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体阴阳辨一

(2016-03-13 17:11:40) 下一个

《易经》算是提出阴阳这两个抽象概念最早的文献了。本来这是两个涵盖宇宙万物的抽象之概念,可是在实际运用当中,很多人都把它变成了具体的东西来理解了,所以久而久之就不知所云了。这是中国文化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夸夸其谈,空乏无物,不知所云。较之于中国这种抽象谈论,西方现代科学就太具体,什么东西都要详细定义,而且要有定义域,这正是中国文化里最为欠缺的基础。这个问题在中医里面也是普遍存在着,所以造成不同的医家有自己的理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定义和定义域,相互之间的谈论基础不同,如何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呢?本来阴阳这两个概念是针对宇宙万物抽象出来的,定义域自然就是无穷大的了,你谈人体就要具体到具体的脏腑形态,功能体系才对,可是绝大多数都虚化到阴阳上了,为什么?这就跟中国文化根源相一致了,即说不清楚时就大而化之,说些谁也挑不出毛病的话来。殊不知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就越没法理解。如何推广?单靠骂和诅咒也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必须从基础开始整理。

这篇博客就是要针对《易经》天地之象来理解阴阳。《易经》本身也没有对阴阳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参考《易经集注》,明朝来知德),所以后人也就是通过读书,个人进行理解而已。下面谈谈自己对《易经》阴阳概念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根据《易经》所说天地之象。

阴就是所有能够感知的具体事物,是为了承载阳而存在的,它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有形的实体(存在形式),二是提供阳运行的空间场所(功能作用)。有具体形态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阳也是能够探测到的存在,(不存在的就谈不上阴阳了),但是阳的存在必须依赖于阴,存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具体形态。阳的存在是为了发挥阴存在的具体功能,也就是说一种具体的阴形存在,必有几种特有的阳运行其上(中)。注意不要把阳所存在其上的具体形态理解为阴的具体形态,这个阳所寄存的具体形态很多情况下是要发生变化的,即随着阳的转变而转变。而阴本身的具体形态是要保留稳定性的,发生变化意味着生病。

阳亡阴存在的功能亦亡,阴亡则阳存在的基础也亡了。在人体中,各脏腑组织总体来说为阴。可是脏腑又分为阴阳,这是根据功能上划分的。五脏主要功能就是维护人体这个具体的功能体正常运转的,六腑主要功能就是为了人体正常运转提供能量的。这样理解比较《内经》通于天气和通于地气之说,对现代人来说要容易的多。

气血体液也是根据要根据具体功能进行划分阴阳的,譬如阴血,它负责转运人体正常运行最大规模的营养,氧气和垃圾,可是发挥这个作用时,它本身并不发生状态改变,所以它就被称为阴血,具体应该是血红细胞。血液里还有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它们发挥作用时,状态就要发生改变,所以功能上划分为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