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代印记:两代人眼中的八九事件

(2014-06-01 00:06:21) 下一个
89年我8岁,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那时候我爸还在大学里教课,出于安全考虑,你们懂的,我就不说具体学校了。89年这事儿影响了我爸的后半生,所以他每次说到职业发展、个人境遇之类的话题,就不得不重提六四。
事情的大致经过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不知道的网上搜搜也就知道了。最初就是学潮,学生抗议嘛,就那样子,喊喊口号,打打标语,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但是我爸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是真的关切祖国发展的,觉得那时候腐败啊,物价啊什么的民生问题国家应该关注了。所以当时的知识份子有很多人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本身这个群体无论是智力上还是体力上也都是黄金期,了解了社会,认知了自我,分析能力还是足够的,也认真的拟定和政府对话应该谈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老师都参与了,学生肯定是一呼百应,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嘛,那时候也没什么不正常的,我爸也很坚持的跟进。后来,不知怎么的事情忽然就发生了变化,学生里选出了几个头儿头儿,就是封从德、王丹、吾尔开希他们了。然后的事情就朝着知识分子群体所料想不到的方向走去,学生群体肯定是大多数么,不知怎么他们就提出要绝食。我爸他们这些人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文化人有文化人的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绝食、流血之类的事情,根本就和希望国家变好没甚关系。
后来学生群体越闹越花哨,知识分子都转而在幕后想对策,讨论国家的未来发展,而不去天安门广场参与他们的静坐绝食了。在当时的成年人看来,这些学生的举动可笑并且幼稚,对现实于事无补。和何况那时候花边新闻很多的,封从德、柴玲、王丹以及广场上的学生们之间混杂不清的男女关系,号召大家绝食结果自己跑去北京饭店开搓的吾尔开希什么的,这个后来媒体也都爆出来了。整件事迅速的从对话政府变成了对抗政府。
我爸说,如果整件事的意义只在于对抗,那就是最没有意义的事,压根就不该开始。而这件事的演变过程是知识分子们猝不及防的,仿佛看不见的手在控制局势,而不是发起活动的人群本身。所以最后,天安门广场上的主角,都是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不知被什么力量推上去的。真正的那些关心国家未来、国家民主、老百姓民生的人,反而沉默了。
没说的,为了六四这事儿,我爸的工作受到了冲击,到现在,老头儿也耿耿于怀当初不知被什么人搅了浑水,让自己吃了瓜老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