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林金律

(2010-12-16 15:57:36) 下一个

金庸如椽巨笔,底定千秋,武侠小说自金庸起登堂入室。今日之世,不读金庸者,不足以为文人雅客。当年莎士比亚以时为俚俗语言的英语写作舞台剧,对英语进入法语主导的上层社会,功不可没。金庸的长远历史地位,绝对胜过红楼曹氏。是否可在世界范围与莎氏比肩,需看将来中国能否从历史大国转化为文化大国,金剧能否以好莱坞大片的力度笼罩世界。本人读金累二十年有余,至今无法释手。在此试论金庸笔下的世界中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哲理定律,供同好一笑。

金律第一:物壮不老

常人少而壮,老而衰,但一流高手却是愈老愈强,绝无衰老之象。这里面有一种很玄的东西叫作内力,体力可以衰退,招式可以迟滞,内力却越发强大。须发如雪的前辈手腕略抖一抖,便胜却少年人气喘吁吁的踢打腾挪。高手不是不死,而是死得如泰山忽倾,毫无征象,死前一刻功力依然鼎盛。常人体力脑力的颠峰一般在中年,可是金庸的高手们却是生命不息,功力精进不止,因此死前一刻功力应当是最高的。王重阳在华山论剑时尚需七天七夜才打出了天下第一的威名,但临死却能一招击退原本只差他半筹的欧阳锋。张三丰百岁高龄且新受重伤,似乎还是隐然可以和少林四神僧一较高下。还有如周伯通,穆人清,天山童佬,袁士霄,慕容博,及老年的黄药师,一灯等等,均以高龄强壮而无老相。

金律第二:无形胜有形

丁春秋身带剧毒,萧峰无法近其身,便以降龙十八掌遥击,数丈之遥能使丁春秋气血翻腾。黄药师笛声带功,一曲碧海潮升,轻则鸟惊树摇,重则飞沙走石,功力若梅超风者,尚需凝神运气方能勉力相抗,欧阳克在赵王府高手中已算翘楚,可碧海潮升曲听都不敢听。欧阳峰的西域铁筝之霸道尤胜于玉笛。

远距离发力的功夫,听说还真有其事。气功大帅严新自称功力能从北京发到河南嵩山,但没有我们凡人肉眼看得见的效应。十几年前另有一位自谦功夫比乃师大大不如的气功大帅曾当众表演了五尺之内打死一只鸡的绝活,似乎是真的。但无论如何,这些凭空发力的功夫,能见到效应就已不错,威力总不会比着肉及身的打击更甚。在我们常人的世界,有形总是胜于无形。

可是金庸的神奇世界不一样。杨过手抓猛虎斗史氏兄弟,不过一兽加数人,对手尚能勉力招架。可是一声狮子吼,百兽伏土,英雄折腰,比之拳掌之力,不知省了多少麻烦危险。谢逊在王盘山上以狮子吼震疯了数百位成名的英雄。想来东邪西毒若活到南宋末,到王盘山杀几百人也不是难事,不过他们绝不会耐烦打几百拳拍几百掌,必定要用玉箫铁筝来一挥而就。

金庸的逻辑,就是无形胜有形,实打不如空击。都说金庸深染佛学,但我看这跟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更近。

不过,金庸的实打效果在各本书里基本一致,空击效果则十分飘忽不定。陆乘风明明会劈空掌,与杨康相斗却偏要支着残腿飞将起来近身格斗。杨过追击蒙哥大汗,轻功赶不过烈马,却何不大吼一声震死了他。萧远山萧峰父子,武功都是一流境界,在少室山上同声长啸,竟无人被震倒,连需要运功相抗的也没有,难道数千江湖人加少林群僧,个个功力都在梅超风之上?杨过的长啸把瑛姑逼了出来,郭襄功力不到必需掩耳,一灯自然是内功超群绝伦,可是在场的还有一位重伤将死的裘千仞,气若游丝之际,还有多少功力?居然也能听杨过镇慑百兽的长啸。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无形胜有形的功夫,只出现在射雕三部曲,也就是说是在南宋和元代才成熟的特异武功。越女剑时代太早,中华武功尚未出神入化。天龙八部所处的北宋时代,虽然已经有了能以剑气削断铁剑的大理六脉神剑和能与之抗衡的江南慕容家的参合指,但以声音击倒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功夫,却还没有出现。而到了明清,这绝世之技,竟成了屠龙绝响,袁承志和陈家洛之流,都要皮肉相触才能伤人,袁士霄算得艺压群雄了,也不能吼一吼把狼群吼倒了。红花会这么多盖世豪杰,竟无一人能及得当年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不然,要擒杀皇帝,只要在皇宫墙外长啸一声,把满皇宫的人都震倒了,抓皇帝不就如探囊取婴儿吗?

金庸会不会在暗示,中国人鼎盛的时代过去了,现下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金律第三:出繁入简

上乘武功出繁入简的理念,并非金庸首创,但是在金庸笔下,出繁入简的境界不仅极至无形,而且延伸出纯粹武艺的范畴,广及武德人品和帮会形态。

金庸被武侠市场冠以武林盟主的尊号,但我以为他更着意于做一个武学宗师。金庸小说的引人入胜之处,往往不在武功之强,而在武学理念之趣。金庸笔下的武学理念经历了招式,功力,意念,品性的一系列转化。

早期的书剑和越女基本上以精妙招式胜。文泰来的奔雷手属于刚猛一路,但武功理念上只是配角,远不如后来的降龙十八掌。陈家洛赖以破了铁胆周仲英少林拳的百花错拳,千手如来赵半山的暗器功夫,天池怪侠袁士霄出入狼群的轻妙腾挪,阿青学自老猿的神剑功夫,基本上都是身法招式之长。

到了射雕,金庸的雄键笔力开始如狂风大潮搬施展开来,在武力较量上,招式让位于内功。四大绝世高手中,取巧功夫如落英神剑掌和打狗棒法都只是旁枝末节的功夫,只能唬些二流武人。而一流水平的拚比,就须亮出蛤蟆功,降龙十八掌,玉箫,一阳指,尽都是内功的较量。黄药师后来坦然自承落英神剑掌不如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但若有人胜过了他的玉箫,以他的桀傲孤高,只怕便要自行了断了。郭靖能以鲁钝资质而跻身于一流高手,端赖金庸从招式到功力的理念转换。招式有形而且繁复无限,穷武人一生之力未必能学全天下招式,内功无形,只要积以时日,毅力恒心便能致胜,因此黄蓉的机敏智慧最终不如郭靖的横练功夫。这是金庸出繁入简的第一轮。

这种内功主胜的理念贯穿了射雕三部曲。在笑傲江湖中内功开始失势。紫霞功,吸星大法,阴寒掌,都胜不过快如魑魅的葵花宝典僻邪剑法,显是快招怪式胜。但金庸并没有简单地回复到繁复招式,而是推出了既无招式,也不需要内功,全凭意念运行的独孤九剑。招式的繁复没有了,内功的恒心毅力也不需要了,只要巧遇明师,一加点化,意念融通,立成高手。这是金庸的第二轮出繁入简。金庸这时已非书剑时代的后辈新手,江湖纵横有年,武林名声渐成,开始不耐苦学久练,转向求巧取快。其实这种转化从张无忌的速成乾坤大挪移和周芷若的速成九阴白骨爪就开始显现。阳顶天和黑风双煞挨过的无数苦难,竟然都成了枉费心力。

独孤九剑废弃苦练精修的寻常武术理念,以独孤九剑成名的令狐冲则废弃了刻苦耐劳,百折不回的寻常武侠品性。从陈家洛和郭靖的精猛进取,到张无忌和令狐冲的任性随意,是金庸的第三轮出繁入简。即使只靠意念而行的速成武艺,还是嫌太过费心,金庸在这里似乎寄望只要有某种天生品性,就可以笑傲江湖。射雕时代的丹心侠骨英雄豪情,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已难以找到。依赖品性走江湖,在韦小宝身上发展到了极致。

此三大定律,在金庸著作中始终贯穿。另外江湖各派武学平衡也是一个规律,比方说,甲派比武不如乙派,那么甲派必然另有胜过乙派之处,如前辈有个胜过乙派的高人,或乙派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须要在甲派面前低头。总之是不会一面倒地得罪任何一个现实中有过的武林门派。其他还有一些小的定律,在不同的金著中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如无情不痴,武者不劳,女伤无痕,残者愈强,仙高压佛,后来居上,等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