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不知从何谈起--看电影《梅兰芳》

(2009-01-08 06:51:40) 下一个

不知从何谈起,因为一说,话就长了。


我至今不会写事无巨细的文章,看到有人如梵高作画一般,用点画法细致入微地描述某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多少有点儿佩服。


越来越怀疑自己是选择性记忆,比如我很难完整地说清自己一天到晚都做了哪些事儿,若是有人晚上问我中午吃了什么,我会有好几分钟相当茫然。


于是又怀疑是否自己因此而不喜欢生活体小说,从小除了精灵传说之外,就对别人讲故事十分不耐烦,特别是那些通过许多细节而得到许多通俗道理的故事。


有人说生活本来就是由细节组成的,没错儿,每分每秒都是细节,总不能跳跃着过。可是我总觉得,日子已经不由分说地如此过着了,一旦要说出来,写出来,还是应该剪裁得当,细腻跟罗唆是两回事。


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好克服,人对于所谓重要性的判断往往大相径庭。


前两天看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很失望。不是对陈凯歌失望,而是对自己,居然对这部片子产生过希望。


越是上佳的人和事,越不具备复制性,拍名人的传记,不过是在阐述后人对他们的理解,几乎与他们本人不相干。


是章怡和说的么,现在连梅宝玖都被称为大师了,京剧算是完了。


我得说她太严肃了点儿,而且对当下流行的思维状态缺乏一些了解。

过去唱戏的人想成角儿,要经过至少北京,天津和上海观众的挑剔,而且还不能保证在北京成了角儿,在天津也立马成角儿。


从前的人都挺严肃的,台上的,台下的,都那样儿。

后来咱们不是解放了嘛,新天地新思路,等蹉跎到了网络时代,喜感突飞猛进,第一天得了什么奖,第二天就是著名演员,第三天就是表演艺术家。


怎么就不能是艺术家呢,“人家都艺术家一个多星期了!”


与其说是京剧算完了,还不如说台上台下的那股子劲儿早就完了呢。


京剧从它被倡导改革的那天就完了。


你可别跟我说梅兰芳对于京剧的改革是巨大的贡献,现在怎么就不许接着改啊,嘿嘿,那你可就太不懂戏了。


梅兰芳是怎么改革的?

他让京剧的美感更发扬光大,更合情入理,更深邃精致,并因此成功地赢得了那些最懂戏的老戏迷们的心。


现在呢,改革压根儿是为了争取那些根本不懂戏的人,为了吸引外行进园子看戏,不惜把好好儿的唱段改成京剧歌曲。


那八个样板戏真的成功吗,哼哼,我看无非是不遗余力宣传得很强大,洗脑得很成功。哪一出老戏若是被这样狠狠地宣传上几十年,没人听也才怪呢。


也别拿样板戏里那几段经典段子说事儿,除了从老唱腔里拓下来的,就是四不象的戏曲歌。改革改到不伦不类这个份上,新观众没兴趣,老戏迷也给糟蹋了。


让内行迁就外行,真是经典的悲哀。


米兰昆德拉曾说,一个诗人有个只能写烂诗的朋友,本来没关系,可这个朋友非要出版诗人的诗集,而且使劲为之解析诠释的话,结果可想而知。


为名人立传,尤其是那些曾经为文化史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名人立传,也最好先掂掂自己的斤两,能不能担当得起。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已成历史,再好的导演也会走下坡路。另外我也不认为倘若张国荣活着就能把梅兰芳演绎得如何贴切,舞台上的灵动鲜活,妩媚动人,估计张国荣不难做到,但对于梅兰芳本人的大气从容,慨然豁亮,就不那么简单了。


人们拿张国荣来比较,无非是表达出了对黎明的不满。但这不是黎明的错,作为演员谁都想演个重量级别的角色,听说他为此也下了不少功夫。


可惜,可惜他实在没有那个份量,而且导演的情怀,心胸和见地,对京剧艺术的认知,更是从根本上限制了原本非常广大的发挥天地。


少年福芝芳的戏,从目前的剧透看,减不减都没太大所谓,无关宏旨,再说我也不相信为了强调福芝芳的个性强,她就真的敢在婚礼上顶撞老人家的嘱咐,别忘了那是一个什么时代,戏里如此安排,倒显得牵强别扭。


孟小冬的戏份,虽然不能说都是败笔,但毫不精彩。一代冬皇,仅仅被演绎成一个爱怨交织的小女子,顶多满足了一下现代人的八卦欲。


电影最让人不可忍的,是把梅兰芳,真正的大师,只解读成了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既然如此,干嘛不把电影名字干脆改成《梅兰芳---一个男人的故事》?


我,不好替别人说,就说我,我要看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哪怕是梵高,他的精神病,他的与妓女交往,他的耳朵,最后成就的是一个天才画家,而不是反过来,他的私生活八卦掩盖了对画家艺术的认识。


世界真是颠倒!


人的一生故事众多,象梅兰芳那样的更是精彩非凡,可以浓墨重彩的题材太多啦,陈凯歌已经分不清什么是重点什么是枝节了?

把一个艺术的传奇,一个传奇的人生,愣拍成娱乐大片,真不如回家卖土豆。


梅兰芳和朋友们之间的艺术探讨和改进,竟然用打擂台的方式体现,难怪后来梅兰芳对于到美国演出的事儿迟迟不能做决定,因为他怕输!真是天大的笑话!


日本侵华期间蓄须明志几场戏,也没有大的精彩处。演员呆呆地做了闷葫芦,一副拿定主意不张口的感觉。我不知道梅兰芳是否真的被日本人押走过,那段时间的精神压力除了爱国的,还有安全的,而在经济上,毕竟他还养活着一家子人,尤其是养活着不少一直跟随他的戏班里的老人。坚持八年不唱戏,就算人家说他如何财力雄厚,也是非同小可。


“梅兰芳的孤单”,这个强调点,在片子里怎么看怎么不靠谱,跟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似是而非的名言一样,让人听了非但没有醍醐灌顶,反而更加莫名其妙。


究竟什么才是梅兰芳的孤单?


是指天才艺术家们所共有的那份艺术中的孤独吗?


还是指福芝芳所说的,象梅兰芳这样的人,要是没有红颜知己才委屈?


导演根本没有给出任何方向,实际上,他就那么一说,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这种迷惑而不清透,试图感人却开始雷人的名言,充斥在太多的文学作品里,陈凯歌和他的编剧们不过是小试牛刀了一把。


意象,玩不好的话,就是一笔糊涂账。


忘了是谁曾经评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说他写得还不够好,不是不努力,而是境界和苏东坡相差太远,无论如何解读,都局限在作者的小视野里。


这话让我想起另有人说看谁写的评论《红楼梦》,就可以从中看出评论者是何等人。


差不多。


有时我想真正的艺术家大可不必在乎当世和后世的评价,评得好还是差,只不过反应出评论者的眼光,他们就沉浸在自己的孤单里好了。


这种孤单其实是最安全的,也比较公正。


因为艺术本身,最真实,足以证明一切。



齐如山大师.jpg
-----------齐如山大师,对梅兰芳的艺术曾经有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是在电影里却被“邱如白”这个角色给糟蹋了,恨!


梅孟合影.jpg
-----------梅兰芳和孟小冬

未标题-4.jpg
-----------男装的孟小冬


尹治+哥哥.jpg
-----------尹治和张国荣
               尹治是黎明的舞台替身,我觉得若是他演梅兰芳应该很不错。


尹治.jpg
--------现在的尹治


梅兰芳.jpg
----------中年梅兰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5)
评论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啦,大家过年好,今天初二,得吃面,初一饺子初二面,我没吃上饺子,所以准备今天好好吃一碗面:)

宁宁就是故意馋我,赶紧把宝贝们都亮亮吧,我可以保证的是----忍着,不祥林:)
盈袖2006 回复 悄悄话 新春快乐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祝小艾和各位朋友新春快乐!

我忙晕了,忘了我公司的电脑不能发中文,老给小艾发一些密码过去 :)。我没说别的,就是祝贺新春,另外告诉你我在国内淘到了一些好宝贝,等有空了拍出来照片给你看 :)
bscz 回复 悄悄话 小艾你好!祝你也牛年健康愉快,万事如意。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旅行有时比读书看电影得到的感受更多,而且是自己的心得感受。

祝小艾和各位朋友们新春快乐,牛年幸福平安!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虔谦的评论:

谢谢QQ,还真是快过年了,前几天看了一下牛年运程,好像我的运气还不错,哈哈,真的就好了。

问好,新春吉祥!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小人书的评论:

说起小野,我还真得感谢网络转载,反正让我七扭八歪地看见了一些他的文章,最逗的是第一次,转载的人在文章最下面写着“小野著”,我眼花给看成了“小野着”,心想这人啊太好玩了,说不定将来我就取个外号叫“小隐着”。

不过说真的,我倒是自从看到小野这类人的文章,才明白我为什么会喜欢小人书的文字,不一样,但深情是一样的。

现在的文学最缺乏的东西之一就是深情,那种融化到骨头里的感受。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梅兰芳,拍不出吴清源了。

也因为老是找不到书看,我对台湾的诚品书店有一种向往。北京家里倒是有两套,金瓶梅和魔戒,有点儿那个。
虔谦 回复 悄悄话 好久没能来拜读好文了. 先来拜早年, 祝小艾新春快乐, 牛年吉祥如意!
再来.
小人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艾丽思笔记的评论: “片子把梅兰芳或者齐如山这类人,包括孟小冬,都局限在一个很狭小的人性范围里,几乎看不出他们本来是艺术人,太可惜了。”

太对了,和前年田壮壮的《吴清源》一样。在那个片子里,哪里看得出吴清源是擂争十番的胜负师,是“昭和之棋圣”?!我看《吴》和《梅》是为了看大师精神、看惊心动魄,如果为了看人性,去看我们胡同口卖粽子的和修皮鞋的好不好,我敢说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性一点儿也不比大师们少。关键就在于,这些导演们既不热爱围棋和京剧,也不热爱大师,更不是真的要表现人性,他们只不过是拉着大师和人性作大旗,试图表现他们自己的那一点儿可怜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一点儿想法,不全是为了票房的话)。

你说我的评论,是“小野读后感”么?是啊,看看80-90年代的台湾电影就知道什么是表现人性了,不论侯孝贤的乡土还是杨德昌的城镇。看见今年金马奖给了《投名状》,我长叹一声:完了,金马奖终于沦陷了。

我现在很想多看一点儿吴念真、小野他们那时候的文章。可是好像只有台湾网站有卖的,咱也不知道该怎么换算台币。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小人书的评论:

小人书好!前几天看了你写的一个评论,感动得一塌糊涂。

嗯,八卦里的那个女儿,就是指杜近芳,其实也不算八卦了,我有点不明白的是,姓梅既然不行的话,难得杜月笙同意让孩子姓杜。

我也觉得黎明算是不过不失,再不好也不是他的错儿,导演没选对人。黎明在“十八春”和“甜蜜蜜”里还是挺好的。

章子怡在片子里的好处,是让陈红显得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的女演员里,有谁适合孟小冬呢?说不定汤维可以吧,还别说,我觉得汤维是这几十年里气质最特别的女演员,跟所有人都不同。

对了,我在下面转的那个关于齐如山的,一大篇都是ZT的。齐如山劝说梅兰芳留在北京的细节,我找资料找不到,但他不会跟汉~~奸一样的。

我和ZT那位相似的一个观点,是片子把梅兰芳或者齐如山这类人,包括孟小冬,都局限在一个很狭小的人性范围里,几乎看不出他们本来是艺术人,太可惜了。

整个片子里演得最好的是孙红雷,如果剧本更丰富,他会更好,可惜了。

至于冯小刚嘛,自打我听他说“艺术是盲肠”的话后,就不看他的片子了,否则我抑制不住要揍他的冲动。
小人书 回复 悄悄话 八卦一下,“那谁就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女儿”,是说杜近芳吧?

《梅兰芳》这个电影我是在看完《非诚勿扰》以后看的,所以顿时觉得还凑合了。至少,陈凯歌还是想拍个正经戏,拍不好那是能力实在有问题。冯小刚真是太不要脸了,抄完自己的抄别人的,抄完大陆的抄台湾的,就拍出这么个鸡八玩意儿,丫还他妈的好意思骂人家看盗版?操他个姥姥。

我觉得《梅兰芳》里,黎明还算好,他本来就傻么,这么演至少不会出大漏。章子怡太次了,实在太次了,轻薄没份量到她这种程度的,在职业演员里是真不多见。搞笑的是,陈红本来号称是个木头,在这戏里也让章子怡给带得横眉竖眼,张牙舞爪。

和你们看法不同的是,我觉得孙红雷演得不错。对谁都不要搞神化。齐如山又怎么着?他劝梅兰芳留在北平这个事本身,都可以以汉-奸论处了。把他演绎成一个戏痴,还是合理的。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简宁宁的评论:

赶紧抱抱宁宁,长肉了吧,回家吃香的喝辣的,把我们都给忘了:)没别的,赶紧上点儿感想总结什么的,说说北京!

梅兰芳我还看了两遍呢,都是为看前半部,不容易啊,就冲着小梅兰芳去的。孙红雷挺好一演员,齐如山挺好一大师,愣让陈凯歌给卤煮了,上哪儿说理去?

研究别人的心境还真是学问,好多作家导演都砸在这儿了,揣测人心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妄加评说就太搞笑了。

说来说去吧,还是水平不够啊。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飘人的评论:

哈,飘兄过年都是急茬儿的,也给你拜个早早年,新春大吉!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大家好!我回来啦!

我在北京看了《梅兰芳》,也许是期待值比较低吧,觉得还好啊,就是日本人来了以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整个儿一个抗日英雄嘛。导演要是想拍梨园界的抗日英雄,干吗不拍拍程砚秋?程先生的一生更富戏剧性,和陈凯歌的电影风格也比较一致。梅兰芳个性平和清净,一生又平稳少跌跎,这样的人生不好拍,人家后人又还健在,不拍出个主旋律的言情片才怪呢!

还有一点我特同意你 -- 我非常讨厌孙红雷那句著名的台词,关于梅兰芳的孤单的那句话。梅先生内心未必会有那么戏剧性的感受,很明显是导演强加给人家的。这让我想起陈丹燕写的大上海的豪门闺秀 -- 作传者和她笔下的人物的境界不一致,传主本人做许多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可是作者确要拼了命的为这些行为加上一个原因,孤单也好,执着也罢,“无论如何解读,都局限在作者的小世界里。”还不如不去解读,只老老实实的把人家的事儿拍出来好了。
飘人 回复 悄悄话 艾丽思侄女好,顺祝春节快乐!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转一段网友的关于齐如山的评论:

ZT:

说来说去,我对梅兰芳这个角色塑造有不满,勉强还算在不致爆发的范围内,毕竟梅家把关不严,让这部本该是为先人树碑立传的作品冒出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好歹也算是他们自己的家事。——而真正令我暴怒的,则是这部电影对梅兰芳之外其他人不负责任的改写。

《梅兰芳》这部电影,毁得最彻底最不像话的一个人,名叫齐如山。

且看历史是如何对齐如山这个人物作出评价的吧。

“……齐如山出身文人世家,对戏剧造诣极为深厚,19岁就读同文馆,精通三国外语,五年后去欧洲游历考察。他追随孙中山、资助革命,1912年亲王良弼被刺的炸弹就是他从上海买来的,他还开商铺为革命党人做藏身所,前后数月就花去一万余元。革命成功后,他再次沉入京剧,1913年开始与梅兰芳通信,此后不仅是其大部分作品的编剧、导演,还从古画中为他设计了古装打扮。

齐如山主导策划了梅兰芳1930年的访美,在当时兵荒马乱和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这个决定需要非凡的远见和魄力。齐如山为此准备了数年,不仅带去了瓷器、笔墨、绣货、图画、扇子等作为礼品,还在美国剧场门前挂宫灯、场内挂纱灯,从接待员服装到幕布搭景一概是中国风,连乐器都用象牙、牛角、黄杨等定制。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则对赴美的每一台节目精心组织,这些很表面的活动,却使得梅兰芳在西方评论家眼里成为中国文化的窗口和招牌,《时代》说,只有两个人曾成功宣传过中国,一是宋美龄,一是梅兰芳。

齐如山对梅兰芳的重要性遭到了梅党其他人的妒忌,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冯耿光从追随政界和商界势力的角度,鼓动梅兰芳南迁,齐如山却坚持让梅留在北平,努力无果后给梅写了封分手信,‘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梅兰芳点头。他们1947年或1948年在上海再次见了一面,此后齐如山去了台湾,在那有文豪之誉,相对的,在大陆也便被有意遮蔽了……”
(以上内容出自百度)

身兼梅兰芳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广告宣传、经纪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齐如山大师,被学界公认为可与王国维、吴梅等人并称的戏曲大家。对于我们这种后辈戏迷来说,真真是如同高山仰止一般的人物。抛开他和梅兰芳的知己情谊不提,单论他为中国戏剧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来说,完全不亚于梅兰芳先生本人。——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齐如山,梅兰芳仍然是梅兰芳,却未必能那么轻易地力压群芳一跃成为当仁不让的伶界大王,四大名旦之首。

而电影挑选孙红雷来饰演以齐如山为原型的邱如白,浑身上下看不到丝毫文人气质,这还罢了,起码电影制作者应该尊重事实来安排情节吧?——结果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在这部不着调的电影里,硬被演成了一个面色阴郁笑容总带点神经质的偏执狂,一个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干涉人家私生活可以买凶害人可以放弃民族大义的幕后操作者,甚至于,一个到了最后梅兰芳不欲与之会面福芝芳恨之入骨老朋友对其嗤之以鼻的小人。看到最后,我真的很有大骂的冲动:陈凯歌你就只会用这种可耻可鄙的手法来篡改历史么?梅家后人你们就是用这种混淆黑白忘恩负义的手段来报答前辈的么?

赏梅勿忘齐如山。——我只想最后补充一句:连梅兰芳先生自己,在与齐如山分别的那些年岁里,每逢过年都一定会到齐宅探望齐夫人,在堂前施以大礼参拜哪!!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思瓜的评论:

尹治在“霸王别姬”里演少年小豆子,那时他正在戏曲学校学习,16岁,本身也是梨园世家子弟。后来在“荀慧生”里演过梅兰芳,可惜我没看过。

对了,他在“梅兰芳”里演那个威胁孟小冬的人,这个角色有些神经质。

我觉得不选他演梅兰芳是因为他没名气。

加图对比他和梅兰芳的外形吧。
思瓜 回复 悄悄话 在哪儿看的? pps么?我一想到里面那几个角色,就兴趣不大。不过听你这么一说,我倒要看看究竟烂成啥样了,哈哈。

那个尹治就是霸王别姬里的小虞姬吧? 在霸片里扮相特别美。我等外行看不出道道,就看谁扮相好。

再来个八卦,据说霸片真正的导演是陈的父亲。陈本人是拍不出那种层次的片子的。想想也是,张艺谋后期的商业片子不咋的,但是毕竟曾经拍过不少的好片。相比而言,陈也就一个霸王别姬。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小米粥的评论:

哈,赤壁是乐死人,我也期待着下集,继续爆笑。再说,那些我们认为一本正经的古人没准儿就那么好玩。

郭德纲说相声就该在家里学,脸对脸地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京剧也是,那些戏校里出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们,大多就是一个模子,套句俗话,就是美则美已,没有灵魂。

李胜素算是好吧,听她唱完,再听听梅兰芳的,还是天上人间。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hunder_bird的评论:

唉,世界还算美好,我却如此暴躁,都是看“梅兰芳”给闹的。编剧就该揍,导演也是,还不是脑袋进水,而是没脑子。

另外,梅家对于电影拍摄的介入也是一大败笔,单从此事就可见,梅家后继无人了。有时祖宗表现太出色,更反衬出后辈的平庸。
小米粥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如果认真地做,即使是在这个媚俗的时代也还是会红,成本高了而已,所以媚俗只是结果而非原因,是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

说起革新,郭德纲有一次说相声革新是用马桶吃饭,放着传统好使得家伙不用,嘿嘿,搁京剧这儿好象也成。
小米粥 回复 悄悄话 嗯,暴躁,又学一新词儿。

没打算看梅兰芳,倒是听说赤壁II出来了,准备拉上次看赤壁I的那一帮子朋友一起看,赤壁I把我们乐惨了,这次对这个喜剧的下集那是相当的期待。
thunder_bird 回复 悄悄话 别暴躁了,如今世上,媚俗是最现实的生存技巧。就象中餐在外国得改成适合老外的口味,京剧如果不走大众化的路,迟早是死。你想想呀,现在真正欣赏古典京剧,象大仙这样的,还剩多少?而且估计是一天天减少。

惭愧,凯歌的电影似乎只看过《霸王别姬》。《梅兰芳》本来就没打算看,你这么一说,更不可能看了:)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忘了说,图片都来自网络。

这片子不能回想,让我非常暴躁。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说起八卦,我自小听爱戏的老人们说,那谁就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女儿。

真的太象了,特别是扮相,虽然嗓子还没有梅兰芳那么绝好。

梅派我最喜欢的是言慧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