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

聊到哪儿是哪儿,欢迎拍砖。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目标手段错置:由数学教育想到的

(2016-01-17 21:56:29) 下一个

美国小学老师有时候数学不好也没什么,这正是是老中家长最知道如何弥补的。但下一代在社会上立足的其他能力,却是很多家长的短板。所以,家长要感到庆幸,因为在美国这个set up,其实是对老中移民非常有利的。可惜,有些家长看不到,错失了孩子在学校学到自己不会东西的机会。这也包括那种以给老师出洋相为乐的。这当然是把孩子搞坏了。

对一般人来说,绝大多数人不会去搞数学研究,在其他行业里数学需要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所以数学好的需要也是因人而异。把数学好当成一项跟语言一样重要的基本技能固然不错,但亚裔普遍拼AMC奥数就已经跟社会需求错配了。所以亚裔能够在升学的硬数据上明显高出一截,但在藤校以后如何这一项真正重要的成绩考据上还拿不出跟奥数一样强劲的数据来压服那些提倡AA的人。这不是说AA正确,但确实升学的所谓STATS跟日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不完全对应的。所以,从培养孩子的角度上讲,冲着STATS去显然是目标错误。

从数学专科来讲,美国小学数学教育也许有些基础不扎实,但到大学就完全是另一个层面了。中美苏三国在大学的数学教科书里,美国的书确实比中苏高明得多。在这个体系下出来的数学家,一般都是天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没有被中国的题海战术磨灭了天分,自然能够出真正的数学家。

有人要拿奥数说事。说实话,任何考试,都是可训练的。所以,IQ这个东西不是很靠谱,奥数也可以练成高手。这跟AMC也是一样的。更不要说一般标准化考试如SAT。但做数学家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是大量做题能培养出来的。有数学家是奥数金牌也不说明什么,因为本来就会成为数学家,而奥数不过是没有把此人做成傻瓜而已。亚裔在所谓数学竞赛大放异彩,跟不出数学家的关系,一部分在此。

更大一部分,在于亚裔家长经常性地把目的和手段错置,造成常见的人格分裂和下一代痛苦。

比如,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是目的,进好学校是手段。但很多父母把进好学校当成目的。

比如,因为喜爱所以学钢琴是目的,在钢琴上勤学苦练每天n小时是手段。但很多父母把钢琴弹成什么奖项当成目的。

这种一贯性的目标和手段错置,导致常见的人格分裂式的家长。比如逼着练钢琴,但不许投身音乐;逼着练数学,但不许真的搞数学。这归根结底有时候是第一代移民具有的焦虑型upper middle class紧迫感。要知道,做upper middle class也不过是手段,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日子才是目的。而这里的“自己”,就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日子。所以,父母强加的目标,常常一方面造成孩子的焦虑和挫折感,另一方面磨灭了孩子由自己兴趣而驱动的目标。

这一不是说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很好,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美国教育短板。二不是说,不需要让培养孩子的努力上进。而是说,在培养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要负起责任和养成努力和不放弃的习惯的同时,不要过度为孩子设立目标。特别是在很多父母明显已经搞不清爬藤是手段,做人是目标的情况下。同时也再次提醒,第一代移民的眼界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比如什么专业,什么行当,由父母来设立实在是很不靠谱了。而敢于让孩子练习自己设立目标,需要同时加入的元素是孩子要养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这也包括孩子需要自负一部分大学学费。

所以回到以前说的,行为教育,做人教育,是第一位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