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Maudie的世界想到的

(2019-02-14 17:54:32) 下一个

情人节早上读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是电影Maudie。那伫立在广袤雪原上的彩色小屋如此温柔静谧,自成一体。什么是世外桃源?窃以为这就是。更加难得的是主人公独特的内心世界,因为爱而彼此成全,幸福到老。所以即便没有艺术成就,他们的人生也是圆满的。哪怕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奇怪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不喜欢他们。”“大多数人也不喜欢你...我喜欢你。” 这份爱的分量,要远远大于大多数人好感的总和。因为在谁的心里,你都是可替代的,除了你的他/她。有多少人穷其一生上下求索轰轰烈烈,也寻不到这份完美的满足。在北美,特别适合过那种“一房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前提是你得有一个死心塌地相爱的人 —— 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地广人稀,群体完全没有地狭人稠地区的重要性,人更可能自得其乐,前提是你得静得下心来享受或曰耐得住寂寞。多少人因为过不了这个“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坎儿,只能无奈回流,哪怕找出各种各样身不由己的借口,终究是回归那份以脏乱为表现形式的“快活”。但若是过了这一关,眼前又是一个美丽新世界,甚至包括你直视自己内心时发现的美,那种纯净的独立人格的美。当然,填鸭式教育下出来的人,唯一没被教过的就是这样技能,全凭后天自己以一颗初心坚持不懈,摸爬滚打满身伤痕。Freedom is not free 不管之于民族还是个人,都乃至理名言。换言之你得值得这份自由,并且有配得上它的能力。

移民,不仅从物理上将人生分成了上下两场,在心理上也如是。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从一个群体中的小我,变成顶天立地的大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这种shock不单是cultural的。那些不敢走出舒适区的,难怪就在自己小圈子里自high了。像下面这两图,都出自受过高等教育,来了七八年的投移成功人士之手,据说也上过移民英语课,然后就这成果?开句玩笑,这应该是带着把“敌战区”变成“解放区”豪情的人吧?

这个群体,虽说登陆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归零,但随着各自的融入进程,哪怕没有冲突,日久天长也会分道扬镳各奔西东。就不说那个幼儿园英语水平的群体了,即便当初一起办移民的,忽然某一天,我也觉得跟他们不在一个频道了。朋友圈看到她们聚会,曾几何时,我也曾视朋友的数量为社交能力乃至成功标志,这在天朝再正常不过了。而现在,FOMO症不知不觉就好了。人际交往宁缺毋滥,那种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的social纯属浪费时间。就像看到她们聚餐,心里激不起一丝波澜。这几个人,如今一个打雷波三个当留守妇女,还不算一个已经回流的。纵然在国内也都是知识分子和白领,现在却已经不在同一个环境了,感兴趣的话题也大相径庭,即便房子够大开了家庭旅馆,也不过是三句不离吐槽奇葩房客。你很难把其和曾经的大学老师身份联系在一起,还不算两头跑的大奶吹国内各种各样的NB —— 这样的饭局又有什么意思,这是出国的初衷么?

记得当初雅思老师给大家的忠告就是出了国在华人圈呆一段时间适应后就要离开,她把我的单项调教到8.5分,说话还是有水平的,所以我自始至终认为离不开的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否则除了转移财产的以外,出国为了什么?就这样,身边的人来来往往,体会了比国内交友更多的别离,但是没有什么可惜,咱的养分已经不来自这个族群 —— 单看每个个体他们自己还自顾不暇 —— 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逐渐强大与自省,以及对本地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不用打着多元化的幌子在自己小圈子里闭门造车,承认多元化的第一步就是走出自己的文化去接纳别人,哪怕是你们口中的阿三、墨墨和菲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