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养神

如果你不幸进来了,你会失望。如果在这里,你学到点什么,或有什么感受,那更是浪费你的时间了,咳,咳!
个人资料
金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06-07-29 00:55:45) 下一个

金笔曾经跟一个网友在其他论坛交流过一些贴子,网友推荐金笔一篇笔名书生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的贴子 (见跟贴)。这位书生是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后,有感而作。朋友对此书,对那个贴子赞叹不已,更对那个时代的文人骚客,诸如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胡适之、钱端升、陶孟和等敬佩有加。

金笔各性是内心狂妄不羁,特喜欢反思。你们大家都说他 (她) 们那么美好,令金笔的心理大大的不平衡起来,呵呵。于是写下这三个短篇。既然朋友们已经进来了,就静下心来听金笔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吧,如果有朋友听过了,或者引起朋友们反感,金笔抱歉在先。

故事一,美国肯尼迪的家族遭咒了吗?

当年老肯尼迪约瑟夫的膝下有四个儿子,后来成名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約翰,罗伯特和爱德华。约瑟夫为罗斯福总统做事的同时把目光放在了总统的宝座上。他刻意培养了三个儿子。果然,三个儿子都不负众望,各个出人头地。只是約翰和罗伯特短命。約翰 (既JFK) 在总统任内死于谋杀,而罗伯特 (曾任司法部长) 则死于竞选总统的道路上。在这之后,肯尼迪家族还是不得安宁,常有死于非命的事件出现。就在几年前,一个肯尼迪的近亲死于滑雪事故。之后,更令人震惊的是約翰肯尼迪总统 (JFK) 的嫡亲小約翰儿子死于飞行失事。

据此,有命相学家说肯尼迪家族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家族。翻开肯尼迪家族的致富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当年老肯尼迪们是开煤矿场的。約瑟夫 肯尼迪的父亲来自爱尔兰,当时雇佣大量爱尔兰穷人为其拼死拼活的做苦力,为他们赚足了钱。在他们榨取劳工们的血汗钱同时,不乏致命的事故发生。所以,有人说肯尼迪家族的钱不是绿色的 [注:美元是绿色的: "the money is green"],而是红色的。更有意思的是,在老肯尼迪们赚足了钱财以后,从約瑟夫 肯尼迪开始,他们摇身一变,自命是美国穷人的代言人,也成了美国民主党内的望族。


故事二,"物理热" 的背后

几年前金笔跟一些来自大陆的朋友们参与教会的退休会度假,期间碰见了一个也是从中国大陆来的学者。聊起来,才知道他老兄原来是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是八十年代初公费来美留学的,后来转了系,学电脑程序,现在硅谷的一家电脑公司任职。他的经历使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在纽约自费留学时遇见过的一群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中国公费生们。这些留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学物理的,有一小部分是学生物化学的。当年,我们都是 "风华正茂" 的年龄,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个个都能 "高谈阔论",甚至有点 "趾高气扬"。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这群留学生们,而是各位熟知的两位科学伟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他们可谓是从上个世纪初到四十年代末,在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中的骄骄者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物理热,就主要由此二公点起来的。那时候,最聪明,最有天赋的年青人都是眼盯着北大清华的物理系或数学系。他们一旦考取,马上就做起出国梦来了。

殊不知,大约从七十年代开始,现代物理的研究已经是到了 "尽头",呈 "强弓末弩" 之势。物理系毕业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所以在美国,物理系是招不到学生的(或许应该说是招不到合格的学生的)。所以二公到中国来,亲自点燃 "物理热",看中的多半是廉价的劳动力。当年杨振宁在纽约州大的石溪分校任教,那里就聚了一群物理高材生。

终究是形势比人强,面对没有出路,未几何时,这些哥大的公费生们,一个个的都转了业,多数是去搞电脑了。

当然 "物理热" 在中国早已冷却,人们也很难听到当年物理系的高材生们的抱怨。究竟是高材生啊,虽然转行学电脑,毕竟人脑强于电脑,都做得很不错的,所以早把这怨忿抛到了 "九霄云外"。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为半斗米折腰"。我想说的是,利益的驱使,二公尚且如此,其他的老知识分子还能怎样呢?

所以,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也是只能远看喽!


故事三,从陈年内科病历所看到的

再讲一个自己的经历。金笔从前念的大学是国内响当当的一流医学院,在医院实习时,一些高年资的主治医生特喜欢在金笔同窗面前吹嘘他们当年的 "非凡" 经历。如某天一共参加了二十四台手术 (哈哈,太夸大了吧! ),做住院医生值班时,一个晚上收了七八个重病患,写病史写了一个通宵等等。有的还吹嘘,当年的院子主任们对他们多么的严格,什么病历稍有差错,随手就往窗外扔去......

当时听到这些自吹自擂的 "事迹",让金笔觉得无地自容了,我辈真是无能呐! 哈哈~

不过吹牛总有被揭穿的时候,金笔在那家大医院工作几年,终于碰上过好几个在本医院进进出出二三十年,四五十年的老病人。去病史室借调出他们的老病历来 "研究",这些主任院长,当年还是个小医生。他们写的那些病历啊,哈哈,看了差点将金笔的大牙笑落。吹牛啊,那时的入院病历才半张纸,写得太简单啦。而金笔那时候,院方已经正正规规的要求入院病历非三张大纸不可!

想想也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怎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呢?所以金笔从来不在比金笔年轻的朋友面前吹嘘自己。


这三个故事讲完了,金笔想说些什么呢?

第一个故事是说旧社会的文人骚客们多数都是受到了祖上的荫蔽。祖上嘛,当然就是恶贯满盈的居多,金笔不是仇视有钱人,俗话说 "为富不仁"嘛,这一点不假。他们拼拼打打,有的时候满身是血而归,这才积累了财产,才给子孙文人骚客们一个舞文弄墨的机会。当然,林徽因梁思城他们绝对不是例外了。

中国历史上本来就充满了不公,那些文人骚客的祖先们或许都欠下了阴德,所以虽然他们潇洒,但却并不一定命好,象是肯尼迪的家族一样,说不定也遭了咒。我们呢?我们中的大多数,当初飘泊海外时,怀里只揣了四十美金闯天下,我们可以说是最干净的第一代了。绝不应该在这些文人骚客面前觉得自己 "丑陋"。

第二个故事是说,今天的人们看这些老知识分子,其实只能远远的去看,赞美的话说多了,牙酸。他们也经不起细看,这些人中 "为半斗米折腰" 的恐怕也是大多数。所以我们这一代,虽然生活不定完美,就是在 "为半斗米折腰" 时,我们也应该是理直气壮的!

第三个故事是想说林徽因的那个年代有几个人识字啊?现在懂得相对论的,恐怕比过去识字的都还多呢! 当年的一本物理学大概不会超过三十页吧?(稍稍夸大了点,嘿嘿) 建筑学大概也就是土木结构的平房,二三十层楼的砖石楼房而已。所以,他们可以成为这个家,那个家。郭末若不就是数学家加医学家吗?真是所谓的 "多才多艺" 呀。

我们是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人的疲惫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充沛。所以,我们不可能成为这个家那个家的。但我们却钻得很深,在个各领域里,远远超过我们的前辈。看看现在初中生的教科书吧,他们念的《科学》远远比我们当初在大学念的还要精深多呢!

正是: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唉,金笔跟大家罗嗦这些,但愿不要坏了大家的情绪......

*******************************************

下面是一个转贴:

人间四月芳菲尽——读张清平《林徽因》

---------------------------------------------------------

文:书生

  北总布胡同3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垂花门廊,方砖铺地,院子里种着石榴树、槐树,还有海棠花和马缨花;屋内是一群年轻人在聊天,他们聊的不是股票和女人,他们聊文学、艺术、建筑、哲学和人生,一言以蔽之,他们聊的是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和未来,他们的名字是: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胡适之、钱端升、陶孟和……

  这是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了。这些年轻人的名字后来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文化史的碑座上,就像是暗夜天幕上璀璨的星斗。

  这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时空经纬成就了他们,他们学贯中西、文通古今,视野开阔,抱负远大,他们立志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期待着中国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每个星期六下午,他们聚在一起,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感受,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交流和碰撞,真正是《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这样的聚会,让后来的知识分子们羡慕不已,也感叹不已。这种聚会,在魏晋名士那里,叫做“雅集”,比如王羲之的的《兰亭集序》里抒写的情趣;在西欧贵族那里,叫做“沙龙”,比如《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就是在家庭沙龙的文化气氛中熏染出来的。

  北总布胡同3号是梁思成夫妇的家,而林徽因是梁家雅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仅仅用“一代才女”来概括林徽因是远远不够的,但她的美丽和才华的确是现代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和“新月派”关系密切,她的诗作置于新月派的集子里,她还创作了很有分量的小说和戏剧。她的存在,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她和丈夫一起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她的墓碑上刻有“建筑师”三个字),她不经意间写就的文艺见解让不少的文学大师折服(比如沈从文和萧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其人生范式和精神追求,朴素而丰富、淡泊而深沉、灵逸而厚实,无论是北总布胡同的雅士清谈,还是流亡西南途中的颠沛流离,还是西南联大自造的土坯泥房,还是李庄五年病魔缠身的困苦,林徽因都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女性和平凡母亲的优秀品质。

  最让后人注目的是林徽因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她和徐志摩的故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为明证。1920年,23岁的徐志摩结识16岁的林徽因,这位后来的新月诗社第一才子深深地爱上了聪颖灵秀的豆蔻少女,为此,徐志摩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师长的反对,毅然离婚,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宽厚忠信的梁思成,难得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后来一直保持着高尚而纯洁的友谊。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遇难,梁思成赴济南处理徐志摩后事带回一片失事飞机的残骸,林徽因用一方白绫包好这片残骸放在家中,一直到她去世。在徐志摩去世3年后的一个的冬天,林徽因与梁思成去浙南地区考察古建筑,他俩回京时,火车途经徐志摩故乡,在海宁站停了十多分钟。巧极了,时间竟是11月19日(徐志摩三周年忌日),林徽因步出车外,独自站在幽暗的站台上,种种不相连的往事潮水般涌向她的心头,眼泪不由自主地往外流,在生与死这最大的距离间,幻成一片模糊……

  哲学家金岳霖也一生挚爱着林徽因,且终身未娶。“林徽因去世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开席前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1955年,林徽因去世,金岳霖题写的挽联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所以著名女作家张洁说:“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之间彼此的敬重和理解,这样一种肝胆相照的美好情谊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间的绝唱,是真正的君子风范,这一切故事的背后都大写着两个字:人格。

  前尘如梦,隔着时空的风烟,那些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已渐行渐远,好在张清平女士细腻婉约的文字使读者有了走进林徽因的可能,有了走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可能。

  春事既歇,芳菲已尽,掩卷长思,惟有那悠悠的往事仿佛落红的香瓣一样在人们的记忆里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金笔 回复 悄悄话 万分感谢您的纠正~~
俺那所谓的生活 回复 悄悄话 纠正你一下:那时清华估计连物理系和数学系都没有.清华那时是所纯工科大学.北大和中科大的物理系和数学系是名列榜首的.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物理热,就主要由此二公点起来的。那时候,最聪明,最有天赋的年青人都是眼盯着清华大学物理系或数学系。他们一旦考取,马上就做起出国梦来了。'
金笔 回复 悄悄话 这个贴子应该是由四个故事组成的,第四个故事想写的是现代人的竞争之激烈,以及生活之艰辛。

竞争之激烈是因为社会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普及,两者都和平权有关。虽然主贴里也提了一些。生活之艰辛更是不能跟林,梁那代同日而语,他们这一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里都有佣人保姆侍候,而我们里里外外都要操心(我想这里金笔不必多语,各位都是明白人......)。当然,我们的乐趣也是非他们所能想像的,呵呵。

两年前,金笔在别家论坛发这个贴子时,连写了三个贴后中断了,忙别的琐事去了。当时只留下“王谢堂前燕”那一句诗,作为第四个故事的结尾。这次要送到这里来时,无论如何都记不起当时的思路了,潦草的送了上来,对不起了。

从整体上讲,第一个故事是揭开老底;第二个故事是说他们那一代也经不起进看和细看;第三个故事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最后一个故事是现代人的成功更了不起,加在一起才是一篇完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遗憾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