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事黾谈

碎碎念 ——给自己的一份纪念
正文

蛋没了,那就吃鸡

(2011-02-18 10:58:04) 下一个
蛋没了,那就吃鸡

文/吴黾

有的鸡是为了直接给人杀来吃的,有的鸡是为了下蛋给人吃的。肉鸡与蛋鸡大概就是这么分类的吧。今天我们不谈肉鸡,只说蛋鸡和鸡蛋。

以前没有这样的分法,肉鸡和蛋鸡。因为以前家里穷,养不起太多的鸡,所以鸡只要能下蛋,一般都可以活得时间比较长。主人养鸡也主要是为了吃蛋,所以轻易不会对产蛋的鸡动刀子的,除非赶上什么特殊的事或来了特殊的客人或逢年过节。即便如此,杀鸡的时候也会尽量拣那上了年岁的而且产蛋量锐减的下手。

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和尊重会下蛋的鸡呢?因为自古以来我们就都知道杀鸡取卵的典故,知道为了吃个鸡蛋把鸡给杀掉那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相同的道理,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我们也大多会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长远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很多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以前对的,现在就未必都对了;以前坚持的,现在也未必就需再坚持了。拔苗助长,忘恩负义,目光短浅的事情我们经历了不少,而今愈发得蒸蒸日上。

为了鸡能够早日生蛋,在饲料里给鸡添加催熟剂;为了螃蟹多籽黄大,给螃蟹喂食原本给人准备的避孕药;为了蔬菜长得快,长得水灵,喷高毒不环保的农药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伤害他人的利益,为了局部的利益可以毁损全局的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牺牲长远的利益。

不法奸商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大众市场有这个需求,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有这种想法或心态存活的土壤。这种卸磨杀驴,这种竭泽而渔,这种杀鸡取卵的意识在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就一直存在,而且根深蒂固。以前是机会不允许,现在终于逮着机会了,肯定会发扬光大,乐此不疲。

在发达国家,很少有我们现在常见的垂钓园之类的高级人工休闲场所。喜欢钓鱼,就去野外,虽然是野外,但也不是可以肆无忌惮,无规无矩。首先你得去办个证,而且这个证只能是谁办谁用,不得转借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家人。其次,不同的季节规定何种鱼不可以钓,目的就是保护处于产卵期的鱼的生产权。再有就是除了少数渔民(实际上国外的渔民也几乎没有在内陆淡水区域捕鱼的习惯,或许跟老外不怎么爱吃淡水鱼有关系吧),其他任何人不得用渔网或其它手段大范围大规模捕鱼。

反观我们这里,为了攫取自己的私利,别说是网眼细密到连鱼卵都可能无法漏网,甚至采用在水里爆炸的手段炸鱼,采用发电的手段在水里电鱼,鱼的种类和资源不被破坏才怪。滥捕滥杀,老幼均不放过,使用的方法都是断子绝孙型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大力发展养殖业?因为如果不依靠人工养殖,我们的很多物种恐怕都将绝迹。这是人心浮躁的一种表现,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子孙都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原先我们还有些耐性,如果鸡蛋没了,我们可以忍几天,可以等鸡下了新蛋再吃。现在,我们谁还有那功夫和定力?蛋没了,那就吃鸡。活人还能让尿憋死?至于说鸡吃了,蛋怎么办?谁还顾得了那么多。先解一时之馋,先图一时之快再说。况且,以后的事总会想到变通的办法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听说现在就有人高瞻远瞩,研制出了“人造鸡蛋”,说老实话,你不得不佩服咱国人当中真有能人!?

感情不合,遇点挫折,那就离婚,管它爱情与婚姻谁是鸡或谁是蛋呢。不想离,或离不了,那就到外面寻求新的寄托。只要此时此刻逍遥快活了,谁还会在意感情的忠贞和婚姻的走向?为了须臾的享受,或逞口舌之快,别说是蛋,连鸡我们都可以眼睛不眨一下地给它一勺烩掉。这样的思想潮流,如果进一步蔓延,我担心不光将来我们将再难寻野生的动植物,绿色的食品,怡人的环境,恐怕连纯洁的爱情与健康的婚姻都将难以寻觅。蛋没鸡尽,兔死狗烹,爱情将无法保鲜,婚姻也将无法不变质。(完)

(2005年6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