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爱

与同仁分享人生感受,让桑榆之年充满阳光。
正文

天启录(八)心存仁善 善报无穷

(2017-06-05 14:36:16) 下一个
(八)心 存 仁 善   善 报 无 穷
    
  《圣经。箴言》有言:“他(上帝耶和华)给正直的人存留真智慧,给行为纯正的人作盾牌。”“他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左传》亦言:“天祚明德,有所厎止。”天道皇皇,啥呢报应自是不爽 ;人有仁善之德,天必降福祇于他。俗语有之:“人能步步存明德,福禄绵绵及子孙。“此言不谬!自古迄今,行善得福之事,实在是数不胜数,这里姑且摭拾一二述之。
                           
   明代文豪罗贯中曾言:“裴中立才貌猥鄙,居然饿
   莩;仅以还带一事,感格上苍,乃至改换须眉,出入将相,优游绿野,千载令名。此无他,独一点灵台,人罕能及耳!“裴中立,即裴度,字中立。裴度亦自言:”尔身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一片灵台,丹青莫状。“灵台者,心也。裴度之心若何,居然使原为一介几为贫夭、穷困潦倒的书生而为将帅、为宰辅?其一片灵台何其神异!
且说这裴度(765839),乃唐代中期人,祖籍河东裴氏东春房(劲山西闻喜东北)。本为豪门望族出身,因父母早逝,幼孤,家道衰落,生计维艰。青年时入京应试,屡不中,流落东京洛阳北部山区,栖神破庙,以收授山民子弟餬口。一日,高僧一行禅师路过小庙,为人诵经祈福,裴度借机向大师求问时运是否亨通。大师熟视面相后,迟迟疑疑叹道:“相公天生贫相,今日有徒授、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还奢望什么金榜题名!从你面相看,眼光外浮,纵纹入口,这可是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凶相啊!且大限不会遥远!老僧唯望相公自今往后注重修德祈福吧,心莫旁骛;精诚所至,或可解脱厄运也未可知!“殷殷叮嘱了一番。

从此,裴度一心修身养性,清心寡欲,虔诚敬祇神明,诚信为本,笃志敦行,悉心教授弟子,乐于为人纾困解难;恤孤寡病残,每尽所有予以施舍。一日午前,见庙中神案有,一小包袱,内有一条玉带,质地优良,锦绣精美,想必价值不赀,知为过客顶礼拜祷之后所遗忘,于是候在庙中等待物主来寻。直至日傍西山,方见一少女搀扶着老妪踉跄进庙,于神案上下寻觅不得,当即坐地大哭。裴度疾出探问,果是来寻遗失包裹的。当裴度奉还,二人感天谢地拜谢不已,口口声声说救了她们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原来,她们是韩太守的夫人和女儿琼英,因韩太守为官清廉刚正,从不阿谀奉承,被国舅傅彬所恼恨、诬陷入狱,母女为营救太守,四处奔走借贷筹资。有幸遇见朝廷采访使李邦彦,听了韩太守的冤情,慨赠玉带相助。母女感激李采访使无尽,路过山庙便进庙为其拜祷祈福,因急于赶路,以致疏忽遗忘。裴度听着,感慨万千,只恨无力相助。因天色向晚,遂送母女上路赶程。哪料,方走出庙宇一箭之地,破庙竟轰然倒塌,裴度倒抽了一口冷气,暗想,这是神明的点化,让我出来送母女,否则,岂不葬身断砖碎瓦之下!

话说不及一年过去了,又到了年关节下。裴度放了弟子们的假,便一心去白马寺观瞻、礼拜一番。跋涉多半日放到寺前,正仰望翚飞轮奂、气势非凡的山门时,不期一行禅师姗姗而来躲之不及,只得躬身施礼拜见了。一行禅师还礼后,瞩目凝神望了片刻,喜眉笑目拱手道:“恭贺相公,吉星高照,过年春闱必然高中!“裴度以为大师揶揄、戏谑于他,便难堪地求告道:”弟子不才,大师何苦取笑!“一行大师神色庄重道:”老僧岂敢打谎言!相公面相大异,昭示着大富大贵呢!“他看裴度一脸羞惭、愧赧之情,知他疑惑不信,便解释说,”相由心生。心存仁善,必受福报。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视。今看你面相,目光不浮,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这面相显示你心怀仁,必积有阴德,乃至面相改变。这面相显示你要享受极高的福禄,所以我说你定会高中!“裴度怅然苦笑道:“我如此不堪,哪能做善事、积阴德!”
裴度终究为一行大师所言感动,一过年关,便告贷些盘缠,毅然决然地赴京参加春闱了。万不道,果然金榜题名,尔后又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登博学宏辞科,参加了德宗亲自诏试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仿佛冥冥中有神明引导、辅佐,他一改往昔畏葸、孱弱的情状,一路意志昂扬,神智大开,飞翰撰鸿文,秀口吐珠玑。应对德宗质疑、诘难时,他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言辞中肯、犀利,鞭辟入里,真乃“雄辩惊四座,宏论服朝堂”,以故,颇为德宗赏识,被擢选为优等。其时,韩太守冤案已平,官复原职。太守因念裴度还带之恩,且爱其人品、学识,遂将女儿琼英许配为妻。这琼英德性贤淑,天姿昳丽,是出了名的“窈窕淑女”。二人结为伉俪,可谓郎才女貌,遂为当时广为传诵的佳话。不知裴度往日坎坷者,谓其艳福不浅;熟悉裴度经历者,皆谓其时来运转、得天独厚。
宪宗对裴度更是器重,累迁为中书舍人(掌制诰,即为皇帝的秘书)。裴度知宪宗有平定天下的雄心,便与宰相武元衡一起,鼎力支持宪宗戡平藩镇割据势力,积极筹画訏谟方略,颇为叛贼疾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与淮西贼酋吴元济暗通声气,他们阴贼蓄谋,广罗刺客,使之潜入京城,刺杀二人,以震慑朝廷,阻挠剿藩大计施实。贼人乘五鼓早朝、路途人稀阒寂,他们潜伏于道旁,进行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刺杀了武元衡;而刺杀裴度,却甚奇怪,连刺三剑,竟未致命致伤:一剑砍到脚上,因裴度穿着朝靴,只斫断鞋带而不及皮肉;第二剑刺到后背,只把裴度的朝服、衬衣刺破,却未着皮肉;第三剑斫在头部,把裴度的毡帽砍裂一口而未伤及头皮,仅使裴度跌落马下,滚入路边深沟。贼人欲追杀时,被随从王义拦腰死死抱住,二人扭打一起。其时,巡防兵丁闻叫骂之声也已赶到,将贼捕系。裴度安然脱险,宪宗闻报,惊骇中仰天庆幸道:“上天祐护裴度不死,助朕除灭叛贼呢!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两个乱臣贼子!”
元和十二年(817)秋七月,宪宗下诏授命裴度以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任章义军节度使,申、光、蔡三州观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盘据淮西多年、实力雄厚的割据元凶吴元济。裴度膺命,志决不与贼俱存,当下,伏于丹墀下涕泗横流,正气高亢、激昂慷慨道:“臣若灭贼,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气壮声悲,听得宪宗及众多官员无不感叹唏嘘、怆然涕下。
裴度八月三日至军。真乃“天时感兮威灵怒”,刚入十月,便天寒地冻,很快招来一场飞飞扬扬漫天大雪,人难出户,鸟兽匿迹,天地间唯余白皑皑、迷朦朦苍茫一片。那智勇双全的骁将李愬遂乘这大雪天气率军驰赴蔡州,于十月十一日夜,奇袭蔡州城,在敌尚错愕懵懂中,破城而入,活捉贼酋吴元济。叛乱三十余年的淮西,一夜之间大体平定了。捷报飞传朝廷,宪宗及文武百官无不喜出望外,又感万分惊诧。想原官军云集围剿吴元济,鏖战四年之久,不惟无尺寸之功,且每每败衂,损兵折将,至使朝廷束手无策、进退失据,国家疲惫、凋敝不堪!何裴度至军方三阅月,竟一举戡平这气势炽盛的凶顽?尽管他至军便大兴举措:罢中使(宦官)监军,归军权于将帅;严明法纪,号令统一等;起了激励将士斗志与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勇气,亦何至取胜之神速如此呢?彼一介书生出身,既未谙《六韬》、《三略》,亦无挥戈驰驱、冲锋格斗之勇,何以将士尽用命?莫非果有天神相助,特降这场罕见大雪,使贼人神昏智迷,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警惕,以助其建此殊勋!
当时朝野大举庆贺平淮西大捷。宪宗为表彰裴度的奇功,特下诏,命曾随裴度斧淮西平贼的刑部侍郎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立碑于庙堂,称扬裴度之功德,以为永久纪念。其时,大诗人李商隐也写诗赞颂道:“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淡天王旗。愬武古通作爪牙,仪曹外郎载笔随。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翌年,裴度以声望威德招抚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又运筹神机嘉谟,诛戮了顽梗不化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绥靖了骚乱不安数十载的两河流域,辅佐宪宗实现了“元和中兴“昌盛局面。宪宗为嘉奖他股肱襄赞之功,颁诏特赐其”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荣衔,赐勋”上柱国“,进封”晋国公“尊荣,食邑三千户。又以荫加封其五子,皆至大显,史称:”兄弟并列方镇,时人荣之。“

其后,裴度历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官终中书令(宰相首辅),世称“裴晋公“或”裴令公“。德威远播,域内外咸服,史赞:”出入中外(居朝主政,出外镇守),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余年。“司马光亦云:”度身貌不逾中人,而威望远达四夷。四夷见唐使,辄问度老少用舍。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其名播四夷,其荣极人臣,以一潦倒书生而能臻于此等地步,非得神力相助而何?此不正应验了”人生有命,福贵在天“的箴言。

晚年,裴度退居东都洛阳,于牛桥修建别墅,在万株花木丛中别造精致典雅的游乐亭阁,名之“绿野堂“,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诸多名士硕儒,或宴饮吟诗,或琴棋书画,或放歌,或畅谈,陶情怡性,无不尽其乐。文宗一向倚重裴度,很不愿他远离朝堂,遂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又诏请裴度秉钺,言:”卿虽然多病,还不很衰迈。替朕垂衣拱手坐镇北门即可。“委任他为”北都(借指太原)留守“,兼”河东节度使“。裴度受命,兼程而往,未到任,因车马劳顿,路途风寒,染疾于身,日益愈重,不得不旋返长安医治调理。适逢开成四年(公元8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文宗于曲江池赏赐群僚宴饮,百官献诗。文宗心念裴度,也赋诗一首,曰:”注想侍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并附以短函,命内侍送往并视疾慰安。书函到达之时,恰值裴度笑语:”我要去绿野堂观赏牡丹啰!“言讫而逝,享年七十有五。
文宗闻报,悲悼不已,哀哀泣道:“禀河岳之英灵,受乾坤之间气;圭璋特达,城府顿开。外茂九功(即九如,《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内苞一德,器为社稷之镇,才实邦国之桢。故能祇事累朝,宣融景化。在宪宗时,扫除区宇,尔则有出车殄寇之勋;在穆宗时混同文轨,尔有参戎入辅之绩;在敬宗时,阜康兆庶,尔则有治国庇人之勤;迨弼朕躬,总齐方夏,尔则有吊伐底守之力。皆不遗庙算,布在简编,功利及人,不可悉数。、、、、”
裴度以心怀仁善,居然脱离贫夭厄运,得以福禄寿齐全,享尽尊荣实乃天道皇皇,仁善其昌;昊天有成命,仁义之获祯祥!《圣经。箴言》道:“追求公义、仁慈的,就寻得生命、公义和尊荣。“
 
积 大 德   福 祚 绵 延
   颐和园玉泉山下昆明湖畔,立一大碑,上书: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碑文云:“公以其年五月十有四日以疾薨于位,享年五十五。蒙古诸人哭之如丧亲戚。和林(原蒙古国都城)为之罢市,绝音乐者为之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耶律公,即耶律楚材,元代开国的中书令;其死,蒙人哀之亦宜,何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耶?须察看他一生行状。
   耶律楚材(1190724244620,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别称耶律文正,长髯人;契丹族。其父耶律履为金国尚书右丞,生于燕京(今北京),家为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诗书礼仪之家。幼有仁爱之心,常送衣食于讨乞之人;稍长便怀“济天下”之志;青年时已“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元史。耶律楚材传》)按金律,荫赐省掾之职,不就。参加科考,以优等入仕,为开州同知。
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今开封),耶律楚材以左右司员外郎随丞相完颜承晖留守燕京。次年,蒙古大军攻占燕京,耶律楚材被俘。成吉思汗闻其才德之名,且喜其“身长八尺,美髯宏声”,收于帐下。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耶律楚材随军西征,途中多讲征伐、治国、安民之道,颇受成吉思汗器重。他也常借诗歌曲意晓谕爱民、防范扰民害民,他多正面描写物产丰美、民情淳厚,以唤起博爱之情。如其《西域河中十咏》其一:“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葡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啖饱鸡舌肉,分餐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庚辰西域清明》:“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封几许情。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时或借言进谏,故成吉思汗曾明令禁止烧杀抢掠,使蛮横狂暴之风有所收敛。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随军西征西夏,途中风闻官吏暴虐百姓,遂谏言州郡官吏不得擅自杀戮,力遏横行的贪暴邪气,以正国风。故成吉思汗临终叮嘱儿子窝阔台说:“此人(指耶律楚材)是天赐我家,以后军国庻政,都可以委托于他。”
窝阔台继汗位也多得耶律楚材鼎力相助,,他又倡立朝仪,规定君臣礼节,以尊崇大汗威严。因此,窝阔台对他异常地信任和倚重,称他为“社稷之臣”;不久,晋升他为中书令。其时,蒙古帝国的势力已扩张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蒙古贵族对中原地区多主张以屠杀手段驱逐草民,变农田为牧场,以增殖牛羊马匹,壮大实力。耶律楚材竭力反对屠杀政策,向窝阔台陈言:“天下虽得之于马上,不可以马上治。”极言屠杀百姓,将会招致天怒人怨的严重后果,并言实行税收对军国之重要。他辛苦筹划创立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隶属中书省,保护辖区内的编户和农田。又制定《便宜一十八事》为临时法令,规定对官吏、权贵擅自杀掠、侵吞等不法行为严厉制裁。他给窝阔台的奏章中阐明自己的治国方略时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他尽力提拔、重用儒士,安插到显要位置上,如十路课税使正、副职尽为汉人。并有计划地实施“以儒治国”方案。《元史。耶律楚材传》载他诸多举措:“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贫困。”其中“创学校”、“设科举”等各项特受各层人士欢迎。对科举一事,太宗窝阔台特别重视。《元史。耶律楚材传》载:“(太宗)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辞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这些,都无疑迎合了中原的人心民情,极大地消弭了民族仇恨心理,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各行各业又繁盛起来。
太宗窝阔台见中原安定,民心归附,国库充盈,遂于七年(1235年)命多路大军抢渡黄河,围攻金国京城汴梁(今开封)。按蒙军惯例,凡顽强抵抗的城池,攻克后必将“屠城“。这是金国最后的堡垒了,末帝完颜承麟调集了所有兵马守城,孤注一掷,拼死抵抗。激战月余,方兵临城下,各军将领都非常恼火,纷纷上书“尽戮顽寇,不留余孽,夷汴城为平地”。耶律楚材念城中百姓无辜,力谏太宗窝阔台道:“奇巧精美的工程,厚藏财宝的富户,都荟集在这城中,倘若烧杀全城,我们将一无所获,岂不可惜!”窝阔台左思右想,认为留下这座古都利大于弊,便下诏阻止屠城之举,除诛灭完颜皇族及其党羽余,严禁烧杀抢掠。于是,城破之日,开封未遭屠戮焚掠,全城一百四十七万老少得以保全,繁华的古都未遭大损。
当时,黄河以南,战火遍地,兵荒马乱,百姓到处逃亡流窜。元军有令:对流亡之徒格杀勿论,隐匿者同罪论处。为此,往往株连杀害上百人。耶律楚材为此很气愤,当着太宗的面,怒斥诸将,说:“河南既已平定,人民都是皇上的子民,他们逃也没地方可以去,怎么可以为了一个俘囚,因而连累杀死数十上百人呢!”对太宗道:“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在太宗下诏禁止逐杀同时,他派出使臣招募逃亡之人入山开采金银矿或种植葡萄园,既保障了数万流民人身安全,也给朝廷创下一笔收入,河南广大地区骚乱局面很快稳定下来。太宗窝阔台曾兴奋地赞许耶律楚材,说:”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的确,绥靖黄河南北广大地域,实全赖耶律楚材筹划举措得力,“因俗而治“,深得民心所望。想他力挽狂澜、强抑凶焰,使广袤的中原大地免遭烧杀抢掠的浩劫,使千百万黎民百姓免遭屠戮、千万家得以保全,古老灿烂的中原文化免遭摧残、毁灭,人心爱慕的儒家道德公行不悖,谦谦儒士依然尊荣、、、、这是何等的仁善!这是何等的功德!能臻此伟功,单人力绝难企及,必得神力相助无疑,故人们称誉其为”神人“
耶律楚材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于乃马真后三年五月十四日(1244620)病卒,享年五十有五。人们对其评价极高,云:”宝鉴无尘,寒冰绝翳“,”三灵协和,万象昭苏“,”蔼然忧国恤民,褒贤嫉恶之语,岂非一代之贤相乎?“身后追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楚材一生以仁善德义为怀,屡次谏阻劝戒杀戮,拯救了千百万人的性命,保护了华夏大地物华文明,积下无量德行,“天祚明德,有所厎止”(《左传》),福报无穷,其子耶律铸位至左丞相,孙子十一人,人人显爵厚禄。后代显贵尊荣,终元之世一百多年,可谓皇天报应不爽。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裴度、耶律楚材皆仁善忠义昭彰,懿行韶德,天人共睹;人相称颂,世代不绝;天祚景福绵延子孙。呜呼,世人岂可不鉴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