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绿年华

本博客文章皆为本人原创。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二十四桥”何处寻?箫声已远“玉人”杳……

(2011-06-27 09:02:14) 下一个

二十四桥”何处寻?箫声已远“玉人”杳……

黛绿年华

中国文化历史名城扬州,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建城,历春秋,秦,汉,至唐代“富甲天下”。盛唐时的扬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

直到北宋,扬州仍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与都城开封不相上下。

其后胡马窥江。公元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公元1275-1276年,蒙元军队南侵,扬州人民奋起抗击,惨遭屠城,扬州只剩数千人。公元16454月,满清军队南侵,扬州军民在督师史可法率领下坚守孤城,浴血奋战。城破之后,扬州军民与清兵巷战,大部分壮烈牺牲。清军屠城十日,数十万扬州军民惨遭杀害,扬州成为废墟!

至清代“康乾盛世”,扬州再度繁荣,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百年积弱,扬州再遭摧残。中共执政后,扬州由于不通铁路,交通闭塞,物流不畅,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滞。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扬州的基础建设和城市风貌都已呈衰颓景象。

多少烽火硝烟,几度战祸兵燹。历史上曾经遍地绮罗,夜夜笙歌的繁华扬州,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化为烟尘。特别是梧桐秋雨时节,或夕阳晚照之下,不见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只有颓垣残墙,衰草枯杨。使人不禁怀疑曾经的辉煌是否真地存在过?

所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扬州很快建成了规模宏伟,视野开阔的新中心商业区,十里瘦西湖风景区。跨越长江的润扬公路大桥以及由南京经扬州至启东的铁路皆于2005年建成通车。数百年来约束扬州经济发展的交通闭塞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扬州从城市风貌到经济建设都再次腾飞。

历史上的扬州,在她繁华风流的年代,称得上鱼米乡,佳丽地。她是销金窟,她有温柔梦。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吟诵扬州的诗词佳作,其中有些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比较著名的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忆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南宋 殷芸,《小说》)

而最著名又最特殊的是唐朝诗人杜牧(803~852)的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意境极美,而且是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提到“二十四桥”的唐诗,后来的诗人写到“二十四桥”的也极少。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但从此以后成为吟诵扬州的最著名的诗句,而且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而无法解开的一个谜!

“二十四桥”究竟是指二十四座桥,还是指一座名为“二十四”的桥?亦或只是泛泛地指许多桥?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到了南宋时期,人们渐渐倾向于认为二十四桥是指一座名为“二十四”的桥,而不是二十四座桥,或者泛泛地指许多桥。

这种观点的一个佐证是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姜夔于公元1176年重临扬州,此时距离金兵第二次南犯只有十五年。诗人回顾历史上扬州的繁华,目睹战争后扬州的萧条,写下这首震古烁今的名篇,其中说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从姜夔的这首词看来,“二十四桥”显然是指一座桥,其名为“二十四”。

宋代还有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这倒反而使“二十四桥”继续蒙上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漫漫1100年,几多盛衰兴废,当年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早已不知所终。箫声已远,玉人杳然。

为了让人们对“二十四桥”的遥思和遐想有一个实物作寄托,扬州市园林局于20世纪80年末,在痩西湖西北角兴建了一座“二十四桥”,这是一座白色单孔石拱桥,全长24米,宽2.4米,桥上栏杆24根,上下桥台阶各24级,桥两侧白栏杆墙上还刻有共24幅玉女吹箫的浮雕。

这座“二十四桥”各种参数都暗合“二十四”,设计者真是煞费苦心。

我曾经想过,杜牧写“二十四桥”是在公元852年之前,而“米(Meter or Metre)”被正式确立为“国际标准(SI)”的长度单位是在公元1875年,比杜牧晚了1000。所以原来的“二十四桥”几乎不可能是这样24米,宽2.4米的。因此,设计者是否“弄巧反拙”了呢?

但我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设计者之目的呢?因为这座石拱桥,也许会矗立千年而不塌,这样到公元3011年,人们来考古,研究这是否就是杜牧所写的“二十四桥”时,测出桥24米,宽2.4米,就可以断定这桥是公元1875年以后建造的!

也许,这正是设计者构思缜密,匠心独运之处啊!

     

    图.1 扬州痩西湖二十四桥风景区。

    

         .2 扬州痩西湖二十四桥。

References: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43765.html

2http://www.hudong.com/wiki/%E5%BC%A0%E8%8B%A5%E8%99%9A

3http://www.js.xinhuanet.com/fqjs/2006-03/14/content_6462381.htm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113087

5http://baike.baidu.com/view/255664.htm

6http://hi.baidu.com/%C0%CF%CD%B7%D0%A1%CE%DD/blog/item/ea4f27f14d5fc1bca40f52aa.html

(黛绿年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也从扬州来 回复 悄悄话 下次回去时倒要去找找, 在桥上或其周围有没有立个石碑之类的介绍.

说的好: 凡事都会往“别人也许比我更聪明?!”的方面想.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也从扬州来的评论: 谢谢阅评!

坦诚地说,我刚读到“新建的扬州痩西湖‘二十四桥’全长24米,宽2.4米”等参数时,觉得设计者真是煞费苦心;同时又觉得“米”的使用比杜牧晚了1000多年,所以这样的长宽设计好似有点“弄巧反拙”了。

但在“龙腾虎跃”的清华数年的的求学生涯给予我的人生启迪之一,就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最聪明”。因此凡事都会往“别人也许比我更聪明?!”的方面想。

这样一来,我就想到了,这座石拱桥,也许会矗立千年而不塌,这样千年后人们来考古,研究这是否就是杜牧所写的“二十四桥”时,发现桥长24米,宽2.4米,就可以断定这桥是公元1875年以后建造的!“也许,这正是设计者构思缜密,匠心独运之处啊!”

也许,事实上设计者构思时就是这样想的;但也可能并没有这样想,是本人这样想的。但只要这个长宽设计真会给将来的考古者以启发,易于断定这桥是公元1875年以后建造的,那么这个“构思缜密,匠心独运”究竟应该属于设计者,还是属于本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您说对吧?

祝您愉快!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武胜的评论: 谢谢阅评!

您说的“涵盖江南之唐代扬州”指的是行政区域,而杜牧诗中之扬州是指他自己住过的以及韩綽居住的扬州市,两者涵义不同。

杜牧原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公元833至835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在扬州住了两年。这首诗作于他离开扬州,居于北方中原地区以后。他在诗中怀念的秋尽而草未凋的“江南”以及“二十四桥”都是指扬州景色。

扬州虽然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长江南岸无异。加之盛唐时的扬州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所以在唐代及自唐以后很长历史时期,扬州都被看作“江南”,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请参看《文化扬州最江南!》一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02/22/796108_25852554.shtml)。
也从扬州来 回复 悄悄话 赞一个, 这也是 LZ 的"匠心独运":

因为这座石拱桥,也许会矗立千年而不塌,这样到公元3011年,人们来考古,研究这是否就是杜牧所写的“二十四桥”时,测出桥长24米,宽2.4米,就可以断定这桥是公元1875年以后建造的!

也许,这正是设计者构思缜密,匠心独运之处啊!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看杜牧原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咏的是江南秋夜,而今日扬州在江北。所以二十四桥应该不是专指在今日扬州市,而在涵盖江南之唐代扬州。

从艺术的角度,多桥比一桥更有韵味,并与“玉人何处”相呼应。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pcdummy,wolfhiller, 杨方方的评论:

谢谢诸位的阅评,本人将关于“二十四桥”的各家之言简单汇总如下:

“二十四桥”唐以前不见于记载。在唐代只岀现于杜牧的诗中,且又仅岀现一次。扬州在唐代居南北交通要冲,是闻名天下的富盛之地,写扬州的作品不胜枚举,却不见对二十四桥更多的描述,这是一个迷。

“二十四桥”究竟指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还是泛泛地指许多桥?或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1、认为“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泛指许多桥。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所说“二十四桥”也可能只是指扬州有许多桥。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在《文汇报》著文考证'二十四桥',倾向于认为“二十四桥”应是指扬州有许多桥,茅先生提出,一座桥怎么能表现出繁华呢?扬州的桥自隋朝起就已分布在全城了。
“二十四”在扬州现在的方言中仍然有“多”或“全部”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人二十四道全会”,意思是这个人多才多艺。这里的“二十四”与俗话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中的“三十六”和口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一样,只是泛指多而已。因此,也可以认为,古人为形容扬州有很多座桥,就说有二十四桥。

2、认为“二十四桥”是指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
认为“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的例证只有一个。宋朝大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他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计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

3、认为“二十四桥”就是指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
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认为“二十四桥”是“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沈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今天,扬州平山堂西南通往市区的一条路叫念泗路,又作念四路。也有人写作廿四路。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20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拱桥,长24米,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十二根栏杆,称为“二十四桥”。
杨方方 回复 悄悄话 二十四桥就是念四桥,是古扬州话(吴语)的读法。原在西门外,在老扬天公路上,靠近现扬州税务学院,后改建在瘦西湖景区内! 念泗桥乃是现代史盲或无知商人的讹写,就像所有非公寓住房,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唯一的住房,但都被当代的无知商人叫做别墅一样。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pcdummy的评论:

您好!本人是扬州人,您也是吗?

那位老乡性格好似有点硬朗,不过这也不算什么缺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祝您愉快!
pcdumm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黛绿年华的评论:
黛妹妹是扬州人吗?
有位朋友火气颇大,天太热。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olfhiller的评论: 谢谢阅评!坦率地说我不知道您想表达什么?

本人重申:“廿”是“二十”的特殊写法;“廿”的读音是“nian”,“廿”的读音举例 - 与“念”相同。本人这些解释,不管您是否将之看成“小学的研究范畴”,结果都是一样的。

补充一点:根据词典,“念”是“廿”的大写写法。
wolfhille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黛绿年华的评论:

汉字,同音的多了去了!nian(去声)的随便找,可不止就这“念”一字,只是“念”常见一点罢了,不能因此而牵强附会的反击道“怎么会与‘念XX’同音呢”?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BBZdicBF.htm
建议LZ看看“廿”字的解释先。这字是怎么来的,怎么发音,怎么变化的,这大抵属于小学的研究范畴。

PS:我家就在扬州附近的,大凡年龄,阴历,都说“廿几”的。

另,泗字从水,江苏宿迁有个泗洪县。这一点LZ应该被sf误导了,当然您也可以辩解为,有桥的地方肯定有水。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olfhiller的评论: 谢谢阅评!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廿”只是“二十”的特殊写法而已,发音是“nian(念)”。正如“卅”是“三十”的特殊写法,发音是“sa(萨)”一样。

否则,“二十四桥”怎么会与“念泗桥”同音呢?
wolfhiller 回复 悄悄话 廿!还“念”呢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pcdummy的评论:

谢谢阅评!是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即念泗桥”的,因为发音相近。

但杜牧是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不知那时西安人是否也将“二十”读成“念”?
pcdummy 回复 悄悄话 扬州还有地名叫念泗桥的,谐音,觉得应该是古时二十四所在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