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简论 永字八法

(2019-02-16 06:56:32) 下一个

书法艺术追根溯源应至商代,最早可见的是甲骨文,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起,就有了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根植于浓厚的华夏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是以点线的魅力和构造的完整和笔墨的情趣之综合的完美艺术。它是华夏民族血脉传承的图腾,是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宇宙万物拥有共同的特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是宇宙万物的一个分子,人只有顺应自然并融入自然才能得道,故而人乃万物的象征,人应以自身作为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故人具有源发性隐喻思维。我们现代人用隐喻认知的观点来看待书法艺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这字里行间已经蕴含了“相似性”。譬如学习书法者都会习得的“永”字八法,据称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率先领悟出楷书的基本笔画的八种表达方法,分别是侧(点)、勒(横)、(竖)、(勾)、(仰橫)、(长撇)、啄(短撇)和(捺)。这八种笔画和笔法可以用“永”字来表达清楚,古人称之为“永字八法”。

侧(点),在书写时需要转动手腕,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写,所以把“点”称为“侧”。勒(横),古意是指马的缰绳末端衔在马口里,不平不直,其形状与横画书写时由下往上倾斜相似,取其隐喻,当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弩(竖),书写时笔锋好像在拉弓射箭,故曰弩。(勾),取其形状像一个钝角三角形。是仰橫。掠是长撇。啄(短撇),因为这个笔画的形状像人在弯腰的姿势而得名。磔(捺),因写这个笔画时好像荡漾的水波而得名。王羲之以为“永”字从构画第一笔到完成最后一笔的收尾,每条笔画之间都隐含着一条弧线关联呼吁的轨迹,在点与笔画之间含着即使形断而意仍在的笔锋与笔势,整个“永”字的脉络畅通而又隐曲,所有的点与笔画之间都有神韵相连。王羲之认为只有写好“永”字,才能将所有的字写好。后来王羲之把这个写法传给了自己的后代,直到传给第七世孙智永时,他将这个书写方法传给了虞世南,之后,经由书法家们一代一代留传至今。正因为书法艺术是修身养性的艺术,所以才能传承给我们后世千秋万代,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笔者个人认为书法艺术虽源流众多,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综其所以,都是以“点”为起始,再由“点”引伸至横、竖、撇、捺等各种笔画。我们若能熟记古人传下来的“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从书写大字入手,再由大字学习小字,便能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同时学习用笔、行笔、力道、劲道、用墨等书法的心得体会,便能沉浸于书法艺术的殿堂,享受书法艺术的深沉与静美,了解传统书法艺术赐予我们华夏民族的特定的东方美学特质。书法艺术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华文字已经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字,而是一个完美的书法结构、一张充满线条感的画,一份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华族文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