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聊哲学,特好玩!(一)

(2006-11-16 13:07:34) 下一个

这些是我与一个人的亲密关于萨特等哲学观点的对话,今天重新看一遍,觉得很有趣,原来聊哲学是很玩的。

原因呢,也好玩。他怎么想,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亲密远比我严谨深沉,比我想得深远),我自己是感到哲学是扎根于生活的,它并不高高在上。

谈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聊,一个人跟自己聊,两个人聊,大家聊。也许越聊越清晰,也许越聊越糊涂。

哲学的可爱也正在这里。

它需要你,你需要它。

它也许明白你,你大概永远不明白它。

我把对话放在这里,以后会不断地继续,如果我们越聊越有兴致的话。谁喜欢这些话题谁加入,大家一起聊,好不好呢?
........................................................................................................

IRIS:
这个主题真有意思,也勾起我的话头来了,慢慢说吧,你别着急啊。

先从你的第一段说起吧:)

对于存在主义,我懂得很少。自己的感觉是萨特在阐述,或者在用他的生存实践着他的纲领时,这个主题的“眼”是“存在”,而不是“选择”。我是说,“选择”的起点首先是“存在”,没有“存在”,就难以谈到“选择”。

记得当时在大学的一个关于萨特的SEMINAR里,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十分激烈的争论。因为在研究萨特的诸多方面里,目前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他的选择,甚至于他个人生活状态的选择。

我觉得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说,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就是你提到的那些“孤独,荒谬,异化”等可能性。

另外,我觉得“荒诞”的悲剧意义也许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实际上,“荒诞”出现的时候,它的喜剧性是很强烈的。我对此一直很好奇。我看萨特的《密室》时,总是忍不住想笑的,实在是很可笑。

由此我也想到西西福斯的“幻灭”,真的,你真的觉得他感到自己的“幻灭”吗?仅仅因为他没能把石头留在山顶?也许,他所茫然的,只是关于自由的限制,“重复”的枷锁。

对了,你喜欢平克佛洛依德的摇滚乐吗?他有一个主题就是人在社会中的种种“重复”过程,甚至包括人生本身的重复。我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想到西西佛斯。

不好意思,我就是爱胡说,抱歉啊。

先说这么几句,你看看:)

一个人的亲密:
我自以为懂了你的意思。首先,存在确是重点,其更大的意义是正是生命还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选择格外有意义。所以,萨特强调存在,某种意义上积极的,我觉得你写的东西里,也是肯定这一点的。其次,也是我特别欣赏你写的这段的,就是荒诞与幻灭,这些好像存在主义里负面的东西,其实就是通往新存在与新本质的某种喜剧性的东西,比起上帝的所谓本质要更胜一筹。这其实也肯定了第一点。不知道我这样理解你的话,是不是算是读懂了你的话。

IRIS:
荒诞和幻灭这些所谓负面的概念,嘿嘿,真的,它们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负面的意义。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它们的喜剧性,我想,从一开始就存在于它们的滋长当中,也就是说,不仅是通向某种可能性的时候它们是“可笑”的,而是它们本身就具备某种滑稽性,或者更确切是说,是某种自嘲的幽默性。

萨特对于“存在”和“选择”的态度,我总有一点疑虑,这也是我想向你请教的。如你谈到的高老头里面的那个青年,他准备改变自己,以适应生存。你看,假若每一个选择都是经过这样或那样的“背叛”过程,我是说,背叛初衷,那么,一切本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啊,我就不觉得有什么新奇在里面了。

也由于这个疑虑,我比较赞同你写的第三段,关于“异化”的处境里“自由”的丧失。动物界的伪装是自由的,因为它们由此获得生机,其实它们没有任何失去。但人不同,人的伪装必然要先通过“丧失”这个环节,也许是自由,也许是自我,或者更多。

我觉得,“荒诞”,就是对这种丧失的嘲笑。

你说呢?

一个人的亲密:
“荒诞”,就是对这种丧失的嘲笑。你的文章中就常常冒出这样的有创意的说法.其实“荒诞”,就是让读者对这种丧失的觉醒办法.

你写得真好.谢谢.

IRIS:
ZT:"存在主义也没能指出一条通过自我选择达到光明本质的路。只能说,我们在寻找着什么,还没有找到一种路。"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啊,你觉得是存在主义没有找到一条通往亲密和自由的道路,还是我们,所有的什么主义,都没有找到?

等听到你的回答了,也许我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你的第四部分:)

一个人的亲密:
敏锐啊。先说萨特,他的名言之一: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是不是表明亲密是注定不可能的,而且人与人的理解也变成不可能了。但是我选的有关他的自己的经历看来,他却在寻找着理解他爱的女子,以及让爱他的女人理解他,渴望达到那种所谓无遮蔽状态的境界。或者他自身生命之情感,或是女人的魅力,还让他产生一种神秘感,这神秘感,让他止不住还要理解他自己,理解女人。

至于是不是所有的主义都还没有找到通往亲密与光明的道路,我相信是有这样的主义的,也有这样的幸运的人的。这是我相信的事儿。所谓的亲密与光明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标准,有一些人是有可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园满和谐的境界的。就像不朽的艺术品所凝结的美一样,那不仅仅是以什么主义就可得到的,还需要人与人的碰撞,需要创造的沉积与修练。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IRIS:
ZT:“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怎么说呢,我觉得你的“推理”比你的“结论”更让我信服,因为你说出了我想听到的那个词,“幸运”。就如萨特和伏波娃彼此被找到的幸运,但这种幸运比较缥缈,几乎不在人的控制范围内。

知道吗,这也是你的乐观一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你总是说,你“相信”!而我呢,从来都不信:)

关于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我记得以前在《亲密的距离》一文里说了一些,今天回想起来,依然觉得人们在这个观点上对他更多的是误解。

我想,他不是要告诉我们,彼此理解的困难,这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实在是不必的。因为首先,正如你所说的,他以一生的个人实践,其实已经证明了某些人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完全可能的,尽管不是普遍想象,但对于他来说,普遍现象或许不是他研究的最大兴趣吧,虽然他们总在探寻的是某种普遍真理,最吸引他们的还是“特殊”。

再者,没有比他们更清楚的,人是一个孤独的存在,这是人的生存本质,虽然人是群居动物。

那么,“他人即地狱”的内涵就可琢磨了。

我的想法是,他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是人不能抛却外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实际上,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实现的。

就象他写的《密室》,没有镜子,更没有内心的审视,所以里面的人只好在别人的眼光里找寻自己的模样。结果是,密室变成了地狱。

所以,“他人”才是关键。人不能首先看到自己,却被别人的目光所操纵,那么,他自己就肯定在地狱中受折磨,然后彼此变成了炼狱。

我是觉得,萨特说的,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相互操纵,相互认可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中,唯独缺乏的,是自己。

对萨特来说,亲密绝对是可能的,但它的条件是,拥有自我。

一个人的亲密:
我觉得你越写越好了,特别是昨天的这一段。

你对萨特的理解是对的,也特别的深。然后,我直觉上总是觉得萨特的路是走不通的。这也是红豆反存在主义的文章一出来,我也跟着反思的原因。我在文学城开博客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人的亲密”,也就是一个人先要拥有自我,抵达一个人的亲密之境界,并通往一种开放的亲密之境界。然而,我注意到,一个自恋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一个人的亲密。一个人,离开了自然,社会与他人,没有相互的帮助,相互的理解,相互的依赖,相互的互补,那个独特的自我,根本就没有意义,也没有生命力。

红豆曾在博客在谈信任与独立,我曾留言说,我们在人生中那么在意信任,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与现实,难以给人某种信任,更在于信任也是通往自由的一种必经之路。也许我的走近亲密,无路之路的第四篇,就写信任与自由与亲密。

IRIS:
嘿嘿,我对萨特理解的是不是对,老实说,我不知道,看他的东西我凭借的都是本能,如我看别的东西一样,所以我对最后的判断没有任何把握,只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而已。

你为什么觉得萨特的路走不通呢?

因为他的观点的实践性太低,还是不可实现性太低?

我不认为萨特的“本质”是个欺骗性的概念,首先,在人的各种思考范围里,根本就很难说什么是欺骗性的,什么又不是。因为事物和人的复杂性,这么说吧,比如某些东西对你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但对我就有可能只是一个幻觉。

另外,萨特是否“歪曲”了存在,要看他对存在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存在的公认的定义是什么,怎么才算是“歪曲”呢?

红豆豆有一点我很赞成,就是“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前提,其他都恐怕是空的。

然而,生存和选择的关系,我和你们的看法不一致。

红豆豆认为“选择”,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美妙,大概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时常无可选择(当然,这只是我对她的想法的个人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她的本意,抱歉)。

但奇怪的是,我看萨特的时候,并不觉得他在有意无意地“美化”选择的重要性,或许恰恰相反,他在降低“选择”的台阶。

另外,对生存或存在本质的认可,也并不等于要将之必然放置在第一位。

中国有句老话,“良心丧于困境”,我不知道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在我来看,它一方面说出了一个实质,那就是在某个困境面前,人会做出往昔自己也不齿的事情来,这说明“被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良心都会丧于困境,总有一些人是坚持自己的。

所以,我觉得强调存在和强调选择,都是很片面的,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

关于你所说的“一个人的亲密”,我一直没太理解你的意思。这样说吧,对于“一个人的亲密”我自己是很熟悉的,这对我从来不是问题。但当这种亲密扩大到有旁人加入的时候,就未必很清晰了。以前红豆豆说过,每个人都要先成为自己的朋友。我赞成她的这个说法。

自恋,哈哈,我倒以为没有什么,因为每个人都自恋。对于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来说,自恋不会是障碍。

我模糊地觉得,你对于“亲密”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很大的成分是关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非个人的内在。比如你下面将要写的“信任”与“自由”。

图:关于情感《爱的哲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阿里,你才知道啊,慢半拍啊:)

谁说你不懂,你可是我了解的哲学家!
阿里的画廊 回复 悄悄话 哈,俺是不懂这些个 :((

不过我现在知道饺子王那篇文章的出处了:))
Thunder_Bird 回复 悄悄话 谢谢风谷!以前我觉得自己没文化,读了她那篇《文化是什么?》以后忽然感到自己就是个文化人了。现在她说生活本身就是哲学,又给了我谈论哲学的信心:)

关于莲花提出的哲学的功用问题,我想应该就是通过对人的内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让人在思想上获得自由吧?

一个人的亲密的观点是,亲密必须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而实现。而 IRIS 说,拜托你离我远点,别破坏我的亲密。所以他们俩在这个问题是永远谈不拢。IRIS 说她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信。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
风谷 回复 悄悄话 生活本身就是哲学, 每个人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和选择)都不太一样。

“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但是我承认你有说话的权利”-- 对我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哲学(对大多数人来说)。 =BBB

呵呵, 其实大多数的哲学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 衣食住行更为重要些,然后这些就成了哲学的基础。 脚踏实地地做事,做人, 就是老百姓的哲理吧。

“the Alchemist" by Paulo Coelho, 是本小说, 我觉得也是真实易懂的哲学。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嘿嘿,看来聊哲学还是很好玩的,你们都说了多么睿智的话啊,赞一下先!

亲密说的,我没太明白,容我想一天,明天接着说:)
一个人的亲密 回复 悄悄话 也许你说对了,我对于“亲密”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很大的成分是关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但是并不是不关注内在,而是将内在与外在结合在一起来均衡来兼顾。这也是我认为萨特的路走不通之所在。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许这正是萨特想反对的所谓本质,想将个人的内在从这个所谓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以钱钟书的围城作比喻的话,真的抽离出来,还会想进去的。用德国近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学说来说,离开了主体间性,其实就不可能有主体性。其实自由就是同样的意义,绝对的个人自由,根本就不是自由,自由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

我觉得雷鸟与清静莲花的评论都看到了他人既是地狱也是天堂这一矛盾与冲突性,人们正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形成一个正态的分布,也许萨特与马克思正是两个极端,一个强调个人内在的存在,一个强调社会关系的本质。
清静莲花 回复 悄悄话 哈哈,聊哲学,一点都不好玩。呵呵,也可以很好玩。问题是我们聊它干吗?它可以解决人的什么问题呢?特别是萨特,为什么这么多人思考他,因为他人是地狱?

同意雷鸟的说法,“他人之所以是地狱,是因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要通过他人来证实,而同时你又试图摆脱他人的支配和控制。”问题又来了,如果他人是上帝或佛菩萨的化身,他人是否也是天堂?那我们自己有是谁?

每个人既是天堂也是地狱,一念之差。

呵呵,“一个人的亲密”这个ID就挺有哲学味道的,先了解自己,在推己及人。其实,人、己是很相象的,现象千变万化,可本质的东西没什么区别。

“选择有时候也意味着自我的丧失,并不一定会通向自由和亲密。”呵呵,我觉得选择一定意味着丧失,丧失的结果是通向自由,亲密吗,未必,主要是你怎么理解亲密了。

胡言乱语,别介意,继续聊。





thunder_bird 回复 悄悄话 哈哈,聊哲学,一点都不好玩。

乍一看,萨老头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就把人冷冰冰的拒之门外。你想呀,谁喜欢地狱啊?不过按我理解他这句话只适用于《密室》所界定的特定的环境,即选择已经不再可能,别人的眼光是证明自己的存在唯一途径。他人之所以是地狱,是因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要通过他人来证实,而同时你又试图摆脱他人的支配和控制。离开这种特定的环境,人还是有别的途径证明自己的存在的,那就是通过行动,通过选择。自由和亲密是可以通过选择实现的。当然,如 IRIS 所说,选择有时候也意味着自我的丧失,并不一定会通向自由和亲密。

我在说啥呀?得了,哲学是哲人的学问,对咱这种门外汉来说却是折磨人的学问。咱还是闭嘴吧,别再出丑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