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文-古来客

长于知而短于智,多于痴而少于世;不迷于资,不喜于仕;文理古今阅中外,墨白是非论兴衰。【沁文体】: 旧时平水韵律 + 通篇正格平仄 + 通篇奇偶逐字对仗 + 虚笔传意 + 简约流畅 + 力求联间词性交错 + 力避同音。。。封笔于2016.06.22。
个人资料
正文

五绝仄起:《往夕今心》 --- 何人对烛绿庭芳 --- 2014.04.12

(2014-04-18 21:09:47) 下一个



《往夕今心》
何人对烛绿庭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沁文(古来客)
2014.04.12


往夕曾何岁?同怜绛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平七阳韵)。

今心犹彼处,自语绿庭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下平七阳韵)。
======================

: 大红之色,与句四之 “绿” 对应 (因中间跨越一句,故似不可径曰 “对仗”)。山西古有即钱钟书夫人 。。。 沁文积习兀自发作,凭思绪跳跃一番 。。。

:依平水韵皆为仄声(古今音调相异之 "叛逆者" 两枚 ),故于此二处仍持通篇正格平仄。

: 取其动词 “和 。。。说话” 之意而与句一之 “怜” 对应。亦可替之以 “望”、 “对” 等(皆仄声); 然皆好于 “叹” (因句一已有近意之 “怜”)。



昨日沁文偶尔访问一QQ空间,观Q主向一众Q友留言如下两句:“今夕为何夕?共此红烛光”。其意可感,彼词为绵;意境堪称善,情致亦曰佳。沁文略改原句且续两句如上,持原意而依平仄。因原始之奇偶两句已非语义对仗,故沁文所续之句三、句四亦求奇偶对仗(沁文自少时即已倾心骈、赋而极其拘匠,一直是喜 [文] 远胜于 [诗] 及 [词]宁无半点诗词意 [平平仄仄平平仄],必守全篇对仗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故在此不欲句三、句四独自对仗而置句一、句二于不顾);乃求其次而取句三对应句一句四对应句二。遂成奇奇对应、偶偶对应之势。

        往夕会聚,同剪
        今宵回顾,独怜绿芜

注】 此四句  四言短语  依循平水韵而成骈句,却是沁文随意堆砌之对句(甚至不曰对句 --- 因为对句一般亦要求于平仄方面符合对仗)。思绪不由跳跃至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时” 。。。亦想起沁文参加八八年高考时其中语文试卷曾令考生观读、分析唐之许浑《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


【后记】后来发现Q主之原始两句乃源于杜工部《赠卫八处士》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66.htm)一诗:只怪沁文孤陋寡闻、心有惭愧(竟致 “杜门” 弄句而贻笑大方);然既非Q主所写之原创句子,Q主何不加引号以示呢?概科学精神之不备、引用规则之罔顾^_^。可以理解某些文青  和/或  诗友心向 “自由” 、只顾一时情感之抒发,且文学终究属于 liberal arts,但基本之严谨求实或亦颇 expected and appreciated 。。。贯穿于沁文博客所有文字,但凡非沁文之语,必加引号标明;但凡未以引号标注者,则必出自沁文。


【下平七阳韵】
阳杨扬香乡昌堂章张王房长塘妆常凉霜藏场央泱鸯秧嫱床方浆觞梁娘庄黄仓皇装殇襄骧相湘箱缃创忘芒望尝偿樯枪坊囊郎唐狂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伥羌庆姜僵缰疆粮穰将墙桑刚祥详洋徉佯粱量羊伤汤鲂樟彰漳璋猖商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