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试解毛泽东留下的五大疑问【ZT】

(2009-12-15 22:27:46) 下一个


毛泽东逝世后为世人留下了五大疑问,分别是;  

1.为什么他不顺势而动,在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生产?   

2.为什么他急于要缓和和美帝的关系,向西方国家打开了国门?   

3.为什么他一直对邓小平割舍不下,一边说走资派还在走,一边还赋予其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4.为什么他闭口不谈文革的结束时间,却要求邓小平来为文革做总结?

5.为什么他在临终之前不断打压他自己培植起来的文革势力,是在为哪一种政治势力做铺垫?   

这五个问题凝结成的最终问题是:文革失败后的中国应该向何处去,对此毛泽东在临终前想做什么样的安排?   

这五大疑问不知为何人所总结,但这些问题确实令人困惑不解,同时更彰显着伟人的深邃。据说一直以来都没有人给过像样的答案,今日在下就试着解它一解。  

由于在下并不十分清楚当时的史实,所以只能对重点部分作以臆测式的推理和分析,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要解答者五大疑问,我们首先就要明确这样一些问题;  

1. 毛主席是不是一个坚定地共产主义者?答案是肯定的。  

2. 毛主席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答案是肯定的。  

3. 在毛主席看来是封建主义更糟糕,还是资本主义更糟糕?答案是封建主义。  

4. 在毛主席看来是官僚资本主义更糟糕,还是自由资本主义更糟糕?答案是官僚资本主义。  

5. 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答案是否定的。  

6. 毛主席想不想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答案是肯定的。  

一共是五个问题,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在这五个问题以外有一个是最重要的,它是和这五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也是将这五个问题的成因串联在一起的问题,那就是主席到底选择了谁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选择了什么样的人,也就为未来的中国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因此这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最核心的问题。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五个看似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那么毛主席到底选择了谁呢?在下的答案是邓公。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主席不会想要选择他,你的推断不正确。的确,主席心里可能百分之百不愿意选他,但选择谁是政治问题,愿不愿意是个人感情问题。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以主席的伟大,绝不会进退失据。  

先来看看主席心目中理想接班人的标准:这个接班人从能力和资历上必须都能够服众,也就是说必须要是元老当中的一员,甚至那些资历稍浅的人都不行,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他还要能够坚定不移地带领中国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能是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是真官僚资本主义的假社会主义道路。  

很显然,就主席暮年时的情况而言,主席根本找不到如此合适的接班人,否则主席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还是我的那八个字,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这是主席关于身后事的断定。  

主席对于身后情况的断定同对苏联的评价相同,这里透着主席的无奈,也折射着主席的明智和远见。很明显,主席知道,选谁作为接班人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会有太大不同,卫星照样上天,红旗照样落地。根据主席对身后事的判断来看,也许今时今日发生的一切,并未逃出主席的预想。  

在这种情况下,主席在选择谁作为接班人的问题上,明显只能另做打算。     

回顾当初文革后期的情况,局部符合条件,可供主席选择的人都并不多,堪称元老,资历够高的人,且活跃在前台的人,几乎就剩下了叶帅和邓公,更不要提什么能带领中国人们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二人之中叶帅和主席的年龄相仿,而邓公却属于少壮派。总之无论如何,主席似乎只能从这两个人当中二选一,而基本没有其他选择。  

其实当时并不乏在资历方面堪与邓公相比的人,但我们发现,这些人在最后似乎都不如邓公的分量重。如此这般,除了主席的某些安排,就不得不提邓公的高明之处;查看大家的合影就不难发现,不是这张缺了老总,就是那张缺了总理,但却很少不见邓公,邓公总是能够在照合影的时候找到机会溜到主席身边与主席亲切地合影留念。别管在照片中的位置如何,重在数量,在不质量,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长此以往,邓公的风头当然更劲。至于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抢镜头”事件,在下就不知道了。  

那华国锋呢?他可是主席的正选接班人。没错,但且看主席对他的评价;“华是一个老实人,可是老实也就是没用,他上来的好处是中间派,既不会左,也不会右,也容易被各方面接受···”。评价很简短,但足以说明主席对其是了解的。  

主席的心里一定很清楚,华国锋作为接班人一定是不行的;首先能力上就不行,其次是资历上不行,况且他在军队还没有什么威望。前两条哪一条不符合,都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主席不在的情况下服众,坐稳主席交给他的位置,更遑论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显然,华国锋不过就是一个过渡性人物而已,剩下的问题只是,它将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  

再来看看叶帅和邓公的政治立场:  

叶帅的政治立场:叶帅坚持社会主义,但又要做官老爷,属于典型的官僚资本主义者。  

邓公的政治立场:从邓公的作为来看,他既是官僚资本主义者,又是自由资本主义者(也因此,邓公注定有着“丰富多彩”的一生)。  

但是从叶帅的一些言论就不难看出来,如果让叶帅来接班,叶帅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主义成分的,类似的话叶帅在邓公搞改革开放的时候就说过。叶帅的观点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活的很滋润,但也允许别人活。显然,虽然叶帅和主席的年龄相仿,不属应该接掌权利的少壮派,可如果主席确信叶帅会比自己命长的话,将权利交给叶帅过渡一下也没什么不可;如此,局面至少在叶帅在世的时候,肯定要好于邓公,叶帅十有八九不会允许如赵小阳之流恣意妄为,连活路都不给。但主席为什么没有选择叶帅呢?  

其中一个原因主席已经亲口给出来了答案;叶帅被邓公给招安了。这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在下认为这绝不是全部。  

邓公,主席对邓公了解吗?当然,主席对邓公的认识绝对是透彻的,看看主席对邓公的评价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小平看不起那些人,我在还可以,我死了,谁也压不住他。他这个人对三自一包那些东西还是有感情的,对走资派恨不起来。”、当有人问起主席同越共中央第一书记黎笋说邓小平是少壮派是否有意传位给邓时,毛泽东说:“他只要表态对文革有个基本认识,就不能动,你们这些人加起来也比不了他,他不是总理和老总,不妥协、不认输,外面是××壳,里面是钢铁公司,你们不了解他,我是知道的”。  

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怀疑主席选择邓公是不是因为一时糊涂。在这个问题上主席绝对是清醒的。  

同时,聆听主席对邓公的评价,在主席看来,邓公可是个很了得的人,其他那些剩下的人都不是邓公的对手。照此看来,就算主席选别人也没有用,玩不过邓公。  

还有,主席选择接班人有一个不能明言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却是主席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底线,那就是这个接班人绝对不能是一个充分亮明自己身份的走资派,也就是至少没有直白地说过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主席选了个明确表明要走资的人担当接班人,这里就会牵扯到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主席要走资?还是接班人要走资?  

这也可能是主席有必要选择类似华国锋这样一个中间派过渡一下的原因之一。同时,就这一条来讲,元老之中符合的人并不多,而邓公也算其中之一,因为邓公最多只说过要“开放搞活”而已,仅凭这句话,是不能将邓公定性为走资派的,因此,后期主席提携邓公还是说得通的。  

再看主席和邓公之间的关系,一句话;中国版的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主席在世的时候邓公对主席可谓是毕恭毕敬,视若父亲,而主席不在呢?对此主席会有所预见吗?答案是一定的。  

我们再来看看主席曾说过的一些话;“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搞了二十多年社会主义,还像旧社会一样。”

主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判断是一个长期工程,阻碍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势力就在党内,而且这些人位高权重。  

在主席看来,这些党内的走资派远比党外的走资派要危险,他们之所以危险就在于隐藏在党内,而且大权在握。就这一点,对于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威胁,主席是否有必要教化一下世人呢?给世人展示一本栩栩如生的活教材呢?让世人永远对党内走资派保持警惕,党内走资派不再有机会一直躲在暗处威胁社会主义建设呢?在下认为主席应该会这么做。  

至此,在下终于可以揭示一下主席为何要选择邓公了。  

主席之所以选择邓公,就是要让邓公来充当这本活生生的反面教。  

至于主席为何又不直接将权利交给邓公,还非要选择华国锋这么个刘阿斗来作为邓公的拦路虎,除了客观需要以外,那实在是主席谱写这本大教材的需要;刘阿斗当然挡不住邓公,邓公轻而易举就可以将刘阿斗掀翻在地,但这个过程再简短、再让人不经意,也无法改变邓公作为篡位者的事实。以此来烘托党内走资派的阴险毒辣,警示世人,主席的手法可谓精妙绝伦。  

事实告诉我们,不是邓公欺骗了主席,而是主席忽悠了邓公,并且邓公还乐在其中,洋洋自得。  

主席选择邓公充当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主席和邓公之间的关系,形同父子,而主席又料定邓公掌权后一定会做中国的赫鲁晓夫;主席让邓公这个“子”,来亲手背叛他这个“父”,而不是让别人来做这件事情,其在教育和教训的深刻性方面所达到的效果,绝对是选择其他人所达不到的。  

可见,历史给了主席机会,却和邓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主席迫不得已另做打算,现实情况决定了主席几乎不得不选择邓公,而邓公在各方面却又那么符合主席的心意。不是主席看邓公不顺眼,要刻意“坑害”邓公,只是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的鬼斧神工——事情都赶到一块去了。终其一生,邓公都没能逃出主席的手掌心。邓公虽非凡夫俗子,但和主席比,只能慨叹生不逢时。究竟是谁把谁钉在了历史的十字架上,时间早晚会给出答案。  

谱写这本教材的代价是高昂的,这个主席一定很清楚,既然如此,主席有别的选择吗?可以不这么做吗?限于逻辑性,本文将在下文交代。  

难道这就是主席要做的一切吗?当然不是。选择邓公仅仅只是一个铺垫而已,主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  

弄明白了主席为何选择邓公,下面让我们来弄明白那五大疑问。  

1.为什么他不顺势而动,在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生产?   

对于这个问题,在下的答案是,如果主席在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生产,那就等于是主席宣布文革结束,并且自我否定了由他亲手发动的文革,因为很多人都在指责文革把中国搞乱了,耽误了发展生产。只要主席想将文革继续下去,就不能提出发展生产。

(在下觉得这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也许还有其它原因,由于在下对当时的史实了解实在有限,逐无法尽数参悟。不过还好,这个问题并不太重要)  

2.为什么他急于要缓和和美帝的关系,向西方国家打开了国门?   

主席很清楚,走资派若要在他身后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一定要和美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大佬缓和关系,解除对中国的封锁。然而,让走资派来缓和这个关系,会缓和成什么样是主席无法掌控的。与其让走资派来做这件事情,主席莫不如由自己亲手来做这件事情,以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定下基调,以图有朝一日走资派掌权之时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过于离谱,偏离应有的框架。  

从今天的中美关系来看,主席在这个问题上的努力显然已经付诸东流。也许主席也料到了这一点,但请不要忘了主席对身后事的判断;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在此情况下,主席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在下认为主席这么做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主席要扭转美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毕竟“美帝国主义”喊了那么多年,美国的恶劣形象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要想让全体中国人民尽快改变对美国的传统看法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这个工作必须由主席亲自来做,这第一次手必须由主席亲自来握。  

但主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下认为主席是想让中国人民尽快地接受一些来自美国的东西,而这个“尽快”也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那主席到底想让中国人民接受一些来自美国的什么东西呢?本文也将在下文中交代。

3.为什么他一直对邓小平割舍不下,一边说走资派还在走,一边还赋予其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这个问题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一切都是主席的安排。  

4.为什么他闭口不谈文革的结束时间,却要求邓小平来为文革做总结?   

如果由主席来亲口宣布文革结束,那么这个总结工作就很自然地就要由主席来做。  

主席也当然不会亲口宣布文革结束,且看主席说过的一些话;“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这笔遗产得交下去,和平中交不了就得动荡中交,搞不好就要血雨腥风了···”  

文革没有成功,因此它也就很自然地变成了一场认真的演习,实战尚未到来。文革要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文革并没有结束,它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主席之所以闭口不谈文革结束,就是要让当时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铭记这一点,将这笔遗产交给后来人。  

既然主席已经选择了让邓公来做这本反面教材,那对文革的总结工作就一定要交由邓公来做。  

显然,主席在世,邓公就算想要全面否定文革,也绝不会那么做,此时邓公最多也只敢“三七开”,而这也是主席的自我批判。然而事实是,邓公因害怕主席不悦,在“三”的问题上说的也很含糊。  

而一旦主席不在,邓公全面否定文革,则邓公这本活教材既宣告书写完成;主席在世的时候邓公没有全面否定文革,他不在的时候邓公也不好彻底翻脸,至少这个工作邓公不会亲自来做,社会主义的羊皮邓公就得一直披下去,而邓公想做的他却还是要做的,这就将形成这样一种局面;说一套,做一套,广告与疗效完全不符;一个隐藏极深,阴险狡诈的走资派形象油然而生。  

让邓公来为文革作总结,这完全是主席给邓公戴上的“紧箍咒”。  

5.为什么他在临终之前不断打压他自己培植起来的文革势力,是在为哪一种政治势力做铺垫?   

在在下看来,这第五个问题才是所有五个问题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其它四个问题加在一起也远不如它有分量,相比这个问题,前几个问题是否弄明白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主席这一系列匪夷所思行为的最终目的。  

主席为何要亲手打压自己培养起来的文革势力?  

说来的确奇怪,不知文革势力中的那些大佬在主席身后会怎样,但至少在主席在世的时候,那些人还是有点革命精神的,虽然距离主席还差得远。可主席为什么不仅不将权利交给他们,还要打压他们呢?  

要弄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弄明白另一个问题;后期的革命势力是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在下的答案;是。  

为什么是呢?转折点就出在林彪身上。七一年林彪殒命,他走得倒是利索,没遭什么罪,但却几乎全盘打乱了主席的计划;正是由于林彪的殒命,主席才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主席一系列有别以往的作为也都始于林彪死后,在下觉得这并不都是巧合,甚至没有一点巧合的成分。  

“枪杆子里出政权”,此乃主席的至理名言,其折射着军队与政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掌握军队才能掌握政权,失去军队则失去政权。  

纵观文革势力中的诸位大佬,在军队当中根基深厚,有足够的影响力,有能力在主席去世后将军队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也就是林彪一人,其他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林彪一死,文革势力即宣告被彻底解构,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主席在世他们的好日子还可以照旧,一旦主席仙逝,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他们根本无法在没有林彪的情况下和任何一股掌控军队且反对他们的势力相对抗。  

话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问题的一半了,也就是主席为何不继续扶植文革势力,无非是扶植也枉然。主席显然还要继续另做打算。  

而这,也正是主席不得不在被迫的情况下,以高昂的代价谱写邓公这本反面教材的最重要原因;写也得写,不写也得写。  

那么主席为何又要打压文革势力呢?  

在下的一种解释是,在文革势力已经不可能再成气候的基础上,这是主席对文革势力的一种保护;防止文革势力挡别人的路,牺牲在别人的枪口下。主席怎样打压文革势力主席是可以控制的,而在主席身后,可就管不了这么多了。  

主席之所为自己亲手发动的文革“三七开”,或许也是在为打压文革势力作准备。

那么主席打压文革势力到底是在为哪一种政治势力做铺垫呢?在下的答案是自由资本主义势力,或者说是在为邓公顺利启用自由资本主义势力打前锋扫清障碍。  

在下所给出的绝对是一个大胆到再也不能大胆的答案。主席这个坚定地社会主义者怎么会给自由资本主义势力铺路呢?看到这个答案也许你会感到大惊失色,但在下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合理的解释,甚至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那么主席真的会做这么一个大胆的举动吗?文革的时候主席就说过;“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以主席如此的胸怀,我们怎能肯定主席不会这么做呢?  

回首建国之初、文革之中、文革之后,哪一股势力始终保持着最强大的地位?答案是封建官僚势力。无论在党内、政府中,还是军队里,这股势力始终都是最强大的。这股势力强大到了连主席也难以撼动、强大到来了使文革失败。  

终其一生,主席都在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斗争,但从主席的言行就不难看出,更主要的应该是封建主义。因为主席很清楚;封建主义才是中国人民一切苦难最根本的始作俑者,时至今日的资本主义也不过是封建主义的改良版本而已;同时,要想打破历史周期律,就一定要打倒封建主义。今天将中国人民推向苦海资改派,正是拜封建官僚所赐。  

伴随着文革势力的解构、文革的失败,主席一定意识到:封建官僚再也无法压制;一方面是文革的失败使封建官僚成为了实际上的胜利者,保住了自己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是主席已到垂暮之年,已经无法再发动第二次文革,而此时真正的社会主义势力始终不成形,尚且弱小,无法和封建官僚势力相对抗;在他身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大幕即将落下,他必须作出最后的安排。  

这个最后的安排就是;为自由资本主义这股政治势力铺路,扶植自由资本主义势力,使他们有朝一日壮大为一股可与封建官僚对抗的势力。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支持在下这一结论;主席在去世之前不久将邓公一撸到底,邓公的官职被撤了个一干二净,成了一介布衣。  

在下觉得,主席如此戏耍邓公明显有着激怒邓公的意思,邓公也着实被主席激怒了;主席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邓公在反对他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决,走得更远;这样做既有利于塑造邓公这个反面教材,又有利于自由资本主义者在邓公走得更远的情况下登堂入室,尽早让自由资本主义势力成形,因为自由资本主义势力会很自然地伴随着邓公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坚决、更远而壮大。  

壮大自由资本主义势力,让自由资本主义者形成和封建官僚分庭抗礼的对抗之势绝不是主席的最终目的。  

主席的目的是:让人民在这两股势力的“教化”下彻底觉醒,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学会如何珍惜社会主义、让这两股势力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势力营造成长的土壤、让真正的社会主义势力在这两股势力对抗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的空间,以及自身的壮大;待有朝一日这两股势力狗咬狗,互相湮灭后带领中国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

主席一定清楚:奉行强势高压政策的封建官僚虽然绝对容不得文革势力,但一定会容得下自由资本主义势力,两股势力的利益至少在前期是一致,而在后期又一定会发生激烈地对抗;能够在封建官僚的眼皮底下迅速崛起,并有朝一日会和封建官僚势不两立的,也就是这股政治势力。在对抗封建官僚这个问题上,这股政治势力,是主席当时唯一能够借助的。  

同时,也可以就主席要让中国人民尽快接受来自美国的什么东西作出解释了;答案就是美国标榜的“自由”与“民主”——封建主义的死敌。主席要让这两个来自美国的舶来品在群众中扎根,提高群众的现代公民意思,并最终给予中国的封建官僚势力以致命一击。  

林彪七一年殒命,主席七二年便急忙打开了国门,迎进了尼克松,这能说是巧合吗?如果秉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一原则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向西方敞开国门显然于主席打压走资派势力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害;而即便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也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着急,因为苏联绝不会贸然打过来,而即便打过来美国佬也帮不了多大忙。可见,林彪一死,主席就已经判定;文革势力已经难成大器,是到了为文革失败之后的中国做准备的时候了。  

在下曾听闻主席晚年有些“老糊涂”,不知这是不是主席在为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举动打掩护?  

虽然主席已经离开了30多年,但很显然,今天中国发生的一切,并未逃出主席的预想,也未超出主席的设计;自由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官僚势力几乎旗鼓相当,并正在进行着狗咬狗的利益争夺,人民在这两股势力的“教化”下迅速觉醒,已经开始懂得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了准现代公民;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势力则在自由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官僚势力联手制造的土壤上,它们二者之间的缝隙中迅速成长······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主席这样的安排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没错,主席这样的安排代价的确很大,但在下要说的是;对于一个真正政治家来说,他需要做的不是他想做的,而是他应该做的。  

也许我们还应该设想一下主席不作这样的安排局势会如何发展。在下的结论是;局势也有可能会发展成今天这般,不过应该会稍迟一些。因此,主席所做的或许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  

至此,在下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一下主席为何不将权利交给叶帅了;如果中国在迎来社会主义的曙光之前必然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则晚痛不如早痛,长痛不如短痛。  

无疑,主席生平这最后一招棋,绝对是主席一生当中下得最险、最具有赌博意味的一招棋,因为这招棋一旦走出去,主席便再也无法做出任何修改。在这一招棋中,主席可谓赌上了自己能赌上的一切。主席要做的是;让中国的社会主义置之死地而后生。

今天,社会主义已死,然而它能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如主席期望的那样涅槃重生,则要看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作为。  

无论在下对主席留下的疑问解答得是否正确,历史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给出正确的答案,主席那最后一抹余晖终将被历史打磨出来。届时,毛泽东这三个字一定会再次大放异彩。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