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我的两位妻子

孙传荣,笔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于江南水乡高淳,曾当过教师,现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
正文

第19章,祭祖的礼节

(2010-05-14 12:33:13) 下一个
  我回到家,祭祖已经结束。
  从小时候起,我就跟着父母亲,参加一些祭祖活动。帮助拿拿筷子,搬搬碗。对于有些礼节也只能关注大人们去做,有的就很有讲究。
  譬如请祖宗,在前一天晚上必须预约,预约的时候,点上一张黄裱纸,对着门外双手合抱上下几下,口中念念有词,把需要请的祖宗的辈分说出来,叫他们明天过来吃饭。
  请祖宗也分成几类,过世的亲人,亲戚,和在外去世的人。
  请祖宗还规定,必须在上午完成,早上起来做饭,烧菜。菜不一定要烧到十成熟,而且不必放盐。
  菜的数目可多可少,最少六个菜,猪肉、鱼和豆腐是不可少的。
  装饭也有讲究,把碗里盛好的再翻过来,形成半圆状。
  碗筷是放在饭碗和酒杯的左边,传说祖宗是用左手吃饭。
  酒,在以前很苦的时候,可以用温开水代替。
  菜、饭、酒一切摆放完毕后,点上蜡烛,就算正式开始,吃饭时,一面烧些纸钱给祖宗,这时候是不能碰动桌子和凳子的。
  祭祖时,女人也可以参加。小时候在祭祖时,我就听妈妈说过,天上水化【方言:再生】水;人间火化火;阴间是钱化钱。所以烧的纸钱没有数目的多少。只要烧一些就行,它可以化的。
  我开始想不通,后来一想,天上总有下不完的雨,人间的火的确也能传播,那样说,阴间钱一定能生钱也就是真的了。
  在祖宗吃饭时。全家人按次序从大到小对着祖宗磕头。说些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保佑小孩乖些等之类吉利的话。
  第一桌是请自己家的祖宗,然后换一下饭再请第二桌亲戚。
  如果是在外去世的人员,等家里的请完,再到外面摆上桌子饭菜,菜也可以少几样,有些礼节也可以减免,但纸钱是必须要烧的。
  我前面说过,我们这里的祭祖分为请祖宗和挂钱。每年各两次。
  父母亲看到我回来,非常高兴,说祖宗已经请过了,我们坐在一起开始吃饭。
  小时候,我们就是盼望过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夜,穿上新衣服,吃过晚上的封岁酒,长辈们就要给压岁钱,那时的几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数目了。
  我们家的人都不喝酒,我也不喝,只是到过年的时候才喝上喝一点。
  开始吃饭,文在一旁为两位老人装饭。
  “今年怎么样?”父亲关心地问我。
  “还好,只是还有部分钱没有结回来,明年继续做。”
  “等到开春暖和一些,我到南京你那里去看看。”父亲一面吃饭,一面对我说。
  父亲年龄大了,我也不需要他帮我什么,他只是对我的关心。
   “在外要节省,赚一分钱都不容易,死做不如死熬。”母亲在叮嘱着我。她仍然坚持她那份原则。
  “妈妈,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再熬也省了不什么。”我解释着。
  “在外不比在家,种田种的全,只要买点盐。你在外什么都要买,连水上都要买。”母亲没有出过门,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县城,当然她不知道南京像什么样。
  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他们的身体状况还好,只是母亲瘦弱一些。母亲是从苦中过来的,她什么也舍不得,就是吃菜也向最坏的吃,把好的留给我们。
  今天的菜是妻子文提前回来做的,很丰富。我尽量叫父母亲多吃些。真真儿子也懂事了,在一旁把菜夹给爷爷奶奶吃。
  饭后,拿出笔墨写春联,一些邻居上午就把红纸送来了,这是每年的惯例。
  每一年的对联,我都不尽相同,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子也显得有些俗气了。
  儿子在一旁看着我写。邻居的写好后,他帮我拿着放到别处。我把邻居的写完,才开始写自己的。
  正寻思着写什么?
  我想起我们这里一个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一年忙到头,忙条水裤头;今年希望明年好,明年还是穿个破棉袄。
  哈哈,这当然是些消极的话,但对于农村的里的一些人也是确实如此。。
  最后我写了一副: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联是:知足常乐
  放炮竹,贴上对联,全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享受着过年的快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