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思

离开了主流,失忆。也选择了忘思?
正文

中式教育

(2018-12-26 05:48:55) 下一个

中式教育

1、中式教育的特征:

      1. 有一个明确的考试范围或大纲。

      2. 有一个固定的参考系。

      3. 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4. 获得超出自己天赋的成绩。

2、考试作为衡量标准的缺点:

     1. 考试时间短。一般考试仅为数小时,最多数日。这与实际工作中为解决一个问题花费数月、数年、一辈子甚至数代人存在明显差异。

     2. 考试内容必须是有答案。没有答案就没法考试。而实际工作中,有答案的都不是问题,有问题的都是没有答案的。

     3. 考试内容不能太复杂。由于时间的限制,考试内容不允许太复杂,否则就不能有效达到考试的目的。而现实工作中,面对问题甚至一开始不知道有多复杂。

     4. 考试内容不能太现实,如设计一座教堂。现实中的建筑设计师需要依据建筑的用途、当地文化风俗、使用者人群等设计建筑,而考试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内容的。

3、考试目的

中国科举始于隋文帝,但成制于宋。

科举和后来考试的目标就是选拔人才。

但考试成绩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则存在两个困境:

     1. 判断现在。

      2. 培养未来。

如何判断现在是教育机构的难题。考试就出现了,但考试只是教育判断现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真的判断现在,甚至没有人能判断现在。这就像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一样,一旦测试候选人,就不准了,因为候选人可以针对测试而做准备从而偏离候选人的现在真实状态。无可置疑,考试仍是现在“唯一”有效判断现在的手段,但许许多多名校不得不加一些“不可理喻”的附加测试,包括颇有争议的面试。

对于中式教育,大学以前的教育的“培养未来”就是毕业考试高分。但对于大学教育,毕业已经没有了竞争性考试,考试成绩已经不能作为大学“培养未来”的指标。大学教育就面临“培养未来”的困惑。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判断现在”与“培养未来”连接起来。任何大学都希望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培养最伟大的人才,人们臆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中式教育就是在降低这两者的相关性,用考试来“判断现在”却不一定与“培养未来”相关。

4、教育不是万能的

如果教育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从孔子算起,已经有2500年的教育史,中国人早就一个个教育成圣人了。其实王朝时代的教育是把本性善良的人教育成柔软,本性恶的人更猖獗。为大恶者没有文盲。

5、强化训练下的算术

经常有微信或中国人提到中国人的数学好。其中一个例子如下:

一次我去家附近的一家小超市买点吃的,拿了9个鸡蛋,标价是每只0.2澳元;还拿了一捆菠菜,标价是3澳元,于是我买单的时候,我直接给了他4.8澳元..但是老板一脸怀疑地看着我,认真的用计算器算了一遍,当数字显示是4.8澳元时,这位澳洲老板惊呼:‘You are a genius!(你真是个天才)’ .. 我们村小学生都会算的呀..

首先精确地说这是算数好,而数学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这里没有表明涉及任何微积分、图论、数论、离散数学等。二、这是强化训练的结果,背9*9乘法口诀的结果。听说印度人要背12*12的乘法口诀。三、这点算数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没有用途。不知道哪一位买了10件价格不同价格的东西仍然口算的?实际工作就更不用说了,一般工作场合小数点两位或更多,不知道哪位大神能进行100以内的两位小数点的加减乘除的口算。另外这个级别的炫耀有点low。

另外这个案例基本上可以判断是虚构的。第一:澳洲极少按个卖鸡蛋,本人在澳洲生活近20年,只在一次农民直接销售的Sunday market(星期天市场)见过,没有见过超市或小店按个卖鸡蛋的。其二:澳洲一捆菠菜价格没有3澳元这么高,一般仅几毛到1.5澳元。第三:即使是3澳元,澳洲标价一般为2.99澳元。第四、英文日常说的You are a genius!’等同中文的“你真是个天才”吗?只要在英文环境中生活的人,都会明白这两者的差异。

6、强化训练的暗面

状元是短缺资源,考试成绩是小红旗。如果社会重视高考而不是能力,就让小孩拼吧,当然小孩在成年人眼里是无知的,老师就成了一个用关系和金钱堆出来的职业。但高考完了,见到书就恶心。用“青春”的几年拼搏对抗一生不断的累进,中国式的教育不出问题那就见鬼了

工作中接触不少中国毕业直接来工作的,几乎没有再愿意读文献的,遇到问题就是问别人。书、文献已经成了他们老死不相往来的熟人,这样的教育结果还不如没有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摧毁青年的创造力,并最终摧毁整个社会。

而中式教育就是试图通过强化培训或叫累加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尽管这种模式培养中等人才还是没有问题,但人生和教育都不是简单的累加。如果看看从隋到清的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及科举制度培养人的模式就发现,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人上人),但缺天才,可谓万马齐喑。这和钱学森说的一样。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切中了中式教育的弱点。如前面所述,貌似中式教育每一步都正确,但却不能达到培养最杰出人才的目标。

有人说,中式教育是毁掉天才培养人才。什么是人才,就在同龄或近龄人中有优势,简单说就是人比人有优势。什么是天才,就是跨代甚至跨世纪的人物,这些人没有办法去和周围其他人比,也就是没有办法拿周围人做参考系来锻炼自己。中式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给学生制造一个参考系让学生努力,但现实工作中这个参考系淡化后就逐渐失去了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别人的成功模式是几乎不能复制的,用参考系的模式发展不可能带来创新的。

7、教育与创新

既然创新就表明原来没有,知识是已有的东西。创新要求从有知往前走一步,这一步无套路可走,一旦有套路可走创新就没有大价值了。换句话说,知识只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但创新却是敏感地感觉或发现一条新路。如果我们习惯了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并以此为荣,创新能力当然就退化了甚至丧失了。当然现在任何创新都需要知识,至少需要知识才能实现创新。

8、结语

曾经和一位在国内读过大学然后又在澳洲读了硕士的聊起中澳教育的差异,他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极深的话,“教育是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有些东西压根没有,只是大伙崇拜的多了。看见金色的阳光,以为是金子,可是谁也搬不走,也留不下。回归教育的本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