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在寻找真我的灵路上跋涉】

(2010-01-19 12:23:28) 下一个



---评德文作家赫曼.赫斯之英译本《狄米昂》

1919年以青年辛克莱的故事出版的德文版此书,于1946年才首次在美以狄米昂(DEMIAN)之名出现英文第一版。我不知道是否已有中译本。考虑到先于狄米昂之前的几本小说可能会对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诱导作用,赫斯在此书德文首版时没用自己的真实姓名,而署名小说中主人翁辛克莱的名字。后来证明赫斯实在有先见之明。因为小说一出版就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人们纷纷打听谁是真正的作者,竟连赫斯的前辈和同时代德国著名作家汤姆斯.(Thomas Mann,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蒙在鼓里。而Mann的出版代理人跟赫斯的是一人。后来小说一再重版,直到德文第十版时,赫斯才签上自己的大名。可以说,狄米昂一书是让赫斯在德国文学界声名鹊气,并奠定其在世界文坛大师级地位的作品。

狄米昂一书的大时代背景是一战前后欧洲大陆的民不潦生、怨声载道和精神彷惶。反映了作者的一贯反战主张和对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不认同。此书也是当时作者个人生活恶运迭起的渲泄。那时赫斯先是其宠爱的小儿子罹患重疾,后又出现妻子精神崩溃和婚姻摇摇欲坠之不幸。小说尤其体现了赫斯对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宗教的反叛与质疑,以致被当时的正统认为是异端邪说。小说采用非传统的叙述故事之手段,以散文诗式的优美简练文字,刻一个在社会认同的小资产阶级光明世界和被传统制度体系唾弃的黑暗感官世界及人性阴暗面之间挣扎的青年之精神追求过程。

作品描述了辛克莱如何在其先后认识的两个朋友的引导教诲下,逐渐踏上通向寻求本体、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灵路。书中的狄米昂对辛克莱说:除了我们内在的自我外,并没有真正的现实存在。换言之,现实世界是一种客观世界对主观意识产生的观照和体验。这一哲学思想大致反映了东方印度教、佛教和古代中国文化包括易经对赫斯的巨大影响。和佛教一样,赫斯对心灵(Mind)的注重远超过对神(上帝)的依赖。小说也折射了赫斯深受珀拉图、斯宾诺沙、尤其是尼采的西方哲学思想之影响。几乎所有赫斯的作品,包括这部狄米昂,都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哲学和思想。相较之下,似乎赫斯受东方文化、哲学和神秘主义的影响比受西方哲学、宗教以及佛氏、容格(JUNG)式心理分析的影响更重些。这些影响显然可从狄米昂一书中窥见一斑。

狄米昂中充满哲理和反叛思想的对话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和对自我、个人主义的强烈追求,尤其让人拍案叫绝并深思。书中狄米昂向辛克莱阐述的自己对圣经中几个故事的解释对后者的心路求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比如,狄米昂版本的耶和华长子该隐(Cain)杀弟亚伯(Abel)是这样的:狄米昂认为,上帝在该隐前额上打上的杀弟标记,并非是什么耻辱的象征。相反,这是上帝和众人对该隐非同寻常举动和力量的惧怕。还有一个关于圣经中牧师向两个小偷在他们受惩罚前布道的故事,在狄米昂看来,也是一种不必要的虚伪。狄米昂说:假如你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忏悔还有什么用处!难道痛哭流涕和忏悔能让一个本来是恶棍的小偷在顷刻间变成好小偷?他又说:如果让我在那个忏悔的好小偷和另外一个拒不认错的坏小偷(按我们的话说是死不悔改)间选择一个朋友的话,我毫无疑问要选那个不肯忏悔的小偷。因为那个坏小偷至少有自己的个性!狄米昂对辛克莱总结到:有个性的人在圣经中都是不受上帝垂青的(原话是:Man of character gets the short end of the stick)。狄米昂还补充到:象你和我这些有点自己思想的人,就象被打上了标记的该隐一样,很难在现实社会中被认同或与其融为一体。人类要么不思考,一旦思考了,他就会发现,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实在是不堪一击。但是狄米昂认为,人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倾听其内在理智的呼唤,追求自己认同欣赏的精神,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宿。最后,狄米昂认为世界上应该有一个能同时关爱并包容光明与黑暗,好人和坏人、天使和魔鬼的上帝。假如没用这样的上帝,人们尽可以塑造这样一个心中的上帝为自己服务。

对精神、自我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惶恐、不理解,特别是青春发育期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让小说中的辛克莱十分孤独、不安,一度常出没于酒吧和朋友在酒精世界中麻醉自己。但是他对理想、自我的不懈寻求,以及在狄米昂和另一个管风琴师的鼓励、关切下,特别是对自己无数个梦幻的解析,让辛克莱终于慢慢看见自己精神追求道路上的曙光。同时,对自我的认识也逐渐让他觉得自己孤独的灵魂其实也可以和周遭的环境及朋友相交流的。小说结尾时,狄米昂走上了一战的战场,辛克莱怀着对灵魂知交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继续在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道路上前行。作者在书中也预示,在战争的废墟和死亡的躯体上,一个崭新的生命正在、也一定要诞生:它是欧洲大陆灵魂的复活和新生活的曙光。

最后再说一说赫斯在狄米昂一书中采用的写作手法。他在书中用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非佛罗伊德心理分析法,对辛克莱的梦作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说,小说主人翁在很大层面是通过对自己梦幻的分析才体验了无意识的力量,从而对自己的真正自我“(self)有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和佛罗伊德理论的主要区别,是荣格对无意识引进了一个他称为集合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的概念,此概念有点跟佛罗伊德的直觉(Instinct)相似,但实质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可分为个人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ness)和集合无意识。前者是潜伏在意识下面最高层的东西, 一旦条件允许,可以以记忆的方式浮现于意识中,而后者却是一种物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它通过无数个荣格称为原始模型(archetypes)的结构在人的梦中和思维中与意识间接交流,但从不直接出现在意识里面。象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以及存在于全世界所有艺术家脑中的灵感和感受,都属于集合无意识的范畴或受集合无意识的控制。根据一个人是否更接进、了解自己的集合无意识,荣格把人分成他认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按荣格的理论,内向型的人更成熟些。谈起卡尔荣格,不由要说起他跟其导师加同事的佛罗伊德之决裂。据说,荣格和佛罗伊德在一次去美国的旅途中,两人以互相分析对方的梦来展示各自的理论并娱乐,随着释梦的进行,佛罗伊德对荣格的分析越来越有抵触情绪,后来他干脆对荣格说:你不要再说了,否则我的权威就要受到挑战!荣格觉得受到很大侮辱。自此,荣格在理论上与佛罗伊德分道扬镳。

狄米昂一书值得一读。有兴趣的人不妨一试。英译本的句子也不怎么灰涩难懂。全书只有145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