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ism

科学哲学社会发展古往今来经济政治社会评论
正文

zt; 张洞生:必须大力反对极右派和极左派,为大众争取权力、尊严和自由

(2011-08-29 09:56:56) 下一个

张洞生:必须大力反对极右派和极左派,为大众争取权力、尊严和自由,

==兼评‘超越左右’口号==

 

 

中国的现实和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是大多数关心中国前途的学者和民众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如果能对此达成某些基本的共识,就能较好的避免空谈的和繁琐的左右意识形态之争。现在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尖锐的‘贫富对立’、‘官民对立’和‘黑社会与民众的对立’,其中以‘官民对立’最严重。根源就是形成了高层掌权的少数新旧权贵家族和阶层,他们是极右派。他们不仅是靠世袭权力而爆发得大富大贵,还贪污腐化,非法侵占掠夺民众、社会和国家的财产。他们垄断朝纲,左右政策,还在大搞世袭制,企图富贵N代。极左派就是打着毛的虚伪旗号,企图复辟毛式封建社会主义的毛派份子。其中的领头羊是极少数高官和知识精英,他们是要夺取大权的野心家和阴谋家。这2派当前的共同利益和目标是维护现有的‘一党专政’和继续扩大‘国进民退’,反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宪政民主’。他们结合成肮脏的同盟,是阻扰‘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他们一起造谣污蔑打击镇压党内外的改革派、民主派和维权人士,是破坏‘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罪魁祸首。朱厚泽说,中国既没有资本主义所宣示的自由和宪政民主,也缺乏社会主义所标识的公平和社会公义。李厚泽先生讲得更透彻:‘中国是有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无论现在和未来,左右观点和具有左右立场的人或群体的存在、它们之间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只要当权者不像老毛一样,挑起群众斗群众以转移斗争的方向,左右观点和派别的存在和矛盾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无害有益的。比如,主张农民有土地的所有权,从土地私有化观点讲,是右派观点。但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讲,属左派观点。又比如,茅于轼为了缓和贫富对立,主张替(合法的)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这是右派还是左派观点?我认为,凡是有利于缓和贫富官民对立,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言论和事请,不管是哪派的观点,大家都应该努力去说和作,这就对了。我相信正常的左派或者右派会达成这样的共识。邓小平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中,判别观点的左右性质有时是相当难的,也无必要,更困难的是判别左和右的好坏得失。在实际中,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一个政党和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震荡或摇摆,只要振幅不超过允许的幅度,是正常的现象。反之,如果一个劲地向左或向右走,不撞南墙不回头,那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现在,无论正常的左派或右派,谁不想增加广大底层民众的收入和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谁不要求天赋人权?只有底层民众要求天赋人权,而茅于轼辛子陵艾微微不要求天赋人权?

苏中杰先生说:《什么的也好,的也好,我哪边都不是。我有的只是普世价值:人的价值至上;人的权利至上;社会公正至上;民主自由至上!谁反对这个而来,我就批谁,特别是那些在民间话语圈制造政治迷奸粉、把中国民主往邪路上引的人,更要批!》这话说得多好!这是很典型的符合大众利益的观点。就是说,在现实中,对现实不满而真正为国为民的左派或者右派,大多数并不是坚持走极端观点的,是较易于妥协而达成共识的。而真正巨大的的分歧是民众中的左右派与极左派和极右派之间的分歧和对立。这种对立是难以消除的,它反映的是国家的路线和政策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和调整,利益应向哪些阶层倾斜、倾斜多少?

我不赞成说,左与右的真正含义和矛盾应当是精英与大众的代名词和矛盾。我不知人们如何定义精英的。我认为这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有混淆真正矛盾之嫌。赖昌星是什么精英?没有权贵家族和贪腐的高官,赖昌星就是个农民,是个P。说穿了,赖昌星只不过是权贵家族和贪腐高官所豢养的一条哈巴狗而已。艾微微算个精英吧。他与大众有什么矛盾?他触犯了谁的利益?因此,现在中国社会里的穷与富、贵与贱的矛盾,所反映的是大众与贪腐权贵家族和官僚的矛盾,即大众与极右派的矛盾。由于极左派要复辟毛式封建社会主义,极力维护‘一党专政’和‘国进民退’,他们实际上甘愿充当极右派的打手和恶狗,并想从极右派手中分享一些权力,以便最终实现他们骑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美梦。因此,极左派附带的成为大众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抗暴维权言行是正当的,他们绝不愿意回到毛式封建社会主义,他们是在为反抗掠夺和压迫而争取自己的权力、尊严和自由。这与极左派毛左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而企图夺权阴谋是背道而驰的。

广大精英与民众求同存异地联合起来,反对极右派权贵搞贪腐、特权和世袭制,反对他们压迫和掠夺民众,维护民众的合法权利、尊严和自由;揭露极左派混淆是非的欺骗宣传和夺权阴谋,支持被极右派和极左派联合打击的党内外的民主改革派,克服极右派和极左派的阻扰,共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希望能促使中国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轨道上前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