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意大利行记(10)——又见罗马之教堂篇(下)那些小众教堂

(2024-05-13 15:19:13) 下一个

原打算关于教堂只写一篇,可是写着写着变成了三篇。废话不多说直接接前篇,下一个教堂是:

圣安德鲁圣殿(Basilica of Sant'Andrea della Valle)

这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修建于1608-1650。与其他外观不起眼的教堂相比,它的外墙无比华丽,由卡洛·雷纳尔迪(Carlo Rainaldi)于1665年设计。教堂内部更是金碧辉煌,教堂穹顶壁画由乔万尼·兰弗兰克(Giovanni Lanfranco)完成,它的圆顶在很长时间里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和万神殿,是罗马第三大圆顶。

大理石浮雕《天使敦促神圣家族逃亡埃及》由贝尼尼学生安东尼奥·拉吉(Antonio Raggi)创作    

天顶画《天堂的荣耀》(Glory of Paradise)乔万尼·兰弗兰克(Giovanni Lanfranco)创作

《圣心圣母》西尔维里奥·卡帕罗尼(Silverio Capparoni)创作,并得到教皇庇护九世的祝福

后殿装饰由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Alessandro Algardi)设计,壁画讲述圣安德烈生平故事。后壁三幅壁画《受难》、《殉道》和《埋葬》,由马蒂亚普雷迪(Mattia Preti)1650-1651年创作

主祭坛壁画,描绘安德烈受难的情景                                                                        

主祭坛旁边还有几个礼拜堂                                                                

奎里纳尔圣安德烈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

教堂位于奎利纳莱山(Colle Quirinale),面对奎利纳莱宫,是一座天主教耶稣会教堂,也是司铎级枢机领衔主教堂。它由贝尼尼设计,建于1661年,但内部装修直到1670年才完成,是巴洛克建筑的重要范例。教堂装修精美,据说贝尼尼认为这座教堂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晚年他经常花几个小时坐在里面,欣赏自己的成就。说实话,相较他设计的圣彼得广场,我认为还是有差距的,圣彼得广场一出,谁与争锋?不太懂他为什么将这座教堂提升到如此高度。也许正应了人们的猜测,他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噁心当时最大的对手博罗米尼,因为博罗米尼设计的四泉教堂(也是博罗米尼的最爱)就在不远处。走进教堂穹顶金碧辉煌,柔和的光线从周围几个小窗射进来,白鸽仿佛从天堂而来。这是罗马第三座安德烈教堂,祭坛上安德烈殉难画栩栩如生。

                                                        

地面上的马赛克画                                         

金色穹顶下一圈可爱的小天使雕像                      

四泉圣嘉禄教堂(Chiesa di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四泉圣嘉禄教堂距离奎里纳尔圣安德烈教堂仅100多米,是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杰作。教堂位于十字路口,四面的街道转角都有相同风格的雕塑喷泉,这也是四泉圣嘉禄堂名字的来由。教堂由建筑大师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设计,在狭小的空间里,博罗米尼利用椭圆和波浪形几何元素,将教堂打造成活泼的巴洛克艺术殿堂。教堂正面的雕像、壁橱、立柱、曲线和曲面共同创造了一个立体空间。波浪起伏的曲线式外立面是博罗米尼的首创,整个外墙看起来充满流动感,大大减少了因门面小带来的局促感。教堂内部的穹顶美妙无比,椭圆形穹顶内部是各种几何纹样,希腊十字,正八边形、正六边形、以及圆形和谐完美地镶嵌在一起,纯白色的内壁使得空间看上去大了很多,传达着神圣与纯洁,在金碧辉煌的巴洛克装饰中独树一帜。

教堂位于十字路口                                        

四面街转角都有一个喷泉,故教堂得名四泉                                               

教堂虽不大,但装饰精巧                                                                       

博罗米尼巧妙地运用几何元素将穹顶打造得很漂亮,纯白色的内壁在富丽堂皇的教堂中独树一帜     

胜利后圣母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教堂建造于1605年。1620年天主教在白山战役中获胜,扭转了波西米亚宗教改革趋势。据说战争的胜利是由于得到一幅圣母圣象显灵帮助,教堂改名为胜利后圣母堂。教堂内装饰着部只有一个中殿,两侧各有三间小堂。天顶画是乔瓦尼·多梅尼科·切利尼(Giovanni Domenico Cerrini)的《圣母战胜异端和反叛天使的堕落》(The Virgin Mary Triumphing over Heresy and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绘于1675年。教堂最大的看点是祭台左侧的科尔纳克小堂(Cornaro Chapel),这个礼拜堂是贝尼尼受费德里科·科尔纳罗(Federico Cornaro)的委托设计的,其中《圣德蕾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是所有巴洛克雕塑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贝尼尼的杰作之一。小堂集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为一体,将光线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贝尼尼利用直射的光线突出了人物的瞬间动态,将特蕾莎同时承受精神上极大的喜悦和身体上的剧烈痛苦完美表现出来。

教堂主祭坛,祭拜胜利后圣母(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圣母战胜异端和反叛天使的堕落》乔瓦尼·多梅尼科·切利尼(Giovanni Domenico Cerrini)的绘于1675年

《圣德蕾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德蕾莎是西班牙修女,雕塑根据她自传创作。描述在她神魂超拔之时,一个天使将金色箭刺穿她的心,导致她同时陷入极大的喜悦和痛苦中。流动的长袍,扭动的姿态,刻画出她充满激情,又几乎陷入恍惚状态。贝尼尼在祭坛后面雕塑的上方开了一扇窗,自然光线照射的雕塑脸上,背景上还有无数金色光线,使得整个雕塑沐浴在光芒之中,象征上帝之光笼罩正处于神秘幻觉高潮中的特蕾莎。祭坛的下方是用黄金打造的《最后的晚餐》

《若瑟的梦》(The Dream of St Joseph)多梅尼科·桂迪(Domenico Guidi)所作,题材出自新约的马太福音:马利亚与若瑟有婚约,但结婚前玛利亚因圣神有身孕。若瑟不喜,虽不愿羞辱她,但也暗自思量退婚。这一天天使托梦于他:玛利亚因神怀孕,她要生一个神的儿子,把自己的民族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若瑟醒来按照天使的嘱咐迎娶玛利亚,为新生的儿子取名为耶稣。

《将圣子呈现给圣殿》浮雕,作者蒙诺( Monnot)

神庙遗址圣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此教堂又被译为弥涅耳瓦圣母堂,是罗马天主教道明会(Dominican Order)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具有次级圣殿地位。教堂建于1280-1370年,坐落在距离万神殿不远的弥涅耳瓦小广场上(Piazza della Minerva),是罗马唯一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建造在古埃及生育女神艾西斯(Isis)神庙基础上,却错误归位于罗马胜利女神弥涅耳瓦(Minerva,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Athena),故名弥涅耳瓦圣母堂。17世纪它是审判异教徒的宗教裁判所,1633年伽利略作为异端邪说在此接受审判,被迫放弃支持哥白尼(Copernicus)的日心说理论。1870年后这里曾作为公共教育部,现为意大利参议院图书馆。教堂前有一座贝尼尼设计的小象方尖碑。这是罗马13座方尖碑中最小的一座,从艾希斯神庙废墟中挖掘出来。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89-570年间的法老阿普瑞斯(Apries)时期,后由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运回,放置于艾希斯神庙中。大象在意大利是智慧的象征,方尖碑代表学问。贝尼尼1667年设计这头白色的石像,背上雕镂着鞍鞯,上驮着方尖碑,智慧和学问都有了,可是教堂当年干的却是反对自由思想的事情,这座小象方尖碑是否是对教会的所作所为暗藏讽刺不得而知。走进教堂,与一般的巴西利卡感觉不同,教堂内部是典型的哥特式拱形建筑风格。天花板以鲜蓝色为背景,加上绚丽的金黄和暗红色描绘的龙骨,镀金的点缀表示繁星点点,使得这个蓝色的哥特式天顶在罗马众多的教堂中显得十分独特。圣坛后面拱顶上左边的大天使加百列正在向右边的圣母传达喜讯,中间上方上上帝和代表圣灵的鸽子。下方是圣凯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Siena)的石棺,圣凯瑟琳是道明会的重要成员。祭坛两侧各有一雕像,左侧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弥涅耳瓦的基督》,右边是施洗者约翰。

弥涅耳瓦广场上的小象方尖碑                                                              

蓝色的天顶非常独特                                                                        

主祭坛,前面分别是耶稣和施洗者约翰的雕像                                                         

祭坛周围是一圈圣人的彩绘玻璃窗                                           

祭坛下方是圣凯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Siena)的石棺,正巧遇到一个旅行团,人们排队抚摸圣凯瑟林的脸颊,以得到祝福

《弥涅尔瓦的基督》(Cristo Della Minerva)描述背负十字架的基督,由米开朗基罗完成于1521年                     

《玛利亚拉吉纪念碑》(Memorial to Maria Raggi)贝尼尼作品

湛蓝色天空星星点点,圣人们坐在云端      

卡拉法小堂(The Carafa Chapel)1489-1491,卡拉法是意大利的红衣教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外交官,一生中资助多为画家和雕塑家为教堂作画。1478年起他专心装饰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礼拜堂,并聘请享有盛名的佛罗伦萨画家菲利皮诺·利比(Filippino Lippi)绘制壁画。卡拉法死后就葬在这里,教皇保罗四世(Paul PP. IV)的灵柩也保存在这个礼拜堂中,左侧便是他的纪念碑。上方壁画《圣母升天》(Assumption),中间是《天使报喜》(Annunciation),均为菲利皮诺·利比所作。《天使报喜》中跪地的是卡拉法(Olivero Carafa),身后是意大利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Saint Thomas Aquinas),他们作为凡人见证天使向圣母玛利亚报喜的神圣时刻。圣托马斯·阿奎纳的遗骨也曾埋葬在此,后移至出生地那不勒斯。

教皇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III)墓碑

天使群雕                                                                                   

圣温切佐及阿纳斯塔西奥教堂(Chiesa dei Santi Vincenzo e Anastasio)

这座教堂位于特雷维喷泉旁边,建于1646-1650年,由马提诺·隆基(Martino Longhi il Giovane)设计,众多的立柱集中在中央,提现了古罗马神庙的特色,意味着早期基督教传统的回归。主祭坛上的祭坛画描绘圣温琴佐(San Vincenzo)和圣阿拉斯塔西奥(Sant’Anastasio)的殉难,由弗朗西斯科帕斯库奇(Francisco Pascucci)创作。西斯笃五世(Sixtus PP. V)到利奥十三世(Leo PP. XIII)共25位教宗的心脏保存于此。

教堂前一座巨大的圆柱纪念碑                                                       

基座的四面各有一圣人雕像                                              

圣安布罗斯和圣查理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s Ambrose and Charles on the Corso)

无意中走进这座教堂,外面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内部装潢却很漂亮。明亮的殿堂,红色的大理石和壁画、镀金的天顶,是晚期罗马巴洛克辉煌最具特色的案例之一。祭坛画描绘圣安布罗斯和圣查理拜见圣母和耶稣,由卡洛·马拉塔(Carlo Maratta)于1685-1690年绘制。天顶画《叛逆天使的陨落》由贾辛托·布兰迪(Giacinto Brandi)1677-1679创作

圣克莱门特教堂(Basilica di San Clemente al Laterano)

圣克莱门特教堂又名拉特朗圣格勒孟圣殿,是天主教的一个宗座圣殿与司铎级枢机领衔教堂,献给教宗克莱门特一世。教堂距离斗兽场不远,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教堂,是教堂中的珍品。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大、多华丽,而是它代表着罗马悠久的宗教史。我们眼前看到的是这座教堂建造于公元12世纪,但是奇特的是在它的下面还有两层教堂建筑,分别属于公元4世纪和1世纪,其中一座建筑内有一座古老的密特拉教寺庙(Mithraism),于是罗马宗教史的三个阶段在这里层层相叠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走进教堂,与其他教堂不同,首先进入的是一个庭院,几只小鸟在喷泉上喝水,为庄严肃穆的教堂增加了俗世的清新气息。

进入教堂大殿,主祭坛上是12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                                     

《十字架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ross)马赛克镶嵌画

从大殿旁的楼梯向下,我们来到下层4世纪教堂。在这里保存有许多中世纪早期壁画,从9世纪到11世纪。这些壁画被遗忘了几百年,直到19世纪中叶约瑟夫穆卢利神父进行的挖掘工作才使它们重见天日。教堂的墙壁几乎全部被壁画覆盖,有的已经残破不堪,但有些壁画尤其是11世纪的却保存完好。这些壁画不仅对研究艺术史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而且通过画中人们的服装、建筑式样和生活场景,使我们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仰有最直观的了解。壁画清理工作还在进行。其实我看到的4世纪教堂正如下图,并没有看到那些中世纪壁画,所有的壁画照片均来自网上。

奥古斯丁修女院Monache Agostiniane

这座小小的修道院坐落在从拉特兰圣乔万尼大教堂前往圣克莱门特教堂(San Clemente)的路上。记得安娜晴天曾经提到附近有一座幽静的修道院,无意看见一个古老的教堂建筑,庭院的门框上有残旧的壁画,小小的门牌显示这是一个修女院,于是我便走了进去。在庭院中转了转,找不到进教堂的大门,所有的门都反锁着。庭院里还有一对老夫妻,看上去和我一样,也是找不着门。正当我准备离去之时,一个侧门打开了,里面出来两个人。立刻上前询问,得知需要按一下门铃,交2欧元赞助便可进去。于是我们按响门铃,告诉修女参观的意图。修女遥控打开了侧门,却并不要我们的钱。我们进去的只是一个偏殿,不像几天来看到的教堂都是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眼前的教堂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装修了,甚至有些残破,但是我们还是被墙壁上的壁画所惊艳。与破旧的建筑相比,壁画色泽鲜艳,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残破,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完整。参观完走出大门,看见又有几个人在庭院里转悠,好像和我们刚才的情景一般。我想这里一定有旅游书介绍过,这些人都是慕名而来,只有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进来了,到参观结束还不清楚它究竟是不是安娜晴天提到过的那座修道院。

到此,罗马行程已到尾声,下一站古城庞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