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个人资料
riversid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风流千载柳三变 (三)少年柳三变

(2006-10-29 20:05:21) 下一个
前面提过,柳三变同学是公元1017年,三十岁时第一次去应考,太晚了点儿吧?下文中要提到柳同学少年时代就小有词名,天才少年不应如此晚成呀。原来柳同学是先去参军,然后才回过头来应试的。

说来话长,南唐灭于北宋后,柳三变同学于987年降生在南唐降臣柳宜之家。众所周知,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气的亡国皇帝,那些亡国词写得,真是感天地,泣鬼神。李后主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也正是这些词作给李后主带来了最后的灾难。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将他毒死。在这里贴一李后主一首词表示纪念,大家对李后主后期词作的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可由此而窥一斑。李后主的词也为将来的“豪放”派打了前站,李煜堪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柳三变的父亲柳宜是进士出身,又作过爱词曲胜于社稷的李后主的大臣,当然也是很工于词曲的。身为降臣,柳宜对旧主李煜念念不忘,默诵其词,对新皇赵匡胤胆战心惊,惧怕万分,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受父亲影响,又不是家中长子,柳三变同学的性格倾向于比较柔弱;得父亲言传身教,柳同学对词的兴趣和造诣也与日俱进,小小年纪就已在填词度曲上小有名气。

此时的柳同学才子风度,少年情怀,春风得意,无忧无虑。那为什么他又去从了军呢?一种说法是父亲柳宜的挚友范仲淹慧眼识才,十分欣赏柳三变。他同时也看到柳同学作为一介自在少年,有的只是至美至柔,沾的是青楼习气,浸的是胭脂粉水,眼界是三尺楼阁,命题是寸步生活。身为当朝军政重臣的范仲淹决定不把柳永送到京城,而是让他随军西出边塞进行人生历练。(http://www.360jj.com/bbs/redirect.php?tid=2892&goto=lastpost)有没有从军这件事,资料不全,不易考证,但很可能是有的。这里有柳永壮怀激烈的词作《踏莎行》作为佐证:

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楼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

据说,这阕词竟成为边塞军歌,唱遍军中,使士气大增。在这里要讨论的是柳三变被送去参军的真正原因。真象有些喜欢故意拔高范仲淹此举的人所说的那样,是范氏识才,高瞻远瞩,要让柳同学到军中体验一番男子汉的生活,从而成为一个刚柔相济的词人吗?这个提法总令人有些疑惑。下面,以常识和平常心来度一度柳少年参军的可能原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