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天涯

人生是雾,文字是云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登山之乐

(2007-12-01 01:11:26) 下一个
登山之乐

唐夫

登山之乐,昂首擎天,仰面岫峰,极目云色百彩齐飞,俯瞰旷原千秋异形,万绿繁茂茁壮,拂撩则喜;空气清新润滑,吞吐尤欢。林间有陶渊明心境,攀援得孙悟空情趣,莽莽自然玄妙诡异出神,浩瀚生态奇特变迁入化。唯闻鸟语蝉声之韵律,天籁之俏,灵宵之美,足使人流连忘返,沉醉超脱,莫言琼楼玉宇,不思仙风道骨,已身在其中矣。

所幸住地环境独厚得天,开窗送目,大山重叠是屏障,远近高低各不同。月前一日,我偶然驾车出城闲转,驰二十公里左右来到台湾五岳之一的南部大武山,久仰其名,一见便想跃跃欲试。环绕中竟然迷途,再经人指点才到登山口,在拔地一千五百米的半山腰,路尽停车,我开步拉登,山道沿途所见,时而花香,撩耳鸟韵,怪石乱道,路径凹凸,为之泼洒淋漓大汗。行四公里到海拔两千两百米高的桧谷山庄,那时我已筋疲力尽,肢体软疲,但精神依然亢奋,仅心有余焉。其距离顶峰还有八百米之高,四公里之遥,听说那段路途险要非常,要去的都先到桧谷山庄宿夜,储备精力在第二天再蹬。我去的那天太晚,毫无准备(山庄有简陋铺棚免费提供游人过夜,卧具自备),仅带了两瓶清水。还是经台湾山友问询并盛情邀我共享美食一餐。不然,1960年的大陆滋味再来,够摇摇欲坠的。

从那以后,山岭吸人,如有电磁,想是不由自主。为此,我需要更多的体力,更旺的精力,择日重往大武山。现用笠顶山热身,隔日一登,每周三次,开始以来,有五次记录,攀登六百多米已不觉累,如果上下连续两次不觉累,那大武山高昂的顶峰,也许会被我玩弄於鼓掌。

一般人登大武山需三天时间。当日住歇桧谷山庄,次日登临顶峰,而后回住宿原地,更换疲惫,待养精蓄锐的第二天之后,才能下山。身强力壮者,只想一鼓作气,一日就绪,得凌晨三点起,五点前到登山口,两小时达桧谷山庄,接踵而至,以后艰险(有日本人在此魂飞,同胞捐躯的也不在少数)之路,同样的公里用加倍的时间才能到达最高点。台湾人称所有的山峰顶点叫“三角点”。初听觉得好笑,想来也有道理,但不竟然,那有每座山峰都是三角形呢?细算,由1500米处的山腰公路尽头起步,攀登六个钟头为单程,来回共计十二小时,下山更险,总路程十二公里。与马拉松相较,也许不相伯仲。

不同的是,登山运动不单调,不枯燥,非循规蹈矩之径,无千篇一律之形。乐在其中,有林重荫复,有谷暗峰明,有病树前头,有落英缤纷,那一步一换,一眼一新,喘息连云,伸手劈雾,沐浴身心的纯氧流入每根血管,活跃每个细胞,对心脏肺部以及关节,益处尤甚,什么血糖血脂,膘多肉厚,肝大脾肿,心衰力竭,度日如年者,敢来一试,感觉的舒畅是妙不可言,任何灵丹妙药不可企及。千万莫学那些耗尽民脂民膏的家伙,给巍巍山峰加索连套,脑满肠肥就平地青云升腾,亵渎日朝晖夕阴,出日落,上帝不气,才怪。登山对意志的磨砺,精神的开拓,人生的意趣,不是一个乐字可述。所有的付出,仅仅是足下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小小的脚印移动,就要你返老还童,白发转青。要是年少,那火眼金睛,铜头铁臂是会有的。

登山之乐,享受如醍醐灌顶,滋味是酣畅淋漓,回忆则妙趣横生。我想:做人不登山,嗟尔来凡间。

还有的话:
山为散文,峰为诗。
那才是我最喜欢的。

2007/8/11 清晨 15日再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