

对于“以前的性神秘、性禁忌”,和如今的“性泛滥、性贬值”,该如何理解呢?

当然,对于“以前的性神秘、性禁忌”是有人“管”的结果,而如今的“性泛滥、性贬值”是没有人“管”的结果。现在没有人逼迫谁去“性泛滥、性贬值”吧?逼良为娼无疑应该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了。西人在享受自由的时候,没有“性泛滥、性贬值”,中国人享受自由的时候,就“性泛滥、性贬值”了,为什么呢?成龙说过,有时候,我觉得中国人是应该管一管的。是不是有点意思呢?管一管是应该的,但管的程度嘛,嘿嘿

看看现在,有些人在兢兢业业地推销西方民主给中国,甚至出现了流血事件,是不是和“某些性学专家、知识分子以“自由”的名义大肆鼓吹性开放”有几分相像呢?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