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眼看《阿凡达》

(2010-02-25 22:22:26) 下一个
童眼看《阿凡达》

青山浮动、瀑水涟涟、龙飞凤舞、气象万千,这是电影《阿凡达》中的一个场景,它将只有在神话和传说中才有的想像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电影《阿凡达》讲的是地球人在一个名叫潘朵拉的星球上的遭遇。为了得到潘朵拉的一种珍稀矿石,地球上一家邪恶的大公司必须将潘朵拉上的土著从他们的居住地赶走。为此,他们制造了一些样子很像潘朵拉人的生物体,由地球人的灵魂去操控,这些生物体的任务是打入潘朵拉人的部落,搜集资料,刺探情报,进而影响潘朵拉人的决策。

故事讲到这里,观众们大致已经知道这故事会怎么收场了,潘朵拉人没有大家想像的这么坏,地球派出的人很快和潘朵拉人交上了朋友,受到感召,进而反戈一击,将邪恶的大公司打败,和平得到了恢复,正义得到了伸张。这种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几千几万个,有名的包括《与狼共舞》、《星球大战》等等,典型的现代童话。

可是,《阿凡达》上演之后,热评不断,有大力追捧的,也有大肆鞭挞的。追捧者将其说得天花乱坠,鞭挞者又将其贬得一钱不值。《阿凡达》象一位有个性的帅哥美女一样,将评论者们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个看上去很俗的现代童话得到了这么高的注意力呢?我认为,《阿凡达》编剧和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将《阿凡达》变成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观众的心魔,使得观众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陷入故事的过程中而不能自拔,无论是爱还是恨,反正你得呆在你的座位上,不得中途退场。

对于心地龊促,对世界充满怀疑和愤闷之人,《阿凡达》宣扬的是怀疑、背叛和征服,是为殖民者张目,为施虐者正名,他们咬牙切齿地恨着,但又忍不住继续看下去,直到剧终幕落。然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阿凡达》又俗又恶又假,这样也就满足了他们自己又俗又恶又假的思维方式。他们将猥琐的内心装在一个载体里,直接倾倒在《阿凡达》的头上,邪恶的思想得到了一次释放。牙咬过了,齿啃过了,他们就可以去安枕一宿了。

对于心情善良,容忍宽厚的人,《阿凡达》给他们展现的是一个觉悟者的心路历程。《阿凡达》的主角,一个下肢伤残的海军陆战队员,首先是通过超能的潘朵拉人生物体实现了体能上的自由,又在潘朵拉人部落里得到了真诚、友谊和信任,这使得他被各种各样殊如国家民族利润等世俗观点禁锢的思维得到了解放,进而背弃自己原来的一方去加入正义和弱小的潘朵拉人,最后打败了地球人的邪恶公司。善良人对邪恶的憎恶得到了抒发,善良人骨子里的英雄气慨找到了释放的渠道。剧终落幕,善良人长舒了一口气,带着满足感去就寝了。

那对于儿童呢?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儿童看来,看电影就是一种娱乐,人们花钱到电影院里坐上三个小时,既不是为了赚钱糊口,也不是为了解放世界,只是为了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一会儿,是为了自己的感官和感情有一种不同的经历。你说你上哪儿去都带着你那阴暗怀疑的愤青包袱,你累不累呀?你说你上哪儿去都绷着那张普世济人,正儿八经的脸,你假不假呀?在电影放映厅的黑暗里,你还想摆和外头光天化日之下一样的谱,这样很搞笑,却不是天真烂漫儿童所好。儿童所关心是好玩不好玩。

《阿凡达》这部片,好玩不好玩,就在于你怎么看它。你如果喜欢心里道道多的,《阿凡达》剧情比较简单,会让你失望;你如果喜欢静一点的,《阿凡达》比较动感喧嚣一些,也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是天真烂漫、心地善良、喜欢热闹,又只想满足一下视觉感观的,《阿凡达》就会正对你的胃口。

说到视觉感观,不能不提到《阿凡达》的3D效果。看《阿凡达》不看3D版的,等于是专看该片的缺点,不看它的优点,所以如果有选择的话,一定要看3D版。这个3D版的电影和其它3D版电影不同的是,它用3D效应作为对真实性的加强,而不是装神弄鬼,搞一些箭头向观众射来赚取惊叹声的把戏。《阿凡达》3D版还有一绝,那就是景物的色彩和色调,既刺激又和谐,将一个非地球的外星世界刻画得赏心悦目、维妙维肖,令人流连不已。

再说这导演手法,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引得那些自以为是、心胸狭隘之徒站出来指出《阿凡达》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然后又能拍得让一帮善良宽厚的人们觉得有必要去为其辨护。双方口水战一打,那就是免费的广告,无怪乎《阿凡达》能一举创全球票房纪录,比导演本人拍的《泰坦尼克》还要火。就凭这份生意经,《阿凡达》也是前无古人。

《阿凡达》,这里就是热闹,就是好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