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日佛教的友好往来

(2010-04-14 05:47:28) 下一个
中日佛教的友好往来
来源:《法音》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已整整五十多年了。到1993年赵朴初提出“黄金纽带”的理念前整整四十年,是一个由“观音赴日”途径“鉴真东渡”而到“黄金纽带”铺成的中日友好之路。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国佛教代表将一尊“观音”佛像送给日方代表请他们转赠日本佛教界。日本佛教界中的友好人士收到佛像后,联名致信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对于日本佛教界未能制止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与痛苦表示忏悔,希望重新缔结两国佛教界悠久的传统友谊。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具体行动是把被日本军队俘虏到日本的中国军人遇难者遗骨送回中国。从1953年起,分九批送回,历时11年总计送回3000多位中国烈士的遗骨。1961年5月,“中国人俘虏殉难者慰灵实行委员会”委员长大谷莹润率团来到中国,向中国方面提交了一份6700余人的殉难劳工名单,并向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由日本佛教界1500余人签名的“日中不战之誓”签名簿,表示日本佛教界坚决捍卫日中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决心。1955年“日中佛教交流恳谈会”成立。

经过两国佛教界人士十年的努力和积累,到了1962年、1963年,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纪念鉴真大师逝世1200周年,终于形成了一个促进中日友好的高潮。鉴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和友谊的使者,他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带到日本,被日本人民称为“日本佛教和文化的恩人”。纪念鉴真大师,就是以历史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作为建立今天的中日友谊大厦的坚固基石,意义是很深远的。那次纪念活动,由于两国人民的亲密合作,规模巨大,丰富多采,效果显著。中国佛教界访日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各地,参加了日本佛教、文学、艺术、学术各界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这次纪念活动实际成为日本人民争取中日友好的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对促进两国邦交正常化起了很大作用。

1967年“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谈会”成立。

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这恰巧是“观音赴日”的二十年之后。从此,中日佛教交流进入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阶段。日中友好佛教组织纷纷兴起,人员交往更为频繁,两国佛教徒共同举行法会,修寺建碑,出版书刊,举行展览,特别是鉴真大师像于1980年回国巡展,更是千载一时的盛举。对于这一盛举,邓小平副总理、邓颖超副委员长在访日时都表示欢迎,并为此而著文题词,邓颖超副委员长还为鉴真像展出的开幕式剪彩。日本天皇为鉴真回国向唐招提寺赠送了香炉,大平首相拍来了贺电。日本的佛教界、文化界、新闻界和中国的文学、艺术、医学、建筑、佛教、邮电、新闻等部门都投入了欢迎鉴真回国的热潮。鉴真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鼓舞了两国人民为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作不懈的努力。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不仅加深了两国佛教方面的友好关系,而且促进文化界包括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我国当代诗歌中的汉俳,就是在鉴真像回国时仿照日本俳句的格律而创造出来的,如今已被不少诗人采用,也引起了日本学者重视,专门成立了汉文俳句协会。

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日本参加日本佛教界在京都举行的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有韩国佛教界领导人在场,赵朴初会长提出中、韩、日三国佛教界悠久的友好交往有如“黄金纽带”。

从“观音赴日”到“鉴真回国”再到“黄金纽带”,发展了包括佛教界在内的两国人民的友谊,对于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我们应当继续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使已经建立起来的中日友好大厦金刚不坏,万古常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