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3月28日 撒母耳记下二章至三章

(2010-03-28 06:40:42) 下一个

竞争的君王

撒母耳记下二章一至十一节

    1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么?”耶和华说:“可以。”大卫说:“我上那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2于是大卫和他的两个妻,一个耶斯列人亚希暖,一个是作过迦密人拿八妻的亚比该;都上那要去了。3大卫也将跟随他的人,和他们各人的眷属,一同带上去,住在希伯仑的城邑中。4犹大人来到希伯仑,在那里膏大卫作犹大家的王。

    有人告诉大卫说:“葬埋扫罗的,是基列雅比人。”5大卫就差人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厚待你们的主扫罗,将他葬埋;愿耶和华赐福与你们。6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7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

    8扫罗的元帅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曾将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带过河到玛哈念,9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亚书利、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和以色列众人。10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登基的时候,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独犹大家归从大卫。11大卫在希伯仑作犹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个月。

    随着扫罗及王储约拿单死后,正常的政府机构也瓦解了,只留下两位高职的军兵,来填补这个政府的真空。一个是押尼珥,他曾是扫罗的最高统领;另一个是大卫,他有一段时期,曾是扫罗的指挥官之一,但现在他在洗革拉犹大的西部边界。在国家危机和紧急的时候,军队出来控制大局,这乃是经常发生的事。

    这两个人的行动相当不同。押尼珥决定为自己争取权力;故此他设立扫罗一个儿子,作傀儡君王,他的名字叫伊施波设(8节以下)。这个行动,明显受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的支持,一大例外是犹大支派。有关伊施波设的王国,我们从非利士人最近的胜利看到一些影响的标志。虽然他被他的支派便雅悯承认为君王,却不敢以基比亚为他的首都,好像扫罗以前那样;他的首都和总部惟一安全地方,乃是在约但东部,离开非利士人的基地很远。这样他便拣选玛哈念(看地图二)。很难猜测他在耶斯列、以法莲和便雅悯,有多少的控制权,现在非利士人再次于约但河西岸强盛起来。无论如何,他无疑是个软弱的王(靠着押尼珥的帮助),在一个软弱的王国里统治。押尼珥设立伊施波设,这个行动是很自然的步骤,但却是自私的动机,并且没有考虑上帝的旨意;他没有征询任何的先知。

    另一方面,大卫第一步寻求上帝的旨意,然后他才由洗革拉迁到希伯仑——犹大的一个主要城市。希伯仑是很合适作首都的地方,大卫不像押尼珥那样,他没有篡权;而是犹大支派主动加冕大卫,使他作他们的王。伊施波设的百姓接受伊施波设作王;大卫的百姓选择大卫作王。值得留意的是,虽然圣经强调上帝拣选的重要,这段经文却也承认群众选择的重要。理想的统治者既被上帝所拣选,又同时完全被他的百姓所接受。

    最后大卫向以色列的王位直接踏上一步。他向基列
雅比人发出的信息(5—7节),表明他已预测他会统治全国。基列雅比这城镇对扫罗非常忠心(参见撒上卅一11以下),它位在外约但的上面,北面离伊施波设的首都不远,但大卫给他们的信息,表示他不理会他的竞争者的存在!大卫没有要求他们支持他对抗伊施波设;反而传达犹大与基列处在同一阵线的看法——不是对抗伊施波设,而是对抗非利士人。(看来非利士人很高兴地准许大卫作犹大王,无疑因为他们看到以色列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

    以色列和犹太分裂不清楚持续了多长时间;十一节指出大卫作犹大王有七年多,而伊施波设作北部支派的君王却只是两年多。如果说伊施波设死后五年,他的百姓要等候五年,才接纳大卫作王的话,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同样大卫不可能在押尼珥设立伊施波设作玛哈念王之前的五年作犹大王。这些数字会造成一点儿的困惑,但无论如何,以色列的分裂不是很长时间,在分裂时,非利士人才是真正要管辖的因素;而这不是上帝给他子民的目的。

内 战

撒母耳记下二章十二节至三章一节

    12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仆人,从玛哈念出来,往基遍去。13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和大卫的仆人也出来,在基遍池旁与他们相遇;一班坐在池这边,一班坐在池那边。14押尼珥对约押说:“让少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戏耍。”约押说:“可以。”15就按着定数起来,属扫罗儿子伊施波设的便雅悯人过去十二名,大卫的仆人也过去十二名。16彼此揪头,用刀刺肋,一同仆倒;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17那日的战事凶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败在大卫的仆人面前。

    18在那里有洗鲁雅的三个儿子,约押、亚比筛、亚撒黑;亚撒黑脚快如野鹿一般。19亚撒黑追赶押尼珥,直追赶他不偏左右。20押尼珥回头说:“你是亚撒黑么?”回答说:“是。”21押尼珥对他说:“你或转向左,转向右,拿住一个少年人,剥去他的战衣。”22亚撒黑却不肯转开不追赶他。押尼珥又对亚撒黑说:“你转开不追我罢,我何必杀你呢?若杀你,有什么脸见你哥哥约押呢?”23亚撒黑仍不肯转开,故此押尼珥就用枪镦刺入他的肚,甚至枪从背后透出;亚撒黑就在那里仆倒而死;众人赶到亚撒黑仆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24约押和亚比筛追赶押尼珥,日落的时候,到了通基遍旷野的路旁,基亚对面的亚玛山。25便雅悯人聚集,跟随押尼珥站在一个山顶上。26押尼珥呼叫约押说:“刀剑岂可永远杀人么?你岂不知终久必有苦楚么?你等何时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赶弟兄呢?”27约押说:“我指着永生的上帝起誓,你若不说戏耍的那句话,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赶弟兄了。”28于是约押吹角,众民就站住不再追赶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

    29押尼珥和跟随他的人,整夜经过亚拉巴,过约但河走过毕伦,到了玛哈念。30约押追赶押尼珥回来,聚集众民,见大卫的仆人中缺少了十九个人,和亚撒黑。31但大卫的仆人杀了便雅悯人,和跟随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32众人将亚撒黑送到伯利恒,葬在他父亲的坟墓里。约押和跟随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到了希伯仑。

        三1扫罗家和大卫家争战许久;大卫家日见强盛,扫罗家日见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以色列王朝必然互不相容。我们怀疑大卫有意攻击伊施波设及他的王国,但以色列其他的人,一定不赞成犹大的分割及拒绝接纳扫罗的儿子作王。可能押尼珥是这件事的发动者;但我们却不肯定。两方军队在便雅悯的基通相遇,这地非常接近犹大的边陲(看地图二)。起初看来好像是某种运动的竞赛,后来误导致引起打斗和流血;但十四节的戏要这个字,意思是引致发生战斗(combat,许多现代圣经译本是这样翻译。像大卫与歌利亚进行的单独战斗(参见撒上十七一章);这一次每一方都派出十二人,如果一方胜出,可能只是精神上的得胜,避免流更多人的血。

    古代社会的战争,依从公平严谨的规则和惯例,像这种内战,将仇恨灭至最低是相当重要的,避免带来憎恨和苦毒;自然双方都盼望得胜,但没有一方希望羞辱对方,双方都避免引起多年的家族及种族之间的仇杀。可见这件事并不能依计进行,反而有许多便雅悯人阵亡(31节);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不是很大的数目,但便雅悯是个细小的支派,故有人始终不肯原谅大卫:看十六章五至八节。我们不知道总共进行了有多少的战役,和小规模的战斗,但是大卫方面却保持胜利(三1)。这是另一个标志,显明上帝喜悦他,并且弃绝扫罗和他的家庭。

    故事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亚撒黑的死,他不是普通的犹大士兵,而是大卫高级军官约押的兄弟;杀死他的,乃是敌方的主帅押尼珥。押尼珥尽力避免发生这件事,但这件事不久后便发生重大的余波;叙述者描述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显示押尼珥及约押两人,怎样避免无谓的流血杀戮,他们皆承认对方为弟兄(26节),他们有血肉之亲。这种认识是真实而又有智慧。押尼珥尝试说服亚撒黑离开他的时候,同时很明智地显示他关心大家将来的关系;亚撒黑不肯听从他,并不是他的错。

    在战争白热化中,不容易承认对方是自己的同胞,甚至内战也是如此,何况对抗外国人的战争,更不容易承认敌人是我们的弟兄——在上帝的眼中同是人。开始打斗时就需要这样承认,否则便太迟了。有智慧的领导者,要在事前看见可能的冲突,并且用一种实际步骤来避免。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见押尼珥的智慧来得太迟了:他加冕于一个人作王,但此人却不是上帝所拣选的,故此给犹大带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犹大的这地方已接纳大卫作王。他的百姓也被逼受苦;他不知道自己将生命陷于极大的危险里,押尼珥因追求权力,引致杀身之祸。

伊施波设的失败

撒母耳记下三章二至十九节

    2大卫在希伯仑得了几个儿子,长子暗嫩,是耶斯列人亚希暖所生的;3基利押,是作过迦密人拿八的妻亚比该所生的;三子押沙龙是基述王连买的女儿玛迦所生的;4四子亚比尼雅,是哈及所生的;五子示法提雅,是亚比他所生的;5六子以特念,是大卫的妻以格拉所生的;大卫这六个儿子,都是在希伯仑生的。

    6扫罗家和大卫家争战的时候,押尼珥在扫罗家大有权势。7扫罗有一妃嫔,名叫利斯巴,是爱亚的女儿;一日,伊施波设对押尼珥说:“你为什么与我父的妃嫔同房呢?”8押尼珥因伊施波设的话,就甚发怒,说:“我岂是犹大的狗头呢?我思待你父扫罗的家,和他的弟兄,朋友,不将你交在大卫手里,今日你竟为这妇人责备我么?9我若不照着耶和华起誓应许大卫的话行,废去扫罗的位,建立大卫的位,10使他治理以色列和犹大,从但直到别是巴,愿上帝重重的降罚与我。”11伊施波设惧怕押尼珥,不敢回答一句。

    12押尼珥打发人去见大卫,替他说:“这国归谁呢?”又说“你与我立约,我必帮助你,使以色列人都归服你。”13大卫说:“我与你立约,但有一件,你来见我面的时候,若不将扫罗的女儿米甲带来,必不得见我的面。”14大卫就打发人去见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说:“你要将我的妻米甲归还我;他是我从前用一百非利士人的阳皮所聘定的。”15伊施波设就打发人去,将米甲从拉亿的儿子他丈夫帕铁那里接回来。16米甲的丈夫跟着她,一面走一面哭,直跟到巴户琳;押尼珥说:“你回去罢。”帕铁就回去了。

    17押尼珥对以色列长老说:“从前你们愿意大卫作王治理你们;18现在你们可以照心愿而行,因为耶和华曾论到大卫说:‘我必藉我仆人大卫的手,救我民以色列脱离非利士人,和众仇敌的手。’”19押尼珥也用这话,说给便雅悯人听;又到希伯仑,将以色列人,和便雅悯全家一切所喜悦的事,说给大卫听。

    权力是这段经文的钥字——大卫逐渐增加权力,押尼珥追求权力,以及伊施波设的软弱。

    (一)这段经文详述大卫的家庭(2—5节),无疑这取自古旧的档案资料,显示大卫在犹大建立怎样巩固的家庭。虽然他只是颇细小的王,他已建立了一个后宫。我们对他的大多数的妻子及儿子所知很少;在这张名单内,只对押沙龙较感兴趣,他后来成为叛徒对抗他的父亲。值得注意的是他母亲乃一位公主。基述乃是亚兰国的一个省,位于伊施波设王国的北部(看地图一)。很明显大卫建立广泛的同盟,帮助他减弱对手的地位。

    大卫同时决定取回他的第一任妻子米甲(12—16节)。没有提到大卫爱她,当然他有权得回首任的妻子,但是主要的出发点,乃因她是扫罗的女儿。如果作王后,会造成北方的忠于扫罗之百姓的分裂;造成忠于扫罗的百姓,或向他的儿子伊施波设,或向他的女儿忠心。大卫这样做,可以减弱他的敌对者,而不必杀死以色列的士兵,不会引起任何的愤恨。

    (二)至于押尼珥方面,他被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所推动。起初他想满足于用个人的力量,来控制那位年青的君王,但当他亲近扫罗的一个妃嫔时,已显露他自己要作王。占据一个死了的君王的妃嫔,是宣告得到宝座的一种方法(参十六20—23)。这可能是押尼珥的动机,也可能他有意与伊施波设争吵,以找到藉口抛弃他。无论是那一点,他是为那妇人与伊施波设争吵,并且马上转移效忠大卫。现在他承认一些以前否认的,即是大卫被上帝拣选作王这件事。他谨慎地靠近大卫,与他立约,不但保存性命,将来也可能在大卫的政府中,得到一些地位。押尼珥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无疑他盼望成为大卫的最高军事统帅,正如在扫罗手下一样。他现在不再忠于扫罗的家庭,他只希望站在胜利那一方,随机应变。

    (三)现在伊施波设的事业运数已定。除了押尼珥废除他这个事实之外,以色列很多很有影响力的百姓清楚知道,只有一个人可以带领以色列人,成功地对抗非利士人,这个人,就是大卫(17节)。

    伊施波设的软弱一定众所周知,他父亲的妃嫔和他姊姊米甲涉及的,乃是在某种意义上,其中一个人给了押尼珥,另一个却给了大卫。这里他与大卫有很戏剧化的对比:正当大卫建立后宫,伊施波设却不能控制他宫廷里的公主。

    在这些政治权力的纠缠中,我们较少想到那位妃嫔和米甲,没有人询问过她们的意愿,她们只是游戏中的抵押品,米甲的第二任丈夫帕铁也一样。可能他迎娶米甲时,很有野心:现在他真挚地为失去的妻子而难过。冷酷而有野心的人,好像押尼珥那样,遗害许多无辜的人。野心本身不是坏事,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野心很容易变成一种自私和残酷的动机。当然没有某种程度的野心,很难成为领导者;但没有好的和受欢迎的领袖,用践踏别人的方法使自己得到那地位。

押尼珥之死

撒母耳记下三章二十至卅九节

    20押尼珥带着二十个人,来到希伯仑见大卫;大卫就为押尼珥和他带来的人,设摆筵席。21押尼卫对大卫说:“我要起身去招聚以色列众人来见我主我王,与你立约;你就可以照着心愿作王。”于是大卫送押尼珥去,押尼珥就平平安安的去了。

    22约押和大卫的仆人,攻击敌军带回许多的掠物;那时押尼珥不在希伯仑大卫那里,因大卫已经送他去,他也平平安安的去了。23约押跟随他的全军到了,就有人告诉约押说:“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来见王,王送他去,他也平平安安的去了。”24约押去见王说:“你这是作什么呢?押尼珥来见你,你为何送他去,他就踪影不见了呢?25你当晓得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来,是要诓哄你,要知道你的出入,和你一切所行的事。”26约押从大卫那里出来,就打发人去追赶押尼珥,在西拉井追上他,将他带回来,大卫却不知道。27押尼珥回到希伯仑,约押领他到城门的瓮洞,假作要与他说机密话,就在那里刺透他的肚腹,他便死了;这是报杀他兄弟亚撒黑的仇。

    28大卫听见了,就说:“流尼珥的儿子押尼珥的血,这罪在耶和华面前必永不归我,和我的国。29愿流他血的罪归到约押头上和他父的全家;又愿约押家不断有患漏症的、长大麻疯的、架拐而行的、被刀杀死的、缺乏饮食的。”30约押和他兄弟亚比筛杀了押尼珥,是因押尼珥在基遍争战的时候,杀了他们的兄弟亚撒黑。

    31大卫吩咐约押和跟随他的众人说:“你们当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大卫王也跟在棺后。32他们将押尼珥葬在希伯仑;王在押尼珥的墓旁放声而哭;众民也都哭了。33王为押尼珥举哀,说:

        “押尼珥何竟像愚顽人死呢?

        34你手未曾捆绑,脚未曾锁住;

        你死如人死在罪孽之辈手下一样。”

    于是众民又为押尼珥哀哭。35日头未落的时候,众民来劝大卫吃饭,但大卫起誓,说:“我若在日头未落以前吃饭,或吃别物,愿上帝重重的降罚与我。”36众民知道了就都喜悦;凡王所行的,众民无不喜悦。37那日以色列众民才知道杀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并非出于王意。38王对臣仆说:“你们岂不知今日以色列人中,死了一个作元帅的大丈夫么?39我虽然受膏为王,今日还是软弱;这洗鲁雅的两个儿子比我刚强;愿耶和华照着恶人所行的恶报应他。”

    在这叙述中再次出现三人控制的舞台中心:其中两个是大卫和押尼珥,这次第三个人是约押,他是大卫的侄和主将。中心事件为押尼珥被约押剌杀。从作者写这件事的篇幅和关注程度,显示它不是件小事;这种事情,在今天会成为所有报纸的头条新闻,引致许多的评论。事实上押尼珥是位知名的重要人物,在以色列中具有影响力和声望。如果他活着的话,肯定会成为大卫的王国中,一位政治领袖人物。尽管很难猜测他是否效忠大卫王;或者只是暂时屈服,以便为自己获得大的权力。看来大卫准备信任他,但约押的观点却不同,他说押尼珥是个骗子和奸细(25节)。也许从长远来看,约押是对的;但在短期内,押尼珥之死,是大卫的一个挫折,阻迟了以色列和犹大重新的联合。

    (一)大卫。这件事最重要是大卫的名声问题。押尼珥被杀,对他很尴尬:我们可以说押尼珥,这个时候是外国一位很有地位的人;而他在犹大,被大卫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所杀,当时他得到大卫许诺的安全。无疑这会有许多闲言闲语,揣测大卫计划这次暗杀。有不少现代作者也同样怀疑大卫是否清白无辜。让我们假设大卫真的担心押尼珥的权力和影响正在伸展,并且看见计划暗杀有许多好处;但在他与以色列处在磋商的关键时刻,他肯定不会进行这个冒险的计划,因为押尼珥刚刚应许去说服以色列的北方支派,放弃支持伊施波设,而让大卫作他们的王(21节)。大卫不会是这种傻瓜,去破坏这种磋商,冒着永远与北部以色列分离的危险。故此他要公开将责任归在应得者身上,使得没有人相信他有责任。上帝所拣选的领袖,不但有清洁的良心,也要有好的名声(请看提前三7),大卫所采取的步骤证实很有效(36节)。

    (二)押尼珥。押尼珥是著名的战士和政治人物。故此大卫的悼词,多提及他的才干和成就;但在卅三节对他有一小小的保留,形容他有一点——愚顽。这个在多次对抗非利士仍然生存的受损伤的人,竟然愚蠢地信任约押,造成一失足而毁了他的一生。

    大卫看来惊讶押尼珥缺乏谨慎。这的确是骗人者受骗的一个最佳例子。押尼珥太过肯定他在大卫眼中的重要,没有怀疑任何大卫的官员,可能会攻击他。故此这位冷酷野心的人,结果没有得着什么,只有英年早逝;他对伊施波设背叛,没有带给他任何好处。

    (三)约押。约押在大卫细小的犹大王国中,已经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久以后他将在以色列联合王国中显得更加重要。也许他怀有野心,并且嫉妒押尼珥,害怕他可能成为大卫军中最高统领,取代自己。也许他真实相信押尼珥将对大卫的存在构成严重的危险,正如他所声明和行动——正如他所想的——他暗杀押尼珥是为大卫的好处。但也可能他只被一件事困扰——个人的报复,因为押尼珥杀死他的兄弟(二23)。这种家族之间的仇杀,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历史上重复又重复地证实;值得惊奇的是这次暗杀在以色列中没有很大的反应。憎恨和报复在基督徒的思想和行为中,不应有一点儿的地位;它们乃是以自我为中心,偏见和破坏性的情绪,没有任何积极的价值。政治暗杀无疑是可悲的:它可能引起国家的动荡和危机,伤害许多无辜的百姓。在这个案中,只因为大卫的高尚见识,和公开责备约押,避免了严重的政治影响。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