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拼到老

在字句里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个人资料
chunfengf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红楼梦》批语指出的艺术手法(节选)

(2014-02-19 21:50:33) 下一个
一、“搜剔刳剖”出小说中很多的叙述与表现方法 

    一部具有博大精深思想内容的文学艺术经典,除了提供给读者丰富的关于人生、人性、社会、哲学等各方面的思考,它还有着众多的叙述技巧和表现方法,而这又是思想赖以表达的有效形式。对这些表现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作品博大思想的把握、理解和研究。精深博大的《红楼梦》也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对此脂砚斋们为我们“搜剔刳剖”指点迷经,总结出了很多的表现方法。 

    第一回甲戌本有一则批语: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雨雾,两面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 

    这里,批书人给我们总结出多种写作方法。后文又在具体的作品内容中,做了很多精到的评点。下面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脂砚斋点出的几种写法,略作论述,以见作者的艺术技巧。 

    (一) 伏笔照应 

    第四回写贾珠之妻李纨,其“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甲戌本批曰: 

    未出李纨,先伏下李纹、李绮。 

    这实际上也就是批书人常说的千里伏线。这里伏下的李纹、李绮,直到四十九回才出现,进入贾府,其诗才到五十四回才有所表现。因为第四回有“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的伏笔,所以到第五十四回李纹、李绮联句作诗才不至突然,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若批书人不点出,我们阅读中也许就会忽略,不见作者叙写安排之妙。 

    第五回写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有言:“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甲戌本脂批云: 

    与首回中甄士隐梦境一照。 

    就是说,此处的“太虚幻境”即时第一回中甄士隐梦中所见“太虚幻境”。幻境本非实有,然作者反复渲染,有伏有应,读者亦感到,幻耶?真耶?难以分清,使作品所写幻境具有了艺术的真实感。 

    (二) 草蛇灰线 

    第八回写宝钗看毕通灵宝玉,甲戌本有脂批: 

    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 

    通灵宝玉在第一回里,甄士隐梦中一现,因是梦幻之境,自然难以看清;第二回又于冷子兴口中一现,亦不清楚;第三回里宝玉摔玉时还未看清字迹;至此回,宝钗方才看清,读者亦方才看清。一路写来,通灵宝玉时隐时现,似隐而常现,虽现而尚隐,此种写法,批书人称之为“草蛇灰线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反复的铺垫、渲染,方才写出人或事物的清楚面目。此种方法运用得体,可突出事物的形象,增加作品的阅读魅力。 

    第二十二回写元春送出一个灯谜儿命大家猜,“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庚辰本有脂批曰: 

    此处透出探春,正是草蛇灰线,后文方不突然。 

    此回后,探春时有出现,不断展现其性格,直至五十五回、五十六回,才将一个既有智慧,又有魄力的女改革家的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因为作者采用草蛇灰线之法,前面时有表现,所以后文之形象,使读者不觉突然。 

    (三) 烘托之写法 

    第三回,“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甲戌本有脂批: 

    这是一段反衬章法…… 

    此处通过黛玉听母亲之说,来烘托宝玉之性格,不仅黛玉对其从闻说中已有认识,且读者亦认识了一个“顽劣”“恶读书”的大家公子形象。

    第二回写贾雨村游“智通寺”,甲戌本脂批云:  

    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这里批书人所说“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之写法,实乃反面烘托之法。 

    第五十九回,戚序本回后总评: 

    苏堤柳暖……又一样烘云托月法。 

    此写法亦称为烘染法。 

    (四) 不写之写,一击两鸣 

    第三回写贾雨村与林如海关于其内兄的一段谈话,甲戌本脂批曰: 

    写如海,是写贾政。所谓此书不写之写也。 

    批书者此处点出的这种写法,实际上就是一笔两用,一箭双雕之写法。此写法使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含量,又使行文简洁紧凑。实乃叙写之良法也。 

    第四十五回后面写黛玉和蘅芜苑的一个婆子关于“夜局”的一段闲谈。庚辰本脂批云: 

    几句闲话,将潭潭大宅夜间所有之事描写一尽……正是不写之写也。脂砚斋评。 

    这里本写的是黛玉与婆子的闲话,却写尽大观园夜间之事。读此一段,不仅有了黛玉与婆子的形象,且知道了大观园夜间之事情,有一箭双雕之效。 

    第六十六回,写鲍二家的对兴儿道,“你倒不像跟二爷的人,这些混话倒像是宝玉那边的了”。己卯本脂批云: 

    好极之文,将茗烟等已全写出,可谓一击两鸣法,不写之写也。 

    写兴儿,宝玉的小厮茗烟等已写出来了。若不是批书人点出,读者就不一定想得到。 

    (五) 横云断岭之法 

    第四回写贾雨村问门子断薛蟠命案之计,门子出示“护官符”,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甲戌本脂批云: 

    横云断岭法,是板定一章法。 

    此处故事行文至雨村关于命案而引出门子的“护官符”,本应顺文意而写门子关于“护官符”的解说,却插入了“王老爷来拜”之另一文字,有如横云于山而使岭断,后又接续门子对“护官符”之解说,似云开而山连。这种在行文中突然插入另外情节之文,批书人成为“横云断岭”之法,也称“山断云连”之法。如此写使作品内容丰富,又避免行文之呆板,故事叙述曲折有致,倍增读者阅读之兴味。 

    第六回写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正在“开口告人难”之际,作者却插入了贾蓉来借炕屏一事。既使刘姥姥之难堪有所缓解,贾蓉走后其“心神方定”;又使贾蓉此时亮相,读者当揣摩“其心思用意”。故甲戌本脂批亦有“惯用此等横云断山法”。 

    第十四回,写凤姐协理宁国府办丧事,有一“迎送亲客上的”人迟到,正要责罚时,却一连插入王兴媳妇领牌取钱、荣府执事支取东西、张材家的领取裁缝工银等几件事后,方接上文惩处那迟到的人。庚辰本脂批点出: 

    接的紧,且无痕迹,是山断云连法也。 

    如此写不仅现出凤姐待下人之严厉刻薄,且展示其办事精明,有条不紊;行文又错综穿插,“接的紧,无痕迹”。若非批书人点出,则作者叙写之匠心,读者不一定就看的出。 

    (六) 避繁就简之法 

    第十六回甲戌本回前总批云: 

    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配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件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此是避难法也。 

    批书人所谓避难法,即避繁就简之法。要写修造大观园事,头绪纷繁,人物众多,难以一气写清,故作者用琏凤夫妻问答,用赵妪讨情做引,以贾蓉、贾蔷说事收束。既避免行文死板拮据,又使文中重点得以突出。 

    第二十六回,薛蟠于自己生日那天,借贾政之名,叫宝玉去吃喝玩乐,去了一日至晚方回,黛玉早忘了跟宝玉拌嘴的不愉快(宝玉早上在黛玉处拿《西厢记》的“村话”“取笑”黛玉,袭人说“老爷叫你呢”便去了)“要找宝玉问问是怎么样了”。未到怡红院时,见宝钗进了院内,她便在沁芳桥站住看了一会水禽浴水。此处庚辰本有批语曰“避难法”。试想,黛玉若随宝钗之后进怡红院,则有多少难写之繁文,此处避繁就简,让黛玉在沁芳桥站一会,更引出下文宝黛之大故事。脂砚不点,此处实易忽略。 

    第二十七回,“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此处庚辰本脂批亦点出“是避繁文法”。 

    (七) 层峦叠翠之法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宁国府是“乱哄哄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此时本是人物众多,事情繁杂,很难尽述,而作者并不忙乱,又于万端头绪中写尤氏之病,真是“紧处愈紧,密处愈密”,批书者点出此处所用之法为“层峦叠翠之法”。秦氏之事本难写得“全到”,而“又写一尤氏”,作者叙写之功可见矣。 

    如此写法还有。第二十七回,王熙凤正为府中“出的多,进的少”经济周转困难诉苦时,夏太监却打发一个小内监来借一二百现成的银子。这可真是雪上加霜,刀口上撒盐,更突出其难堪之状。一桩未曾了却,一桩接着又来,紧处更紧,“可谓密处不容针”(庚辰本批语)。 

    此种写法野史中无有,雪芹独用,脂砚慧批,读者当细思之,方可解得其中之妙。 

    (八) 五凤裁诏体 

    七十一回,戚序本回前有总批曰: 

    叙贾母开寿筵,与宁府祭宗祠是一样笔法,俱为五凤裁诏体。 

    联系五十三回,宁府祭宗祠和本回贾母开寿筵之具体内容,五凤裁诏体就是将众多复杂的人物放在大场面中,写得宾主分明,井然有序,且其中又蕴含丰富,值得深思。其特点是“无一处不究,无一处不到⑧”此种写法,也是其他小说野史中不多见的。 

    脂砚斋总结《红楼梦》之叙写方法颇为丰富,除此八种,还有“蝉脱体”“偷渡金针”“虚实并用”等等。此处无须多举,我们已能看出批书人对此书中的叙写方法的分析研究是何其精到。阅读这类脂批,不仅能理解并进而研究《红楼梦》之叙写方法的精妙,更有助于感悟《红楼梦》丰富深厚的内蕴。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论与方法的总结 

    《红楼梦》“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⑨”,跟《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⑩”有着霄壤之别。雪芹将中国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推向了顶峰。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独创性,“前不见古人”,后亦难见其来者。脂砚斋结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论和方法。 

    脂批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便是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脂批中反复强调人物形象“逼真”“活跃纸上”“神情跳跃,如见其人”,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物形象的艺术真实性。 

    第十五回写铁槛寺里老尼向凤姐陈述张大财主与李衙内两家官司之事,甲戌本有批语: 

    如何便急了?话无头绪,可知张家理缺。此系作者巧摹老尼无头绪之语,莫认作者无头绪,正是神奇处。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 

    这里脂批点出作者写老尼形象的真实性。此老尼在《红楼梦》的世界里,实是无名之辈。人物中次中之次也。作者尚且摹得“纸上活现”,主要人物自不必说了。此类地方,脂批也多有评点。 

    脂批还评点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第十九回,庚辰本有则批语: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也。……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 

    这里就强调《红楼梦》塑造形象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实际上就是作家独创性的体现。同时脂批还强调了典型形象的丰富复杂性,这在脂批的很多地方都有体现。第四十三回,写尤氏把周姨娘、赵姨娘为凤姐生日凑的银子退还给她们,二人“千恩万谢”的收了。脂批云: 

    尤氏可谓有才矣。论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乎不能谏夫治家,所谓“人各有当”。此方是至情至理。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脂批强调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合于“至情至理”,同时也强调人物形象的丰富复杂性,即写人物不能“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应像雪芹写尤氏一样,有其好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从而使“人各有当”。只有这样具有丰富复杂性的人物,才是真实的,才是“至情至理”之形象。 

    脂批还点出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些方法其他小说中亦有,但雪芹运用的更为得体,更为成熟,其艺术性更值得探究。 

    (一) 特犯不犯 

    此种写法,实是将相类之人物进行对照、比较,以求其同中之异,显其个性。第十九回,庚辰本有批语曰: 

    “玉生香”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畸笏叟。 

    此批点出,作者是将黛玉与宝钗对照、比较来写出她们的不同个性。 

    第十六回,甲戌本有脂批曰: 

    宝玉之李嬷,此处偏又写一赵嬷,特犯不犯。 

    李嬷、赵嬷同为荣府之老嬷嬷,但作者用特犯不犯之笔,使李、赵二嬷嬷,各具特性。 

    《红楼梦》中写人物多用此法,脂批亦多次点出。此处不再赘举。 

    (二)“必有是语方是黛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雪芹《红楼梦》写一人活像一人,写一人便让一人走出书中来,走入读者的视野,其主要方法便是描绘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这一点,脂批中也时时点醒读者,其评点也非常精到。第九回,宝玉将要入家塾,去辞黛玉,黛玉却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此处戚序本批语云: 

    必有是语,方是黛玉。此又是黛玉平生之病。 

    这话自然非黛玉他人说不出。黛玉深爱宝玉,却无时不担心自己无人做主,深沉之爱化为泡影。因而对宝玉一步也不肯放松,故有是语。脂批确为中的之论。 

    第十九回,写袭人规劝宝玉,宝玉忙笑道:“你说,哪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此处己卯本有脂批曰: 

    叠二语,活见从纸上走一宝玉下来,如闻其呼,如见其笑。 

    只二叠语,宝玉怜女之性,亲昵之态便现于读者目中心中矣。 

    《红楼梦》中不仅主要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次要人物甚至出场不多的人物,其语言亦具个性化特点。第十五回写馒头庵里的老尼静虚对凤姐的一段话:“阿弥陀佛……”此处甲戌本有批语: 

    开口称佛,毕肖,可叹可笑。 

    说话的口气就是老尼,换做他人便不像了。 

    《红楼梦》中如此个性化的语言比比皆是,脂砚斋之评点处处都有,容不赘举。脂批中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雪芹人物形象刻画的精湛艺术,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其涵义的把握。

三、释词句之含义,评用词之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运用是体现作家艺术匠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形象的塑造,作品主题的表达都关乎着语言运用的艺术。《红楼梦》的语言精妙绝伦,体现了雪芹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对此,脂砚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一) 评点谐音 

    利用汉字的同音现象,造成谐音双关的词句,这并非雪芹首创,《金瓶梅》中就已经运用了,如“应伯爵(应白嚼)”等。而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之精妙,其涵义之隽永,比《金瓶梅》更高一筹。脂批对此多有评点。如书中所写甄、贾两宝玉,即是真、假之谐音;严老爷,即炎老爷之谐音;姣杏,即谐音侥幸;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如此类者甚多,一经脂砚点出,我们颇能感觉其用语之妙。第七回关于“香菱”,甲戌本脂批曰: 

    二字仍从“莲”上说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莲也。 

    脂批如此一点,我们颇觉作者用词之妙。由此女子之名亦可想见其命运矣。程高之续书殊与此名不相类也,此意后文还有申述。 

    (二) 解释词义 

    此类批语,似对文词之训诂,或标注读音,或训释词义,或音义兼顾。如此批注,对普通读者亦是很有帮助的。第六回,写刘姥姥要带板儿“进城逛去”,甲戌本有批语: 

    音光,去声,游也。出《谐声字笺》。 

    第四十九回,写“凤姐冷眼掂掇”,庚辰本有脂批: 

    音颠夺,心内忖度也。 

    词义的理解,是把握文意很关键的一步。因而这类批注对普通读者理解作品是很有裨益的。 

    (三) 批点词句之深意及其运用之精妙 

    第二十四回,宝玉要吃茶,大丫头们都不在,小红给宝玉倒茶,宝玉便与小红闲话。“只见秋纹、碧痕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小红走出来去接二人提着的水桶,“二人便都诧异,将水放下,忙进屋来东瞧西望,并没个别人,只有宝玉,便心中大不自在”。庚辰本在“东瞧西望”旁有朱批: 

    四字渐露大丫头素日怡红细事也。 

    此处经批书人一点,读者方觉得“东瞧西望”四字,大有深意:秋纹、碧痕等大丫头在怡红处平日亲近嬉戏之琐事,大丫头与小丫头之等级(小丫头如小红者,便不配递茶水),皆含于“东瞧西望”之中。 

    第四十五回,写惜春绘大观园之图,宝钗等也多往惜春那里闲坐。“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此处庚辰本有墨批: 

    “复”字妙!补出宝钗每年夜长之事,皆“春秋”字法也。 

    紧接着写宝钗“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针线来……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庚辰本有夹批: 

    写针线下“商议”二字,直将寡母训女多少温存活现纸上。不写阿呆兄,已见阿呆兄终日醉饱优游。怒则吼喜则跃,家务一概无闻之形景毕露。“春秋”笔法。 

    此两处用词之精妙,句子之深意,若非批书人点出,一般读者多会忽略的。同回后面有一段写黛玉与宝玉对话之细节的朴实文字,更富深意,颇值得精读细品,故笔者不厌其烦,引录于下面。 

    “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此处庚辰本有夹批云: 

    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话,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虽是极平常的闲话,却暗隐黛玉之爱情悲剧,对我们理解全书之故事,人物之命运及作品的主题都极为重要。批书人若不点出,一般读者是不易理解其深层含义的。 

    此类批语,各种脂本中都有很多,对我们理解作品是极为重要的。仅上面所举几例亦可见一斑。

四、点明书中之奥义  

    《红楼梦》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是琐琐屑屑,无不具备。其思想内容,真可谓博大精深,难究其奥。书中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命运、社会演进等各个方面的深沉的哲学思考,其中很多问题是读者不易理解,很难把握的。因此,脂批对我们理解书中之奥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点明词句之象征意义 

    第十二回,写跛足道人给贾瑞的“风月宝鉴”,“两面皆可照人”,庚辰本墨批: 

    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道人吩咐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本亦有墨批: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又有朱批: 

    谁人识得此句? 

    此处所写的“风月宝鉴”经批书人一点,我们确实觉得,它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岂止是《红楼梦》一书,当反面去观“照”,世间之事,其乐时,皆应“照”其背面。 

    第一回,写甄士隐梦中听一僧一道关于“太虚幻境”的谈话,甲戌本有几条批语: 

    点幻字。 

    又点幻字,云书中已入幻境矣。 

    四字(指“太虚幻境”)可思。 

    这里批书人反复点“幻”字,实是提醒读者,书中作者所构之“太虚幻境”有丰富的象征意蕴。书中之人之事,真耶?幻耶?再进一步,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于无限时空中的存在,真耶?幻耶?作者不正是把“太虚幻境”作为人生虚幻的一种象征吗?! 

    (二) 点明书中“囫囵不解”之语 

    所谓“囫囵不解”之语,即今俗语所说“囫囵头子话”,也就是很难明白其含义的一些话。《红楼梦》常有如是之语。第十九回,写袭人回家,宝玉去了袭人家,见袭人家里有“三五个女孩儿”,等袭人返回贾府,宝玉“见众人不在房中,乃笑问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宝玉听了叹了两声。”此处庚辰本有墨批: 

    这一赞叹,又是令人囫囵不解之语,只此便抵过一大篇文字。 

    第二十一回,写“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宝玉袭人有如下对话: 

    宝玉禁不住起身问道:“我又怎么了?你又劝我。你劝也罢了,才刚又没见你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什么话了。”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 

    这里庚辰本有两条朱批: 

    亦是囫囵语,却从有生以来肺腑中出,千斤重。 

    《石头记》每用囫囵语处,无不精绝,奇绝,且总不觉相犯。壬午九月,畸笏。 

    如此囫囵不解之语,若不注意,亦不觉有深意。经批书人点出,读者深入思考,便能解得一些意思出来。 

    (三) 点出书中“通部之大关键”词句 

    第一回,写二仙师对石头之言:“善哉,善哉!……万境归空……”甲戌本有批语: 

    四字乃一部之总纲。 

    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与薛宝钗“互剖金兰语”,庚辰本有两条墨批: 

    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 

    通部众人必从宝钗之评方定,然宝钗亦必从颦儿之评始可。何妙之至。 

    第四十六回,袭人正跟鸳鸯、平儿说话,“一语未了,又听身后笑道:‘四个眼睛没见你?你们六个眼睛竟没见我!’三人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不是别个,正是宝玉走来。”此处庚辰本有墨批: 

    通部情案,皆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 

    第四十八回:结尾处写宝钗正告诉李纨与众姊妹,香菱梦中作诗的梦话。庚辰本有墨批: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 

    《红楼梦》一书,如上面所引关乎通部书之关键处不少,而这往往为一般读者所忽略。批书人批出来,不仅引起读者注意,亦对读者理解书中的关键情节,乃至人物、主题,皆有导引之大作用。 (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美君子' 的评论 :

红楼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断章。譬如维纳斯的断臂,给后人无限的架设和遐想。所以残缺是天下最美丽和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也是悲剧比喜剧永恒的力量所在。

另外红楼梦真是包罗万象,真假难辨,现实和梦幻同在,写作手法也是紧锣密鼓,风流蕴藉。通过学习名著的艺术构架,对了解作者的匠心,很有好处。

多谢君子的赏读和感言。
北美君子 回复 悄悄话 对红楼梦的研究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
多少人一生就放在这部书上,古今中外所有小说仅此一例。
不禁感叹其浩瀚和魅力!

问好风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