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文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天地。试着迈开脚步跨入,用心去体验,领悟,经历。

版权所有,如要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正文

挂钟的研究

(2015-12-31 09:25:08) 下一个

挂钟的研究

 

人都叫他科学家,那是因为他在大学里工作,在神秘的实验室里和基因,病毒,射线等等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打交道。不是他工作圈子的人, 谁也不知道,这一辈子,他对科学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奇怪的是,越是不清楚,人们就越敬佩他。时光荏苒,只见他的头发渐渐白了,腰也弯了,日复一日的还在上班,下班, 做着那伟大的科学研究。习惯成自然,大家就一直尊称他为科学家,后来改为老科学家, 最后连他的真名都忘记了。

 

老科学家家里的客厅墙上有一个很精美的挂钟,很吸引人的眼目。来他家坐坐的人有时会问他钟是哪里买的,哪里造的, 大概是太喜爱这钟的原故。可老科学家总是一问三不知,一概的不知道。反正每天它都走的很准,管它是哪里造的, 哪里买的也早就不记得了。

 

这挂钟的内圈是钟面,有三个指针在走动。它还有一个三寸宽的外圈,相嵌其中的是散开的枝叶,这些枝叶围着钟面而立,就好像用双手托着钟面,让它走动。有一天周末,老科学家惊异的发现,钟不走了。运用他的科学头脑,他马上分析起来。首先想到的假设是:它老了。这钟已经有六年的寿命。 在六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在那墙上不停息的转圈子,那细长的针转一圈是一分钟,那粗长的针转一圈是一小时,那短短的针转一圈是二十四小时,也就是一天,循环往复,终而复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六年二千一百九十天,三个指针,连续无间的转着圈子,一个也不能闲,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还要彼此配合得好,才能让时间准确。如此长时间的劳作,怎能不老?可能是年龄的原故, 后来二年,偶尔也有或快或慢的现象,此时,老科学家就一定要爬高,将指针拨到正确的时间。他知道,这是衰老来临之前的征象。

 

经过大脑的这么一番分析,老科学家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这钟是老了。钟老不像人老,钟面上没有一点皱纹,它仍然是那样的精美绝伦,并以此误导主人,以为它还不老。看着钟,老科学家的职业病犯了,脑海里面漂然而过各种奇思怪想。他很同情钟,钟的三个指针太辛苦了,从造出来开始,就一直不停的在运动,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上班下班之别。六年来,也没有一个休息日, 谁能受得了啊?

 

由钟想到了人。人从一生下来就必须辛劳。生下来第一天就要学习,先学吃奶,后学走路,期间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想自己三岁呀呀背唐诗,六岁浑沌学数理,十岁时作为一名神童上了大学,二十岁时风华正茂,拼命到处找前途。一直在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三十时终于立了业,然后才成了家。成家后却更是辛苦,不得不用尽全力来维护这个家,照顾老的,培育小的, 任重道远,哪敢马虎。年过半百时,本想可以松口气,谁知心有不甘,还要奋发图强,建功立业,以求再上一层楼。现在六十多了,仍在追求,不愿退休,和年轻人在一起争斗------前面的路会是怎样呢?老科学家不敢想像,大概也和这钟的命运一样,老了,死了,迎来了送终(钟)。"唉", 他不由地叹了一口气,有点悲观,有点消沉, 年龄不饶人。将心比心,这挂钟,不辞辛苦的工作了六年,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老了,不能工作了,该换一个钟,让它永远地休息吧。

 

老科学家四平八稳的将钟从墙上卸了下来, 生怕碰伤了它。 心有怜惜,抚摸着钟面。习惯性的一解剖,打开了后盖。猛然醒悟,怀疑怕是电池没有电了。试验性的换一节小小的三号电池,钟立刻就又走起来, 滴答,滴答,声音清脆悦耳。

 

清晰的滴答声让老科学家一阵兴奋,他觉着自己根本就没有老,还是矫健灵活,还可以继续工作。 就像这钟一样,换一节电池后,又走了起来,道理有时就这么简单, 研究却饶了那么大的一个圈子。他将挂钟又挂上了墙。

 

挂钟是园形的,不知为什么,老科学家止不住他的思绪。可能作为科学家的头脑,联想就是丰富, 挂钟让他的思想闸门一泻千里,他想起了地球。地球的转动比钟摆要快多了,可不知为什么,人生活其上,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地球有自转,公转。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在赤道上, 地球的自转速度为 465米/秒,转动一周耗时若为二十四小时, 即为一天。除了自转,地球还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这为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走完一圈(大约9.4 亿公里)要花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即一年时间, 随着转动时地球所处位置不同,产生有一年四季的变化。

 

联想嘎然停止,老科学家的眼睛睁得很大,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地球以这么快的速度,转动了上亿年,从来没有听讲有人给它换电池。这,怎么可能?老科学家左思右想,不得而解。他后悔,年轻时应该学习地球学,一定会让自己更聪明一点。想起有人曾问他挂钟是哪里造的?他突然萌生一个念头,这地球是谁造的?谁有这么大的能耐,造一个这么大的地球?谁造的?如果说造地球时还没有人类,所以无人知晓。那么这么大一个地球,她也需要人维护啊!若说地球的自转,公转无须维护,太不符合人的理解,小小的一个钟,还要换电池。从来就没有看到任何一样东西是不需要维护的,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家庭卫生不就是这样维护的吗?若有人维护,维护的时候,总应该有人看到庐山真面目。老科学家朦胧了,糊涂了,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想来宇宙中必有一只大能的手在托着地球,在维护她的运行,让我们生活其上,享受白天,黑夜,太阳,雨露,季节更替。我们却看不见她,这会是谁呢?

 

大概是用脑过度,老科学家的头有点痛,算了,这是太科学尖端的问题,留给后人吧。再说,管她是谁,我不是照样住在上面吗?造地球的人又不要我交住地球费,我就不要多管闲事了。

 

万一哪一天, 像这墙上的挂钟一样,地球不转了,那我们不都要死了吗? 对死亡的恐惧让老科学家害怕,他复萌了想了解地球的愿望,看地球所造何人,想早点认识他,想巴结他,甚至想帮助他。将来万一有地球停转的那么一天,他能够帮助拯救地球,也使自己得以免去死亡的痛苦。

 

老科学家围着挂钟踱来踱去,那墙上的挂钟仿佛变成了地球,他看到自己的手在地球上(挂钟上)拨弄着。他再一次兴奋起来,因为觉着维护地球自转,公转的人就是他自己。

 

不是吗?挂钟又正常的走了,老科学家感觉十分的满足,一种成就感。他胡乱的吃点东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昏昏入睡。忘记了挂钟,虽然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是那么清新。

 

音乐声起,老科学家的手机响了, 一接,原来是对方打错了。天已全黑了,他想知道几点了,习惯性的打开手机,手机上的时间提示是夜晚十点。都十点了,他不太相信,想起朝墙上一看,挂钟也是十点。昏黄的光线间,老科学家脑海里蓦然爆发了一个重大的醒悟:很多人家已不用挂钟了,人人都用手机。手机是闹钟,是表,是照相机,是收音机,是电话,手机的功能太多了,太方便了,谁还会去用挂钟?

 

挂钟老了,虽然还在走,却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挂钟已不是钟了,它成为室内的装饰品。

 

人百年之后也会和这挂钟一样,功能改变,不再劳作,而是被挂在墙上,供后人瞻仰。

 

老科学家再一次陷入气馁,绝望之中。一辈子做研究,虽然有时研究会误入歧途,但宏观来看还是很有进展的。在不断的进展中,养成了一股不服气,不服输的高贵精神。他努力寻找感觉中的一线希望,决定要改行去研究地球,地球是谁造的?为什么能这么长时间的运行不止?太奇妙了,古怪瑰异的地球!地球若哪天不转,自己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将命运不复,所以研究地球是一紧急的大课题,意义重大,是为全人类生存着想。

 

这个想法让老科学家琢磨了一宿,星期一早晨却还精神抖擞的起来了。他匆匆去上班了,虽然他的腰还是有点弯,这并不影响他走路,因为他是开车去研究室的。

 

后叙:

人的思想都是非常复杂的,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想法,目的。都想彰显自己的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誉;都会将具体的事情和自己的情况联系起来,从而有情绪的波动, 方向的改变。此短篇小说完全是虚构的,将这位暮年的老科学家的思想暴露给大家,盼望能给我们一丁点的启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