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惨世界》读后感

(2016-03-24 00:44:56) 下一个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主要讲述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受到主教影响成为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善良的圣人。

 

首先,第一部着重叙述主教米里哀(卞福汝)的善良,正直,简朴。他甘愿把自己富丽堂皇的主教院和毗邻的狭隘低漏的医院互换。他在人们眼中是“一切慈善捐的保管人和苦难的援助者”。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因为他平易近人,正直简朴,自信随和,谦虚和蔼,从来不把道德问题提高到高不可攀的地步。他可以算作是一个伟大的圣人。在这一卷里提出的一个观点:谁没有在全盛时期提出过顽强的抗议,等到垮台时,谁就不该有发言权。(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普遍,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没有一个坚定地立场,对事情没有自己的想法认识,只是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跟着重复什么,这些人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照目前看来,中国大部分民众都是这样的;另一方面,我认为,有些人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些缺乏勇气的知识分子,他们只是没有胆量说出来,没勇气反抗,我认为,是需要一些有才能同时又有胆魄的领导力量,才能把这些人调动起来。)(当然,着并不是这本书索要表达的主旨,我只是看到这句话,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些感悟而已。)还有一句:“我们生活在阴暗的社会里,向上爬,正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慢性腐蚀教育。成功是才能的假象。”(我理解的这句话,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现在似乎大家普遍认为,成功和官职的高低,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是息息相关的。可能这种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父母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就把这种想法传递给下一代,这种思想的慢慢改变正是一种慢性腐蚀教育吧。而且这种思想的变化通常是根深蒂固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一个小孩子为了让母亲和姐姐吃点东西,不惜冒险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处五年苦役。而那几次妄图逃逸的“体验”,使他的牢狱生涯从五年改成十九年,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饥饿的小孩想吃一块面包。进去的时候,悲痛失望,出来的时候,却早已经老气横秋!(对冉阿让来说,这种牢狱的生活无无疑是悲惨的,但更加悲惨的是他的心态已经毫无生气,对社会对所有人早已不报任何希望了。这就像很多人一旦堕落,就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即使有时一时兴起会想改变的好些,但是他身边的人都是那个样子,他自己也很难找到改变的方法,就算找到,也很难能够坚持下来。)(比身体上的折磨更加悲惨的是心理的沉沦!)之后,冉阿让遇到了卞福汝主教,主教对他的仁慈和宽恕,使他的心态改变,他以前不相信人性的坚决,现在似乎也动摇了。。冉阿让偷了主教的两根银烛台,以及后来逃跑时抢劫的小瑞尔威的钱,这两件事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一直为此感到愧疚。这两件事对他祈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最后他终于醒悟,回顾以前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灵卑鄙丑陋。(一个想从之前丑陋的现实生活中改变的人,想摆脱之前不堪的生活,想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好的世界的人,一定一定会受到现实种种考验。做出这种决定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坚持下去则需要非凡的毅力!)

 

 

 

珂赛特的母亲芳汀的生活也很悲惨,为了使孩子的生活更好些,不得不接受德纳第一次一次的近乎敲诈的要求。但即便是这样,珂赛特的生活还是充斥着苦难,那么弱小的身躯,就要承受仆人的苦难。苦难和饥饿迫使芳汀——无助的妇女,走上了被社会抛弃的道路,社会收买了一个奴隶。当然这一切,使芳汀从有工作被迫走向卖身的道路的原因,也与那些充满着所谓的好奇心的人们有关。他们只是想知道别人的隐私,至于到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后果,他们丝毫不会考虑,因为对他们来说,毫无利害关系,他们只是因“发觉了一切”而感到极大的快乐。(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人性道德的沉沦,只因好奇心被满足而感到快乐,毫不理会别人。)

 

再接着说冉阿让,他发明的工艺带领全城人走向富裕之路,成为了另一个高尚的马德兰市长。仍是尽己所能帮助穷人,为了救被车压在底下的割风伯伯,不惜当千斤顶,冒着可能暴露他苦刑犯身份的危险。还有商马第案件,为了救一个无辜的被当做是他冉阿让的人,他经过很纠结的思索,终于决定要正是过去,不能害另一个无辜的人。于是,他再次被捕入狱,但是很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神奇的在码头救了人之后,消失在海里,成功逃脱。

 

德纳第,为人阴险,贪心,善于应付,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加贼。他开着旅店的生活还可以,不是很悲催的,(只是我认为,他充斥着阴险的丑恶的心,就算生活再富裕,也不能不说是悲惨的。)最后,破产后的他们一家人,穷困潦倒,需要别人的帮助,冉阿让给他捐助钱财,他却丝毫不感恩,不求上进,却恰恰相反的在酝酿一场杀害他救助人的阴谋!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反面人物,身上没有一丁点可以让人们借鉴的优点,(起码我没看到)。

 

冉阿让为了满足芳汀临终前的愿望,把珂赛特带到身边,费尽心力从沙威手中逃脱,机缘巧合,到了被他救的割风所在的修道院。他又成功地在密闭的棺材里呆了那么久,顶用割风兄弟的名号,在修道院暂时安顿下来,同时还能让珂赛特在修道院学习知识。文章在说到修道院时,有一句话;“无极存在在一个人心中时,会肃然起敬。”(我理解的无极是一种信仰,一个人有信仰,就会无所畏惧的去朝着目标努力,有信仰的人是不容易被打败的,会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在说到巴黎的历史时,说到“任何卓越的胜利多少总是大胆的成果”,“旭日在东升时是敢于冲破黑暗的”。强调的是胆识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吧,有胆识和智慧的人,才能去思考未来的道路并且去实践它。

 

再说马吕斯,他父亲是彭眉胥,将军之子。他是个高尚慷慨,虔诚,内热外冷的人。“严肃到近于严厉,纯洁到像尚未开化”。当他了解到父亲的伟大,不惜和祖父闹翻背其逐出家门。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信念更能产生梦想,也没有什么比梦想的更能孕育未来。

 

再往下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单看男子的悲惨生活并不算什么,应当看看妇女的悲惨生活;单看女子的悲惨生活并不算什么,应当看看孩子的悲惨生活。”想起【作者译】里面有讲到,“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应该是那个悲惨的时代的三个主要问题了,悲惨苦难的生活,对男子来说,会让他生活潦倒,干重活累活,但对于妇女来说,没有力量,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出卖自己的青春,对孩子来说,自然不能像男子或是妇女那样的,所以只能任凭生活的折磨,毫无办法,羸弱,能不饿死就已经很好了。)

 

至于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是从互相遥远的对视开始的,可以这么说吧,他们都是“纯洁到像是尚未开化”,我理解的他们一开始的爱情是完完全全是他们两个心中所想的,所以后来,他们终于相见的时候,一吻定终身。后来,当他得知珂赛特要离开的时候,他没有信念再活下去,决意要糟蹋自己的生命,用他勇敢无畏的舍身精神,自愿参加了安灼拉他们的街垒战,在死亡的边缘很幸运的被冉阿让救了,冉阿让背着这个不知死活的人,穿过阴暗的阴渠,险些丧命,但从未放弃这个垂死的人。后来,马吕斯从德纳第口中偶然得知关于冉阿让的种种事情的真相,觉得自己误解了一个高尚的人,只是那时已经晚了。

 

还有沙威,他是一个严格恪守法律,保卫法律的人,他始终盯着冉阿让不放,对他来说,职责高于一切。最后他本以为自己会死在冉阿让手中,但却被放了。他也开始感觉到冉阿让的确是一个圣人,充满博爱。但是这就会跟他内心对职责的忠诚产生矛盾,在抓不抓这个圣人冉阿让的纠结中,他选择了以自杀一了百了。其实从他的遗言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民众还是有关心的,并且他已经被冉阿让的行动征服。

 

本书主人公冉阿让,从一个因犯了一点小错误而被社会抛弃的已经被折磨的对人性的善良不报任何希望的苦刑犯,受善良的圣人主教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高尚的圣人,给穷人施舍钱财,为了无辜的人放弃平安的生活,做好再次坐牢的准备,抚养孩子并给她无私的爱,并且不愿让孩子和他一起承受他身份的罪恶,向马吕斯说出了真相。这就是本书所要彰显的主题,人性的善良和高尚!那种博爱,无私,善良,高尚,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就像【作者译】中所说的,“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满池娇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楼主精彩深邃深刻的好文。

作为一个business owner ,我总会遇到各种各样贪便宜,占小便宜的,甚至小偷小摸的人,

我都会对自己和我周围的人说: 想一想冉阿让吧,也许他们只是一时的贫穷才这样的。
然后我周围的人和我自己 就都释然了。
真高兴中国人里面还有那么多人 可以从冉阿让身上体会善良和高尚。

优雅和高贵一定是建立在宽厚上的。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来临一样。
安娜晴天 回复 悄悄话 书评情节,人物,背景,包括个人的解读,透彻到位,仿佛又读了一遍。谢谢!
因为我们青少年时接触这样的文学大作,才产生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幻想,推门离家走向世界。
梧桐心语 回复 悄悄话 主人公内心的力量泉源分析到位!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出国以后才真正理解和贴近这部作品,还有《巴黎圣母院》,看了几个版本的电影和歌剧。
雨果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如同上帝之眼一般关注着人间那些卑微、不幸的小人物,一个社会精英一生都在同不公正和苦难做斗争,所以今天才会看到法国民间那种普遍的人道力量。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赞同文中观点。
这也是一本个人欣赏的书,大概看了几次,后来看还了歌剧,其中,大主角和沙威对我的触动最大。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其实,真正理解这部名著是在我受洗信主之后,这部伟大的作品实际上是在阐释神对一个人的救赎。上大学时,外国文学史老师曾说,沙威是书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典型的鹰犬式人物,但他的投河自尽却是败笔。现在看来,绝不这么简单。沙威是忠诚于法律的,但他内心也是极丰富。他选择自尽,完全是冉阿让的行动彻底动摇了他的信仰和信条。总之,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感触。
顺便问一句,楼主读的是什么译本?哪个出版社的?
Frankie1211 回复 悄悄话 Great! 我以前读过之后用自己浅显的理解把这个西方伟大作品和和我们东方伟大作品红楼梦做了一个简单对比,也觉得挺有意思的。\nhttp://user.qzone.qq.com/2676479722/blog/142396109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