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分析日本改宪的后果和时机

(2013-08-06 03:43:24) 下一个
分析日本改宪的后果和时机
 
 
  安倍政权上台以后日本国内改宪呼声很高,改宪的主要对象是和平宪法第九条。
为什么日本要在此时积极的谋求修改和平宪法?我想从后果和时机这两个方面对日本改宪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改宪的后果。对此我想从损失和收益两个方面来做分析。
 
  首先看一下改宪会有哪些损失,或者说日本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1).修改和平宪法会导致日本的国际声誉下降,会触发周边国家与日本的对立。曾经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更是如此。更糟糕的是因为受到美国的控制,日本即使改宪也很难实现美国允许范围之外的军事强化。
  (2).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日美军事同盟得到加强,日本将要为美国作出更多的军事贡献。由于受到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得以仅仅向美国提供最低限度的军事贡献。修改和平宪法将为进一步修改《新日美安保条约》扫清障碍,正是因为和平宪法的限制,日美于1960年签署的这个条约,仅仅规定了日本向美国提供基地用土地的义务。修改和平宪法将为美国向日本索要更多军事贡献打开绿灯。
  (3).因为日美关系不对等,加强军事同盟同时也意味着日美从属关系被加强。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日本能够从改宪获得什么利益。
  (1).修改由美国人制定的和平宪法,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可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
  (2).寻求与美国一道压制削弱中国。日本不但制造了钓鱼岛问题,而且试图在国际上制造“中国包围圈”。在中日关系紧张对立的气氛之中,如果美国同意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同盟,显然意味着美国选择与日本一道以日本的激进方式压制中国。拿强化了的日美军事同盟做后盾,来达到削弱中国的目的,对这样一个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促使日本积极鼓吹改宪的主要因素。日本打算把为美国提供更多军事贡献作为代价,换取美国积极支持日本压制中国。安倍首相访美之前,日本政府1月9日表示要对中国海监飞机进行警告射击,目的之一是试探美国在压制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但是美国政府很快就要求日本克制这种行为。
 
 
  改宪的时机。关于改宪的时机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日本战后六十几年没有改宪的原因,二是安倍政权为什么选择在现在积极谋求改宪。
 
  对前一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
  (1).战败后的日本对美国有复杂的纠结心理,不愿意和美国走的太近。
  (2).冷战时代日本惧怕苏联的核威慑。
  (3).锱铢必较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反映在外交上就是事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不修改和平宪法,日本只需要提供美军基地用的土地就可以换取美国的军事保护。但是在苏联解体后这些基地的价值大概是缩水了,因为日本要为1991年的海湾战争支付611亿美元总军费中的130亿。
  (4).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是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理性选择。冷战结束后日本开始积极寻求入常,如果可以成功入常将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公认的政治大国。
  (5).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国家志向。日本是一个志向很高的民族,并且他们一直保持着二战之前的志向:成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军事大国。改宪会导致日美从属关系加强,这不是自尊心强烈的日本民族愿意轻易接受的。
 
 
  接下来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安倍政权要选择这样一个时机严肃认真的讨论改宪。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
  (1).中国的迅速崛起给了日本很大的压力。考虑到日本希望继续从中国获取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日本对中国怀有根植于文化和历史的竞争意识,如何压制削弱中国,如何延缓甚至破坏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了日本的紧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日本暂时的收敛了其远大的国家志向,选择强化日美同盟,把加深日美从属关系作为代价,换取美国支持日本压制中国。
  (2).日本战败已经68年,对美国的纠结心理已经逐渐淡化。
  (3).没有了苏联的核威胁,强化日美军事同盟不会带来直接危险。
  (4).美国重返亚洲政策。日本过大的解读了这个政策的含义,将其视为自己的战略机遇,试图最大程度的对此加以利用。
 
 
  结合分析改宪的后果和时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日本并不甘心做美国的附庸,冷战后一直谋求加入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
  (2).但是中国的迅速崛起被认为是对日本长远国家利益的一个重大威胁,如何压制削弱中国成了日本的紧要课题;
  (3).日本过大的解读了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含义,试图借助美国达到削弱中国的目的;
  (4).日本首先制造并激化中日矛盾,然后试图把向美国提供更多的军事贡献做为代价,换取美国配合日本压制削弱中国。
 
 
  但是美国似乎并不打算接受日本的提案,奥巴马政府先是积极接待中国国家主席访美,然后取消了原定于G8峰会上的美日领导人会谈。因为美国不愿接受日本的交易,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安倍政权的改宪将无果而终。
 
 
 
  陈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