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画廊

逛画廊,看世界, 记下自己的心得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BBC纪录电视片]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莱奥纳多· 达· 芬奇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2011-02-27 15:27:44) 下一个


知道达芬奇是位不朽的人物,也很惊奇他五百年前对世界就有这么成熟的看法, 先知就是先知,圣贤就是圣贤。 在资料片里看到他设计的桥梁等机械式那么巧妙, 更不要说他的那些绘画。今年九月份伦敦将有一次重要的达芬奇画展,我突然想了解更多这位给人类数学,医学,机械,艺术等留下这么多财富的人物
第一次看到他的画,还是他的蒙娜丽莎, 到巴黎一定要做的事中, 就是去看蒙娜丽莎, 最近的一次看蒙娜丽莎那时看完电影《达芬奇密码》觉得好奇,去法国旅游经过巴黎,顺便去看达芬奇在卢浮宫的那几幅画。 
听专家的解说为什么蒙娜丽莎那么美?还是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代表着:母性,慷慨,一位怀着孩子的母亲对生命对未来的希望,一位怀上自己爱人的孩子露出的幸福微笑, 更神的是,有的评论家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穿透时空的, 我们看画时,我们盯着蒙娜丽莎,而蒙娜丽莎,的眼光却看到我们的过去,也看到我们的未来,蒙娜丽莎的眼光也是在寻找上帝?和上帝的对话? 名画之所以名画可能还是画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名画不仅作用我们的视觉,更作用于我们的mind和心灵吧。 我相信, 以达芬奇超人的思想和设计才能,他的作品一切都不是偶然和巧合的, 都是很巧妙的设计
几年前去意大利米兰, 兴匆匆赶去米兰市中心一不起眼的小教堂 Sta. Maria delle Grazie , Milan, Italy 看他那幅著名的《最后的晚餐》, 谁知是关门的, 而且被告知,参观是网上预约的, 名额早就满了,白跑一趟。 
最近看到他的一些画有:
 
前两天在伦敦国家画廊又看到他的另外两幅画,不知为什么有时我看他的画怎么有点怕,是画中人的眼神,也许是电影《达芬奇密码》制造的紧张神秘气氛还有余热散发, 特别是达芬奇的学生 Salai 为模特儿的那张画, 如果画廊关门就我一个人在画廊面对这幅画,我可能会受不了, 还是喜欢他画女性的话, 他画的不少女性的画好像都来自一个人? 

看资料片介绍达芬奇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国王,艺术的支持和爱好者:Francois I简直就是父与子的关系,国王把达芬奇的晚年安排得很舒适, 在Tours 附近的一个城堡, 也在那病逝,据说达芬奇离世时倒在法国国王francois I 怀里:见下图

有这样热爱艺术的国王,法国有今天,有卢浮宫,有艺术之都的称号, 法国国王还是很有功劳的

Francis I of France receiving the last breath of Leonardo da Vinci, by Ingres, 1818

















转贴: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

(杨俊琛本人根据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达•芬奇》一书整理的)

莱昂纳多 • 达 • 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hoto of a building of rough stone with small windows, surrounded by olive trees. Leonardo's childhood home in Anchiano


达 • 芬奇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他 15 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画室, 1472 年入画家行会, 15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 1482 至 1499 年间一直创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1506 年在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他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达 • 芬奇后代的学者称他是 “ 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 ” ,是 “ 第一流的学者 ” ,是一位 “ 旷世奇才 ” 。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芬奇早期的生活和艺术

“ 有时候,上帝赋予人以最美妙的天资,而且是毫无限制地集美貌、优雅、才能于一身。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的行为总是如此神圣、无与伦比,使人觉得这些乃是来自上帝的礼物,而非人类所能习而得之。莱昂纳多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本人之美貌无须夸张,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雅的表征,而他的才能又是如此非凡,以至于他可以胸有成竹地解决每一个难题,他拥有旺盛的经历和敏捷的才思,他那高尚的精神和高贵的勇气永不枯竭,他的声誉远扬海外,万世流芳,随着时间的流失与日俱增。 ”—— 乔吉欧 . 瓦萨里( Giorgio Vasari)

他的多才多艺令人几乎不敢相信他是一个人,他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解剖学家、博物学家、数学家、发明家、舞台设计师等于一身,他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 —— 莱昂纳多 . 达 . 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 Vinci) 附近的安基亚诺村。达 . 芬奇的祖父在一本笔记本上记录了他的确切生日: “1452 年 4 月 15 日,星期六,夜间第三小时,我有了一个孙子,我儿子塞尔 . 比埃罗的儿子,名为莱昂纳多。 ” 因此,芬奇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指他的出生地。这里地处意大利中部亚平宁山脉的南麓,山峦青翠,山坡上遍布着橄榄树、葡萄园、柏树和杏仁花。镇上城堡古老而高大,镇上的人们悠闲而从容。

达 . 芬奇家族是一个公证人世家,三代都是公证人,虽然不是特别富有,却是当地的上等家庭,在城里有生意,在乡下有田产。父亲塞尔 . 比埃罗( Ser Piero) 是一位公证官,母亲卡德琳娜( Caterina) 则是一名乡下女子,由于地位悬殊,他们不能结婚,因此,达 . 芬奇是一个私生子。虽然在十五六世纪的意大利,法律对待婚生子和非婚生子并无多大差别,连教皇都可以为自己的私生子明目张胆地赐予爵位、权利和金钱,但是在公证行业,却严格对待像达 . 芬奇这样背景的人,因此他注定接不了父亲的班,成为家族中另一个公证人。达 . 芬奇出生后,依然接受了洗礼,他毕竟是他父亲的第一个男孩,他祖父的第一个孙子。在达 . 芬奇出生后不久,他被交给了圣母卡德琳娜抚养,达 . 芬奇的家族给她提供了一个住所,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比埃罗的第一次婚姻。就在达 . 芬奇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另娶了佛罗伦萨一个律师的女儿 —— 唐娜 . 阿尔比耶拉。这位新婚的继母没有生育能力。大约达 . 芬奇长到四岁时,卡德琳娜和村子附近一个叫安东尼奥 . 第 . 布第( Buti) 的烧石灰工人结婚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有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达 . 芬奇大约在五岁的时候被接回了父亲的家。达芬奇的私生子地位和这段生活究竟给达 . 芬奇造成了什么心理阴影,对他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现在的人们只能猜测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莱昂纳多 • 达 • 芬奇的童年记忆》中分析了这种影响,甚至认为达 • 芬奇是一个同性恋。他还认为童年的阴影给达 • 芬奇造成的伤害使他分散了智力方面的追求,兴趣很广泛,但都是浅尝辄止,所以达 • 芬奇总是不能完成一件工作,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虎头蛇尾。瓦萨里评价达 • 芬奇说: “ 很明显,莱昂纳多通过他对艺术的理解,开始了很多项工作,但一件也没有完成。以为他觉得他的手在表现他所想像的事物时达不到艺术的完美。 ”

但是乡村的宁静的生活培养了达 • 芬奇对自然的热爱,也可能是受到了他叔叔的影响。达 • 芬奇的叔叔弗朗西斯科( Francesco) 比他大 16 岁,热爱大自然,在农场里工作了一辈子。童年的达 • 芬奇经常和叔叔一起,徜徉在美丽的原野之间,在山上散步,因此小达 • 芬奇喜欢自然、飞鸟、阳光、流水,对自然界的一切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 “ 绘画神童 ” 的美称。孩提时期的达 • 芬奇还要学习阅读、写作、数学等。达 • 芬奇是个左撇子,他写字非常特别,有时候从左往右写,有时候从右到左反写字母,因此,要看懂他的字,必须用一面镜子照着才能看明白。虽然当时使用左手被认为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大人往往会强迫孩子改用右手,正如今天许多家长做的一样,但是达 • 芬奇却没有被矫正,他一辈子都保持这种习惯,而且还为自己是左撇子而颇为自得。

有一天,比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花一幅盾面画。他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任务交给了小达 • 芬奇。小达 • 芬奇想起了希腊神话的女妖美杜莎的传说,她的头发都是一条条毒蛇,特别是她的一双眼睛,谁要是看了它,就会变成石头。小达 • 芬奇认为这个故事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决定在盾上以蛇发女妖头为题材,画上蜥蜴、蝙蝠等虫兽,组成了一幅令人生惧的恐怖怪兽图。这幅作品感动了比埃罗,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有非凡的艺术天赋,于是决定将达 • 芬奇送到佛罗伦萨去学画。

除此之外,人们对达 • 芬奇的童年知道的实在是少得可怜。没人能够预见到一个伟人已经开始长大了。

第一 佛罗伦萨时期

1466 年的一天,比埃罗带着达 • 芬奇来到自己的好友、著名艺术家韦罗基奥的画室,请求他收儿子为学徒。韦罗基奥看了达 • 芬奇的画作,十分惊奇,答应了好友的请求。从此,达 • 芬奇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和雕塑。意大利艺术史家乔吉欧 • 瓦萨里( Giorgio Vasari) 在《著名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 1550 年首版于佛罗伦萨)中介绍了这件事: “ 一天,塞尔 • 比埃罗将几张莱昂纳多画的素描带给好友韦罗基奥,问他这个孩子从事绘画有没有前途。韦罗基奥看到莱昂纳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惊讶不已,力劝比埃罗让莱昂纳多研习绘画。于是父亲便安排莱昂纳多进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当学徒。对父亲做出的这个决定,孩子满心欢喜。 ”

此时的佛罗伦萨是出于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众多城邦中的一个。在美第奇 (Medici) 家族的通知之下,佛罗伦萨逐渐成为诸多城邦中最强大的一个。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盛期最著名的赞助人,是艺术家的庇护者。他们奖掖文化,搜集大批图书及手稿,藏在被称为 “ 柏拉图学园 ” 的别墅中,并对公众开放;他们罗致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和知识界的精英。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佛罗伦萨称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两年之前,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位伟人科西莫 • 德 • 美第奇去世了,他被授予 “Peter Patriae” (国家之父)的称号,佛罗伦萨的许多艺术家都曾得到他的赞助,达 • 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时,科西莫的大儿子皮埃罗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他体弱多病,五年之后也去世了。科西莫的孙子洛伦佐掌握了政权。他继承了祖父对艺术的热爱,好大喜功,美第奇家族的权势和影响在他手中达到顶峰,也在他手中衰落。

达 • 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 1438 年出生在佛罗伦萨,最初学的是金匠手艺,为人加工制作首饰,后迷恋上绘画和雕塑,改以绘画和雕塑为生。他是佛罗伦萨的杰出代表和雕塑家,青铜雕像《大卫》、《孩子和海豚》是其代表作。艺术史家马丁达勒 (Martindala) 评价他说: “ 在他成熟期的大尺幅作品中,韦罗基奥表现出德西德里奥 (Desiderio) 在其最好的时候所具有的分寸感和灵气。 ” 韦罗基奥认为,绘画是立体美的数学论证,一切艺术必须基于几何图形,画家应当懂得解剖学和透视学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显然这些都被年轻的达 • 芬奇继承和吸收了。韦罗基奥虽然被湮没在众星闪耀、伟人辈出的时代,但是他却培养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正像作家乌格里诺 • 维里诺 (Unolino Verino) 所指出的: “ 韦罗基奥拥有的大部分弟子的名字如今都在意大利城市的上空飞扬着。 ”

最初,韦罗基奥拿来一个鸡蛋让达 • 芬奇画,达 • 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 • 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 “ 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这是画画的基本功,可不能轻视啊! ” 达 • 芬奇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老师传授的绘画、雕塑知识和技术,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他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其他学徒一样,达 • 芬奇全天 24 小时都在老师的照顾之下,每天工作 12 小时,一日三餐都在工作室里。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座落在阿诺洛街 (the via de Agnolo) ,他的工作室经常接到客户的艺术品或工艺品订单,学徒既要练习基本功又要参与艺术产品的制作。瓦萨里说,达 • 芬奇 “ 年轻时期,曾用黏土做了几个大笑的女人的头像,现在石膏模型仍然还在使用,他还做了几个孩童的头像,这些头像看起来就似出自一位技艺娴熟的艺术家之手 ” 。作为学徒,达 • 芬奇还必须熟悉颜料的原材料、调制颜料地方法以及颜料调制后产生出来的各种效果。达 • 芬奇曾记录到 “ 拿一些柏树油,然后提纯 ... ... 准备一个大罐子,把提纯后的油放进去,加一定的水,使油看上去成琥珀色。将其盖好,防止蒸发 ……”

达 • 芬奇最初学的是蛋彩画,蛋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多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但由于蛋彩画的石膏底子吸水性强,蛋彩在上面干燥极快并留有明面笔迹,所以不便先以大笔挥洒或者施以大面积的渲染,通常多以小笔点染,重叠交织的画法为主。所以当油画(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的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出现以后,喜欢新事物的达 • 芬奇显然很喜欢他现在所做的事,虽然在这里的学习很辛苦,但是达 • 芬奇却生活得很开心,充满着好奇心。达 • 芬奇多年之后曾追忆了当时的生活状态 ——“ 好奇心对高尚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 ”

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 • 芬奇在这里还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如波提切利 (Botticelli) ,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 • 芬奇也受到具有革新精神的佛罗伦萨前辈画家乔托 (Giotto) 与马萨乔 (Masaccio) 的启发。马萨乔是文艺复兴初期的大画师,他的壁画作品离达 • 芬奇的工作室不远。为了提高个人文化修养,达 • 芬奇还自修拉丁文,悉心阅读古代典籍。除了绘画、解剖研究、几何研究外,他还练习文学写作,而且在韦罗基奥那里学会了演奏七弦琴。

1471 年在老师的《基督受洗》(画长 177 厘米,宽 151 厘米)上所画的一个天使使达 • 芬奇最初扬名。它是为圣萨尔韦教堂绘制的,韦罗基奥的哥哥当时是那里的修道院院长。这幅画取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三章 “ 基督受洗 ” 的故事。当全画即将完成时,韦罗基奥突然受寒感冒,高烧不止,由于时间紧迫,韦罗基奥决定让自己的得意门生达 • 芬奇参与绘制 —— 在该画的天使旁再补一个天使。达 • 芬奇模仿老师的画风,完成了全画。据说,韦罗基奥看到这幅画时,高兴的说: “ 经过你这么一改,这幅画变得更加完美了。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这幅画最出色的部分就是左边那个天使! ” 确实如韦罗基奥所说,达 • 芬奇所画的天使,姿态自然,表情活泼而生动,富于幻想;而韦罗基奥画的天使则凝视着天空,目光呆滞无神。在技法上,达 • 芬奇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从此,达 • 芬奇在佛罗伦萨声名鹊起。如今这幅图收藏于佛罗伦萨菲齐美术馆。

据称这幅画画完之后,韦罗基奥不再绘画了。瓦萨里说: “ 莱昂纳多画了一个手托长袍的天使。尽管他乳臭未干,可是那天使画的比安德烈亚(韦罗基奥)的人物要好得多。安德烈亚从此封笔,一个孩子竟然比他画的好。 ” 虽然学生的成就正渐渐超过老师,但是达 • 芬奇与韦罗基奥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学徒期满后仍住在韦罗基奥的家中。同年, 20 岁的达 • 芬奇被列入佛罗伦萨圣卢卡团(美术家公会)的 “ 红簿子 ” 上。与达 • 芬奇一起加入的还有波提切利、菲力波 • 利比等人,这表明达 • 芬奇已具有独立行业的资格了,他的能力也得到公会的承认。

佛罗伦萨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生活环境迥然异于乡间宁静的生活,这种不同的环境使得达 • 芬奇更加深入地去探究人的复杂性。因此,二十多岁的达 • 芬奇喜欢在街头闲逛,或是转进小巷,观察不同的人的表情、行为乃至发怒时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如果遇上吸引他注意的对象,他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跟随并观察,并在回家后用素描描绘出来。此外,达 • 芬奇还经常随身携带一本速写簿,正如他在《论绘画》中说: “ 你应该在闲游街头时娱乐自己,你可以把人们谈话与争执时的情态与动作记录下来,要以极快的笔触画在速写本上,而这些无限的造型与动作,是无法以记忆的方法加以保留的。你应该保留这些写作为你探索形式的参考。 ”

1473 年 8 月 5 日,达 • 芬奇画出德国美术史家路德维格 • 黑登瑞奇 (Ludwig Heydenreich) 所称的 “ 西洋美术史上第一幅真正的风景素描画 ”—— 《阿诺风景》。这也是达 • 芬奇第一幅签有日期的素描作品。在这一年的夏天, 21 岁的达 • 芬奇,独自一人回家乡芬奇镇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当时优美的景色触动了回乡的画家,于是他拿起了画笔,画下了眼中的风景。这幅画用墨水笔画成,以高视点观察阿诺 (Arno) 山谷的景色,笔触急速,线条生动而有力,虽是静物的风景,却蕴藏着一股动势。

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另一幅杰作诞生了。这幅画名叫《天使报喜》(或称《受胎告知》)的作品取材于《圣经》圣母玛利亚受神示而怀孕的故事。达 • 芬奇描绘了天使告知玛利亚已受孕的情形。画面以蓝色的天空为衬景,远处是暗色的各种树木,近处是满地奇花异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自然环境中,天使加百列从天而降,玛利亚为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而惊讶的抬起了她的左手。许多艺术家认为《天使报喜》的构图不甚高明,空间透视不够准确,细节描绘过于繁琐,但这幅画已完全表现出达 • 芬奇式的风格;他一反前人创作的传统,把玛利亚由绣房转移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图中描绘的花草树木,创造出让人默思的神奇感觉充分体现了达 • 芬奇对人和自然美的人文主义立场。此外,达 • 芬奇已经开始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仿佛听到玛利亚叫道: “ 我还没结婚呢! ” 反映了玛利亚紧张、不安、惊奇的复杂感情。正如英国皇家收藏馆前总监肯尼斯 • 克拉克 (Kenneth Clark) 所说: “ 黑色的树木剪影出现在灰色的傍晚天空背景上,让人回忆起诗意的童年,并接近大自然;前景的花草并非敷衍了事,而是实实在在地布满空间,生意盎然地再造出活生生的植物世界。 ” 如今这幅画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大约完成于 1474 年的《姬妮娃 • 德彪西》是达 • 芬奇在 “ 第一佛罗伦萨时期 ” 所绘的唯一肖像画。现藏于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当时,佛罗伦萨有个非常富有的银行家叫阿美里格 • 德彪西,他想为自己的千金姬妮娃 • 德彪西画一幅肖像画,于是他找到了达 • 芬奇。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艺术效果非常别致。姬妮娃脸色的苍白与背后树叶的暗色形成强烈对比,由远及近的山丘、屋顶、林木和水面,呈现出宁静空灵之美,北京仿佛罩上了一层薄雾,轮廓的界限非常柔和,过度的十分自然,没有生硬之感,这种效果就是 “ 烟雾法 ”(Sfumato) 。虽非达 • 芬奇首创,但却因他不广为人知。可惜这幅肖像画的底部因受损而遭致裁切。

1475 年,达 • 芬奇的父亲塞尔 • 比埃罗第三次结婚。第二年,第三任妻子终于为他生下第一个合法性的孩子(前两任妻子均无所出),达 • 芬奇因其私生子的身份而被永远剥夺了继承权。

好在达 • 芬奇并不需要这种庇护。 1476 年,他开始设立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独自闯天下,而不必要仰仗于父亲。就在达 • 芬奇走上独立道路的时候,他被控与另外三个人对一个叫做雅可波 • 萨尔第雷利 (Jacopo Salterelli) 的发生了关系。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对此罪的判决是死刑,并且是在火刑柱上烧死。但两次听证会都没有宣布结果,在第三次听证时,这个案子被彻底取消了。似乎被告中一个叫托儿那波尼 (Tornabuoni) 的人与美第奇家族有特殊的关系,达 • 芬奇也因此受益。虽然这次审判最终不了了之,但是整个事件在佛罗伦萨城里被人们当做谈资,给初立门户的达 • 芬奇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再之后的岁月里,他竭尽所能保护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写法隐藏真实思想。

独立门户的达 • 芬奇似乎对赚钱并不是很热心,因此经常放弃一些机会和订单。例如,在 1478 年新年,达 • 芬奇接到一份订单,为圣 • 伯纳德 (St.Bemard) 教堂祭坛创作一幅画,但是他却没有完成这项工作。他还接了一份活,绘制一幅《在天堂里的亚当和夏娃》做挂毯的底图,这幅画也没有制成。在这个时候,达 • 芬奇显示出对机械的爱好,他画了一些机械设计草图,还画了一系列战争器械的草图。与此同时,达 • 芬奇开始专注于生母与圣婴的题材,并绘制了一系列此类作品。其中《拈花的圣母》被美术史家视为达 • 芬奇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达 • 芬奇摒弃了当时绘画界注重细节的繁琐描写,而着重表现玛利亚母性的幸福感。他首次将玛利亚以微笑的神情出现于画面之中,抛弃了以往圣母不苟言笑的严肃感,前苏联美术史家罗坦别尔格称之为 “ 表现了已经足以构成盛期文艺复兴特征的目光集中,以及从一粒沙中看到大千世界的本领 ” 。这幅画如今保存于慕尼黑旧绘画陈列馆。可惜的是,这幅作品残缺不全。

可能这期间一连串的不幸让达 • 芬奇倍受打击,他时常被焦虑所困扰,他写道: “ 哦,时间,万物的吞噬者!哦,嫉妒的岁月,你摧毁所有,用你老朽的牙齿,带着挥之不去的死亡,一点一点地吞食掉一切。当海伦照着镜子,看见脸上老龄带来的干瘪皱纹,她哭了,想着自己已经两次被人霸占。 ”

1481 年初,达 • 芬奇受托为圣多纳托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绘制一幅大型祭坛画, 1481 年 3 月双方签订了最初的协议。协议规定:达 • 芬奇完成作品必须在 “ 两年之内,最多不能超过 30 个月,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他亿创作完成的部分就会被予以没收,我们有权随意处理完成的部分 ” 。这幅祭坛画就是《博士来拜》,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是达 • 芬奇早期最后在佛罗伦萨创作的,也是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这幅画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是达 • 芬奇确实花费了很多心思去构思和创作。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东方三博士来到伯利恒向初生的基督表示敬意。画家将圣母与耶稣置于画面的中央,她的头是整幅画的中心点。其左边的太阳穴刚好在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上。东方三博士各占一角,从而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按精确地透视法画的教主以及象征着异教精神的衰退和基督的诞生,圣母和圣婴头上的棕榈树则象征着生命之树。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意大利艺术史家奈洛 • 塔尔奇亚尼 (Nello Tarchiani) 评价说: “ 《博士来拜》现在的样子是非常完美的,在一种未完成的准备状态 …… 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已初步表现出了画家整个的视觉艺术;莱昂纳多在 30 岁时就已经创造并定义了他自己几乎是在超人想象力中的世界。 ”

在画这幅画的期间,佛罗伦萨发生了一件事使得达 • 芬奇最终离开了佛罗伦萨。当时,洛伦佐 • 美第奇为了取悦于罗马教廷,选派了一批 “ 最好 ” 的佛罗伦萨艺术家到罗马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服务,帮助他装饰新近落成的西斯廷教堂。其中有波提切利、吉兰达约、西纽雷利、佩鲁基诺、平图里乔和科西莫 • 罗塞利,唯独没有邀请达 • 芬奇,而且美第奇宫所藏的美术品也唯独没有达 • 芬奇的作品。达 • 芬奇没能与同行分享荣耀,他被这个城市的统治者忽视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打击,他深知自己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是没有前途的。由于达 • 芬奇决定离开这个令他不太满意的城市,因此他在《博士来拜》画好底稿并涂上了一层棕黄色的底色之后,便将画搁置一边,从而使得这幅画完了未完成的杰作。但瓦萨里认为达 • 芬奇是出于艺术原因而没有完成这项工作的; “ 因为对他来讲似乎在绘制过程中不能达到他想象中的艺术完美;由于根据他的构思而出现的难度是如此难以解决、如此不可思议,他们永不可能靠人手去表现了,因为它们太出色了。 ”

达 • 芬奇给在米兰的当权者路德维柯 • 斯福查 (Ludovico Sforza) 写了一封自荐信。在这封信中,他首先强调的却是自己是一个 “ 军事专家 ” 和 “ 武器制造者 ” ,因为斯福查正在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写道: “ 我能摧毁一切堡垒和要塞(除非他们是建筑在岩石上的) …… 我能制造便于运输和便于使用的大炮,他们能像下冰雹那样喷出小石块 ……” 而对于他自己的老本行绘画的才能,达 • 芬奇只是在信尾才附带着说,自己还精通绘画和雕塑,其质量并不比任何一个美术家差。最后一项他建议可为路德维柯的父亲制作一座骑在马上的铜制纪念雕像。

1482 年,达 • 芬奇中断了手上的几件作品,离开了佛罗伦萨,前往米兰。他的 “ 第一佛罗伦萨时期 ” 由此结束。美术史上将达 • 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创作活动成为 “ 第一佛罗伦萨时期 ” ( 1466 年 ~1481 年)。这一时期,达 • 芬奇的创作主要受韦罗基奥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前辈画家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的精髓,开始注意借助姿态、动作和手势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素描和透视学已经相当娴熟,其作品有抒情诗般的意境,并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

芬奇艺术创作的黄金期

第一米兰时期

达 • 芬奇在米兰的这一时期称为 “ 第一米兰时期 ” ( 1482 年 ~1499 年)。达 • 芬奇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艺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 这一位美术家提出了造型艺术所有的三个部门中当时的重大课题,并且解决了这些课题。作为建筑师,莱昂纳多最感兴趣的是设计纪念性中央圆顶建筑物问题与理想的城市规划问题:作为雕塑家,莱昂纳多致力于骑马纪念碑的塑造,这是十分艰巨的工作, 15 世纪的雕塑匠师们是深知此中甘苦的;最后,作为画家,莱昂纳多在两个最重要的领域里进行工作,即描绘纪念性壁画与祭坛画。 ”

15 世纪的米兰公园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另一个中心,也是意大利的城邦。它处于亚平宁半岛和法国、瑞士和德国连接起来的十字路上,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米兰在工业方面,虽比不上佛罗伦萨,蛋挞的冶金和金属加工却是闻名全欧洲的。这样的地理位置,是米兰既受到了附近威尼斯和帕多瓦等艺术中心的影响,也受到了德国、法国的熏陶。此外,米兰的伦巴弟在整整一百年历史运河的建设工程最发达的地方。米兰在帕维亚 (Paspare) 有一所大学,那里有意大利最好的图书馆。这个城市的大公斯福查也喜欢科学和艺术,常常聘请许多学者、作家、音乐家、诗人、美术家到他的宫廷为他服务。他因为皮肤比较深而被称为 “ 摩尔人 ” 。

1482 年的春天,达 • 芬奇到达米兰。他还带去了一把七弦琴,据说米兰公爵很喜欢听七弦琴。与他同行的还有其朋友佐罗斯托。佐罗斯托是一位长于制作器具的能工巧匠,在佛罗伦萨时二人已经开始合作,通常由达 • 芬奇设计机械图纸,佐罗斯托制成实物成品。在米兰,他们设计制作了包括飞行器在内的许多令人惊讶的机械装置。斯福查对达 • 芬奇是有所耳闻的,对达 • 芬奇的一些机械发明也倍感兴趣。瓦萨里说 “ 公爵听了莱昂纳多出色的谈话后,被他的天才迷住了 ” 。于是,达 • 芬奇被正式任命为斯福查宫廷的工程师。这一年,达 • 芬奇创办了 “ 达 • 芬奇学院 ” ,主要是教授绘画和雕刻艺术,他先后招收了一些学生,但 “ 达 • 芬奇学院 ” 没出过什么大师级的画家,因而 “ 达 • 芬奇学院 ” 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上显得无足轻重。

达 • 芬奇来到米兰后的第一幅画作是 1483 年绘制的《岩间圣母》(画长 198 厘米,高 123 厘米》这一年的四月,达 • 芬奇与画家普雷迪斯共同承接了米兰圣芳济大教堂的祭坛画。这是一份能够增加画家声誉的项目。因为圣芳济大教堂是继大教堂之后米兰最大的教堂,建于 14 世纪初期。绘画还没有开始,普雷斯迪就放弃了,因此作品由达 • 芬奇单独完成。这幅画有两幅变体画,一幅现藏于巴黎罗浮宫,另一幅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大多数专家认为罗浮宫所藏的那幅画是达 • 芬奇亲手绘制,而另一幅则大部分有他的学生和助手所绘。

在《岩间圣母》中,达 • 芬奇采用了蛋彩来绘制这幅作品,使岩洞成为圣母、圣子和大天使栖身的环境,遮风避雨,给人一种安全感。而且在宗教传说中,岩洞还含有黑暗和光明之意,意指神圣的光明能够穿透黑暗,照亮世界。岩洞这一意象对于东西方具有共同性,东方人也不难理解这幅作品的深意。据学者考证,选择作背景的岩洞,来源于古佛罗伦萨采石场马雅诺。故乡的风物历史给了达 • 芬奇灵感,而达 • 芬奇则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回报了故乡。

这幅画的人物组合为主体金字塔式构图,年轻的圣母跪在地上,右手扶着婴孩施洗约翰,左手张开并高悬在坐着的小耶稣的头顶上方,右边穿红袍的天使以其左手扶住耶稣,右手指向小约翰。达 • 芬奇改变了以往以隆重的场面来塑造圣母像的模式,而把人物置于花草遍地、流水淙淙的岩洞中,让富有诗意的风景和人的秀美、宁静融为一体。画家也废弃了古老的 “ 铁线描 ” 画法,而是继承和发展了马萨乔发明的 “ 明暗画法 ” ,塑造形体、渲染人物形象的情感和画面气氛,整个画面洋溢着空气和空间的深度感。达 • 芬奇还通过画中人物各异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理,通过人物的表情来暗喻人物的情感。在画中,约翰正在祈祷,耶稣在为约翰祝福,天使在指示约翰,而圣母则是一幅慈祥的抚爱姿势。各个人物具有各自典型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又表现出人物典型的心理,这些不同的心理又不是互不干涉的,而是充满和谐。作为画家兼科学家的达 • 芬奇所描绘的岩洞。人们能从岩石的结构看出岩洞形成的时期。可见画家创作的科学态度,这正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美术创作的特点 —— 探索科学表现。可以说,这幅画成功地融合了想象力和科学自然主义世界。

这幅画完成后,却引起了委托者的不满,他们认为圣母玛利亚没有圣光,约翰没有十字架,天使没有翅膀,因此达 • 芬奇又画了一幅非常近似的画。在这幅画中,在圣约翰、圣母玛利亚、耶稣的头上加上了光环,左边的婴儿的手臂上放了一枚十字架,画名则改成了《岩间圣处女》。同年,达 • 芬奇开始着手为路德维柯 • 斯福查的父亲制作《斯福查骑马像》。早期的雕像,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都具有与实物一般大小的比例;同时,马的前腿均呈扬起的状态。

达 • 芬奇决心将这一作品制成最大的一座同类雕像。为了完成这一创举,达 • 芬奇仔细地在斯福查的马厩里观察马的形态,并制作了马的解剖图作为参考。他还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平衡的问题,但由于事先起来在技术上颇有些困难,最终达 • 芬奇还是放弃了扬腿的构想,而采用了行走的模式。 1493 年,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达 • 芬奇终于完成了一座全身的步行马泥塑模型,并放置在斯福查家族成员的结婚喜庆场所进行展示,这使得达 • 芬奇的名声远播至意大利,比他画《博士来拜》和《岩间圣母》时所获得的声望还要高。当时许多诗都提到了那匹马。巴尔达萨雷 • 塔孔写道: “ 在宫中看到他(路德维柯)为了纪念先父,用金属制作一个伟大的巨型雕像。我敢肯定就算是希腊人和罗马人也没有看过比这更伟大的东西。瞧这马儿多美啊!莱昂纳多 • 达 • 芬奇独立铸造。 ” 瓦萨里则评价道: “ 那些看到过莱昂纳多制作的伟大的黏土模型的人无不认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好或者更宏伟的作品。 ” 遗憾的是, 1494 年,法国军队进攻米兰。为了打败法国人,路德维柯把达 • 芬奇用来铸造雕像的 70 吨铜全部运往费拉拉去制造武器了,米兰对法国的放诺维之战虽然胜利了,但是纪念雕像却没有了。

1485 年,鼠疫肆虐米兰,并一直持续了两年的时间,约有一万多人因此而死去。那时的人们对鼠疫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治疗的手段,有时候尸体好几天被放在城里的广场上,任由其腐烂。达 • 芬奇曾在佛罗伦萨见过这种瘟疫,当时,城里有不少人死于瘟疫。达 • 芬奇感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他考虑到了城市卫生的问题,甚至对 “ 理想城市 ” 的构造和功能也进行了思考。他开始构想一种不同于米兰和佛罗伦萨的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如地下排水系统、分开的车马道与人行道、底层架空的建筑物、立体交通设施 …… 达 • 芬奇在比集合一些素描中,画了一座通风良好的未来城市图。未来城市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专供行人使用,下面一层是人工水道网。他还设想过理性的厕所,厕所的天花板应该打个小孔以便通风,还包括街道的自动冲洗装置,它可以洗掉街上的腐烂的垃圾 …… 达 • 芬奇写道: “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将人们分散开,他们现在像羊群一样挤在一起,将他们的恶臭充塞每一个角落,传播着瘟疫和死亡。 ” 在这一时期,他还思考了 “ 人类飞行 ” 的问题,在他的笔记中,达 • 芬奇写道: “ 看看拍击空气的翅膀是如何将一只巨大的雄鹰送上天空 …… 如果人的身上巧妙地装有足够大的翅膀,那么他也可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最终战胜空气,在空中飞翔。 ” 达 • 芬奇于是绘制了金字塔形的降落伞,还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幅飞行机器图样。

在米兰,达 • 芬奇认识了年仅 17 岁的美貌女子茜茜丽亚 • 加列纳利。她是路德维柯 • 斯福查的情妇,常常出入路德维柯的宫廷,还未路德维柯生了一个儿子。她对达 • 芬奇也很友善,并邀请达 • 芬奇为她画像,这就是《抱白鼬的妇人》。这幅肖像画全然表现出茜茜丽亚的特质,面容相当引人又具有智慧。在这幅画中,茜茜丽亚微侧身体,动作不大,却富于变化,非常符合 “ 整一而变换 ” 的美学原理。貂鼠的尺寸以及它那靠近夫人喉咙得尖嘴,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也许达 • 芬奇借此来暗示宫廷中受宠者地位的不安定感。深暗的背景反衬出人物鲜明的形象,人物的头、颈、胸、手等部位都描绘的极为准确,光线也处理得非常完美。达 • 芬奇在《论绘画》中一段话似乎是《抱白鼬的妇人》的注解: “ 别使头部直挺挺的安在肩上,即使头俯视、仰视或直观也应使它向右或向左观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生气盎然,而不是睡态朦胧。并且不是画人体的整个前半身或后半身,免得过分僵直,迎上下身各画一半,若要画直僵僵的人物,只可用于老者。 ” 《抱白鼬的妇人》普遍被认为是除了《蒙娜丽莎》之外,达 • 芬奇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幅画于 1490 年完成,现藏于波兰克拉科夫查托利斯基博物馆。除此之外,达 • 芬奇另外还画过几幅肖像画,一幅是《哺乳的圣母》(用被称为《丽塔圣母》),保存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美术馆。关于这幅圣像,争议颇多。现在的一般观点是这是一幅仿作。在《哺乳的圣母》里,画家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母爱的普遍人性。形象丰满,神态恬静,洋溢着一种年轻母亲的温柔的爱子之心。但圣母的脸部仍显露出达 • 芬奇所惯用的描绘公式,过分重视女性眼睛的块面结构(这在他以后的大量圣母像上都有表现)。圣母怀里的婴儿形象被画得很生动,但在这里仍然是色彩处理让位于解剖结构的合理性。总之,这一幅画是他前期肖像艺术的一个范例。

这时期,达 • 芬奇所全神贯注的,正是他对人体描绘的科学研究。在一幅画有颈部的肩膀神经的解剖图下面,达 • 芬奇写道: “ 这种表现形式对一名优秀的绘画者十分重要,就好比优秀的语法学家要知道单词的拉丁文起源一样。 ” 达 • 芬奇对解剖学孜孜不倦的研究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的认识和理解。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 • 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是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 “ 所有科学之后 ” 。达 • 芬奇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研究解剖学,并且把这种爱好保持了一生,达 • 芬奇甚至还冒着宗教禁忌和被视为 “ 异教徒 ” 的危险亲自解剖尸体。这种专注的研究也使他受益匪浅,使得达 • 芬奇对人体外部的比例和人体的内部构造都甚为熟悉,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

在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在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思想内容和主要形象都渐渐从神转向人。正如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皮柯 • 德拉 • 米兰多拉在《论人的尊严》里所宣称 “ 人是世界舞台上一件大奇迹 ” , “ 人占据着世界的中心 ” 。所以,放映到绘画上,人也就是绘画的中心。在他们看来,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东西,所以,人体的比例必须合乎数学法则:各部分之间成简单整数比,或与圆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几何图形吻合。他们把人体的比例变成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和谐美的基础。

1490 年,达 • 芬奇绘制了一幅奇特的杰作,即《维特鲁维人体比例图》,现藏于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话家都划过类似的人体比例图,但没有一幅能与之比肩。达 • 芬奇在《维特鲁维人体比例图》的文字中写道: “ 一座庙宇的各个部分应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以及相对于整体的各个不同部分的匀称关系。进一步说,人体的中心部分自然是肚脐。因为如果一个人平躺下来时,将手臂和腿脚伸直,把一个圆规放在他的肚脐上,他两手的手指和两脚的脚趾正好处于由此画出的圆形的圆周上。而且在人体可以画出一个圆形的同时,它也能画出一个方形。 ”

维特鲁维是古罗马的一位建筑学家,他对人体比例有过一番描述,达 • 芬奇正是根据他的说法创造性的绘制了这幅永恒的人体比例图。圆在古希腊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达 • 芬奇绘制的人图比例图直观而完美地在线了古希腊的审美理念,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同年,为庆祝吉安 • 加莱亚佐公爵和伊莎贝拉的婚礼,准备举行一场名为 “ 天堂 ” 的假面舞会。达 • 芬奇被指定负责设计布景和服装。为了这场舞会,达 • 芬奇费尽心机,他设计了服装和舞台布景,制作了意想不到的舞台烟火效果, “ 做了一个七颗行星都在其中运转的天堂模型 ” ,既能各自旋转,又能载人表演。 1490 年 1 月 13 日, “ 天堂 ” 在斯福查城堡举行,这次舞会向人们展示了达 • 芬奇的另一面 —— 宫廷舞台布景师。达 • 芬奇成功了,路德维柯深信自己把意大利最伟大的天才招揽到了自己的宫廷里。由于达 • 芬奇的出色才能,一年之后,他又参与筹办了路德维柯与贝娅特丽丝以及路德维柯的外甥女安娜 • 斯福查与阿方索 • 德斯特的集体婚礼。此时的达 • 芬奇迅速成为米兰上层社会的宠儿并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1490 年 7 月, 38 岁的达 • 芬奇收养了 10 岁的吉安 • 吉利科莫 • 德 • 卡波罗蒂,并收其为徒。达 • 芬奇喜欢称他为 “ 小恶魔萨莱 ”(Salla,the Lettle Devil) 。达 • 芬奇在笔记中写道: “ 吉利科莫在 1490 年的圣抹大拉的玛利亚节来和我一起居住,他 10 岁。 ” 这个小男孩经常偷东西,有时是一支钢笔,有时是一个钱包,就像达 • 芬奇曾在笔记里写到的是个 “ 小偷、骗子、顽固、贪婪 ” 。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达 • 芬奇对这个孩子的宠爱,吉安陪伴达 • 芬奇生活了 25 年,一直到他的晚年。在此时,达 • 芬奇最有名的学生是马尔尼 • 得 • 奥乔尼 (Marco d' Oggione) 。

1493 年 7 月 16 日,达 • 芬奇的母亲卡德琳娜来到了米兰,她的丈夫已去世,与丈夫所生的独子也死在战场。她孤苦无依,只好来到米兰来找达 • 芬奇。达 • 芬奇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一句话: “ 今天,卡德琳娜抵达。 ” 喜欢写日记的达 • 芬奇只写下了简单的一句话。而当卡德琳娜 1496 年去世时,他却记下了葬礼的详细清单,这让很多人纳闷,甚至有人怀疑当天抵达的卡德琳娜不是达 • 芬奇的生母,而是另有其人。但是也有人认为达 • 芬奇可能将自己的私生子的地位归罪于自己的母亲,处于憎恨或是不满的情绪,达 • 芬奇只是记下了淡淡的一笔。

1495 年,达 • 芬奇应路德维柯的要求,开始为米兰圣玛丽亚 • 婕列 • 格雷齐修道院的膳堂绘制湿壁画《最后的晚餐》(画长 910 厘米,高 420 厘米)。这件作品在影响力方面,可说是无与伦比的。

要完成这样一幅杰作,有两个难点:一是在一条长桌上如何呈现 13 个人,其构图的难度,在艺术史上可谓罕见;二是如何让观者一眼就发现犹大得孤立。在基督教艺术出现之初,通常的做法是将耶稣基督与 11 名信徒安排在桌子的同一边,而犹大则在另一边,处在独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虽然想要改变传统手法,却很难找到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而这一难题,终于被达 • 芬奇迎刃而解了。

达 • 芬奇把《最后的晚餐》画成充满矛盾的戏剧性场面,整个画面气氛,人物的活动、表情,都是围绕着耶稣所说的那句话而展开的,从而再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句话就是 “ 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 。这句话在耶稣的众弟子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作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的动作和反应。在过去,画家对如何表现这一复杂的心理难以付诸画笔,每每显得呆板,因为这不是表现一两个人,而是十几个人物,而且都坐在桌子边。但是达 • 芬奇做到了。他通过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人物的观察,获得了不同的形象,并使之表现于画中。欣赏者则可以根据人物的表情来猜测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在《论绘画》中,达 • 芬奇写道: “ 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描画两件重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 ” 他主张对人的描绘既要形似,更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向和内心世界。由此,达 • 芬奇将犹大放在与其他人物同一桌边,不过却让他处于一种心理独立的状态中,显得暗淡而惊恐,痉挛的手紧紧地抓住那个装有卖主而得的 30 块银币的钱袋,惊恐之中弄翻了桌子上的盐罐。其他的门徒,则处在询问、抗议与否定的交谈讨论中。他们还不知道犹大正是背叛者。

《最后的晚餐》的构图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画面的中心是双臂摊开的耶稣,而中心的焦点又集中于耶稣的面部,使人感到他虽处于众徒之中却仍然孤立。分坐在两边的门徒三个人为一组。有关专家认为,画中两端两个左右迎合的人物,把全体人物包在中间,使全体向中心聚缩。左边一组中的第二人伸手接触另一组的第一人的肩上,成了两组之间联系的桥梁。最巧妙地则是右边一组的处理,这一组的第二和第三个人,他们背向中心,把他们引导到中心去了;同时又与旁边一组发生了联系。是整个画面的构成显得活泼、多样、有变化,同时又富于整体感。达 • 芬奇在光与影的处理上也很独到,他善于利用耶稣背后窗口透进来的光,是耶稣和众门徒沐浴在余晖中,而犹大的脸则处在阴影之中。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据传,在《最后的晚餐》中,画家描绘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犹大的形象却很难画。达 • 芬奇为此停笔了好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而不可得。当时请达 • 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这就意味着院长仍然要为达 • 芬奇的 “ 怠工 ” 而付给他工钱。这当然让院长感到十分恼火,他打算扣达 • 芬奇的工资。院长将这一想法通过总管告诉了达 • 芬奇,达 • 芬奇说出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说这是院长的意思,他虽然能够理解,却做不了主。这时达 • 芬奇转头看见院长远远地走了过来,达 • 芬奇对主管说: “ 我现在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是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 ” 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达 • 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 “ 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 ” 大公对达 • 芬奇说: “ 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 达 • 芬奇之所以用院长做模特儿,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 • 芬奇的作品的。

达 • 芬奇在创作这幅画时,废寝忘食,差不多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曾在这时和达 • 芬奇相处过一段时间的意大利作家玛迪奥 • 班杰回忆说: “ 达 • 芬奇习惯于一大早就攀上脚手架,从太阳升起到夜幕降临,一直是画笔不离手,而且常常是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时他三四天不动一笔,凝神在画前,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对所画的形象进行审度和思考。有时,在正午时分,骄阳似火,我会看到他从韦西亚议会大厦出来,直奔修道院,爬上脚手架,给某个部位添上几笔。 ”

这幅在格雷齐修道院膳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 • 芬奇名扬世界。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德国诗人歌德称赞说: “ 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一个个好像呼之欲出。各种各样的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刻画的入木三分。每一个人物的外形和特征,同他们所听到的,他们所遭受的,完全相吻合,表情逼真而有力度。 ”

遗憾的是,这幅伟大的杰作在颜料的配方上出现了问题(达 • 芬奇混合使用了松脂与乳香树脂),使得壁画还未彻底画好,墙面就开始出现裂纹,加上壁画所在的膳堂空气潮湿,没过几年,颜色就开始剥落,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1943 年,二战的炮火几乎毁了修道院的膳堂,但是画有笔画的那面墙得以幸存。直到 1946 年,人们才开始留意保护这幅壁画。

《最后的晚餐》使达 • 芬奇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 这是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再敢涉足这个题材。 ”

1496 年,数学家卢卡 • 帕乔里来到米兰。帕乔里大约 1445 年,年生于托斯卡尼的桑赛普尔克罗。 1494 年,他发表了算术和几何主要著作,其中包括第一次出版的复式簿记方法的详细论述。这种方法看来大大促进了商业经营管理的简单化和精确化,并且在西欧商业国家发展成了世界强国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因而被称为 “ 现代会计之父 ” 。他和达 • 芬奇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达 • 芬奇显然从帕乔里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他写道: “ 不理解数学的绝对确切性的人将迷失在混乱之中。 ”“ 没有任何人类的研究可以不经过数学的演示而被称为是真实的科学。 ”“ 所有透视图像的实例都可以用数学家的五个术语来说明:点、线、角、面和立体。 ” 到了第二年,两人就开始合作,达 • 芬奇为帕乔里的巨著《神圣比例》绘制几何插图。 1509 年,这本书得以出版。此外,达 • 芬奇还研究了帕乔里的老师罗 • 德拉 • 佛兰切斯卡的《绘画透视学》和列昂 • 巴替斯塔 • 阿尔伯蒂的画论。

1499 年,路德维柯赠与他一座葡萄园,这封附有赠予证明书的信中写道: “16 别列克土地外加一个坐落在维切里们附近的,一圣维克多教堂命名的近郊葡萄园。谨赐。 ” 这一年的夏天,也就是达 • 芬奇收到赠予后不久,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二背约,再次进兵米兰。同年 10 月攻占了米兰,斯福查成为阶下囚,米兰陷入一片混乱。占领军把达 • 芬奇那尊曾引起轰动的泥模《斯福查骑马像》当枪靶子使用,使人们难睹这个伟大杰作的风采。

达 • 芬奇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离开了生活了将近 20 年的米兰。他心酸的写道: “ 公爵失去了他的国家、他的私人财产,还有他的自由。 ” 达 • 芬奇的 “ 第一米兰时期 ” 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

第二佛罗伦萨时期

1499 年的冬天,达 • 芬奇首选的去处是曼图亚。它地处米兰与威尼斯之间,由上湖、中湖和下湖左拥右抱,素有 “ 小威尼斯 ” 之美誉,三湖之水皆汇流自明乔河。明乔河发源于佩斯基耶拉附近的加尔达湖,最后在哥韦尔诺罗附近注入波河。

当时,米兰大公路德维柯 • 斯福查妻子的姐姐伊莎贝拉 • 路德特住在曼图亚,而且,她的丈夫是曼图亚的统治者。来自费拉拉的德斯特家族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声明最卓著的家族。伊莎贝拉本人也热衷于收藏珍贵的艺术品,她过去常常去米兰,出入于路德维柯的宫廷,自然知道达 • 芬奇。达 • 芬奇估计伊莎贝拉可能会给一份新的工作。但是达 • 芬奇失望了,他并没有受到重视和礼遇,因此,达 • 芬奇为伊莎贝拉画了几幅粉彩素描稿之后,就离开了曼图亚。今天留下来的是一幅侧面的素描稿,收藏在巴黎罗浮宫。达 • 芬奇这时似乎开始对绘画渐渐冷淡,因为当时皮耶特罗 • 达 • 诺维纳拉修道士在致伊莎贝拉的信中说: “ 数学让他渐渐疏远了绘画,目前,他几乎无法提起画笔。 ”

达 • 芬奇离开曼图亚后,东行去了威尼斯。此时威尼斯正处于它的全盛时期,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 “ 共和国 ” 、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城市人口达 20 万,拥有三千艘商船。此外,威尼斯也是当时最开明和最自由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不过威尼斯也有自己的担忧,那边是来自东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于是,当达 • 芬奇达到威尼斯不久,他便被聘为军事顾问。达 • 芬奇全力投入这项新的工作。他在给威尼斯当局的报告中写道: “ 光荣的先生们,人们都注意到土耳其人不论想从大路上任何地方进入我们意大利,他们都必须通过伊松佐山谷。虽然我承认在那个地方不可能建立永久性的防御工事,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依靠这条河(伊松河)的帮助,少数人的力量比没有这条河的大量人还要大,我认为对于建立防线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价值比得上这条河。 ” 但是威尼斯人并没有接纳他的建议。几个月之后,不被理解的达 • 芬奇离开了威尼斯,再度漂泊。

1500 年的春天, 48 岁的达 • 芬奇回到了阔别了 18 年的家乡 —— 佛罗伦萨。在达 • 芬奇离开的这段岁月,佛罗伦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第奇家族已经失势并被赶出佛罗伦萨,不再是这个城市的统治者。在这种混乱下,多米尼加( Dominican )的修道士萨沃那洛拉( Savonarola )到处传布关于世界末日的可怕景象,使佛罗伦萨人惶惶不可终日,被吓坏了的人们在宗教狂热中把非基督教的书籍和美术作品统统烧掉。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认为萨沃那洛拉是一个威胁,通过操纵佛罗伦萨的反对派推翻了他。 1498 年,萨沃那洛拉被吊死在西尼奥里亚广场并被焚尸。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两年,但它给这里的人们依然留下了巨大的创伤。达 • 芬奇的父亲已经七十五六岁了,仍然从事它的公证人的事业,现在他总共有 11 个孩子了。老友波提切利背弃了原来致力的风格,转向追求宗教的主题;他的老师韦罗基奥已去世。这个时侯,佛罗伦萨的天之骄子是 25 岁的米开朗基罗。

达 • 芬奇当年离开佛罗伦萨的时候是如此失意,但回来时他已名满内外,可以说是衣锦还乡。因此,达 • 芬奇的归来得到了家乡人们的尊敬,他也不会再为找不到主顾而发愁。很快,达 • 芬奇就接到了一个订单。赛尔维特圣公会委托达 • 芬奇为教堂的神坛绘制一幅有圣母玛利亚、圣子、圣安娜与施洗者约翰的绘画,并在他们的修道院挪出私人房间,给达 • 芬奇和他的随从居住。达 • 芬奇先画了一幅素描图稿,立即获得了好评,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观赏。瓦萨里在画家的传记中记录了当时的反响: “ 连续两天里,男女老少涌向安放草图的房间,好像在欢度神圣的节日,为的是看一看莱昂纳多的奇迹,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 但是达 • 芬奇并没有把它完成,一年以后,达 • 芬奇用木炭和茶褐色纸画了一幅名为《圣安娜与圣母子》的素描画稿,达 • 芬奇以明暗分析和柔和的调子来表现圣家族的崇高和纯洁,尤其是他故意减弱强烈的光影,因而使阴影柔和,使画面洋溢着抒情般的情调。这幅作品现收藏于巴黎罗浮宫。

1501 年的前几个月,达 • 芬奇到罗马做了短暂旅行,之后再度返回了佛罗伦萨。

1502 年,达 • 芬奇接到了一份委任状,他的主顾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知名的暴君凯撒 • 波吉亚。波吉亚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之一,在他 17 岁时就当上了红衣主教。但波吉亚却不喜欢梵蒂冈的生活,于是教皇解除了他的神职,任命他为意大利中北部罗马格拿地区的领主。 1502 年,波吉亚征服罗马格拿及其附近区域时,征召达 • 芬奇为其建筑师兼总工程师。这一时期,达 • 芬奇把自己的兴趣集中到军事问题上,他的手稿内容涉及一系列的机械冷兵器、机械火力、火力配置设计、军事堡垒要塞设计、运河挖掘机等等。

达 • 芬奇跟随波吉亚攻下了乌尔比诺公国。在这里,达 • 芬奇认识了尼古拉 •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 1494 年参加反美第奇家族的起义, 1498 年起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掌管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负责起草政府文件和佛罗伦萨防务,并出示意大利各国和法、德等国,著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等书。他所主张的政治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当时的马基雅维利正被佛罗伦萨派往当地做密使。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并在 1502 年的夏秋一起参加波吉亚的战事。达 • 芬奇为波吉亚绘制地图、运河、新风车等;而马基雅维利则研究波吉亚,为后来所写的《君主论》准备资料。他认为,通过一个军事强人把意大利统一起来,复兴古罗马帝国的辉煌,而波吉亚正是马基雅维利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在此期间,达 • 芬奇在波吉亚的东部领地进行了一次轻快的旅行,他的足迹踏遍了切塞纳和亚德里亚海岸的波托 — 切塞纳蒂科两地的很多军事要塞。八个月之后,达 • 芬奇离开了波吉亚的军营。达 • 芬奇的离开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1503 年 8 月,波吉亚的父亲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去世,波吉亚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庇护,新任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拒绝承认波吉亚的地位和头衔,并要他归还被占领的众多领地。他被剥夺了领地和年金,独身逃亡到纳瓦尔,在那里得到他内弟的庇护,统领了纳瓦尔国王的一支军队。 1507 年,他在一次性质可疑的战役中死去,年仅 32 岁。

1503 年的春天,达 • 芬奇回到了佛罗伦萨。此时,佛罗伦萨为了改造西部的整个航道,使河道更利于航行,设想把亚诺河的河水向南引入里窝那附近的一片沼泽地区。 1503 年 7 月,达 • 芬奇到达了这一地区,并估算出开凿水渠所需的人工和转移泥土的数量。但是在 1504 年,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这里,守卫在沟渠出口的船只遇难,整个平原被洪水淹没,这个项目也就戛然而止。

在佛罗伦萨时,马基雅维利还通过自己的关系,为达 • 芬奇找到一向很重要的工程。佛罗伦萨人希望在他们落成的佛基奥宫执政厅壁上,装饰有关重要的战史的场景。这就是《安加利之战》, 1440 年,佛罗伦萨人曾在安加利击败过米兰人。

在承接了执政厅的壁画后,达 • 芬奇再次焕发了绘画的热情。他一反自己过去的作风,他的创作进度本来较缓慢,他习惯于深思熟虑后才形成构图。但这一次,达 • 芬奇却没有像以前那样拖拖拉拉。

达 • 芬奇不想用彩笔去为贵族间的冲突歌功颂德,他利用这一题材,着重描写了这种战争的残酷性,他在自己的笔记里称这种战争是 “ 最野蛮的荒谬行为 ” ,为了揭露它的实质,画家突出战争处于剑拔弩张的时刻,即双方为争夺军旗而进行的一场疯狂厮杀。据瓦萨里在他的《最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传记》一书中对这幅画形象的描述是: “ 这幅画构图精彩,整个处理非常有力,显示了大师的高度技巧,是大师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除了其它的特色而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场面上不仅是人,连战马也充满着愤怒,互相敌视,现出虎视眈眈的表情。有两匹马把前腿抱在一起,彼此用牙齿撕咬着。其疯狂的程度不亚于争夺军旗的战士。那个戴红帽的老兵也一手抓住旗杆,高举着战刀,愤怒的咆哮着,疯狂地向两个对手砍去,想砍掉他们那双抓着旗杆的手。而这两个战士却紧咬牙关,死死地保护着军旗,顽强地战斗着。在地面上,在马蹄缝中,还有亮哥缩短的人体正激烈地撕打着。一个已被打倒在地,另一个向他扑来,那只攥着匕首的手已经举到最高点,眼看就要用尽全力,向敌人的喉咙刺去。后者却用双手和双脚拼命地挣扎着,保卫着自己,不受面临的死神的袭击。 ” (根据英译本的汉译文字,其中个别地方的描述与画面有些出入,可能是作者的笔误。)为了理解达 • 芬奇的原来构思,这里再引述画家自己的一段笔记: “ 战争中尘土飞扬,烟雾弥漫,格斗士脸上痛苦的表情映照着这熠熠的闪光。伤病和受伤的马匹横七竖八,狼藉堆积。飞蝗般的箭雨四处横飞,追击者扬起蓬松的的鬓发,马匹拖着死人在泥泞的地上留下深深地沟痕,满地血迹斑斑。在私人和尚存一息的伤兵的身边,到处是破碎的盾牌、长矛、战刀、头盔,淌着血的伤口,以及呆滞的目光等等。 ” 达 • 芬奇认为 “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 ,连素描画里的线条也是点的运动的结果。因此,他喜欢用波浪起伏的曲线去表现人物的姿势,达 • 芬奇认为, “ 人的动作、手势和表情必定和这人的思想感情相适应。 ” 所以,他把动作、手势和表情作为绘画艺术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要求 “ 画家笔下人物的动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表现它们的思想感情 ” 。

达 • 芬奇没有把他所设想的情景全部搬到画面中去,正像他的其他一些伟大设想一样,这幅画也始终是一件未完成的杰作。画上只是四个骑士挥刀拼搏的场面: “ 一骑士刚刚落马倒地,另一持盾的骑士准备落荒而逃。刀击声伴随着马的嘶叫声,似乎可以从画上迸发出来。中景的两匹马以头相抵,另一匹张嘴撕咬,两下短兵相接,情况千钧一发。 ” 在这里,肉体和精神都趋于极度紧张的瞬间,素描的高度现实主义手法,。画家在这里也寄寓着意大利祖国进入分崩离析的那种不可逆转的悲剧性。这是按照从前的摹本与劳伦佐 • 柴基亚的一幅版画,以及一些为这一草图而准备的素描稿子来断定的(达 • 芬奇为这幅壁画留下一些素材稿子,现藏于布达佩斯美术馆,内有几张完好的战士素描头像)。这一幅素描稿来自 17 世纪鲁本斯派画家的一幅素描临本。

当达 • 芬奇还在构思他的《安加利之战》的草图时,他同时开始着手绘制名画《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声誉可能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件艺术品,它的神秘和背后的故事引得后人众说纷纭。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这幅名作的原型是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斯柯 • 捷列 • 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当时达 • 芬奇为他画像的时候,丽莎 24 岁,正当青春年华。丽莎的 “ 微笑 ” 被后人称之为 “ 神秘的微笑 ” 。

传说在画这幅像之前,蒙娜丽莎刚刚失去心爱的女儿,闷闷不乐。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妻子从痛苦中转移出来,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达 • 芬奇作画,可能佐贡多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会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大事件,而他的妻子则数百年来为无数的人瞻仰和欣赏。当时,丽莎身穿华贵的连衣裙,梳着当时上流社会时髦的发型。为了让丽莎能够重展笑颜,达 • 芬奇用了各种办法,为她讲各种各样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小丑、琴师和街头艺人为丽莎表演。再挖萨利的描述中说, “ 给她画像时,他雇佣了一些歌手和乐师,总是让丑角使她保持心情愉悦,驱走画家通常会带到画像中的那种忧郁。所以,莱昂纳多这幅画像中的微笑让人陶醉,人们似乎看到了比人类更加神圣可爱的东西。 ”

达 • 芬奇之所以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与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密不可分。因为在中世纪,教皇的势力无所不至,宗教不仅控制着欧洲的许多国家,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宗教的定义中,哭与笑都是触犯上帝的罪行。所以在那个时期,在画像中,哪怕是圣母和耶稣,表现出笑或者哭都被认为是对上帝的不敬。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 • 芬奇敏感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天才地表现了这一点。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是这幅名作最重要的特征,更是画家颂扬真善美的象征。如恩格斯所说, “ 这是人经受煎熬而取得的最伟大的进步的转折点。 ”

在《蒙娜丽莎》的构图上,达 • 芬奇舍弃了以往肖像画中常用的侧面半身的做法,而代之以正面的齐腰的半身像构图,这就使得画作的透视点略微上升,从而使得丽莎的整个形象显得更加端庄、稳重,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达 • 芬奇根据当时风俗,女子因好广额,将眉刮去。所以他没有给蒙娜丽莎画眉毛。另外,画家用了很大的功夫去描绘蒙娜丽莎的一双手,那双交叉的柔嫩、丰满的手,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和脸部表情与整个人物性格相协调,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 • 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为了突出蒙娜丽莎的精神气质,避免分散观者的注意力,达 • 芬奇舍弃了一切不必要的项链、首饰和道具,只在胸襟和衣袖褶襞上做了精细的描绘。在背景和环境的处理方面,达 • 芬奇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那奇特的烟雾状 “ 空气透视 ” 般的笔法。背景山水幽深茫茫,从近到远,色彩也逐渐模糊不清。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 • 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 “ 神秘的微笑 ” 。更奇特的是,当人们从左至右地欣赏这幅名画时,感到蒙娜丽莎好像在逐渐下降,如果从右向左观赏,人们则看到人物在渐渐上升,使人捉摸不定。

有人称赞道: “ 这是世界美术世上最美的一直右手。这幅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 ” 俄国的艺术史专家罗坦别尔格说: “ 这幅画的声望,竟达到了如此轰动的地步 …… 在全部世界世界美术品中,只有少数肖像,就其从性格与智力的一致中来体现人物各项的表现力而言,足以和《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 而奥斯卡 • 王尔德则评论说, “ 对我们来说,这幅画像比它本身更加美妙,他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它本身实际上一无所知的秘密。 ”

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采用线条来表现透视,而达 • 芬奇则通过对光影学的研究创造了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来处理人物和景致,使画面具有立体感。这种画法还影响了同时的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是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之一变,因此,艺术史家普遍认为 “ 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

本来,《蒙娜丽莎》是委托作品,但是达 • 芬奇却拒不履约,而是把这幅画一直带在身边,走到哪里到到哪里,并不时进行修改,以求尽善尽美。直到临终前,才把它转让给了对自己礼遇有加的法兰西斯一世。从此以后,这幅画就留在了法国宫廷。 1911 年 8 月 22 日,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在巴黎被盗。警方说有人在半夜悄悄溜进罗浮宫,盗走了《蒙娜丽莎》。后来查获盗贼原来是一个在博物馆做木工的人,他认为达 • 芬奇是意大利人,应该回到他的祖国。 2003 年的秋天,巴黎罗浮宫还特意庆祝了《蒙娜丽莎》的第 500 个生日。

1504 年 1 月,大教堂的艺术部召集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商讨决定即将完工的《大卫》雕像应该陈列在什么地方最恰当。《大卫》雕像,也即米开朗基罗最具特色,也是典型的带有佛罗伦萨特征的不朽的艺术品。为此委员会邀请了 30 个人,包括达 • 芬奇、波提切利、皮耶罗 • 迪 • 科西莫、大卫 • 吉兰达约、科西莫 • 罗塞利等。

达 • 芬奇关于《大卫》雕像摆放位置的看法被会议的备忘录记了下来: “ 我觉得应该把雕塑放在凉廊 ” , “ 正如朱莉亚诺所说的,就把它放在士兵们列队的矮墙后面 ……” 但这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似乎带有些许敌意或是嫉妒。 7 月 8 日,《大卫》雕像并没有按照达 • 芬奇的意见,而是在佛基奥宫主要入口外面的广场上树立了起来。期间似乎还发生了一些事,米开朗基罗以讥讽的口吻质问达 • 芬奇,米兰的斯福查雕像为什么没有完成,两个伟大的艺术家的会面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般友好。

或许是为了看着两个人的热闹,指正团安排米开朗基罗在大厅对面的墙壁上绘制另一幅壁画《卡西那之战》,佛罗伦萨人与比萨人于 1364 年的一次战役,统一的要求是表达出佛罗伦萨人民的正义与无畏。虽然两个人在公开的场合并没有表示出竞争的姿态,但显然,两个人心里可能都感觉到了压力,谁也不希望在这场暗自较量的比赛中败下阵来。也是在这一年,达 • 芬奇的父亲去世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1504 年 7 月 9 日星期三 7 时,我父亲,公证人塞尔 • 比埃罗 • 达 • 芬奇过世了,享年 80 岁。他留下了十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

1505 年,《安加利之战》和《卡西那之战》的素描全稿完成了。当局向公众展示时引起了轰动。这两幅画虽然都得到了好评和赞誉,但是社会舆论似乎偏向了米开朗基罗这一边,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描绘战争本身,而是描绘了正在沐浴的佛罗伦萨士兵,因为符合当时的思潮和口味。

草图完成后不久,他便开始给壁画的中心部分上色,达 • 芬奇不用传统的湿壁画法,而是用自己发明的新颜料,由于这种颜料有问题,使画还没有完成就变得污秽不堪。据瓦萨里说,当时采用一种很粗糙的涂料材料与不成功的烘干法。刚画不久,墙上的颜色开始掉落。佛罗伦萨有关当局要求达 • 芬奇在三中解决办法中选择一种:修理原画,或重画一幅,或退还画款。达 • 芬奇坚持不肯重画,委员会便对他施压。正在这时,米兰的法国总督查理 • 德 • 安波斯邀请达 • 芬奇去米兰工作。迫于法国的压力,佛罗伦萨当局不得不放行,但规定期限是三个月。这幅画稿最终未绘成彩色壁画。米开朗基罗的那一幅《卡西那之战》也没有完成,在草图完成后不久,米开朗基罗就动身前往罗马,商讨修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坟墓,素描也没能保存下来。因此现在人们无法确定哪一幅更好。但是, “ 假使严格地按照历史画这一个词汇的涵义从历史画的观点来衡量这两幅构图,那么莱昂纳多是比米开朗基罗更加接近这一种体裁的精神的,实际上,莱昂纳多已经超出了历史画这一种体裁的范围 ” 。

大约在这个时期,达 • 芬奇还写了一篇短文,内有如下句子: “ 你不该让躯体所有的肌肉过于明显,除非肌肉所属的四肢正在运用很大力量或在劳作 …… 要是你一定这么做,你创作出来的是一袋核桃而不是人体轮廓。 ” 这也可能是在嘲笑米开朗基罗的《卡西那之战》的创作。

从 1505 年开始,达 • 芬奇又开始梦想着人类可以飞翔,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各种与飞翔有关的文字和一些飞行器的草图。

第二米兰时期

1506 年, 54 岁的达 • 芬奇前往米兰宫廷工作。米兰总督查理 • 德 • 安波斯打算修建一座别墅,达 • 芬奇构想了一个理想庄园:里面有凉亭、门廊,房间很大,利于通风,庄园内还长满了橘子树和柠檬树,有小溪,溪岸长满了青草,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河底的鹅卵石 …… 达 • 芬奇设计了一个小磨坊,依靠水力带动。虽然达 • 芬奇设计的理想庄园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这种构思却显示了达 • 芬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优美生活的向往。

在米兰,这位法国总督对达 • 芬奇极为慷慨,并没有具体的工作给他做,只是敬仰他的名望。米兰当局也没有让他在三个月之后回佛罗伦萨的打算。因此在三个月之后会佛罗伦萨的打算。因此在三个月之后,当佛罗伦萨当局来信催组达 • 芬奇回去解决《安加利之战》的遗留的问题时,米兰总督给佛罗伦萨当局写了一封信,请求批准达 • 芬奇在米兰多住一段时间。佛罗伦萨于是准许达 • 芬奇延长一个月。但是一个月之后,达 • 芬奇还是没有回到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索代里尼亲自给查理 • 德 • 安波斯写了一封信,信中称达 • 芬奇的 “ 行为不像他应该对共和国所表现的那样,因为他拿了一大笔钱,却只是在我们委托他创作的那幅伟大作品上开了个小小的头。 ”

法国总督把此事报告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写信给佛罗伦萨当局, “ 我们非常需要你们佛罗伦萨的画家,莱昂纳多 • 达 • 芬奇 ” 明确表示了他要大 • 芬奇为他工作。显然法国国王的命令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佛罗伦萨同意达 • 芬奇可以继续留在米兰。这样才解决了达 • 芬奇在佛罗伦萨的纠纷。

达 • 芬奇在米兰与当局的关系相处的很好。米兰给他优厚的待遇而不给他以命令式的工作。除了偶然的旅行,达 • 芬奇在以后的六年均在米兰度过。从他遗留下来的笔记和有关史料中,可以让人感到这一时期是他生命中短暂的快乐时光。

这一时期,达 • 芬奇的精力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发明,另一方面着手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其中最突出的是光学和影像学。达 • 芬奇运用不同的透镜做了很多光学实验,他还制作了一个和幻灯机差不多的光学装置。此外,达 • 芬奇还继续着他的解剖学研究,他准备了 140 幅内容详尽的图稿,还有几部书稿也在准备中,如《绘画论》、《机械原理》、《水的理论》。法国国王曾暗示,希望达 • 芬奇为皇后画一些小幅肖像画,他自己也想有一幅达 • 芬奇的画像。但这些想法似乎都没有变成现实。大约在 1506 年,达 • 芬奇绘制了另一版本的《岩间圣母》。他还完成了油画《丽达和天鹅》。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海仙女丽达嫁给了斯巴达王廷达瑞宙斯,后者忘了向阿佛洛狄忒祭祀,便遭报复。阿佛洛狄忒让宙斯化为天鹅,自己则变成鹰追逐天鹅。这时,丽达在湖中沐浴,化作天鹅的宙斯被阿佛洛狄忒追到了湖边,宙斯无意中看到沐浴在湖中的丽达,立即被其美貌所吸引,于是降落到丽达身旁,丽达看它健硕可爱,把它搂抱怀中爱抚不停,导致受孕,生下四肢蛋,孵出四位天使般的儿女。画面的草地上有四个破壳躺在地上仰视母亲的小孩。

画中表现的是丽达与天鹅相会的情景。在这幅画中,背景有一座深色古代废墟,全裸的丽达占据着画面的中心,右手搂抱着鹅颈。由于重心放在右腿,因而身姿呈现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化为天鹅的宙斯张开右翅紧抱丽达,好像要亲吻,丽达则羞涩地将脸移向一边,双手轻抚它身上的羽毛。丽达周边的花草则象征着男子的生育能力,表现出生命的繁衍,蕴含着人类生育的意象与价值。这幅作品不仅对于美术史是一个突破,对于达 • 芬奇本人也是破天荒。因为在达 • 芬奇的画作中甚少出现类似的作品,有人猜测这是不是因为达 • 芬奇是一个同性恋者。肯尼迪 • 克拉克称达 • 芬奇是第一个 “ 将赤裸裸的女性作为创造和生育生命的象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 ” 。

在这期间,达 • 芬奇还创作了《施洗者圣约翰》。化作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布道者约翰奉上帝之命,将为耶稣受洗,当他舀起约旦河的圣水为耶稣受洗时。天空突然豁然开朗,有一鸽子形状的圣灵显现在被启开的天空中。从此约翰紧随耶稣布道,得名 “ 施洗约翰 ” 。画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约翰上身裸露着,而整个身子没入黑暗里,只有从右肩到胳臂、脸部、右手以及隐约可见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约翰头发很长,宛如一个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脸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这幅画虽属传统题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绘却前所未见。事实上,施洗约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着天国,引起后人无数的猜想。

1507 年,达 • 芬奇遇到了时年 14 岁的弗兰契斯科 • 梅尔齐 (Francesco Melzi) ,梅尔齐被达 • 芬奇收作了徒弟。梅尔齐颇有教养,接受过良好教育。这一年 9 月,达 • 芬奇回到了佛罗伦萨,原因是他的叔叔弗朗切斯科留下了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中,弗朗切斯科将达 • 芬奇指定为唯一的继承人,但达 • 芬奇的同父异母兄弟却想要谋夺这份遗产。这份诉讼案是否成功地解决不得而知,但是在诉讼期间,达 • 芬奇却和雕塑家拉斯蒂奇结成了友谊,达 • 芬奇似乎很喜欢他。当时拉斯蒂奇 30 岁左右,根据瓦萨里的说法,拉斯蒂奇在创作群雕《圣约翰向利未人和法利赛人布道》时,除了达 • 芬奇,他不允许任何人靠近雕像,而且圣约翰的一只手指向天空,这是达 • 芬奇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达 • 芬奇最后一次从事雕塑作品时是在他年近 60 岁时,米兰的雇佣兵吉安 • 特里夫吉欧 (Gian G.Trivulzio) 请他制作一座雕有马上骑士的纪念碑。雕塑品的台座设计十分古典,但是经过达 • 芬奇的转化,已成为杰作之一。特里夫吉欧的纪念碑只进行到素描习作的阶段。

1511 年 3 月,达 • 芬奇的赞助者、法国驻米兰总督查理 • 德 • 安波斯突然去世。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意大利的上空,意大利人与德国和瑞士人结成了反法同盟。 1512 年 12 月底,法国人被赶出了米兰和整个伦巴第地区,斯福查的儿子马克西米连 • 斯福查率领的两万瑞士人旋即占领了米兰和周边地区。达 • 芬奇原以为马克西米连重新统治米兰,战争和纷扰会完结,但是他估计错了。他意识到,继续留在米兰是不安全的。

1513 年,达 • 芬奇带着两个学徒离开了米兰。他们先到了瓦普里奥,这是梅尔齐的老家,距离米兰并不远。在这里,达 • 芬奇设计了许多用以改善住所的不同方案。同年 9 月,达 • 芬奇接受新任教皇利奥十世兄弟朱莉亚诺 • 美第奇(洛伦佐的小儿子)邀请,前往罗马。

芬奇的晚年

利奥十世的时代被后来赞誉为科学和艺术的 “ 黄金时代 ” ,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利奥十世迷信权利和武力,以及家族性的奢华做派。他的最大的发明就是向社会发放 “ 赎罪券 ” ,他以上帝的名义宣布,谁买了这种券,上帝就会饶恕谁的罪孽。

此时的罗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意大利许多著名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在这里紧张地为教皇工作,达 • 芬奇 原以为自己会得到重用,然而他却受到了冷遇。因为这时的罗马贵族已不满足于朴实严谨的画风,而偏重于赏识宏伟与壮丽的艺术风格了,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喝拉斐尔正深得教皇的青睐和宠爱,如设计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画壁画等等。达 • 芬奇在罗马过着一种 “ 隐士般 ” 的生活,他所住的房子的花园很大,花园中的大片地带布满了森林、果园、鱼塘、喷泉、还有藤架。

1513 年,达 • 芬奇开始绘那幅著名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达 • 芬奇用灵活多变的线条和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来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简洁,寥寥数笔却富于表现力,立体感很强,从分显示出画家晚年炉火纯青的老道功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到达 • 芬奇作为一个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与意志力。 “ 这是画家 62 岁时的自画像,寥寥数笔,就为后人留下了素描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 ” 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不亚于他的那些恢弘巨制,数百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艺术家许幸之说: “ 人们从这幅自画像里,可以看出巨匠的思考力、智慧和性格的特征。人们可以看到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的鼻梁和嘴,洞察一切事物的敏锐而深刻的眼睛。波浪式的长发连接着长须,掩盖着深思而庄严的脸。给人留下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伟大师匠的印象。 ” 这幅素描现被保存在意大利的都灵图书馆内。

1514 年的夏天,达 • 芬奇陪着教皇的弟弟朱利亚诺 (Giuliano) 做了一次短期旅行,去了帕尔马、波隆那、佛罗伦萨等地,这些达 • 芬奇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一次,教皇委托达 • 芬奇绘制一幅作品,达 • 芬奇马上开始提炼颜料,教皇叫道: “ 这个人绝不会做成任何事,因为还没开始工作,他就已经考虑结果了。 ” 结果,达 • 芬奇和教皇的关系紧张起来。达 • 芬奇的办事风格也许是他没受到重用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此期间,达 • 芬奇还创作标题为 “ 大洪水 ” 的一系列黑粉笔素描。大洪水素描从整体上看是达 • 芬奇晚期艺术生涯的杰作,这些素描总共有 10 幅,用黑粉笔绘制在大小统一的白纸上。画中,达 • 芬奇加上一些恐怖的描绘来呈现世界的末日,笔触强而有力。他速写了从愤怒的天空降落的倾盆大雨,横扫了整个景物,让人想起贝多芬交响乐的尾声。

在罗马,达 • 芬奇专心研究科学,他研究了胚胎学,探讨尚未出生的胎儿是否有灵魂的问题。他认为胎儿是有灵魂的,人死了灵魂也就消失了。这在当时的罗马,无疑是一个异端分子的言论。瓦萨里说: “ 达 • 芬奇不相信任何宗教,认为当一名哲学家比当一名基督教徒高明得多。 ” 达 • 芬奇认为: “ 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 。因此,他常常跑到医院去解剖尸体,被人诬告他是一个巫师,这个荒唐的谣言起了作用,于是教皇禁止了他的这项工作,达 • 芬奇在罗马的境遇变得困难起来。

1515 年 1 月,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去世,具有骑士气质和冒险精神的法兰西斯一世继承了王位。他对失去米兰深感懊恨,在登记后不到六个月就再次挑起战争,并很快取得了对米兰、帕尔马、皮阿琴查的胜利,也战胜了教皇利奥十世。 1515 年 9 月 17 日,法兰西斯一世重新占领米兰,在那里,他看到了久已闻名的《最后的晚餐》。很快,达 • 芬奇收到了这位法国国王的邀请信。 1516 年,达 • 芬奇离开意大利前往法国,随行者是萨莱、梅尔齐、一些佣人以及装满手稿和行李的大箱子。达 • 芬奇似乎感觉到了这是他最后一次行程了,所以他带上了所有的东西。

此时的法国正值走上广泛介绍意大利先进文化的道路。法国艺术界的同仁们隆重地欢迎了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被授予国王首席画师的称号。法兰西斯一世把达 • 芬奇安排在美丽的阿布阿兹小城。这里地处法国中部卢瓦尔河谷的中央,距离巴黎西南 180 公里,卢瓦尔河穿城而过,这条河是法国境内最长的一条河,在不列塔尼半岛注入大西洋。这里是法国王室和贵族的休闲之地,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城堡赠与了达 • 芬奇,并常常去探访他,还给了他一千太阳币的年金。国王称达 • 芬奇不仅在绘画、雕塑与建筑上名闻天下,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达 • 芬奇的一生虽然一直漂泊不定,但是在晚年,他却终于得到了一个理想的栖身地,虽然这里并不是他的故乡佛罗伦萨,也不是意大利的某一个城邦。

在克鲁克斯城堡宽敞而舒适的环境里,达 • 芬奇随心地写写画画,并把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梅尔齐。来到这里不久,萨莱离开去了米兰管理那里的葡萄园,梅尔齐担负起了达 • 芬奇助手和文书的角色。

遗憾的是,达 • 芬奇已经到了晚年。 1517 年的上半年,他的右手瘫痪了,尽管他是左撇子,但是也无力握紧画笔了。有三幅传世的作品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这三幅作品是《蒙娜丽莎》、《圣安娜和圣母子》、《施洗者圣约翰》。 1517 年 10 月,阿拉贡的枢机主教到克鲁克斯城堡看望达 • 芬奇,主教的秘书安东尼奥 • 德 • 贝阿提斯记录了这一切。贝阿提斯还提到, “ 这位绅士撰写了大量解剖著作,书中伴有许多诸如肌肉、神经、血管和肠壁卷曲等人体器官的插图,这使得他有可能以一种以前人们从未有过的方式来理解男女的躯体 …… 他还撰写了不计其数的论述水流的本质、各种机器和其他的东西的作品 ……”

1519 年 4 月 19 日,达 • 芬奇病情加重; 4 月 23 日,达 • 芬奇起草了一份遗嘱。在遗嘱中,他将全部文稿和画稿留给了梅尔齐,还有他的年金、产业和个人用品,在米兰的那座葡萄园则送给了萨莱。九天以后,也就是 1519 年 5 月 2 日,一代巨匠达 • 芬奇与世长辞了,终年 67 岁。

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 “ 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 他的学生梅尔齐说: “ 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 • 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 12 幅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瓦萨里则如此评价道: “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莱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

遗留的手稿

达 • 芬奇从 30 岁左右开始记录自己艺术创作的心得和科学研究成果,留下了七千多页的手稿。他的手稿每页长八寸、宽六寸,有的两面都有字。这些手稿内容较散,囊括建筑设计、人体解剖、各种植物的花和叶、机械、计算式等,达 • 芬奇没有系统整理。达 • 芬奇去世后,梅尔齐把老师的文稿和画稿像圣物般保管。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出他曾计划写《人体构造》、《光与影》等著作,但没有定稿。后人根据他的手稿,整理出版了《水的流动与测量》、《鸟的飞翔》、《生理解剖学》和《论绘画》。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说: “ 科学一定会一下就跳到 100 年以后的局面。猜测这种情况对人类的学术与社会的进步,当然是毫无用处的,但是我们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的话,人类的学术和社会的演变一定都会大不相同了。 ”

在这些手稿中,还包括大量的素描和草图,画有头部、形体与服装的习作、风景速写以及诸如飞行器、 “ 直升机 ” 、城市规划之类的草稿。即使是这些在人们看来没有艺术价值的科学平面图和草稿,有许多作品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至于那些素描和草图有的是用钢笔,有的用银色铅笔以及炭精笔,还有红炭笔。在表现手法上,线条非常完美和柔和。有的看起来虽然潦草,但寥寥几笔,就能高度地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体现了生动的造型感受,这方面的杰作自然属于达 • 芬奇在晚年所绘的自画像。因此,在素描史上,达 • 芬奇 “ 占据着最辉煌的席位之一 ” 。

达 • 芬奇的《论绘画》在 1550 年左右,有他的学生梅尔齐编纂,但只完成一部初稿,即《论绘画》。 1570 年梅尔齐去世,他把这些文稿和画稿遗留给了自己做律师的儿子奥瑞吉欧,他希望儿子也会向他那样保管这些资料,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并没有做到,达 • 芬奇的手稿遭到变卖、掠夺、失落、毁损等。经过随后的几个世纪的倒卖或赠予散播到各地。现存者分藏于米兰、威尼斯、都灵、伦敦、温莎宫、巴黎等地的大图书馆和大博物馆中,少部分在如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及一些私人收藏馆中,总数约有五千余件。 1817 年,曼齐在乌尔比诺大公的图书管理重新发现了这部《论绘画》(故名乌尔比诺稿本),并初次印行。但是在此之前,《论绘画》就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据学者们统计,乌尔比诺稿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遗失,于是乌尔比诺稿本就成为保存和研究芬奇大部分画论笔记的重要文献。

达 • 芬奇的《论绘画》既是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盛期文艺复兴时代绘画艺术经验的总结。梅尔齐在编纂《论绘画》的时候并没有组织,只是以习作、衣着装饰、光影、云彩与地平线等他认为合适的类别来编订成册,因而使《论绘画》这本书不容易阅读,不过,肯尼迪 • 克拉克仍然称这部书为 “ 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件 ” 。

在《论绘画》中的开始部分,达 • 芬奇极力赞扬绘画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较而具有的优越之处。这可能是基于十四五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华师的地位比较低微,绘画也被看作是和雕塑差不多的手工劳动,远比不上哲学和诗歌、音乐之类受人尊敬。所以达 • 芬奇在书中说 “ 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如果你藐视绘画,你势必藐视了一种深奥的发明,它以精深而富于哲理的态度专门研究各种被明暗所构成的形态(例如海洋、陆地、植物、动物、花草等等) ” 。他将绘画看作是 “ 自然的合法的女儿 ” ,认为绘画也是一门科学。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达 • 芬奇将人们尊重的诗歌和音乐与绘画作比较,通过二者之间的差异来彰显绘画的优越之处。在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达 • 芬奇对绘画这门艺术的珍爱,他写道: “ 论绘画与诗:在表现言语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 ” 画家同诗人争辩: “ 恋人啊,有哪一位诗人能用言语将你心爱的人表现的像画家作的画像一般惟妙惟肖呢?谁能比画家更真实地将那体现了往日的欢乐的河川、树林、山谷与原野显示给你呢? ” 在绘画与音乐的比较中,达 • 芬奇说: “ 音乐应当称为绘画的妹妹;音乐只能是绘画的妹妹,因为是它依赖和次于视觉的听觉。 ”

达 • 芬奇似乎对处于同一地位的雕塑也看不起,并不是因为雕塑与绘画相同的境遇而有所同情, “ 雕塑不是一门科学,是一项最最机械的手艺,因为它使雕塑家满头大汗,浑身疲劳对这种艺术家,只要会煎蛋地量量四肢,懂得动态和姿态的原理便足够了。作品完成之后,展示于眼前的也只是原物的本来面目,丝毫不能使观者如看画似的神往。而绘画却以它的科学使一平坦的表面呈现出辽阔的风景和遥远的地平线 ” 。他还说: “ 假如照射在雕塑上头的光线不是安排得与制作时的光线相同,雕像就分文不值。 ”“ 绘画与雕塑比较:雕塑缺少色彩美,缺少色彩透视、线透视,也没有远处物体朦胧的轮廓,因为在雕塑中近处的轮廓与远处的轮廓之间并无区别。 …… 雕塑无法表现物体的透明和光泽,例如透过薄纱的肌肤,也不能表现清澈水地五色缤纷的石子。 ”

在《画家守则》中,他着重谈了学画的基本方法、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问题。达 • 芬奇写到: “ 少年应当先学透视,再学习万物的比例,而后临摹名家的作品,借以养成画好人体各部分的习惯。在继之以自然作品的临摹,以巩固所学的课业。经常观摩大师的作品。此外,务须养成能将所学用之于实践,用之于工作的习惯。 ”

“ 画家应力求多能。只能画好一件事物而画坏其他事物的画家,毫无可取之处,就像有些人单纯研究裸像的比例与尺寸,而对于形体的种类则不加分析。 ” 达 • 芬奇还反对一味模拟而不知创新。他说: “ 我告诉画家们,谁也不该抄袭他人的风格,否则他在艺术上只配当自然的徒孙不配做自然的儿子。自然事物无穷无尽,我们应当依靠自然,而不应该抄袭那些也是向自然学习的画家。 ” 他说 “ 不能超过师傅的徒弟是可怜的 ” 。同时他还强调 “ 应该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你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指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 。他认为不要怕修改作品而损失时间,他说: “ 如果你精心琢磨作品,你留下的作品将带给你远较金钱为多的荣誉。 ”

他特别强调画人像的方法,写到: “ 画人像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姿态,好的人像若姿态不妥,便令人难堪。最美的人像即使生动活泼,但若其动作跟动作的任务不相适应,亦失去它的价值。毫无疑问,姿态的问题要比画像本身的美观要求更多的思索,因为画像的美可通过写生获得,而画像的动作则必须通过画家的智慧,精心分析而得。人物画的第二要点,是要求他有浮雕感,第三点是良好的素描,第四则为良好的着色。 ”

在《论绘画》中,达 • 芬奇把透视分成三个分支:线透视、色透视和隐没透视。达 • 芬奇强调 “ 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 ” 。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说明如何利用空气透视补足光线的问题。他说: “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我曾见一妇女身穿黑衣,头缠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 达 • 芬奇接着写道: “ 收到比较明亮的背景包围的那些暗物体显得比较小,而那些与黑暗背景接壤的亮物体显得比较大。 ”“ 前景中采用的色彩应当单纯,并使它们消失的程度与距离相适应,也就是说,物体愈接近视觉中心点,其形状愈像一个点子,若它愈靠近地平线,它的色彩也愈近似地平线的色彩。 ” 在《光、影、色》篇中达 • 芬奇还研究了明与暗、影的浓与淡、影的运动,以及水中倒影、色彩等问题,他认为明与暗之间的过渡不能太明显,而是要渐变,这样才符合自然的本来面目。达 • 芬奇似乎很喜欢行进中的事物,研究了人的各种活动,通过动态来表现人体的比例以及人物的精神。他说 “ 绘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应当表现他的精神状态 ” 。 “ 除非一个人物形象显示了表达内心激情的动作,否则就不值一赞。一个用动作最完善地表达出了激励了他的热情的人物,最值得赞许。 ” 此外,达 • 芬奇还谈论了比例、解剖、素描与构图、风景与自然现象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达 • 芬奇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将自己的结论建立在事件和经验之上,充分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对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莱昂纳多 芬奇年谱

1452 4 月 15 日,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童年时的达 • 芬奇即表现出

非凡的绘画天赋,常为邻里作画。

1466 14 岁。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的比埃罗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基

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

1472 20 岁。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在艺术上

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他的名字被记载在佛罗伦萨圣卢卡团(美术家公会)的

“ 红簿子 ” 上,说明其作为一个画家的地位已得到承认。

1473 21 岁。完成第一幅签日期的素描《阿诺风景》,日期是 “1473 年 8 月 5 日 ” ,这是被确

认的达 • 芬奇的第一幅作品。绘制《天使报喜》(或称《受胎告知》)。

1474 22 岁。完成《姬妮娃 • 德彪西》肖像画。

1476 24 岁。离开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开始筹建自己的工作室,但仍住在韦罗基奥的家中。被

指控犯有同性恋罪行,后来得以无罪释放。

1478~1480 26~28 岁。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完成《拈花的圣母》。

1481 29 岁。受托创作圣多纳多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祭坛画《博士来拜》 ( 又译《三王来拜》,

没有完成 ) ,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

1482 30 岁。离开了佛罗伦萨,移居文艺复兴的另一中心 —— 米兰。在米兰大公斯福查宫廷服

务,并创办了达 • 芬奇学院。达 • 芬奇的 “ 第一佛罗伦萨时期 ” 结束。

1483 31 岁。为斯福查的父亲法兰西斯柯 • 斯福查制作《斯福查骑马像》。受托米兰圣芳济大

教堂,为主祭坛绘制一幅宗教题材画即《岩间圣母》。

1484 32 岁。对建筑和工程技术的兴趣日趋浓厚,开始实施飞行器计划。

1485 33 岁。完成蛋彩画《岩间圣母》。米兰遭遇鼠疫,并持续了两年。

1487 35 岁。绘制世界上第一幅飞行机器图样。

1488 36 岁。他的老师韦罗基奥在佛罗伦萨去世。

1490 38 岁。提出人体比例图,创作《哺乳的圣母》 ( 也叫《丽塔圣母》 ) ,完成《抱白鼬的妇

人》。开始系统研究解剖学、光影学,到巴维亚阅读 13 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学著

作。收养了 10 岁的吉安 • 吉利科莫 • 德 • 卡波罗蒂,收其为徒,并共同生活了 25 年。

1493 41 岁。展出泥塑模型《斯福查骑马像》。 7 月 16 日,作 “ 卡德琳娜来探访 ” 的亲笔记

录。

1494 42 岁。法国军队进攻米兰, 70 吨准备用于铸造斯福查骑马像的铜,被拿去制作武器。

1495 43 岁。为米兰圣玛丽亚 • 婕列 • 格雷齐修道院之膳堂绘制湿壁画,也就是闻名的《最后

的晚餐》。为史佛沙城堡做内部装潢。

1496 44 岁。为米兰大公康特 • 第 • 卡雅佐宫邸演出的《丹娜族》喜剧设计布景。与数学家卢

卡 • 帕乔里相识并成为终身的朋友。母亲卡德琳娜去世。

1498 46 岁。完成《最后的晚餐》。

1499 47 岁。 4 月,米兰大公路德维柯赠给他一座葡萄园。 10 月,法国皇帝路易十二入侵米

兰,斯福查成为阶下囚,占领军把达 • 芬奇制作的斯福查模型当枪靶使用而受严重破

坏。 12 月,达 • 芬奇被迫离开米兰。他的 “ 第一米兰使其 ” 结束。

1500 48 岁。前往曼图亚,在那里绘制了《伊莎贝拉 • 德斯特》素描肖像。 3 月,抵达威尼

斯。后返回佛罗伦萨。

1501 49 岁。完成了《圣安娜与圣母子》的素描画稿。

1502 50 岁。在罗马,在凯撒 • 波吉亚所统治的城市当建筑师和总工程师。在此期间,走访了

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与著名的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相识并结为莫逆之交。

1503 51 岁。 3 月 5 日,重返佛罗伦萨。 10 月,受佛罗伦萨参议会委托,在佛基奥宫执政厅绘

制壁画《安加利之战》 ( 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 ) ,推测此年开始绘制油画《蒙娜丽

莎》,开始构思《丽达与天鹅》。

1504 52 岁。和波提切利等组成委员会,研究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的安放位置。是年其父比

埃罗 • 达 • 芬奇去世。

1505 53 岁。壁画《安加利之战》的部分完成画面出现颜料相互渗透的问题,达 • 芬奇放弃此

作。

1506 54 岁。 5 月,应法国驻米兰总督查理 • 德 • 安波斯邀请,到达米兰。着手第二幅《岩间

圣母》的创作。完成油画《丽达和天鹅》。

1507 55 岁。在米兰担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宫廷画师兼技术顾问。 9 月,为处理同父异母兄

弟继承叔父遗产诉讼事件回到佛罗伦萨 。时年 14 岁的弗兰契斯科 • 梅尔齐成为他的徒

弟,形同父子,终身未分离。

1508 56 岁。在佛罗伦萨协助雕塑家拉斯蒂奇工作。 7 月,到米兰。开始绘制《圣安娜与圣母

子》、《施洗者圣约翰》。

1509 57 岁。达 • 芬奇的朋友、数学家帕乔里《神圣比例》在威尼斯出版,达 • 芬奇为其作插

图 60 幅。从这一年到 1513 年,用红粉笔做素描自画像。

1510 58 岁。与解剖学家马克 • 安东尼 • 德拉 • 托尔结交,并进行解剖研究和植物学研究,绘

制一系列人体解剖图。完成《圣安娜与圣母子》。 5 月 17 日,画家波提切利在佛罗伦萨

去世。

1511 59 岁。 12 月,在米兰速写火灾情景。

1512 60 岁。法国军队被逐出米兰,亲法的达 • 芬奇失去了支持和收入。

1513 61 岁。 9 月,应新任教皇利奥十世兄弟朱利亚诺 • 美第奇邀请,前往罗马,留在梵蒂冈

波维德勒宫。但达 • 芬奇在此地并不得志,受到冷遇。

1514 62 岁。 9 月,到帕尔马、波隆那、佛罗伦萨旅行。绘制《勒达》、《大洪水》系列作品

1515 63 岁。 9 月 17 日,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重新占领米兰。 12 月,达 • 芬奇回到罗马。

1516 64 岁。参加罗马圣保罗教堂的测量,同年年底应法兰西斯一世邀请到法国,受到法国艺

术界同仁的隆重迎接,并被授予国王首席画师的称号。完成《自画像》。

1517 65 岁。定居于阿布阿兹,住在法兰西斯一世赠与他的克鲁克斯城堡,右手开始麻痹,仅

以左手进行宫殿设计、拟制运河灌溉系统、整理手稿等工作。 10 月,阿拉贡的枢机主教

来访。

1519 67 岁。 4 月 19 日,病情加重; 5 月 2 日病逝于克鲁克斯城堡,享年 67 岁。在遗嘱中将其

全部文稿和画稿留给了梅尔齐。

http://hi.baidu.com/%E4%EC%CF%E6%C4%D1%CE%AA%DE%BF%CE%DF%BE%FD/blog/item/3aeab7dda68ed8a6cc11660a.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