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暖日丽,乐活日子

终于拥有文学城博客,不容易呵!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2014盛世繁华下的一片侧影

(2014-11-22 07:39:37) 下一个
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真是心慌手乱的,一下失了方寸,脚象踩在棉花上。正值暑假,票价奇贵,但也顾不了对比,慌忙买了最快回国的机票。所以一说到对待老人,移民是真不孝顺的选择啊!

飞机到上海再转机,抵达我所在的城市已经是半夜了。第二天一早就去买高铁票赶往家乡。一问才知道当天所有的高铁票都卖完,我要么选择普通列车或者高速公路快巴。已经到了火车站,普通列车就普通列车吧,越快越好。

进了站,赶火车那叫一个狼狈,所有人都在跑,象逃荒似的。真心后悔应该搭快巴,至少不用象现在这样狂跑。车经停好象只要10分钟,而我们要从车尾跑到车头,才是我们的车厢。一手拽着孩子,一手拖着手拉箱。命都快跑没了,终于上了火车。眼前景象一下子回到了90年代,陈旧不新的车厢,对坐的座位,肮脏的窗帘。公用的茶几上堆满已有乘客的花生,瓜子,葡萄,西瓜,豆腐干,猪肉干,矿泉水瓶,同时摆在食物边的是列车上提供的果皮盘子,各类果皮,瓜子花生壳,塑料包装等着袋,水嗒嗒的堆如小山,等着乘务员来收。满车厢混合了烟味与不新鲜的怪味,好在有空调,比我当年上大学时乘坐的火车强多了。这样的普通客车,票价很便宜,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大人不到30人民币,小孩半价。

坐这样车的人满车厢都是进城或返乡或迁移的老乡,各种方言,高声高调,多以惊叹语调提升,再以质问语气结尾,听不懂,既象吵架又象呢喃。我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刚才奔跑的余惊还一时难定。坐对面的是一对小年轻,甜蜜情深,从头到尾不主动跟我们说话,问到哪站,回答说就在前面下车;看父母还是去工作,回答是办事。别人不搭理我们,我们也识趣不再提问了。大家陌生地面对面,看他们聊家事,不泄露半点自己的真实情况。

坐在边上的小加拿大人是听不懂这些的,他被刚才的奔跑与车厢的奇特震惊地一时没了语言。我笑着说,也是个好机会,体验体验真实的中国生活。我提醒他一定不要睡觉,因为到站只停5分钟,不会有人来提醒,错过了下车就麻烦了。到外公外婆家还好,如果是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连妈咪都不知道怎么办。

他不搭理我,自己看窗外,一会农田,一会建筑工地飞驰而过,途经的小站不停,但很多都已经完全破落,不见一个人。他也好奇车厢里的人,很多脱了鞋赤脚搭在座位上,说话时露出过黄的牙。妇女们呼唤着小孩,但一点也不影响绝大多数坐着睡觉的人,很多人睡熟了,头都悬空了,随列车的节奏晃动。年轻点的都穿着流行的衣饰,感谢淘宝,快速拉平了城乡差别。这一切让我总想起凤凰传奇的歌调,透着一股世俗,却热闹而真实。

小朋友不理我,但一直克制自己要瞌睡的眼帘,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提前10几分钟就到车厢门前等待。那个小小空间没有空调,可以抽烟,我把几年没有闻过的烟味彻底补齐了。陆陆续续来了很多等待下车的人。大家不说话,只盼望车到站开门下车。车停了,我们才发现却没有乘务员来开车门。这下着急了,5分钟可是分秒珍惜!好在突然听前面有人说快去11号车厢,只要那开门,大家又一阵狂挤,从9号车厢门赶到11号车厢门。铁老大的厉害,你服不服。

好幸运我们终于下车了,孩子也明显松了口气。我也很开心笑了说,终于到外公外婆家了。

突然听到一妇女的大声喊叫,是方言,估计是叫车上的女儿快下车,她身边放着5、6个油漆空桶装满各类杂物,手里牵着个小男孩。可是她喊的女儿,我们却看不见在哪个车厢。女儿一定是在车厢迁移的过程了落下了。那位母亲一手还拉着小男孩,还需看顾一下5、6个油漆桶。她越喊越大声,可我们真的不知道小姑娘在哪,否则是可以提醒小女孩快跑下来的。两分钟后,车启动了,那位母亲跟着车跑起来,连小男孩也不顾了。关门的乘务员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他一定是看的多了,这有什么奇怪,他的责任只是开门,三四个下车车厢的门他只开一扇。我和另一个看上去像公司员工的男士冲过去对乘务员喊,请他帮那个小女孩,也责怪他不应该这样,只开一个车厢门,5分钟这么多乘客来不及下的。乘务员那冷静的眼神与无语的淡定,我毕生不忘。但车已经徐徐启动,我们跑也没有任何作用了。可怜那个母亲坐在月台上嚎啕大哭。  

小加拿大人拉紧了我,他开始不停说话,妈咪,我们去找警察吧,小女孩会不会就这样丢了,会有人拐走她吗?那个妈妈怎样才能找回她的孩子?

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现实是对于那个可能是临时工的乘务员,或者只是每月不到2000人民币收入的正式工乘务员来说,他工作尽职了,对得起他的待遇与境地。而对于那个不知所措,嚎啕大哭的农妇妈妈来说,她拿得下5、6个油漆桶,取牵不住小小女儿,现实于她,是容不得一丝的出错。

2014年,中国的盛世里,我偶遇的一个小小片段,混杂的,模糊的,说不清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