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

环球旅游的随记,北美,欧洲
正文

老安游记《欧洲维京河轮游》第十一篇:法国巴黎第四天

(2023-01-11 09:29:24) 下一个

老安游记《欧洲维京河轮游》第十一篇:法国巴黎第四天

上一篇讲我们在法国巴黎游览的第三天(2022.11.7)。本篇讲我们在法国巴黎游览的第四天(2022.11.8):巴黎先贤祠。2022年11月8日,上午9点半,我离开旅馆乘地铁,我儿有病在旅馆里休息。上午10点半,我到达先贤祠(Pantheon)。

下图是从旅馆到“先贤祠”的路线图。

图1. 从旅馆到“先贤祠”的路线图

“先贤祠”(Pantheon),位于法国巴黎第五区,最初是路易十五兴建的圣女日南斐法教堂。历经数次变迁后,现在成为法国著名文化名人的安葬地。先贤祠是希腊古典主义建筑典范,其的正面仿照“罗马万神殿”,所以又称“巴黎万神殿”。

1744年,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5-1774)在一场大病初愈后,深信自己之所以摆脱病魔纠缠,是因为法国巴黎的主保圣人“圣女日南斐法”(Sainte Geneviève)的庇佑,因此决定建造一座雄伟的神殿作为纪念,即后来的先贤祠。

下图是我在“先贤祠”门前的留影。再下面的(左)图是先贤祠的外观,再下面的(右)图还是我在先贤祠门前的留影。

图2. 我在“先贤祠”门前的留影

图3. 先贤祠的外观(左)我在先贤祠门前的留影(右)

先贤祠的整体设计是希腊式的等臂十字架,有一个带有科林斯式支柱的雄伟门廊。主建筑长110米,宽84米,圆顶高83米,圆顶上安有一个顶塔(类似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还有一个大致同样大小的地下室。1758年,先贤祠奠基,1790年,先贤祠建成。

先贤祠竣工时,恰逢法国大革命开始,革命政权将先贤祠改为埋葬“伟大法国人”的陵墓。1851年,物理学家“莱昂-傅科”(Léon Foucault,1781-1868),在此演示了他证明地球自转的著名实验“傅科摆”(Foucault Pendulum)。

中午12点,我从北门买票进入先贤祠,门票价格11.50欧元。下图(左)是先贤祠北门入口和大厅,大厅的中央是“傅科摆”,下图(右)是先贤祠大厅里的“主祭坛”(Main Altar)。

图4. 先贤祠大厅中央里的“傅科摆”(左)和先贤祠的“主祭坛”(右)

下图(左)是先贤祠主祭坛的远景,下图(右)是先贤祠主祭坛的近景。先贤祠主祭坛的中央是“国民公会”(National Convention)。先贤祠主祭坛两边的大理石群雕是大革命时期守卫巴黎的士兵和改革派的代表。

图5. 先贤祠主祭坛的远景(左)先贤祠主祭坛的近景(右)

下图是巴黎禁卫军的大理石群雕。

图6. 巴黎禁卫军的大理石群雕

下图是先贤祠大厅中央的“傅科摆”(Foucault Pendulum)。

图7. 先贤祠大厅中央的“傅科摆”

“莱昂-傅科”是生于巴黎的法国物理学家。他最著名的发明是显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至今傅科摆在许多科学博物馆和大学里,都是很受欢迎的展品。1851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大厅里悬挂一枚很长的重摆,藉以显示地球的自转。

虽然人们早就知道地球在自转,但这是首次以简单的实验予以证明。1855年,他成为皇家巴黎天文台的物理学家,同年皇家学会授予他科普利奖章。1868年,傅科在巴黎逝世,葬于巴黎的蒙马特公墓

下图是先贤祠大厅主祭坛的放大图。主祭坛中央是法国雕塑家席卡尔(Sicard)在1924年创作的“国民公会”(National Convention)。这件作品以玛丽安娜(Marianna)为中心,周围聚拢共和派士兵和改革派代表。

图8. 先贤祠中央主祭坛的放大图

手持宝剑的玛丽安娜暗指“圣女日南斐法”(Sainte Geneviève),亦称“圣女吉纳维夫”。“吉纳维夫”的名词源于古凯尔特语,意为“天女”(Woman of the Race)。公元42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郊的一个富裕家庭,公元502年,卒于巴黎。

圣女日南斐法还是个小女孩时,就决定终身过贞节的生活,把时间都用在祈祷和沉思上。她7岁时,一个主教吻了她的额头,赐予她有宝贵十字架的铜牌,预示她将来为基督拯救事业会有卓越贡献。她发誓要将自己的灵魂与身体皆奉献给天主。

父母过世后,她来到居住在巴黎的教母处,照顾贫穷及生病的人们。在巴黎,她严格执行禁欲主义,传说她从15岁开始直到50岁,每周只进食大麦面包和豆子,并只喝水两次。据说在这期间,她经历了持续三天的全身瘫痪,她声称天使带她去天堂。

从15岁开始,她进入寺院修行并创造许多的奇迹,例如关于蜡烛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她和修女们在一个狂风席卷的夜晚走回教堂的路上,狂风吹灭了她们手中照明的蜡烛,修女们都害怕极了。她对其中的一个蜡烛划十字,蜡烛又重新燃烧并指引一行人返回教堂。

传说她阻止了阿提拉(Attila the Huns,406-453)对巴黎的入侵。当阿提拉逼近巴黎时,她动员巴黎女人们都来祈祷,天主会庇佑他们周全。男人们都来保卫城市,可是男人们不相信她,想用石头砸死她。女人们则真正和她一起祈祷,结果阿提拉果真撤了兵。

传说她还对当时的法兰西国王克洛维一世(Cloxis I,481-511)皈依基督教做出过贡献。这位国王是欧洲第一位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国王,从而使法兰克帝国(Empire of Franks)得以基督教化,这对整个欧洲历史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圣女日南斐法逝世后,被安葬在巴黎的使徒教堂(Abbaye Sainte-Geneviève de Paris)。这座教堂在十二世纪时被重修,并从此改名为圣女日南斐法教堂。由于她把基督教的理念传授给法兰西国王,形成了她与法国王室的特殊关系。

1793年,圣女日南斐法的圣骨匣安放在巴黎圣女日南斐法广场上的一个教堂中。天主教中,圣女日南斐法纪念日是每年的1月3日,她在艺术作品中的标志象征是蜡烛圣杯天使与巴黎城的钥匙

下图是先贤祠大厅里“狄德罗”(Denis Diderot)的雕像,再下图是大理石群雕像。

图9. 先贤祠大厅里“狄德罗”的雕像

图10. 先贤祠大厅里的大理石群雕像

下面的两图是先贤祠大厅的墙上,关于“圣女贞德”的油画。左图是圣女贞德从英军手中解救奥尔良,右图是圣女贞德在扶助查理王子登基为国王查理七世。

图11. 先贤祠大厅墙上关于“圣女贞德”的油画

“圣女贞德”(Joan of Arc,1412-1431),法国军事家天主教圣人,法兰西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中(1337-1453),她带领法兰西王国军队,对抗英格兰王国军队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以火刑

贞德是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少女。传说她13岁时,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了天使,从而得到了“天主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被英格兰侵占的法国失地。

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1429年,她带兵解救了奥尔良(Oleans)之围,成为法国闻名的女英雄,她又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侵略者。1429年7月16日,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王子加冕,成为国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1429-1461)。

1430年,贞德在一次战役中被勃艮第公爵(Duke of Burgundy)俘虏,不久被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在英格兰当局控制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女巫罪判处火刑,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的鲁昂(Rouen,France)被当众处死。

二十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年老的母亲说服教皇伽利略三世(Pope Galileo III)重新审理贞德的案子,1456年,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Pope Benedict XV)封贞德为圣女。贞德成为后世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拿破仑时代到现代,法国的政治人物常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众多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马克-吐温柴可夫斯基萧伯纳等,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我在先贤祠的大厅里,前后左右都参观完了。然后进入地下室,那里有各位先贤的陵墓。在地下室的中央,有一座“伏尔泰”的大理石立像(下图左),身后是他的石棺(下图右)。

图12. 先贤祠里“伏尔泰”的大理石立像(左)和他的石棺(右)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原名为(François Arouet)。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而且以捍卫信仰自由司法公正而闻名。他的思想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都有重大的影响。

伏尔泰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的幼子。父亲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伏尔泰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巴黎的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

据说伏尔泰非常聪明,3岁即可背诵文学名著,12岁能够做诗。在高中时代,他便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后来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1711-1713年间攻读法律。伏尔泰还当过法国驻荷兰大使的秘书。

事实上,伏尔泰在高中毕业后便有从文的愿望,但他的父亲希望他读法律。伏尔泰假装在巴黎为一名律师担任助手,实际上大多数时间用在创作讽刺诗上。这件事很快就被他父亲发现,把他送到外省(离开巴黎)读法律。

然而,伏尔泰坚持写作论文和历史研究。当时法国的绝对主义君主制度已经发生深刻危机。伏尔泰曾担任过驻外使馆秘书和法庭书记,得以出入于贵族圈中。他以诗人的敏感,经常针砭时事评论朝政,以谈锋犀利和妙语连珠引人瞩目。因此他遭到封建专制统治者的迫害。

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1717年,他因为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他完成了第一部剧本《俄狄浦斯王》,是关于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的讽刺剧。

在这部作品中,首次使用笔名“伏尔泰”,是他在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1726年,伏尔泰又遭到贵族的诬告,再次被投入巴士底狱,出狱后立即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伏尔泰流亡英国时(1726-1728),进入一个新的人生时期。他对当地的政治,社会,宗教,科学等状况很感兴趣。他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并撰写了他的专著《哲学通信》。

1729年,他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回到法国巴黎。1734年,正式发表《哲学通信》,宣扬英国改革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哲学通信》出版后立即被查禁,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到女友夏特莱侯爵夫人(Marquise Du Châtelet)的庄园,隐居了15年。

1743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宁静的隐居生活使伏尔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写下了哲学著作《形而上学》和《牛顿哲学原理》,还有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和《海罗普》等。

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名声响亮。除了讨论哲学之外,他们在同居处设立物理实验室,一起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夏特莱侯爵夫人是最早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的人。

伏尔泰深信牛顿的理论(尤其是光学),牛顿发现了白光是由光谱上所有颜色相合而成的,伏尔泰对此做过不少实验。还有重力理论,许多关于牛顿的故事都是伏尔泰所写的,例如苹果从树上掉下的故事,是他在伦敦时从牛顿的侄女那里得知的。

伏尔泰和侯爵夫人对于莱布尼茨(与牛顿同时代的竞争者)的哲学相当有兴趣,而且侯爵夫人还采用了部分莱布尼茨的说法来反驳牛顿。但他们俩仍然是忠实的“牛顿主义者”。她翻译的牛顿著作,直到二十世纪,仍然是最重要的版本。

伏尔泰所著的《牛顿哲学原理》(Elements of Philosophy of Newton),有可能是与侯爵夫人所合著的,他们把牛顿的理论介绍给广大民众。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本著作使牛顿的光学与力学理论,终于被广大民众所认识与接纳。

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回到巴黎。1750年,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1740-1786)之邀来到柏林,得到了一个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以及很好的待遇。

他作为一名哲学家,与法语说得近乎完美的普鲁士国王建立了友谊。但是这两位朋友没有能够长时间地互相包容对方。前者拥有高超的智力与犀利的性格,后者则喜怒无常,习惯于别人的唯命是从,分歧的扩大不可避免。

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Mauperthuis)发生争执,伏尔泰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此事件导致他与国王关系的破裂,促使他离开普鲁士。他在柏林时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离开普鲁士后,在法国和日内瓦边境上的“费内”(Ferney)置产并定居。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用化名写作和印发大量小册子,猛烈抨击天主教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府草菅人命的罪行。

另一方面,伏尔泰热情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哲学条目的汇编。

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和《议会史》等历史著作,还有《老实人》和《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奋战不懈,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费内教长”。

1778年,83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此事已经成为伏尔泰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与世长辞。伏尔泰临终前,对自己的后事做了交代:把棺材的一半埋在教堂里(上帝让他上天堂),另一半埋在教堂外(上帝让他下地狱)。

伏尔泰的灵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并亲切地称他是“精神王子”。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都在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一只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维克多-雨果)。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天赋人权,宣扬言论自由,声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段箴言以伏尔泰的名义广为流传:“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后人认为这句话代表了他对言论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欣赏中国的孔子,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他人,而不是利用宗教狂热和个人崇拜,他视孔子为真正的哲学家。他崇拜中国的儒家思想,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最完美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文官制度能让下层阶级的人得以晋升为统治阶层。

伏尔泰把天主教教皇比作“两足禽兽”,说天主教传教士是“文明恶棍”,天主教教义是“狡猾的人”设置的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

对于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批评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现代有人用上述语调来反讽早期美军口粮的难吃程度 ,“既非食品,也非现成,更不能吃”。听完这话,令人莞尔一笑。

在伏尔泰立像和石棺的对面,是“卢梭”的陵墓,下图是卢梭陵墓的正面(左)和侧面(右)。

图13. 先贤祠里“卢梭”陵墓的正面(左)和侧面(右)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启蒙时代法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文学家音乐家。1712年,卢梭出生在当时还是独立国家的日内瓦(Geneva),即一个信奉新教的独立城邦。下文中的让-雅克-卢梭,一律简称为“卢梭”。

从1536年起,日内瓦属于基督教的加尔文教派。卢梭的前五代先祖是一个书商,因为印制新教的书籍,受到天主教的迫害。1549年,他的先祖逃避到信奉新教的日内瓦,不久成为一个酒商,后来又转变为制表商。

卢梭的父亲艾萨克(Isaac Rousseau),也投身于制表业。卢梭的母亲苏珊娜(Suzanne),出身于上流社会,他出生后母亲因产褥热过世。他的家庭是日内瓦有投票权的中产阶级,这让他终生引以为荣,他通常的签名是“让-雅克-卢梭,日内瓦公民”。

年轻的卢梭去法国谋求发展,成为华伦夫人府中的仆人,也成为这位夫人的干儿子兼情人。他在这里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礼仪,改信天主教。在修道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又重返新教。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Diderot)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学者。

1745年,卢梭在巴黎时,与泰蕾兹-勒瓦瑟相识。后者成为他的情妇,为他生了5个小孩。后来,卢梭与泰蕾兹-勒瓦瑟结婚,她不识字,但厨艺很好,这是他们的共同兴趣之一。

1749年,卢梭应狄德罗之邀,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卢梭以一篇论文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了名次,这使其在法国名声大振。随后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另一篇论文再次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

1756-1762年间,卢梭隐居在巴黎近郊,发表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Emile)等书。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都是卢梭的朋友。但他的思想与其他人出现严重不合,卢梭指责伏尔泰建立一家剧院是伤风败俗,结果导致他们两二人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

由于卢梭和百科全书派人士意见不合,使得《爱弥儿》一书的出版,法国及整个欧洲掀起一片反卢梭浪潮。他的言论也受到审查,从此他开始逃亡生活。1765年,卢梭住处被攻击,他到英国避难。1767年,他用假名进入法国。1768年,他与情妇泰蕾兹-勒瓦瑟结婚。

1770年,卢梭和泰蕾兹-勒瓦瑟被允许进入法国,但不允许出版著作。1772年,卢梭写了《论波兰政府》,这也是他最后的政治作品。1776年,他开始写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除了写作外,也复制音乐,研究植物学。

卢梭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饭馆里端过盘子,也当过使馆的随员。最后隐姓埋名居住在一个村子的茅屋里。因此卢梭经历了每个社会阶层,是个从每个社会层面观察社会的评论家。1778年一天的早晨,卢梭在巴黎东北部的别墅散步时,因中风而死,享年66岁。

卢梭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及教育家,他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旗帜,其中‘人民主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思想,是其精华和原则。他的“社会契约论”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个时期里,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无法得到公正的解决,国家是因“订立契约”而产生。人民是制订契约的主体,由此他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

在哲学领域,卢梭的两篇论文,确定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他说:“自然界中很少有不平等的现象,当今流行的不平等现象是人类在追求生存和进步的过程中,人为逐渐衍生成的”。他的哲学思想,影响到后来马克思的《资本论》。

卢梭的教育哲学与政治哲学相继融贯一体,在《爱弥儿》里,卢梭提出了三种教育,一种是自然的教育,一种是事物的教育,一种是人的教育。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者必须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施加教育,力图使这三种教育相对和谐而不相冲突。

在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契约是人们关于成员社会地位的协议。

下图是维克多-雨果的陵墓。

图14. 先贤祠里“维克多-雨果”的陵墓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的卓越作家。维克多-雨果几乎经历法国十九世纪的所有重大事变。下文中的维克多-雨果,一律简称为“雨果”。

1802年,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一座城市。父亲是一位自由思想共和主义者,母亲是一位天主教保皇主义者。雨果的童年在国家的动荡中度过:雨果出生两年后拿破仑称帝,13岁时波旁王朝复辟。雨果父母政治宗教观点的对立,反映了当时法国上层的政治宗教斗争。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因此全家人不得不经常奔波,雨果从旅行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童年时代全家前往那不勒斯。雨果看到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和山上皑皑的白雪。还有辽阔的蓝色地中海。他也欢度过罗马假日。全家在那不勒斯住了几个月后返回巴黎。

在父母婚姻之初,雨果的母亲和父亲都住在意大利和西班牙。1803年,母亲与父亲分居,回到巴黎带孩子。原因是军旅生涯不稳定,加上丈夫不喜欢天主教。就这样,幼年的雨果在母亲的主导下教育和成长。

10岁时,雨果回到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中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中获得第一名,20岁出版一部诗集,因为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得路易十八的赏赐。在这之后他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然而,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让他感到失望。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雨果开始反对天主教的保皇教育,转向共和主义的自由思想。他还写过许多诗歌和剧本,还写了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22年,20岁的雨果与青梅竹马的阿黛尔结婚,他们在一起46年,生四个子女。1868年,妻子阿黛尔去世,当时雨果依然流亡在国外,无法回来参加妻子的葬礼。

雨果年轻时候的小说和诗歌,作品热情而早熟,年纪轻轻就挣得了成功和名誉,并且获得“最佳哀歌体”和“抒情体诗人”的称号。

1822年,雨果出版第一部小说,1825年,出版第二部小说。1822年,雨果出版第一部诗集,当时他不过20岁,就从路易十八那里挣得了皇家津贴。这些诗集因热情和娴熟而被喜爱。1826年,又出版了一部诗集,更显示出他是个伟大的诗人,抒情和创意的天才。

1829年,雨果出版第一部成熟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小说反应出他敏锐的社会意识。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他造访土伦苦役犯监狱,并做了大量笔记,在有关监狱的一页里,他用大字写下了自己的英雄:“冉阿让”(Jean Valjean)。

1831年,新小说《钟楼怪人》出版,译本很快遍布欧洲。《钟楼怪人》的直接效果是对年久失修的“巴黎圣母院”进行翻修,后者因前者而闻名。好莱坞据此拍成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国将这部电影译成中文放映,一时间全国轰动,万人空巷。

1845年,雨果被路易-菲利普封为贵族世卿,成为贵族议员。他发言反对死刑和社会不公,主张出版自由。1848年,雨果被选为第二共和国的国民议会议员。1849年,他发表演说呼吁终止不幸与贫困。呼吁普选和免费义务教育。

1852年,拿破仑三世称帝时,雨果流亡海外,先在布鲁塞尔,后到海峡群岛。在流亡中,雨果发表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政治手册《小拿破仑》和《罪恶史》。雨果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作对比。这些手册在法国被禁,但是依然影响巨大。

1862年,雨果在流亡中出版了他花了17年才完成的最佳小说《悲惨世界》。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打算写一部有关社会苦难和不公的大部头小说。雨果在给他出版商的信中说:“我确信如果这不是我的最佳作品,那也是高峰作品之一”。

《悲惨世界》的出版竞价为最高,比利时出版商一反常态,在出书前6个月就大幅宣传。最初,小说只出版第一部分“芳汀”,在多个主要城市同时出售。小说在几个小时内售罄。最后加入故事主角“柯赛特”,《悲惨世界》对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悲惨世界》出版时,雨果正在度假。雨果仅以“?”号打电报给他的英语出版商,以询问小说的销情。作为回应,英语出版商仅以“!”号电告之,表示销情很好。大众则热烈追捧《悲惨世界》。直到今天,该小说依然畅销世界,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和舞台剧上演。

1870年,法国的不流血革命推翻了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雨果才回国,并被选入国民议会。1874年,最后一部作品《九三年》出版,涉及到之前回避的政治话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恐怖统治

雨果虽然博才多艺,但音乐方面平平,不过他的作品为十九和二十世纪作曲家提供灵感,对音乐产生重大影响。从十九世纪以来,有1000多部音乐作品从雨果那里获得灵感。他的戏剧和小说成为作曲家的参考,推动他们创作歌剧,音乐剧和芭蕾舞剧。

雨果创作了4000多幅画。开始时只是个人兴趣爱好,流亡前不久他停止写作,专心从政时,花更多功夫在绘画上。在1848-1851年间,绘画成为他唯一的创作发泄。雨果没有把绘画作品公布,害怕影响他的文学作品。

1870年,当雨果回到巴黎时,国家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他。1876年,他被选入新成立的参议院。1881年,在雨果的79岁生日之际,巴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游行队伍从他家所在的街道经过,官方的导游带着“矢车菊”,是《悲惨世界》中“芳汀”的花。

1885年,83岁的雨果因患肺炎不治,举国致哀。有两百多万人参加葬礼游行。他的遗体由灵车拉着,缓缓运到凯旋门下,棺上覆盖着黑纱,安放在凯旋门下巨大停灵台上停灵一夜,供人民瞻仰,之后“雨果”的灵柩被安葬在“先贤祠”。

有一件值得记忆的事情是,雨果在听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气愤地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中国有圆明园。但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将受历史制裁的是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这时雨果特别伟大的地方。

下图是大仲马的陵墓。

图15. 先贤祠里“大仲马”的陵墓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文豪。“仲马”的中文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照福州话的语音所译。其子仲马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为了区分两人,称其为“大仲马”,称其子为“小仲马”。

大仲马的祖父是个侯爵,曾经在法国政府里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到圣多明各(今海地)。1762年,一个叫“塞塞特-仲马”(Cassette Dumas)的女黑奴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仲马”是女黑奴的姓。

1780年,侯爵和他的儿子回到巴黎。1786年,亚历山大从军,以“仲马”为姓入伍,是为“托马斯-亚历山大-仲马”(Thomas Alexandre Dumas)。不久之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他以过人的勇武与胆识,从行伍的底层,升为拿破仑麾下的将军。

1802年,“大仲马”生于法国中北部,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还未能就学,只能整天在森林里游荡,肚子饿了就射猎野鸟以果腹。后来在公证人事务所里当见习生,认识了一个贵族朋友阿道夫,引导他进入了文学殿堂,从此大仲马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

大仲马拿九十块法郎前往巴黎打天下,一位将军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又见他写一手好字,推荐他到奥尔良公爵府里当书记员。由于书法精良,他经常替法兰西喜剧院去誊写文字以贴补家用。后来自己也写起剧本来,第一出剧本《亨利三世与其宫廷》使他崭露头角。

1844年,他的《基督山伯爵》一书,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从此声名不衰。大仲马风流之极,情妇无数,私生子也无数,“小仲马”也是其中的一个私生子,一直到小仲马七岁时,大仲马才将之认领,但仍不认小仲马之母为妻子。

大仲马原本生性豪爽不羁,在成名后更变本加厉。他一掷千金,经常游历四方,足迹遍及整个欧洲。他以自己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自居,不惜花费巨资,在巴黎附近的森林里,盖了一座“基督山城堡”,在那里款待朋友和情妇们,举行盛宴和舞会。

1847年,大仲马宴请50位客人,包括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他在一片森林中建造了另一个 “基督山城堡”。但他挥金如土的生活,使他负债累累。虽然聘请了许多门客为他捉刀,得到大量稿酬,但是晚年大仲马依然非常贫困,为了抵债,把两座基督山城堡都拍卖了。

他的最后一位情妇是美国女演员,后来在演戏时坠马摔死,大仲马埋葬她以后,醉醺醺地来到小仲马家中,喊道:“孩子,我是来你这里等死的”。半个月后,大仲马去世,享年68岁。儿子小仲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他的遗产只有几块钱。

大仲马自学成才,以小说剧作著称。他的小说大多以真实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往往出人意料,这些都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他的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说,90多个剧本,250卷文集。创作量惊人,在法国通俗文学的魅力历久不衰。不过由于他的经济问题,以大量作品赚取巨额稿酬,托人代写捉刀,甚至有些作品连他自己都没看过,因此他的作品良莠不齐,饱受研究者的批评。

大仲马的长子小仲马也是法国著名作家,是大仲马(21岁)与一名女裁缝(30岁)的私生子。大仲马成名后,混迹于上流社会,将他们母子抛弃。直到小仲马七岁时,大仲马终于良心发现,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个儿子。小仲马善于写戏剧,《茶花女》为其代表作。

2002年,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2007)宣布,将“大仲马”移灵“先贤祠”,从而与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等人共享此殊荣。

下图是左拉的陵墓。

图16. 先贤祠里“左拉”的陵墓

“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十九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法国自由主义运动的重要角色。左拉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意大利工程师。他的童年在普罗旺斯度过,后来就读波旁学院,18岁那年返回巴黎,在圣路易学校学习。

圣路易学校毕业后,左拉从事过几年低级牧师的工作,接着又开始为一份报纸撰写文学评论。左拉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的厌恶,认为他以第二共和国为跳板来复辟帝制,建立独裁政权。

左拉小说中有超过一半被他汇编成系列作品《卢贡-马卡尔家族》,这些小说在情节和人物上亦存在连续性和相关性。这一系列小说都以法兰西第二帝国治下的大家族“卢贡-马卡尔家族”为中心,通过对五代人生活的叙写,探索遗传因素对暴力酗酒卖淫等行为的影响。

在这一大家族的两个分支中,卢贡(Rougon)家族行为比较端正,受人尊敬,但是马卡尔(Macquart)家族则声名狼藉。左拉和法国著名画家塞尚(Cezanne),从童年时代就是挚友,但是当左拉在他的小说中,虚构了塞尚和画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时,两人断交。

1898年,在后来的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Clemenceau,1906-1909)所拥有的《震旦报》头版头条上,刊登了左拉写给总统菲利斯-弗尔(Faure,1895-1899)的公开信我控诉》,指责法国政府的反犹太政策并为犹太军官德雷福斯(Dreyfus)的迫害事件发声。

同年左拉被检方指控诽谤罪,法庭宣判左拉有罪,左拉被迫逃往英国。直到1899年政府发现案情有误,左拉得以回国。1902年,左拉因壁炉堵塞引起的中毒在巴黎的寓所与世长辞。虽然有人怀疑左拉之死系政敌谋杀,但缺乏证据。

左拉的葬礼于同年10月5日举行,数千名敬慕者护送其灵柩到蒙马特公墓,法国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他的葬礼。1906年,德雷福斯事件获得彻底平反。1908年,“左拉”的骨灰移至“先贤祠”,与“雨果”等人葬于一处。

下面的两图是“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的陵墓。

图17. 先贤祠里“玛丽-居里”的陵墓

图18. 先贤祠里“皮埃尔-居里”的陵墓

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odowska-Curie,1867-1934),通常称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法国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首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人,首位巴黎大学的女教授。

1867年,玛丽生于俄罗斯帝国统治下波兰华沙。她在华沙地下移动大学读书,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到24岁。1891年,追随姐姐到巴黎读书,在巴黎取得学位,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

1903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以及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性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在巴黎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发现了两种新元素(Po)和(Ra)。在她的指导下,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玛丽在法国时,法国大革命隔年即规定:“任何公民都不能冠上与其出生证明纪载不符的姓或名”。虽然她没有“换夫姓”,但她使用双姓。在“冠夫姓”之外,仍保留她的波兰原姓“斯克沃多夫斯卡”。

虽然玛丽-居里是法国公民,身在异国,但是她从未忘记祖国波兰。她教女儿波兰文,多次带她们去波兰。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钋(Po)。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玛丽-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动式X光机协助外科医生

1934年,玛丽-居里病逝于法国上萨瓦省疗养院,享年66岁。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在先贤祠安葬的名单里,我看到“拉格朗日”这个名字,但没有找到他的陵墓。“拉格朗日”的名字我很熟悉,早在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课里,就有“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 Lagrange,1736-1813),出生时为意大利名“朱塞佩-拉格朗吉”。他是一位法国意大利裔的科学家,在数学力学天文学三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了拉格朗日力学等等。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而不仅仅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

拉格朗日曾为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40-1786)在柏林工作20年,被腓特烈称作“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后来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74-1792)之邀定居巴黎,继续做科学研究,直到1813年去世。

当天下午3点,我结束了先贤祠的参观。在礼品店里,我买了一本英文书《Pantheon》和和两张明信片,共10欧元。因为明天上飞机,今晚将住在机场附近的旅馆。我儿已经提前到了,发给我地址,我按地址乘车去那个旅馆。下图是从先贤祠到机场旅馆的路线图。

图19. 从先贤祠到机场附近旅馆的路线图

下图是旅馆附近的火车站(Gare du Parc des Exposition)。

图20. 旅馆附近的火车站

2022年11月9日,早上6点半,我们乘机场大巴去戴高乐机场。下图是戴高乐机场候机室,再下图是戴高乐机场候机室里的雕塑艺术品“昏睡的懒猫”。

图21. 戴高乐机场的候机室

图22. 戴高乐机场的候机室里“昏睡的懒猫”

下图是我们将要乘坐的法航(Air France)航班(AF734),正在等候乘客登机。

图23. 法航的班机正在等候乘客登机

2022年11月9日,上午10点半(巴黎时间,东二区,Zone +2),我们的法航(Air France)航班(AF734)从巴黎机场(CDG)起飞。飞行正好9小时,2022年11月9日,上午8点半(太平洋时间,西八区,Zone -8),飞机到达温哥华机场(YVR)。进关后乘公交车回家。

到此为止,我们的“欧洲维京河轮游”安全顺利地结束了,总的消费是8200美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