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朱德 保留火种的人】----- ZT

(2015-09-26 12:11:02) 下一个

朱德 南昌起义后力挽狂澜的元帅 之首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直奔潮汕;朱德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阻敌抄袭主力后路。 这就是有名的“三河坝分兵”。  

接手烂摊子

当年,四散撤退的南昌起义领导人,没有哪一个人能想到,留在三河坝担负殿后任务的朱德,最终组织起南昌起义部队的“上山”力量,成为人民军队的第一号军人。

不论是起义之前,还是起义进行中,组织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成员中,都没有朱德。 起义当天晚上,前敌委员会分派给朱德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和闲谈的方式,拖住滇军的两个团长,以保证起义顺利进行。陈毅说,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几乎没人听朱德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一个老同志罢了。

起义军主力11军辖8个团,由叶挺指挥。20军辖6个团,是贺龙的部队。

朱德是9军副军长,当时,9军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军长,参加起义的只有军官教育团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不到五百人,只能算一个营。

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时,真正是朱德从9军带出来的人员,已经没有几个,基本力量是周士第的25师,还有周邦采带回来的24师人员。 这是一个损兵过半,四面都是敌人、与上下左右皆失去联系的烂摊子,思想上和组织上相当混乱。 到底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作出决断。

在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的会议上,一些同志觉得主力部队都在潮汕打散了,这点力量难以保存,提出散伙。朱德坚决反对。他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 这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没有基本队伍的朱德,以他异乎寻常的执著,为困境中的队伍指明了出路。 茫然四顾的人们,听了他的话。   

人心散了

三河坝还不是谷底,谷底在天心圩

部队虽然摆脱了追敌,但是,经常受到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得不在山谷小道上穿行,在林中宿营。时近冬天,官兵仍然穿着单衣,有的甚至穿着短裤,打着赤脚,连草鞋都没有;无处筹措粮食,官兵常常饿肚子;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伤病员得不到治疗;部队的枪支弹药无法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弱。由于饥寒交迫,疾病流行,部队思想一片混乱。

杨至诚上将后来回忆说:“每个人都考虑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应当怎么办?该走到哪里去?” 各级干部纷纷离队。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有的先辞后别,有的不辞而别。

后来,75团团长张启图,写了一份《关于75团在南昌暴动中斗争经过报告》,向中央陈述当时的情况:“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长、连长亦多离开。” 南昌起义在军、师两级设立党代表;团、营、连三级设立政治指导员。这一体制,到1927年10月底崩溃。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均已离队,只剩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是如此。

在天心圩,不仅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离队,73团团长黄浩声、75团团长张启图也离开了部队。师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一个74团参谋长王尔琢。 领导干部如此,下面更难控制。营长、连长们结伙出走。还有的把自己部队拉走,带一个排或一个连,公开离队。 剩下来的要求分散活动。

林彪带着几个黄埔四期毕业的连长,来找陈毅,说:“部队不行了,一碰就垮,与其等部队垮了当俘虏,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外去搞。” 部队面临一哄而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就有立即熄灭的可能。   

力挽狂澜

关键时刻站出来的,还是朱德。

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镇定地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叫力挽狂澜。 朱德的话语中,已经包含两条政治纲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革命必须自愿。这两条纲领后来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宣传工作的基础。

在江西省安远的天心圩,朱德这个最初“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的指挥者,在关键时刻,为即将崩溃的队伍,树立起高山一样的信仰。通过信仰认识利益,再通过信仰和利益,驱散恐惧,真正的领导力和领导威望,在严重的危机中凤凰涅槃一般诞生。 火种保留了下来,再也没有熄灭。 部队被改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下编一个士兵支队,辖三个步兵大队;还有一个特务大队。剩下一门82迫击炮、两挺手提机关枪、两挺重机关枪,合编为一个机炮大队。多余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共计800人。 这就是全部家底。

粟裕回忆说,队伍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隘口,受敌阻击。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提着驳壳枪,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朱德为这支失败的队伍杀出了一条血路。   

十六字诀

对这支队伍的战略战术,朱德作出了极大贡献。

天心圩整顿后,他开始向部队讲授新战术,讲授正规战如何向游击战发展。 辛亥革命后,朱德在川、滇、黔同北洋军阀部队打仗时,摸索出一些游击战法。1925年7月,朱德到苏联的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去莫斯科郊外接受军事训练,主要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打仗,朱德说:“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十六字诀游击战术的精髓形成了。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攻打会昌时,朱德奉命指挥20军第3师进攻会昌东北高地。他首先命令教导团团长侯镜如,挑选几十人组成敢死队,追击正向会昌退却的钱大钧部。他动员说:“今天,我要求你们一反往常猛打猛冲的常规,只同敌人打心理战。你们要分作数股,分散活动,跟在敌人后面,或插到敌人两翼,打冷枪。要搅得敌人吃不下、睡不着,这就是你们的任务。”

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

73团3营7连连长林彪名列十大元帅之三,

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名列十大元帅之六,

74团班长粟裕名列十位大将之首,

天心圩离队的师长周士第授衔上将。

没有朱德,南昌起义的最后火种能够保存下来吗?没有三河坝分兵,朱德跟着南下潮汕,又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难以预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