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路远美利坚

出发时还是一个少年,回首时被问路人称叔叔。我们为什么漂洋过海,我们为什么远走他乡?蓝天白云下,让我写几行为我们那代人做证。
个人资料
北美大一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奥图曼中尉,慈禧,教会医院

(2017-03-16 06:41:10) 下一个

电影《奥图曼中尉》与教会医院

美东暴风雪来临的前夜,去看了这个电影--" The Ottoman Lieutenant",因为第二天是snow day,不用去上班。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一几年,美国医生裘德从奥图曼帝国回到美国费城报告传道行医幕集资助,听众中的一位向往远方的莉璃女护士被其吸引,决心为教会医院出力,她坐了二个月渡轮带着托运的医疗用品和汔车到达伊斯坦布尔港。上岸后,问路时巧遇奥图曼帝国军队的依斯梅尔中尉。故事就发生在这三位主人公之间,故事的主要场地是在这一家教会医院。

传教士行医从基督起就有,教会医院的历史已过千年了。传教医疗 (Missionary Medicine) 有着约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洋人在中国传教时因在文化上很难打开入口,当看到中国的医学落后时就借助行医来传道,传教医疗成为了教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在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是在1667年在澳门开诊的The Hospital de St. Raphael。最有名的教会医学院学生是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或现在的港大醫學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孙中山。

有教会医院背景的北京协和医院在中国很有名气,前身为北京协和医学堂。引进西方医学的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堂得到的第一笔捐赠其实是来自慈禧,懿旨中说,“慈禧太后特为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建立捐赠一万两白银以示褒赏"。北京协和医学堂被洛克菲勒基金会接收是后来的事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老建筑气势恢宏,米黄色砖墙,浅绿琉璃瓦,当年我差一点去报考了那里的研究生。

因一九二零年代在家乡大同有鼠疫发生,从北京协和医院来了几位英籍传教士医师及护士去救助病人。他们看到当地医疗落后,在教会支持下就在大同建立了这个曾名为守善医院的教会医院。外公的家就在这个医院之内,小时候觉得这个医院的建筑很气派,青灰色的小楼比新的同等规模的建筑高大特别,造工精致,外墙极平,砖缝超细,门窗饰秀,入内天花板比平常房间高出,墻顶有装饰,地板光洁,尤其还有那座帯尖顶的小教堂。就在文革前夕,外公在这个早改了名字的医院里当医疗主任,他住的房子是早年教会医院同时期的建筑,去外公家里在一个居然有浴池的房间里洗过澡后,让我当时觉得这些房子真是很怪,因为平时只有在公共大澡堂洗过澡。小时候又听到人们传说,如果是穷人得了重病无处就医时,到这个首善医院里说自己是信教的就可得到救治了。

至今在同事中仍有一些人去做传敎医疗,当然是以医疗为主,并不负责传教,足迹遍布非洲,亚洲到中南美州的落后地区。有的医学生或医生,第一次去时或者为了好奇,另一部分人则年复一年地去送医送药,对他们的博爱精神勇敢精神只能用赞美一词可以来形容。

接着讲讲这个电影,男配角医生是个基督徒,男主人公奥图曼中尉是一个穆斯林,那个女主角也应该是个基督徒,故事中的信仰交错,种族冲突,角色倾轧,情感交织,随着故事发展一幕幕地交叉延伸。衬托的背景从美丽古老的兰色清真寺,到雪山,山村,城镇,古堡,海湾,草原,一一如美丽的图画展开。人物的有些对话也算简单精彩,也是一个描绘血与火和情与理的战争故事的彩色音乐画卷。看景不如听景,看电影也是听景的一种,坐在躺椅上远远的做了一次美丽的土耳其风俗山水之旅。前几年本来打算去那里一游,结果因为稍有些动乱也就没真打算起程。

每个时代的故事都留下多种不同的描述,历史就像一个可以让人反复修改的戏剧脚本。再回首时,电影里这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已是百多年前的事了。

--//--//--

"Honour a physician with the honour due unto him for the uses which ye may have of him: for the Lord hath created him.
The Lord hath created medicines out of the earth; and he that is wise will not abhor them."--Ecclesiasticus (38.1 & 38.4)

电影广告

 

首善医院病房楼 (照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