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荣成首届渔民节

(2018-11-09 06:36:58) 下一个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每个地区都想方设法开展各种活动,招商引资,提高知名度。

1991年,我参加了山东荣成举办的首届渔民节,采播了一篇录音报道《渔家同饮同庆同乐》,对台湾广播。

(音响:歌曲《荣成是条龙》出第一段)

播音员:神州有个荣成。荣成雄居胶东。荣成三面临海,一千里海岸线金沙浪涌。一万处的好风光给人游兴。

听众朋友!如果说,山东的地形很像卧着的骆驼,那么荣成就好像骆驼的嘴巴直插我国的黄海。荣成的三面都被碧蓝的海水环绕,面积1563平方公里。人口75万6千多。这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荣成是全国渔业生产的最大的县市,去年(1990年)全市水产品达43万多吨,渔业收入16亿多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6亿多元。

(实况:渔民节锣鼓声混入)

1991年的谷雨节到了。在中国农历24个节气中,当地渔民很重视欢度谷雨节。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把谷雨节这一天的河水叫作桃花水。传说用这种水洗澡可以避凶免祸。每到这一天,小小的渔村都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燃香鸣炮,杀猪宰羊,或跳舞,或射猎,或钓鱼,尽情欢庆万物更新。休整了一冬的渔民盼望着新的一年鱼虾满仓。

在时代的脚步声中,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荣成市百分之九十五的村建起了青年之家、老年之家、图书阅览室。影剧院有14个,农民夜校60多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后,渔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更新,一些传统的节日注入了浓郁的现代气息。荣成渔民由过去单纯的祭神保平安,求海赐食的低层次的期望心理,进入了对酒当歌,喜庆丰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高尚境界。渔民过节的活动场所和范围也冲出了以家庭为主题的小天地,汇成了渔家同饮同乐,载歌载舞,共庆丰收的巍巍壮景。在庆祝形式上完全摆脱了设炉烧香,拜天祭海等传统礼仪的束缚,增设了大量具有现代文化色彩的娱乐内容。

在我国的其他地方,听众朋友们可能已经知道有西瓜节、牡丹节、风筝节、梨花节、人参节、茶叶节……荣成市的党政领导为了顺应渔民的心愿,满足渔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为了加强同国内外客人的交流,他们从1991年起在传统的谷雨节期间举办荣成市渔民节。

(实况:文艺节目音乐声,混入)

山东省荣成市的渔民节以渔民为主体,以渔村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中心典礼在我国对外开放港口—石岛举行。

别看石岛是一个小镇,可现在已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群众渔港。石岛是多种鱼虾回游的必经之路。在这块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渔船修造厂、塑料厂、钢丝厂、水产品加工厂、冷藏制冰厂等企业近百家。石岛的农副土特产品、名优产品众多,许多食品和服装畅销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理石、花岗岩石板材誉满九州。

改革开放以来,石岛镇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胶东半岛一颗耀眼的明珠。

(实况:锣鼓声,混入)

1991年4月20日上午,穿着盛装的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拥到石岛海边参加荣成市首届渔民节典礼。

(实况:文艺节目突出,混入)

参加文艺节目的人一身渔民打扮,敞着怀,坦露出结实泛着油光的肌肉,跳起双龙舞、渔灯舞。打鱼人最大的喜悦莫过捕捞最多最大的鱼。按打鱼人的说法。这渔灯舞是百鱼上岸的象征。

渔民们在海边摆上了四个大酒坛。他们拿出1000多个竹筒酒杯,为参加首届渔民节的国内外客人斟上一杯杯竹筒酒。扩音器里不断传出歌声“喝一杯,朋友,竹筒酒,醇厚香口。竹筒酒,情深意厚……”。

(实况: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荣成市渔民节钓鱼、织网、水产品加工比赛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它象征着把团结、友谊、祥和的渔民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至此,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钓鱼、织网比赛是渔家兄弟团结、勤劳、勇敢、豪放、直爽的本色。战天斗海,不怕艰险的英雄气概。他们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他们背负蓝天,脚踏巨浪,乘风破浪,远渡重洋,为振兴荣成经济过百亿、上小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渔民节期间,还举办了大型花展、灯展、书画展、地方名优产品展和经济贸易洽谈等活动。展销的品种一万多件。

各位听众!面对这红火的场面,石岛镇大鱼岛村的张世俊对记者说:(实况:张世俊讲话,原先的大鱼岛200户,手工钓鱼。做渔民的很辛苦,没码头,用人扛。全部是用人工摇橹、桅杆借风的动力,大风来了是很危险的。现在气象预报非常准确,安全性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部是机械化,减少了很多体力劳动。党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收人变化不小,每个船家一万左右收入,有的两万多元。)

(实况:台湾同胞慕全英讲话)

记者:从你出生以后,还没有与爷爷见过面?

全英:出生以后,没有与爷爷见面。爷爷年纪大了,希望回家看看。

记者:爷爷说过什么没有?

全英:看到孙子比看到我父亲还要高兴。

记者:中国有一句话叫‘隔代亲’。

众人说:对!

播音员:荣成市旅居在海外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两万多人。他叫慕全英,渔民节期间陪同父亲慕常义和母亲回故乡荣成。

父亲慕常义对记者说:(实况:记者:第一次回到大陆哪一年?答:四年前。记者:四年以前与现在有什么变化?答:差别很多。记者:能具体点吗?常义:初次回来很紧张。40多年没回来啦。第二次来好点了。第三次特别高兴。一次比一次好。)

播音员:坐在旁边的是慕常义的夫人。她是民国37年离开大陆的。她对记者说:(实况:记者:走以前婆婆家的样子记得吗?夫人:记一点。现在房子盖的好多,头一趟回家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大变样,进步很快。)

播音员:77岁的老奶奶慕肖氏接过话茬儿(实况:慕肖氏说:好啊!我们的国家好!)

播音员:吃中午饭的时间到了。慕家六口人应邀走进张进发家作客。

慕秀兰说:(实况:我一进门,一见到他好象都是一家人,很自然。他一讲山东话,我们就很亲切。在海外一见到与我们讲一样话的人就像亲兄弟一样。)

记者:(实况:你是张进发的儿媳妇吗?媳妇说:我叫宋进波,做了20个菜,都是海味。有海参、扇贝、虾、裙带、乌鱼。我能为大爷大婆们做菜,很高兴。记者:他们说你人长得漂亮,菜也做得好吃。)

播音员:从小就与海水打交道的张进发近50岁,个头高大,脸庞黑红。祖祖辈辈打鱼为生。他性格豪爽,待人热情。他对这几位台湾来的乡亲说:要不是渔民节,你们怎么能到我家吃饭。他向慕家自我介绍说:老伴在织网厂工作,大儿子开机器,已结婚,另外有房子住。女儿正在济南上大学。两口人住着70平米的房子。慕家老小端起荣成出的秦桥酒为张进发的幸福干杯!

慕常义的夫人笑着插话:“早开放10年就更好了。”这时,屋里的电话声打断了人们的交谈。

42岁的慕思杰是慕肖氏的儿子,秀兰女士的弟弟。他是第一次从台湾踏上大陆之门。慕思杰对记者说:(实况:我们坐飞机从台湾到汉城,再从汉城坐船到威海。刚来时心里紧张,又高兴,又恐惧。一看,年轻人都穿西装了。小孩吃得胖胖的,高楼大厦也好多,与我想象的不一样,比我想的要好10倍。以后我想来做生意,让孩子在大陆读大学。在这里吃的很舒服,很新鲜。

这时老大哥张进发说:(实况:欢迎明年来做客。)

众:(实况:明年的今天一定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