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运八飞机与中国海空军特种机

(2012-08-19 19:57:46) 下一个

运八飞机与中国海空军特种机

  一、运八系列的发展

  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军事信息化的发展,空中侦察、信息情报收集、预警、指挥和控制等特种飞机在未来的战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今后空中作战及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空军加速了整体信息化的建设,以适应新军事变革,使得现代战场侦察与监视手段有了显著的改善,信息获取和侦察手段的多样化,极大提高了海空军的大面积监视能力、精确侦察能力和管控能力,对未来联合作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扩展了人民军队的作战空间。在各种C4RI系统平台中,空中特种平台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特种飞机需要在平台上装载一些特种装备,因此载机平台要有足够的空间,而至目前为止,中航工业能自主生产的最大的运输机只有运八机,所以运八飞机就成了我军特种飞机平台的不二选择。
  
  运八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公司研制生产,原型为苏联安-12(1956年首飞,1976年停产),为中型中程四发涡桨战术运输机,该机可用于空运人员、装备、空投物资、空降伞兵和救护伤员等多种用途,也可以作民用货机使用。
  运八的研制生产最初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和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负责,是参照苏联安-12B战术运输机的样机仿制设计的,研制从1969年开始,1974年12月25日,01号原型机首飞。后国防工业生产调整,运-8转到陕西飞机公司(原汉中基地)继续研制,1975年12月20日,02号原型机首次在汉中柳林机场首飞;1976年9月通过全机静力试验;1977年1月,03号原型机试飞成功;1980年2月,运八型飞机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1980年首架运八飞机交付部队使用;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八飞机机身前部为空勤组和乘员组密封舱,中部为非密封货舱,三扇内开式货舱大门,尾部为射击员密封舱。在参照样机仿制时运八作了一些改进,机头罩和尾炮塔采用了轰六的成品,空投装置由传送带式改为滚棒式,氧气系统由液氧改为气氧,采用了薄壁油箱。基本技术数据:翼展38.0米,机长34.02米,机高11.16米,展弦比11.85,机翼面积121.86平方米,动力装置为四台国产涡桨-6发动机,螺旋桨为J17-G13型可变距螺旋桨,直径4.5米,单台最大功率4250当量马力;货舱尺寸(长×宽×高)13.5米×3.5米×2.6米;飞机空重35.5吨,最大起飞重量61吨,最大着陆重量58吨,最大载油量22.9吨,最大有效载重量20吨,可空运武装士兵96人或伞兵82人,可同时运送担架重伤员60人、轻伤员20人和医护人员3人;最大平飞速度662千米/小时,巡航速度550千米/小时,起飞离地速度238千米/小时,着陆速度240千米/小时,起飞滑跑距离1270米,着陆滑跑距离1050米,海平面爬升率10米/秒,升限10400米,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30分,最大航程5620千米。

  运八与美国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相仿,是一个很好的多任务平台,陕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军品生产相对困难的时期,克服重重困难自主改进研制了全密封货舱的运八C全气密型,为运八的军民品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之后又以此为基础上配合国家和军方的需求,研制出运八I、II、III类平台。为我空海军提供了重要的运输、预警、侦察、指挥、通信、反潜、巡逻和科研平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军航空兵需要一型陆基海上巡逻侦察、救援兼运输的飞机,1983年10月,陕飞公司承担了改装研制运八海上巡逻机的任务。陕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1984年12月成功首飞,之后又进行了引进和国产特种电子设备的性能鉴定试飞和装机检飞以及飞机性能调整试飞,1985年10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向海航成功交付第一架运八海上巡逻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运八海上巡逻机是在运八基本型的基础上改装设计的,基本保持了运八原型机气动外形,主要受力构件和操纵、燃油等系统未做大的改动,对飞机结构更改主要是为了加装和换装一些特种和机载设备,机身中段后部两侧各装一个侧向相机舱门,尾下部装一个垂直相机舱门,货舱后门装红外相机、红外搜潜仪、声纳浮标挂架,尾炮舱改为声纳员舱,此外,由于巡逻机任务区在海上,全机采取防盐雾、防湿热和防霉菌的三防措施。改装后的运八海上巡逻机可以全天候全方位的侦察照相,为了适应在中、远海上执行任务,导航系统改进为可以进行三余度远距自动导航。

  运八海上巡逻机的主要特种设备:机头下加装了搜索雷达,可以对海面目标进行搜索跟踪;红外搜潜系统包括红外搜潜仪、声纳浮标及投放装置、声纳接收机、超高频定向仪等;侦察照相系统包括中高空光学相机、低空相机、红外相机。考虑到海上任务的特殊性,运八海上巡逻机的救生装置包括5人救生艇和单人救生装置。
  
  运八海上巡逻机服役后,军事效益良好。该型机多次参加海上远距巡逻任务,多次巡航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航拍了大量珍贵的中国周边海域的图片资料。陕飞运八海上巡逻机的研制成功,不但满足了海航的急需,而且开创了陕飞运八系列飞机发展新方向,成为陕飞利用运八平台改造军用特种飞机的起点,特别是后来运八C的研制,为陕飞成为二十一世纪以后空海军特种飞机平台的供应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运八C改型起始于1983年,当时陕飞的生产条件极端困难,在军品订货量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自主开始了全密封型的运八改型,经过多方努力,1987年7月国家终于批准立项,列入七五划。陕飞抓住机遇,经过艰苦的攻关,完成了运八C的改型工作,并于1992年12月被批准设计定型。
  运八C最主要的改进有两项,一是气密改进,由于原型货舱是非气密的,在4000米以上飞行时人员要佩氧气面罩,限制了使用,改进后气密货舱增加到212立方米,可装散货20吨(集中货物16吨),人员和特种设备可以直接载运。二是货舱大门由三扇内开式改为两扇下开式货桥大门,并能快速装御货物,相应增大了货舱空间。运八C取消了原来货舱下的油箱,航程相较原型有所减少。
  运八C是陕飞运八系列改型的一个重而良好的开端,在运八C的基础上,陕飞经过不断的面对市场和需求改进改型,形成军民两大系列机型,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军信息化装备建设加速发展,陕飞抓住军方急需,改进出I/II/III三大类特种平台,成为中国当今唯一能为军方提供大型空中特种平台的航空工业企业。

  运八一类平台,是在全气密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改进是全气密货舱和两扇式货桥后大门,并改进了环境控制系统,可进行8吨的重装空投。

  运八二类平台,在运八一类平台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初开始,主要是对机身进行了修形设计,以减少阻力;针对一类平台由于载油减少而带来的航程问题,加装了机身副油箱;为适应新的环控系统的需求,换装了大功率发电机,提高了续航能力和改善了舱内环境。

  运八三类平台;对运八各类改型来说,三类平台是运八飞机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与一架新机无疑。在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为配合空警200载机的需要,陕飞对运八进行了大幅度改进,改进总量超过80%。主要改有:重新设计了机身前段,新机内部空间宽大,以适应特种设备和载员的需求,大幅修改尾段以达到减阻的目的,改进了垂性和平尾的构型,增加了平尾端板,以改善航向稳定性;新研制了机翼整体油箱,增加了航程,同时改善了机翼的应力结构(油箱的重量可以平衡一部分向上的升力);新研制改进了大功率发动机涡桨-6C及与其配套的6叶复合材料螺旋桨,单发功率提高20%,达到5000马力;座舱实现了玻璃化座舱(Glass Cockpit),装备全新数字化综合航电系统,包括EFIS(电子飞行仪表显示和自动驾驶仪)和EICAS(发动机参数显示和告警)系统,操纵系统增加了助力系统,这是首次在运输机上使用助力系统。改装后的运八三类平台,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4吨,达到了65吨,使用寿命提高到3万小时,服役年限提高到30年。

  运八III类平台的研制成功,解决了海空军对空中特种平台的急需,也为未来军事信息化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积累了实践经验。目前陕飞基于III类平台的特种军用飞正在加紧生产,同时基于III类平台的新型中程战术运输机的研制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相信不久,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好的新型特种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成为空中看护国家利益的不眠之眼。

二、海空军的特种飞机--运八警戒机
  在运八海上巡逻机之后,根据海军的要求,陕飞以运八为平台改进而成了第二种特种飞机--运八海上警戒机。该机最典型的特征是修改了运八的机头,领航舱改为一个较大的雷达罩,以装备从国外进口的海上搜索雷达(厂家产品名称“searchwater”,译为“搜水”),被亲切地称为“大鼻子”机。“搜水”雷达采用全相参、脉冲压缩、频率捷变技术,主要用于海面目标搜索,是当时较先进的一种雷达,可提供海上目标的实时点迹,该雷达最大作用距离近400公里,为海军提供了广阔的搜索、监视和跟踪范围,获得了更多的预警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该机装有数据链系统,可实时将侦察到的战术信息传回指挥所或引导其它平台获得目标信息方位。该机海航一共装备了4架,在几次军事演习中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

三、海空军“高新”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长足发展,作为联合作战指挥必不可少的空中信息收集、指挥通信、战场监视、电子支援和对抗、预警指挥等特种飞机以“高新工程机”的面目成系统地逐渐列装到海空军,成为新时期军队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高新1号:电子侦察机,以运八C为平台改装,主要任务是为联合作战提供各种电磁信号信息,加装有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执行战场监视任务,为指挥所提供实时地面战场图像供判读。

2、高新2号:海军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任务是信息收集与指挥,电磁信号侦听、监视与对抗,由运八一类平台改装,目前装备海航2师。

3、高新3号:空军电子作战支援机,主要任务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以运八二类平台改装。该机典型特征是机首两面突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整流罩。

4、高新4号:指挥通信机,主要任务是战场指挥通信。运八二类平台改装。

5、高新5号:海空军预警指挥机(即空警200),以运八三类平台改装。目前装备空26师和海航2师。
   后图为海军的KJ200在陕飞试飞站。

6、高新6号:海军专用反潜机,运八三类平台改装。这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反潜巡逻机,不但有多体制的搜潜装备,而且装备有对潜攻击武器。

7、高新7号:空军专用的“特种作战飞机”,该机是以美国海湾战争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产生的,以运八二类平台改装而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