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韩国电影,中国电影

(2005-09-01 06:59:03) 下一个
韩国电影:1部顶中国电影50部 2005年迄今为止,中国上映了超过50部的影片,但全部的电影(包括进口大片)票房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2亿元。可在韩国,仅仅一部今年3月上映的《哭泣的拳头》,票房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作为2005年上半年的电影票房大户,《头文字D》的票房仅仅是以亿元作为目标,而且似乎已经没有了实现的可能,即便再加上今年初周星驰和冯小刚从去年延续至今年的《功夫》和《天下无贼》的票房。无怪乎在上个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当众多的影人都在追溯中国百年电影的光荣历史的时候,中国导演协会秘书长郑洞天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电影存在着包括产量不少、上映不多;票房增加、后期产品萎缩以及国际获奖、票房低迷的三大问题。而去年,《十面埋伏》热闹上映之后,制片人张伟平面对着一堆指责,说出了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让电影市场兴奋起来。他当时感慨地说:“一个小小的韩国,2004年的票房总收入能达到120亿元,而我们中国电影2004年上半年50部电影加在一起才1亿元多一点。”这句话完全可以适用于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参考一下韩国电影所缔造的票房和口碑奇迹,似乎是大有必要的。 除了好的票房成绩外,韩国电影近年来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也是频频获奖。今年,导演朴赞郁的惊悚片《老男孩》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而导演金基德同时在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奖。尽管中国的获奖电影为数不少,但跟韩国电影相比,二者却存在着极大的市场反差:《老男孩》在放映前就已经收回了成本,而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参赛影片《世界》和获戛纳评委会大奖的《青红》国内的票房成绩却都十分黯然。 即便是从外围来看,也很容易看到韩国电影所具备的优势:首先是诚恳的电影观。韩国电影人一直将电影商业和艺术并重,从《我的野蛮女友》到《向左爱向右爱》,韩国导演充分地利用了韩国的偶像明星和韩国在情感把握上的细腻风格,通过商业片和娱乐片的带动,推动了国内电影的发展。 当然,政策的支持则成为韩国电影得以发展的最大力量,首当其冲的“电影配额制”是韩国电影得以繁荣的最大前提。这一制度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沿用,尽管经济部为了外交策略而要求降低本土电影的比例,但文化部却坚持,韩国电影院的每一个厅每年必须放满148天的本土电影。此外,韩国非官方性质的最高电影主管机构电影振兴委员会,其主要资金来源含电影票税收及政府预算,每年约有4200万美元的预算,对韩国电影在政策、制度、人才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同时投资建设影院,多功能影院的急剧扩大发展给国产片的放映提供了空间。此外,韩国电影人的团结(比如1999年为抗议韩国加入WTO之后开放外国电影配额制的“光头运动”),几位著名导演在韩国电影史上所创造的票房奇迹也给韩国电影注入了强心剂。 同时,韩国电影还在积极寻求世界范围内发展,韩国政府和电影界正在努力将釜山电影节打造成东方的戛纳电影节。目前它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各大制片公司跟韩国制片公司的重大交易会,每年都有大批电影人在这里洽谈版权、出口、投资、拍摄等事宜。 中国电影:反思与期待 面对近邻韩国电影的繁荣,中国电影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多。中国电影还没有形成产业,除了意识上的抗拒之外,盗版市场和发行营销策略的欠缺都使得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显得举步维艰。张伟平说到国外电影的成功营销案例时说,美国人在纽约公园里挂一块大幕布,让10万人来看一部电影作为首映式是他们非常得意的一个成功营销案例,但在中国,“别说找10万人了,能找到1万人就不错了”。当《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总算弄出了大的商业“动静”时,张艺谋和陈凯歌几乎都背上了“堕落”的罪名。 而代表了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第六代导演们,则还在将他们的眼光放在极为个人化的过去、回忆和痛苦里,以在国外获奖为荣,面对着国内冷清的票房,他们底气十足地大喊,“我的电影只拍给喜欢我的观众看”。 对于中国现在的制作人员的素质,韩国首席导演姜帝圭提出了尖锐的看法:“拍电影是为了观众,这是一种职业精神。所以,韩国导演的每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在这点上,他觉得中国导演做得很不够,“不热衷拍摄自己喜爱的作品,只是做命题作文,就不可能创作出多样的、有个性的、丰满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中国电影发展滞后的真正内因。 我们期待张艺谋不要让影片“千里走单骑”,陷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他应该有更打动人心的“红高粱”和“黄土地”;我们期待冯小刚的电影风格不要被定位为“痞子王朔+葛优”,少些特定“大腕”多点“甲方乙方”很关键;我们期待贾樟珂的“世界”能够“任逍遥”,王小帅的“梦幻田园”不会“青红”不接……在这些期待之外,再加上开放的民营和国外资金的注入,宽松的电影审查制度,严格的电影分级制度,良好的票房监督和严厉的盗版打击,相信中国电影在百年之后,可以走向更好的未来。 差距:120亿元和15亿元 尽管票房绝对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对中国电影而言,缺的并不是扬威国际的奖项,而是能够刺激电影市场的票房。郑洞天不久前激烈地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总收入在2004年达到了36亿元,但这一数据却让电影局局长童刚非常羞于出口,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36亿人民币的总收入中,只有15亿元是电影票房收入。同时,这15亿的票房收入是由43部内地电影、40部港台影片和合拍片、20部美国进口大片和30部其他国家的进口影片共同创造的。” 2005年的情形不见得比2004年就有多大改观。今年,通过电影局审查的国产影片超过300部,但在影院上映的,去年是43部(通过审查的212部),比例大约是五分之一,以此比例推算,今年能够在影院上映的国产电影,不会超过60部。而2005年上半年的票房,只有不到2亿元的收入,所有的市场期待,都放到了下半年的几个能够支撑中国票房的导演身上: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徐克、关锦鹏。但谁都知道,仅仅靠一年一部的《天下无贼》和《十面埋伏》或是几年磨一剑的《无极》,根本挽救不了整个国内电影市场。 而这已经是中国电影市场乐观的一面,另一面是我们看不到的亏损,广电部门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从2003年至今,全国生产了320部影片,只有100多部进行了规模放映,其余200多部影片悄然“失踪”,而在这200多部“失踪”的国产电影背后,按每部影片投资200万元计算,至少是4亿元的亏损额,约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的八成。 但韩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韩国电影委员会的调查,韩国电影在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开始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48%上升到2003年的49%;而2004年上半年,又飙升到62%。而其热门电影《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的票房远远超过了《泰坦尼克号》和《指环王》等好莱坞抢钱大片。其中,《太极旗飘扬》在韩国创下了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纪录。2004年,韩国电影总票房是120亿元人民币。同时,韩国电影还跨越本土,不仅在亚洲,甚至在北美市场都有了一定的影响,《我的野蛮女友》、《我老婆是大佬》、《嫁入黑社会》等影片均被好莱坞以25万到90万美元不等的价格购得翻拍版权,而中国商业片在海外的市场,才刚刚开始。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