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事黾谈

碎碎念 ——给自己的一份纪念
正文

圣诞不淡,春节不纯

(2011-02-23 09:40:00) 下一个
圣诞不淡,春节不纯

文/吴黾

“挂羊头卖狗肉”,大家好像都知道这句话。为什么不是“挂狗头卖羊肉”呢?我不清楚,您知道吗?是不是因为只要跟“洋”沾边就显得与众不同,就显得高贵与时尚?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按说洋玩意也见了不少,可是这股洋风不但没有趋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满大街跑的都是“洋车”,“洋货”更是层出不穷,就连“洋话”也是日渐连篇,当然影响面最广的应该还是“洋节”了。

老百姓过洋节,更多的是图个新鲜,关于洋节的具体含义或意义应该了解的不是很多,似乎也没什么必要。洋节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首先要归功于商家的不遗余力,他们是想借助洋节日搞促销多赚钱,老百姓当然只是随便掺和一下,玩个痛快。不过,最近几年,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小资阶层,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盲从或者随声附和,很多时候,他们在心底里已经对各种洋节日产生了很深的认同与预期。

比如说圣诞节,虽然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信奉耶稣,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个节日整得比老外的动静还大。在国外的时候,圣诞节于我,甚至于老外,仿佛都没有在国内的气氛那么浓烈与热闹。老外过圣诞节,虽然也会大肆购物,虽然也会举办各种聚会,包括公司内部,包括朋友之间,但往往这些活动都是安排在节日来临的前几天,而平安夜与圣诞节的正日子,通常都会是与全家人一起团聚,其实很少见他们在那个时候疯狂地往外面的娱乐场所跑。

或许是我跟老外的接触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深,所以所见难免有着局限,但我仍然感受到,圣诞节,对于外国人,更像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春节,最大的主题还是体现在团圆与欢聚的层面。反观我们,只是把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来消费,去酒吧,去歌厅,去商场,去蹦迪,去看电影,去海吃海喝,总之会折腾得不亦乐乎。其实,这恐怕跟原汁原味的圣诞节的宗旨与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我们过圣诞节的心态就是玩儿,可以玩票 ,可以玩情调,当然也可以玩深沉。玩儿当然不需要庄重,更不需要考虑得太多,只要自己玩高兴了,还犯得着思前想后地琢磨节日设立的意义与原委?或许正是我们的玩心太重,所以我们不但把洋节日拿在手里任意把玩,就连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不能幸免,所以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如此隆重的一个大节日,我们也可以忽略掉它的本意,而只看重它带给我们的假期,我们可以好好地玩上一通。

圣诞节,因为没有家庭聚会的牵扯,所以年轻人喜欢,可以无拘无束,可以天马行空,所以也就有了广袤的市场或者发展前景。更因为它是时尚与新潮的代名词,是舶来品,带着天生的神秘与暧昧,所以也就能给我们带来心理的放松乃至放纵。对于这样的节日,我们无需顾忌太多,所以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节日怎么能没有拥趸和捧场的人?其实谈不上崇洋媚外,只不过洋节因为它不同的风味与魅力,带给我们很多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所以现有的认可人群就不在少数,而潜在的追随者更是与日俱增,不可限量。

因此说圣诞节不淡,也就情有可原,顺理也顺势了。只不过随着洋节日的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我们自己固有的节日却越来越像是小二黑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而今的春节,就仿佛是被注了水的大肉,虽然还能勉强称作肉,但味道却越来越淡,也越来越不对味了。更有一种趋势,把土节当洋节过,世界大同没有错,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是否有一天我们也会感到愧对子孙与列祖列宗?

春节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春节是亲友互拜的日子,春节是孩子们放鞭炮,穿新衣,吃好东西的节日,不过这些都已经是不再的曾经。虽然我们依然会赶回老家,虽然我们依然会问候亲朋,虽然孩子们依然会欢天喜地,但有一种感觉却好像再也找寻不到。年夜饭可以搬到饭店去吃,亲友问候可以用短信和电话替代,新衣我们可以天天穿,不用非要等到春节;好吃的我们也可以天天吃,春节的饮食反而成为了我们的累赘和负担;鞭炮有的地方不允许放,有的被限时或限地儿,当然也可以把放炮的情怀付诸电子鞭炮,只听见噼噼啪啪的响声,却没有了那刺鼻却亲切的火药味道与烟火升腾。

洋节来了,土节何去何从?圣诞节到了,春节还会远么?迷失在节日里的我们,是否也该问一下自己,节日到底该怎么过?又有哪些东西或传统我们该珍惜,而不应该轻易地舍弃与丢失?(完)

(2005年12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