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MIT 的天才

(2013-04-06 05:44:00) 下一个
 当初要到美国的时候,由于怕美国的生活太过无趣,所以在准备寄到美国的包裹放了二十几部有版权的电影VCD,前一阵子趁着老婆小孩还没有过来之前的空档,把两部我一直很喜欢的电影「美丽境界」(A beautiful mind)和「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拿出来重看一遍,却意外地发现这两部电影的主角和MIT都有一定的关系。「美丽境界」的男主角John Nash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博士班,立志要提出一个原创性的理论,因此每天在宿舍的窗户上作数学运算,终于如愿以偿提出着名的Nash equilibrium (纳许均衡),成为赛局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数十年后也因此得到诺贝尔奖。在博士班毕业之后,John Nash来到位于MIT的惠勒实验室(Wheeler's lab,该实验室的教授说电影中的Wheeler's lab和现实完全不符),也曾经被邀请到五角大厦协助军方解码,但也就是在这里John Nash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幻想症变得更加严重,一天到晚自我陶醉在帮军方解码的想像中,家人只好将他送到精神病院强迫治疗,最后他靠着自己的意志力不理会幻像,才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赴美之前曾经参加过美国基金会的赴美前准备的座谈,顾问陈亮月先生曾经提到,在MIT的大门台阶上你可能会碰到许多不修边幅看起来好像流浪汉的人,但是你不知道他们可能就是网际网络的发明人或重要计划的主持人,MIT的毕业生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可以说是世界天才的聚集地和人才的创造地。然而,我想到的第二件事就是创意工厂MIT一书中的一段话:每年都有MIT学生因为受不了课业压力而自杀,甚至有人听到同学在汽车内烧炭自杀时第一个反应竟然是马上用汽车的排气量来计算同学的死亡时间。一个天才的聚集地、人才的摇篮却同时也是天才的坟场,此时心中不免有一种想法: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活得很好,为什么要跑来这里受罪呢?

  「心灵捕手」的主角是一个绝顶聪明、过目不忘但是行为偏差的青少年,他在MIT扫地打工的时候,花了一个晚上就把数学教授花了一年才解出来的难题解开了,解数学难题对他而言就像是吃饭一样简单,甚至历史、化学对他而言都是看过就会的简单科目,他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无限大的硬盘把整个图书馆的书都装在脑子里,随时都可以从脑中调阅出来回答各类的问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星期天的<星舰奇航记Star Trek>,有一集提到他们到一个星球发现了一个机器,只要装上某门知识的磁带,坐上去的人大脑内就会装有这门知识,后来在骇客任务The Matrix也看到类似的概念。每当我在考试前都会想起这一集,恨不得把所有课本都装在机器上然后上去坐好就可以上床睡觉了,这时候也特别羡慕别人有图像记忆的天份,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就像心灵捕手中的主角一样。在学校也看过许多同学明明出去玩都少不了他的份,放学后也没花太多时间在课业上,但是成绩硬是全班前几名,而我们必须读到三更半夜才能勉强过关,心中不免怀疑难道他们真的是所谓的天才吗?

  后来我才逐渐了解一件事,对我们而言,可能有些人真的是天才,因为他们和我们付出一样甚至比较少但是却得到的比我们多很多;但是对其他人而言,我们可能是他们眼中的天才,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通过某种证照的考试,而且拿到的证照就此束之高阁,但是许多人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补习,经过三、四次的失败才好不容易拿到证照。但是重要的是,当天才真的会比较快乐吗?上帝把这些天赋给他们真的是比较恩待他们吗?圣经上说:「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加福音12:48),这也印验了能者多劳这句话。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美好的计划,也因这个计划给每一个人不一样的天赋,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拥有多少天赋,而是要找出自己的天赋并使用这些天赋在造就自己和别人的地方。再者,从这两部电影的主角看来,天才未必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自己和世人会赋予他们更高的期望和托付,比起平凡老百姓,他们可能拥有更少的休闲时间以及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人生快乐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想要什么。当想要的多过自己拥有的,快乐自然愈来愈少:当拥有的多过自己想要的,快乐就离我们愈来愈近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