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

环球旅游的随记,北美,欧洲
正文

老安游记《美国车牌背后的故事》第六篇:第21-25州

(2023-10-06 00:17:55) 下一个

老安游记《美国车牌背后的故事》第六篇:第21-25州

上一篇讲到美国的第16-20州,本篇讲美国的第21-25州。

第21州: 伊利诺伊(Illinois,IL)

伊利诺伊州的车牌上写着它的别称,“林肯的家乡”(Land of Lincoln)。

图1.  伊利诺伊:林肯的家乡

伊利诺伊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写着同样的别称。

图2.  伊利诺伊州的入口指示牌

林肯总统出生在肯塔基州,成长于印第安纳州,21岁随家来到伊利诺伊州。25岁当选为州议员,28岁自学成才成为律师,37岁当选为联邦国会议员。林肯因为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而闻名全国。1860年,52岁的林肯当选为第16任美国总统。

在内战中,林肯领导全国人民击败了闹分裂的南方联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林肯不幸遇难后,他的遗体被运回到伊利诺依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安葬。

我曾两次来到斯普林菲尔德,目的是参观有关林肯的纪念地。2012年7月23日,我花一天的时间参观“林肯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Lincol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馆里介绍了他的政治活动,有实物,文件,绘画,雕塑等。下图是“林肯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大楼。

图3.  “林肯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大楼

在博物馆进口的大厅中央,有林肯和夫人及三个孩子的蜡像。我也凑上去和他们站在一起,合照了一张多了一个人的“全家福”。下图是我与林肯“全家福”的合影。

图4.  我与林肯“全家福”的合影

第二天,我又去参观了“林肯故居国家历史遗址”(Lincoln Home National Historic Site)。这是他1844年在斯普林菲尔德买下的房子,一直住到他当选总统后搬到华盛顿。下图是我在“林肯故居国家历史遗址”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图是“林肯故居国家历史遗址”的房子。

图5.  我在“林肯故居国家历史遗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图6.  “林肯故居国家历史遗址”的房子

由于林肯在本州政治生涯中显示出来的卓越才能,特别是在他当选总统后,领导国家维护统一的崇高威望,伊利诺伊人都骄傲地称自己的州为“林肯的家乡”(Land of Lincoln),本州的车牌本州公路的入口指示牌,都明显地标出了这个称号。

伊利诺伊州的东面是印第安纳州,东南面是肯塔基州,西南面是密苏里州,西北面是爱荷华州。北面是威斯康星州,东北面是密西根湖。该州有许多条河流和小溪向西南流去,最后都汇入三条大河:瓦巴什河,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

这三条大河构成了本州的大部分边界,第一条瓦巴什河是本州与印第安纳州的边界,第二条俄亥俄河是本州与肯塔基州的边界,第三条密西西比河是本州与密苏里州和爱荷华州的边界。下面是伊利诺伊州的地图。

图7.  伊利诺伊州(Illinois,IL)的地图

伊利诺伊州的地理样貌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北部,中部和南部。北伊利诺伊的东半部是以芝加哥为主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西半部以中小城镇为主。中伊利诺伊是平坦的草原,人烟稀少,是本州的农业区。南伊利诺伊是崎岖的苔原地带,地貌更像肯塔基洲和密苏里州。

本州的气候南北不一样。北部和中部是典型的大陆型,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由于平坦的大地和北边的大湖,中北部的气候很极端。夏季曾经热死过人,冬季来自大湖的暴风雪横扫大地,芝加哥首当其冲,被冠以绰号“风城”(Windy City)。南伊利诺伊却暖和得像亚热带气候。

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这里就居住着好几个印第安人的部落,后来统一了,成立了一个部落联盟叫“伊利尼维克”(Illiniwek)。欧洲移民延用了这个名字,用法语式的英语拼成“伊利诺伊”(Illinois),像许多法语单词一样,字母 s 不发音。

最早来到这里探险的是法国人,1673年,他们划独木舟沿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来到此地,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做生意。后来英国人也来了,起初三方和谐相处,没有冲突。但后来发生了法印战争,1763年,英国人趁机控制了整个地区。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1778年,曾经宣布伊利诺伊归属弗吉尼亚。1783年,又被并进新建的西北领地。1812年战争中,英国人失败了,此地才真正成为美国的地盘。随后大批新移民蜂拥而来,促进了本地区的工农业大发展。

1818年12月3日,伊利诺伊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第21个州,首府确定在处于中央地理位置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2010年12月31日,我来到斯普林菲尔德参观州议会大厦。虽然是个冬日,树叶已经落光,但是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节假日期间车辆也不多,于是在大楼前面拍下了一张照片。下图是我在“伊利诺伊州议会大厦”(Illinois  State Capitol)前面的留影。

图8.  我在“伊利诺伊州议会大厦”前面的留影

伊利诺伊州在吸引大量新移民到来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冲突:种族之间,宗教之间,劳资之间的冲突。1832年,为了土地问题,印第安人酋长黑鹰(Black Hawk),率部落联盟与白人移民打了起来。白人的士兵训练有素,人数又多,很快就占了上风。

然而,就在黑鹰已经同意停火准备投降的几天之后,却突然遭到屠杀,使得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激化了。该州西北角有一个州立历史遗址,是当年黑鹰战争战场。2012年7月26日,我曾经到过那里,聆听工作人员讲解黑鹰战争的故事。

在宗教冲突中,甚至出现民众暴乱,摩门教精神领袖史密斯被杀死。摩门教徒被赶出伊利诺伊,被迫西行远走他乡。黑白冲突也一样,虽然本州早就宣布蓄奴非法,但同时又限制黑人建造居民点。芝加哥工业区的黑人,在很差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不时爆发出种族冲突和劳资冲突。

芝加哥(Chicago),位于伊利诺伊州的东北部,密西根湖的西南端,是美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东部的纽约(New York City)和西部的洛杉矶(Los Angeles)。全州共有6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芝加哥大都会地区(Metropolitan Chicago)。

伊利诺伊州从1860年代开始,成为钢铁工业的大州,其领头羊是重镇芝加哥。铁矿砂来自苏必利尔湖,煤炭来自南部的山区,工人来自欧洲的移民和南方的黑人。不论是水路,公路,铁路还是航空,芝加哥都是美国中部的交通枢纽。

1871年,芝加哥发生一场大火,摧跨城市的三分之一,全城必须重建。考虑到地处湖边沼泽地,不能支撑高大的石材建筑,所以求助于新型的钢骨水泥技术。很快地,质轻而结实的高塔式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摩天大楼的天际线(Skyscraper Skyline)。

1973年,芝加哥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101层的“西尔斯塔”(Sears Tower),后来改名为“威利斯塔”(Willis Tower)。下图是芝加哥摩天大楼的天际线。

图9.  芝加哥摩天大楼的天际线

我有一个儿子生活和工作在芝加哥,所以我去过那里七八次,游览过很多景点,大多数都在沿湖的几个公园内。下面是几个主要的景点:

1)天文馆(Adler Planetarium),外边有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塑像,里边有半球形的3D电影院。2) 水族馆(John G. Shedd Aquarium),里面巨大的水池与大湖相通。3)自然博物馆(Field Natural Museum),展出从史前的恐龙猛犸象,直到现代的高科技。

下面是这几个热门景点的照片。

图10.  芝加哥天文博物馆

图11.  芝加哥水族馆

图12.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

密西根湖边的不远处,有一个“千禧年公园”(Millennium Park ),其中的“云门”(Cloud Gate)是最具特色的艺术品,昵称“大蚕豆”(Big Bean)。云门用不锈钢制成,表面光洁明亮如同哈哈镜,反射出人们滑稽可笑的变形身影。下图是芝加哥“千禧年公园”中的“大蚕豆”。

图13.  芝加哥“千禧年公园”中的“大蚕豆”

伊利诺伊州虽然没有出生过总统,但是有关总统的纪念地还真不少。本州西北角小镇“加林那”(Galena),有一个“格兰特故居州立历史遗址”(Grant Home State Historic Site),是美国第18任总统(1869-1877)格兰特(Ulysses Grant,1822-1885)的纪念地。

1865年,格兰特将军在内战退役后,曾经在此居住。1867年,他出任战争部长时又离开。在总统职位上卸任后,又回来居住一些年。2012年7月26日,我曾经到这里参观过。下图是格兰特故居的小楼,再下图是客厅里悬挂着的油画,是他与林肯总统等人在开会。

图14.  格兰特故居的小楼

图15.  格兰特故居里的油画

在本州西北部的小镇狄克森(Dixon),有第40任总统(1981-1989)里根的“罗纳德-里根青年时期的故居”(Ronald Reagan Boyhood Home)。2012年7月26日,我曾到这里参观。下图我在里根青年时期故居的留影,再下图是外边里根手搓玉米的站立像。

图16.  我在里根青年时期故居的留影

图17.  里根手搓玉米的站立像

伊利诺伊州的文化教育在全国是比较领先的。位于芝加哥南区的“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是美国的名牌大学之一,著名的费米实验室就设在这里。芝加哥北郊小城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是美国中部著名的私立大学。

在本州的中东部,高速公路 I-74号沿线上的大学城厄班纳-香槟,是“伊利诺伊大学厄班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所在地。这三所大学的校园我都曾经参观过,第一所2010年6月8日,第二所2013年5月27日,第三所2001年11月24日。

第22州: 阿拉巴马(Alabama,AL)

阿拉巴马州的车牌上写着它的别称,“迪克西的心脏”(Heart of Dixie)。

图18.  阿拉巴马:迪克西的心脏

“迪克西”(Dixie),是美国南方各州的俗称,也是美国南方的一首流行歌曲,在南方各州广为传唱,抒发着对广褒棉田的爱恋情怀。阿拉巴马州的位置恰好在南方各州的中间地带,所以被称为“迪克西的心脏”(Heart of Dixie)。

州名“阿拉巴马”来源于本地的印第安人,他们自称为“阿里巴姆人”(Alibamu),英文拼成了(Alabama)。

阿拉巴马州的北面是田纳西州,以北纬35度为界。东面是乔治亚州,州界北段是直线,州界南段是一条河流。本州南面的东段是佛罗里达州,南面的西段是墨西哥湾。西面是密西西比州,州界是一条折线。下图是阿拉巴马州的地图。

图19.  阿拉巴马州(Alabama,AL)的地图

阿拉巴马州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平缓的丘陵和低矮的平原。东北部是阿帕拉契亚山脉的尾端,东南部是坎伯兰高原。除了田纳西河流向北方外,所有河流都从东北流向西南,最后注入莫比尔湾。本州中间的大部分地区是所谓的黑色地带,有着肥沃的黑土地,是种植棉花的好地方。

1500年代,西班牙人曾经航行到莫比尔湾。1702年,法国人在莫比尔湾建立第一个永久居民点。后来英国人也来了。在以后的许多年中,此地在法国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数度易手。1763年的法印战争后,英国人获得控制权。1783年的独立战争后,把此地转交给美国。

但英国人不甘心,发动1812年战争。安德鲁-杰克逊将军击败与英军结盟的骁勇彪悍的印第安人部落。不久,印第安人被迫迁往西部遥远的俄克拉何马。此后这里比较安定。1817年建立阿拉巴马领地,1819年12月14日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第22个州,首府蒙哥马利(Montgomery)。

阿拉巴马州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州。在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庄园主们使用大量的黑人奴隶,迅速建立起庞大的棉花种植园王国。富裕的庄园主生怕失去廉价的劳动力,内战一开始就加入南联。蒙哥马利被定为首都,戴维斯被选为总统,塞尔马成为军火库,莫比尔成为物资进出港口。

南北战争时期,阿拉巴马州有一万五千多人死于非命。南北战争之后,阿拉巴马州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普遍的贫穷落后。政府的腐败和种族的歧视仍然困扰着这个南方州。占本州人口四分之一的黑人,依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蒙哥马利(Montgomery),是阿拉巴马州的首府,也是该州第二大城市。在南北战争期间,蒙哥马利曾一度作为“南方联盟”的首都。后来首都迁到弗吉尼亚州里士满(Richmond),才结束蒙哥马利作为南方首都的地位。但蒙哥马利仍然是阿拉巴马州的首府。

2010年的年末长假,我曾经开车到南方各州做过一次自驾游。2010年12月25日是圣诞节,我来到蒙哥马利参观“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大楼前后空无一人,天气也不太冷,地上也没有雪,于是我找好角度拍下了一张照片。

下图是我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的留影。

图20.  我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的留影

蒙哥马利除了19世纪曾一度作为南方首都外,在现代美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民权运动发展史上,也赫赫有名。1955年,蒙哥马利的黑人妇女罗萨-帕克斯(Rosa Parks)在乘坐公车时,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逮捕的事件,引发了黑人全面罢乘,反对公车上黑白隔离措施的抗争运动。

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成为这场运动的领袖。1963年,他在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广场上,面对集会的数十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全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地位。

伯明翰(Birmingham)是阿拉巴马州最大的城市,在本州的地理位置是中央偏北。有四条州际公路穿城而过:I-20,I-22,I-65和 I-59。伯明翰是本州的钢铁基地,堪称美国南方的匹兹堡。2001年11月19日上午,我曾经来到过这里参观游览。

市内有个“沃尔堪公园”(Vulcan Park)。“沃尔堪”是罗马神话中的火神,也是铁器发明者。“沃尔堪公园”代表伯明翰市的特征:“铁与火的交炽”。当时公园整修不开放,我从围墙豁口走进去。巨大的雕像已经肢解,齐胸的头像有一房多高。

下图是伯明翰的 “沃尔堪公园”。

图21.  伯明翰的“沃尔堪公园”

亨茨维尔(Huntsville)是一座航天城,在阿拉巴马州北部,离 I-65号公路不远。2001年11月19日下午,我从伯明翰赶到这里参观“美国航天与火箭中心”(US Space & Rocket Center)。在很大的一片场地上,航天飞机,间谍飞机,还有大力神导弹等。

下图是“美国航天与火箭中心”的指示牌,再下图是趴在火箭上的“航天飞机”,第三图是黑乎乎的“U-2间谍飞机”,第四图是高高耸立的“大力神导弹”。

图22.  “美国航天与火箭中心”的指示牌

图23.  趴在火箭上的“航天飞机”

图24.  黑乎乎的“U-2间谍飞机”

图25.  高高耸立的“大力神导弹”

离开“美国航天与火箭中心”后,我还参观了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还有亨茨维尔的“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下图是飞机制造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再下图是亨茨维尔的“阿拉巴马大学”。

图26.  飞机制造公司“洛克希德-马丁”

图27.  亨茨维尔的“阿拉巴马大学”

这所大学地处航天城,在航天领域内颇有些名气。1983年,有个教授(T.J. Chung)曾经到西北工业大学讲学,我也去参加听课。他的一本书被译成中文,姓氏的英文(Chung)被译为“钟”,译者以为他是华人,其实他是韩裔,姓“郑”。

莫比尔(Mobil),位于阿拉巴马州莫比尔湾的西北岸,是该州第三大城和唯一的海港城市。城市的名字源于该地区的印第安部落“Mobile”。在过去的300年间,莫比尔统治权曾经六易其手:法国英国西班牙阿拉巴马共和国美利坚联盟国美利坚合众国

1702年,莫比尔是莫比尔河畔的一座小镇和贸易站,也是法属路易斯安那最初的首府。1711年,为远离洪水侵扰,莫比尔迁至莫比尔河和莫比尔湾的交汇处,并且更名为康德堡。1720年,法属路易斯安那的首府迁至比洛克西,1723年,再次迁至新奥尔良

2010年12月26日,圣诞节过后,我曾经沿着 I-65号公路到达此城。该城的“会展中心”是集会议,旅馆,饭店,游乐和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群。下图是莫比尔的“会展中心”,再下图是莫比尔市中心的“高楼大厦”。

图28.  莫比尔市的“会展中心”

图29.  莫比尔市中心的“高楼大厦”

但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还是“阿拉巴马战舰纪念馆”(USS Alabama Battle Ship Memorial)。这艘战舰曾经在二战后期服役于日本东京湾,战后退役停泊在这里,作为博物馆供民众参观。下图是停泊在莫比尔湾的“阿拉巴马战舰纪念馆”。

图30.  停泊在莫比尔湾的“阿拉巴马战舰纪念馆”

第23州: 缅因(Maine,ME)

缅因州的车牌上写着它的别称,“龙虾之州”(Lobster),还画上一只“大龙虾”。

图31.  缅因:龙虾之州

“大龙虾”(Lobster),是缅因州的特产。缅因州位于美国东北,由于广阔的东海岸没有污染,岸边多岩石,海水非常冷,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龙虾生长的优良环境。每年春夏两季,总有大批游人来到缅因州,原因只为一个:吃龙虾。

在缅因州捕捞龙虾,不仅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而且是世袭的。许可证一经发出,就不得转让,只能继承。除非老渔民去世后无继承人,否则绝不会发出新的许可证,此举是为了保护缅因州的龙虾资源,确保缅因海域的生态平衡 … …

1947年,在缅因州的海港城市“洛克兰”(Rockland),还举办过一次“龙虾节”(Lobster Festival)。从而使得缅因州获得了“龙虾之州”(Lobster State)的别称。下图是缅因州沿海的特产“大龙虾”。

图32.  缅因州的特产“大龙虾”

缅因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该州的的东南面是浩瀚的大西洋。西面是新罕布舍州,边界是直线。西北面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东北面是加拿大的新布伦瑞克省,下面是缅因州的地图。

图33.  缅因州(Maine,ME)的地图

缅因州的正式名称是英国早期的探险家给起的。为了与众多的海岛相区别,他们把岸上的地区,一律称之为大陆(Main Land)。为了避免与常用词(Main)相混淆,就在后面加上一个字母 e,因此就写成了“缅因”(Maine)。

每当人们提到缅因州,马上会想到海岸岩石和松树。古代巨大的冰川留下长达3500英里海岸线,岸上有怪石嶙峋的花岗岩峭壁,海上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本州面积有90% 被森林所覆盖,特别是高大挺直的松树。所以本州还有一个“松树州”(Pine Tree State)的别称。

缅因州的地理样貌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是西北部的白山区域,是阿帕拉契亚山脉一部分。这里有着稠密的森林,众多的河流和湖泊,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巴克斯特州立公园”(Baxter State Park),可供打猎,钓鱼,露营,远足和摄影等休闲活动。

第二个是东部新英格兰高地,是本州面积最大的部分。高原上有着众多河流和湖泊,土地肥沃,是土豆的产区。第三个是海岸低地,从大西洋海岸线向内陆推进几十英里的范围。海岸线的南部是沙滩,北部是岩石,整个地区几乎与海平面同高,是渔业造船水运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

无论是白山地区的公园,还是大洋海岸的美景,都吸引着大量的本地人和外来客前来度假旅游,所以本州又获得了一个“度假胜地”(Vacationland)的雅号。下图是带有“度假胜地”的缅因州车牌。

图34.  缅因州的“度假胜地”车牌

早在16世纪,就有欧洲人来到过这里建立殖民地,但后来都废掉了。第一,是气候寒冷,第二,是印第安人的进攻。1604年,法国探险家萨繆尔-查普林来到北部海岸,建立了一个居民点。1622年,英国探险家斐迪南-高吉斯在南部海岸也建立了一个居民点。

两国的殖民者为争夺这个地区打了许多年。1763年的法印战争结束后,法国人放弃了争夺,让给了英国人。但法裔人在该地区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法裔,百分之七的人讲法语。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缅因是马萨诸塞的一部分。缅因人也痛恨英国不公正的统治和税收,曾经有过自己版本的“波士顿茶党”。1774年,在约克镇烧毁英国的茶船,然后积极投入独立战争。美英之间1775年的第一次海战,就发生在缅因的一个海湾。

虽然缅因对独立战争贡献良多,但得到的支援却少得可怜,可能是距离首府波士顿太远的缘故。1812年战争中,英军攻占了缅因的另一个海湾,但是马诸塞的波士顿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下大大地激怒了缅因人,于是在1819年,通过投票的方式,脱离马萨诸塞而独立。

1820年3月15日,根据“密苏里妥协”(Missouri Compromise)的方案,缅因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第23个州,是废奴的“自由州”(Slavery-Free State)。第二年,密苏里成为美国的第24个州,是“蓄奴州”(Pro-Slavery State)。1842年,缅因州与加拿大的边界最后划定。

由于缅因州地处北方,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气候阴冷而潮湿。再加上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层都很浅薄,不适合种庄稼和发展农业。所以本州的经济支柱是林业,木材,造纸和造船,还有开矿,纺织,捕鱼和水运。

缅因州是新英格兰六个州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等于其它五个州面积的总和。但是人口却很稀少。首府奥古斯塔(Augusta)只有两万多居民,与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Boston)相比,简直就是个落后的小村庄。

奥古斯塔(Augusta)是缅因州首府和第二大的城市,仅次于波特兰。1607年,就有欧洲人考察这一地区。1625年,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1797年,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城市,定名为奥古斯塔。1827年,奥古斯塔正式成为缅因州的州府。1832年,缅因州议会大厦完工。

2011年9月22日,我来到奥古斯塔参观“缅因州议会大厦”(Maine State Capitol)。当时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于是我在议会大厦前拍下了一张照片。下图是我在“缅因州议会大厦”前面的留影。

图35.  我在“缅因州议会大厦”前面的留影

缅因州议会大厦还挺有气魄,白色的石灰石建筑物再配上绿色的圆顶,非常上镜。这座大楼的设计者查尔斯-巴尔芬克(Charles Bulfinck),也是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的设计者。据人介绍说,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US Capitol),他也参与了设计。

波特兰(Portland)是本州最大的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北部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历史上曾经三次被毁又重建。第一次是1675年,印第安人攻入并毁掉全城。第二次是1775年,该城市民拒不向入侵的英军投降,英军放火烧城。第三次是1866年的火灾,造成了12000多人流离失所。

但是每次被毁后又重建,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所以该市以“凤凰”为象征,以“浴火重生”为座右铭。2011年8月22日,我第一次进入缅因州,就是这座城市,下图是波特兰市市中心的大楼,再下图是大楼前面的一座纪念像。

图36.  缅因州波特兰市中心的大楼

图37.  缅因州波特兰市中心的纪念像

美国的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出生在波特兰。现在,他的故居成了博物馆“沃兹沃斯-朗费罗故居”(Wadsworth Longfellow House)。房子是外公彼莱格-沃兹沃斯(Peleg Wadsworth)建造的,诗人在这里渡过了他的童年。

看来此人很像中国人一样的讲孝道,全名中既包括本名(Henry),也包括母姓(Wadsworth),最后是父姓(Longfellow)。现在,故居的房子归州政府所有,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我于2011年9月22日曾经到过那里。下图是朗费罗故居的指示牌,再下图的是著名诗人朗费罗。

图38.  “沃兹沃思·朗费罗故居”的指示牌

图39.  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在家庭气氛熏陶下,从小喜爱诗歌和语言,并两度赴欧学习法,意,德,丹麦,瑞典和荷兰等语言。二十八岁即任哈佛大学现代语言学教授,第一首译成中文的英语诗,是《人生颂》。我本人虽然文学造诣不高,但是对于此人,早已如雷贯耳。

本州最著名的风景区当属“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cadia National Park),位于本州东海岸。这是美国东部开发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一个山海交汇的神奇之地,是美国版的“山海经”。几个世纪风霜雨雪的侵蚀和海涛巨浪的冲刷,庞大的花岗岩山体变成了怪石嶙峋的悬崖峭壁。

公园中的“沙漠岛山”是美国大西洋海岸最大的岩石岛屿,其中的“卡迪拉克山”高1530英尺,是北美洲海岸的最高点,也是美国最早迎接阳光的地方。山上有各种松树,柏树和杉树,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鸟类。

公园中的环形车道把十几个景点串联在一起,以供游客自驾观光游览。公园门外的小镇“巴港”(Bar Harbor)是公园的中心。宾馆,商店,信息和服务非常齐全。另外这里还有一些百万富翁的豪华别墅:洛克菲勒,普利策和摩尔根等。

下图是我在“阿卡迪亚国家公园”指示牌前的留影。

图40.  我在“阿卡迪亚国家公园”指示牌前的留影

1998年5月30日,2011年9月23日,我曾经两次来到这个公园参观游览。眼看这些巨大的奇峰异石,耳听这里汹涌的翻花海浪,深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眼睛和耳朵都不够用了,手中的相机还得忙个不停。

下面的两张图是美国版的“山海经”。

图41.  美国版的“山海经”

图42.  美国版的“山海经”

我沿着指定的了自驾路线,一路参观各个观察景点。看着看着,来到一个叫“桑德洞”(Sound Hole)的景点,更是大呼神奇。这个洞是由海浪冲刷切割而形成的岩石裂口。每当大浪涌来的时候,就会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声响。

人们耐心地等待下一轮海潮的到来,好在潮水来得还挺频繁,十多分钟就有一次。我也挤到人群中去观潮听响和拍照。下图是游人们纷纷走向桑德洞,再下图是海水涌进涌出桑德洞。

图43.  游人们纷纷走向桑德洞

图44.  海水涌进涌出桑德洞

第24州: 密苏里(Missouri,MO)

密苏里州的车牌上写着它的别称,“给我证明州”(Show-Me State)。

图45.  密苏里:给我证明州

密苏里州(Missouri)的正式名称,来源于印第安原住民语,意思是“大独木舟之城”(Town of Large Canoe)。该州的别称很有意思,“给我证明州”(Show-Me State)。好像在说,我才不相信你的花言巧语呢,拿出证据来给我看,别称来源于该州的众议员“万代佛”(Vandiver)。

1899年,他在费城的海军宴会上发表演说:“我来自一个生产玉米,棉花,苍耳和民主党的州,你们那些泛泛的空谈既不能说服我,也不能令我满意,你们必须证明给我看”。这位万先生的讲话显示出密苏里人保守固执的性格,所以很快被本州人所认同,也被外州人所接受。

密苏里州的东面是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边界是密西西比河。南面是阿肯色州,边界是直线。西面是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边界的南段是直线,北段是密苏里河。该州的北面是爱荷华州,边界也是直线。下面是密苏里州的地图。

图46.  密苏里州(Missouri,MO)的地图

密苏里河划分了本州西北部与内布拉斯加州的边界。然后它在堪萨斯城转向东流,把该州的大地南北对半分开之后,向东直奔圣路易斯,最后在那里汇入巨大的密西西比河。从密苏里河的走向不难看出,该州大地是南北高而中间低,西部高而东部低。

该州在密苏里河以北的一半面积是丘陵河谷和肥沃的平原,种植玉米和大豆,与邻近的伊利诺伊州和爱荷华州很相像。这里的气候是冬天阴湿寒冷,夏天干燥凉爽。从北冰洋过来的干冷空气与墨西哥湾过来的湿热空气在这里相遇,所以每年春天都会形成强烈的龙卷风。

该州的南半部却很不一样,那里是崎岖的奥扎克高原,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还有许多河流和小溪,适合开矿伐木和打猎。布朗森地区是本州著名的休闲游乐度假区。在本州东南角的一小块地,是亚热带气候,夏天炎热多雨,土壤肥沃滋润,适合耕种,有许多农场和牧场。

1763年,法国传教士划独木舟从北边的威斯康星,一直到南边的阿肯色,沿途勘探绘制了密西西比河地图。1772年,法国探险家拉萨尔(La Salle )也来了,他南下直到密西西比河入海口,一路上宣称所到之处均为法属领地。

以后,大量的移民蜂拥而至,沿河的船运很快兴旺了起来。1803年,密苏里河两岸的大片土地,由于“路易斯安纳购买”,成为美国的领土。1812年,美国政府在此建立密苏里领地,圣路易斯(St Louis)成为这个领地的首府。

1821年8月10日,根据密苏里妥协方案,密苏里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第24个州,是个蓄奴州(Pro-Slavery State)。密苏里妥协是一个折中方案,目的是使蓄奴州和废奴州达到平衡。该州面积约7万多平方英里,人口近6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十分之一,刚好是州的平均数。

1824年,密苏里的高等法院宣布,已经获得了自由的奴隶不能再次为奴,所以本州的自由黑人与黑人奴隶并存。这种并存的现象在内战时期把本州人分成两派,一派是反对国家分裂的废奴派,另一派是蓄奴派,参加了造成国家分裂的南方联盟。

于是两大阵营对着干,南方阵营甚至还在小城“霓虹哨”(Neosho)设立了临时首府。内战中,南方阵营上阵4万人,北方阵营上阵11万人,两方战斗打的非常残酷,死伤惨重。内战结束后,密苏里州虽然废除了奴隶制,但是,即使是已经获得了自由的黑人,在公共场所也会遭到歧视。

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是东边的圣路易斯(St Louis)。第二大的城市是西边的堪萨斯城(Kansas City)。杰斐逊城(Jefferson City)位于本州地理位置的中央,所以被选为密苏里州的首府,以第三任美国总统汤玛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名字命名。

2016年7月31日,我来到杰斐逊城参观“密苏里州议会大厦”(Missouri State Capitol)。这天是个阴天,没有太阳,还好没有下雨。虽然大楼前面的广场正在维修,但还是在大楼的前方拍下了一张照片。下图是我在“密苏里州议会大厦”前方的留影。

图47.  我在“密苏里州议会大厦”前方面的留影

大楼的门前是杰斐逊总统的站立像。大楼后面的小广场上有一组雕像是纪念“路易斯安纳购买”(Louisiana Purchase)签字仪式的。美国代表是李文斯顿(Livingston)和门罗(Monroe),法国代表是马尔波依斯(Marbois)。

下图是大楼前杰斐逊总统的站立像,再下图是大楼后购买案签字仪式的雕像。

图48.  大楼前杰斐逊总统的站立像

图49.  大楼后购买案签字仪式的雕像

密苏里州议会大厦在美国五十州中,据说内部是最漂亮的。进入后一看,哇嗷,真是名不虚传。首先是一楼的州立博物馆,对本州的地理历史和自然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是二楼的参众两院会议厅和州长办公室,内外装饰得富丽堂皇。下图是密苏里州立博物馆。

图50.  密苏里州立博物馆

三楼四楼的十几个壁画是请著名画家为本州专门量身创作的。还有几十座本州名人的头像把大厅摆得满满的。我只能认出其中的少量人物:前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大文豪马克-吐温(Mark Tween),探险队长路易斯和克拉克(Louis & Clark)等。

下图是前总统哈里-杜鲁门的雕像,再下图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雕像。

图51.  前总统哈里-杜鲁门的雕像

图52.  大文豪马克-吐温的雕像

圣路易斯(St Louis)是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美东西南北的交叉路口。这里曾经是美国早期的边疆,也是通往西部的大门。1804年,路易斯和克拉克(Louis & Clark)的探险队就是从这里出发,沿着密苏里河向上游探索,一直到达太平洋海岸的。

圣路易斯不仅连接东西,而且还贯通南北。19世纪的密西西比河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水路,圣路易斯恰好就是这条水路的中间点,所以成为最繁忙的内河港口。当第一艘汽轮在圣路易斯港口汽笛长鸣的时候,就开创了密西西比河的汽轮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大文豪马克-吐温的传奇。

马克-吐温出生于本州东北部的小镇佛罗里达(Florida),成长于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小镇汉尼拔(Hannibal)。他根据那里的生活经历,写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两本书后来成了密西西比河汽轮文化的经典。

下图是大文豪马克-吐温。

图53.  大文豪马克-吐温

1904年,圣路易斯忙着办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道主,另一件事是举办世界博览会,后者还是“路易斯安纳购买”的百年纪念。如今在世界博览会遗址处,开辟了一个公园,公园里建造了密苏里州历史博物馆,用以展示当年的博览会盛况。

1966年,为了显示圣路易斯是通往西部的大门,在密西西比河的西岸建造了一个“通道拱门”(Gateway Arch)。通道拱门的地下是“西部扩张博物馆”(Museum of Western Expansion),博物馆内的展览厅里,陈列着有关路易斯安纳购买过程中的物品和照片。

另外,博物馆内还有三个电影院,分别放映三个电影:1)拱门的建设过程,2)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的经历,3)西部殖民初期的一些情况。拱门和博物馆都划归“杰斐逊国家扩张纪念地”(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

2001年11月21日,我在这里逗留了一整天时间,拱门的前后左右和博物馆的上下里外都走遍。三个电影也全看了,还登上拱顶“东张西望”了好大一阵子。相机里的胶卷都用了两卷。下图是圣路易斯的“通道拱门”,再下图是我在“杰斐逊国家扩张纪念地”的留影。

图54.  圣路易斯的“通道拱门”

图55.  我在“杰斐逊国家扩张纪念地”的留影

“通道拱门”的顶端有一个小平台,平台两边都有观察窗口。游客们可以在那里“东张西望”。“东张”:密西西比,大河南流。“西望”:圣路易斯,尽收眼底。下图是“通道拱门”顶端的观察窗口,再下图是我在观察窗口“东张”,第三图是我在观察窗口“西望”。

图56. “通道拱门”顶端的小平台,两边都有观察窗口

 图57. “东张”:密西西比,大河南流

图58. “西望”:圣路易斯,尽收眼底

从访客中心乘坐特制的电梯可以达到拱门的顶端,与我同乘电梯的是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小女儿。下图是两个小女孩之一,当我要为她拍照时,她毫不腼腆,落落大方地摆好姿势。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是个大姑娘了,下图是同乘电梯的小女孩。

图59.  同乘电梯的小女孩

拱门的建造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施工时需要特殊的设备。拱门的两只脚要非常准确地对齐,误差不能超过1英寸的六十四分之一。我的天哪,真是不可思议,怎样才能达到这么高的精度?拱门的高度和两脚间的距离相等,都是630英尺,形状是个倒置的“悬链线”(Catenary)。

把一条铁链挂在门框两边的相同高度,铁链的形状就是一条“悬链线”,下图是门框两边之间“悬链线”的形状。

图60.  “悬链线”的形状

“通道拱门”的悬链线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达

在这里 e=0.71828… 是自然对数的底,是个无理数。这是高等数学中含参数积分的一道习题,有高等学历的读者不难看懂,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自己推导出来。

最令密苏里州人骄傲的是,本州还出生了一位美国总统,第33任总统(1945-1953)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他的家乡在本州西边的“独立城”(Independence),他的故居现在开辟为“杜鲁门国家历史遗址”(Harry Truman National Historic Site)。

除了担任总统的时期之外,他一直都住在这里。小城里还有一个“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Harry Truma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2001年11月23日,我曾到过此处,但是当天不开馆,只是在外面照了相。下图是我在景点外边指示牌前的留影。

图61.  我在“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指示牌前的留影

2011年8月26日,我又去了一次,这次是参观内部。博物馆内有好几个展厅,追朔了他从童年到总统的经历。有一个展厅还布置成他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样子。还有他曾经使用过的汽车,外边院子里有他和他夫人的墓地。下图是博物馆中杜鲁门总统的站立像。

图62.  杜鲁门总统的站立像

1945年,罗斯福总统病逝后,杜鲁门以副总统递补上去,四年后连任成功直到1953年。他在任内很不平静,二战后期向日本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他下达的命令。战后美苏对峙冷战时期,也是从他的任内开始。中国人一般不大喜欢他,因为在朝鲜战争时,他是对立面的代表人物。

本州还有另一位总统的纪念地,第18任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故居,“格兰特国家历史遗址”(Ulysses Grant National History Site)。地点在圣路易斯西南郊区, 2012年7月22日,我曾到去参观过。这里是格兰特岳父的家,他在这里第一次遇到后来的妻子。

下图是我在“格兰特国家历史遗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图63.  我在“格兰特国家历史遗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该州中部的小城罗拉(Rolla),有一个“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这个大学与我有点缘分。1985年,我曾获邀到那里当访问学者,与相关教授都通了好几封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成行。

我这个人比较念旧,2001年11月22日,我在去杰斐逊城之前,拐过去先到那所大学校园里转了一圈。虽然感恩节期间的校园里空空荡荡,但我总算是来过,了却了心愿。下图是我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校门口的留影。

图64.  我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校门口的留影

说到文化教育,本州的密苏里大学有好几个分校。除了这个罗拉分校之外,还有堪萨斯城分校,哥伦比亚分校,另外还有圣路易斯大学,不过这些大学都不是一流的,在美国排不到前二十。

圣路易斯(St Louis)是本州最大的城市。现在回忆起来,我到过圣路易斯大概有三四次,每次都参观了不同的景点,也都有不同的感受。2012年7月22日,我在城里转悠了一天,印象最深的是“密苏里植物园”(Missouri Botanic Garden)。

当时正赶上中国传统的“灯笼节”(Chinese Lantern Festival),偌大的公园里,布满了彩色鲜艳的灯饰,有游龙彩凤,有佛祖观音,还有牛郎织女。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照片一下子就拍了几十张,下面的三张图是当时拍摄的照片。

图65.  游龙彩凤

图66.  佛祖观音

图67.  牛郎织女

第25州:阿肯色(Arkansas,MO)

阿肯色州的车牌上写着它的别称,“自然州”(The Natural State)。

图68.  阿肯色:自然州

阿肯色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写着同样的别称。

图69.  阿肯色州的入口指示牌

很久以来,阿肯色州(Arkansas)就以荒野而闻名,尤其是西部。大部分面积被森林覆盖,有很多州立公园分布在高山,河流和湖泊之间,另外还有许多天然温泉。因本州多种多样的地理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所以获得了“自然州”(Natural State)的称号。

阿肯色州的东面是田纳西州和密西西比州,边界是密西西比河。南面是路易斯安纳州,边界是直线。西南面是德克萨斯州,边界的南段是直线,边界的北段是红河。该州西面是俄克拉何马州,边界是一条折线。北面是密苏里州,边界也是直线。该州的东北角被挖掉了一块给密苏里州。下面是阿肯色州的地图。

图70.   阿肯色州(Arkansas,AR)的地图

阿肯色州的西北部有两排山脉,中间是阿肯色河,由西向东流,横穿本州大地。在小石城附近转向东南流,最后汇入密西西比河。从阿肯色河的流向来看,本州地势与密苏里州很相像,西北高东南低。沿着密西西比河,有许多牛轭形状的小湖,使本州东边界变成犬牙交错的有趣形状。

该州的正式名称(Arkansas),起源于早期的法国传教士马奎特(Marquette )。当他听到当地印第安人自称是“欧卡纳萨”(O-ka-na-sa )时,就用法语拼成了“阿肯色”(Arkansas )。正如许多法语单词一样,最后的 s 不发音,但我不管,照发不误。

我有个法裔朋友,叫路易-麦瑞因(Louis Marion),每当我喊他“路易斯”的时候,他马上一脸严肃地纠正我:“Call me lu(4)yi(4)”(叫我路易)。我不懂法语,但英语中有许多单词源于法语。我真是怕了这些不发音的 s,至今也弄不明白,既然不发音干嘛拼上去,自找麻烦?

1541年,西班牙人赫尔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来到此地探险。1686年,法国人亨利-德敦蒂(Henri de Tonty),在阿肯色河畔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居民点,被称为“阿肯色之父”。一百多年来,西班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三家斗来斗去,交替地控制着这个地区。

1803年,由于“路易斯安纳购买”(Louisiana Purchase),此地成了美国的一部分。1819年,设立了阿肯色领地。1821年,建立了小石城。1836年6月15日,阿肯色成为美国的第25个州,是蓄奴州,首府设在小石城(Little Rock)。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白人庄园主们靠着种植棉花而大发其财。黑人奴隶被迫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内战之前,本州的黑人人口比例大约占全州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内战爆发后,阿肯色州加入南方联盟,在战斗中死掉一万多人。

内战时主要的战役发生在本州西北部的“豌豆岭”(Pea Ridge),时间是1862年3月7-8日。最后北军的胜利,保住了北面的密苏里州。内战战场的遗址被开辟为“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Pea Ridge National Military Park)。

2008年5月25日,我曾经到“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参观过。下图是“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的指示牌,再下图是“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里的大炮。

图71.  “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的指示牌

图72.   “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 里的大炮

小石城(Little Rock),位于阿肯色州的中部,阿肯色河的南岸,是阿肯色州首府和最大的城市。是阿肯色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小石城的历史可以通过历史博物馆,历史街区和历史遗迹来了解。我曾经两次造访过小石城。

2016年7月30日,我来到小石城参观“阿肯色州议会大厦”(Arkansas State Capitol)。当时天空瓦蓝,阳光灿烂,于是在议会大厦前拍下了一张照片。由于时间充足,所以入内参观。里面与大多数的州议会大厦差不多,有州长办公室,参众两院会议厅等。下图是我在“阿肯色州议会大厦”前面的留影。

图73.   我在阿肯色州议会大厦”前面的留影

阿肯色州虽然是个坚定的南方州,但种族冲突不像邻近的密西西比州和田纳西州那样尖锐,只有一次是例外。1957年,时任州长派遣卫队封锁小石城的中心高中,不许9名黑人学生进校就读,因为该校全是白人学生。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州反抗种族歧视的高潮。

现在,这所学校被开辟为“小石城中心高中国家历史遗址”(Little Rock Central High School National Historic Site)。2008年5月24日,我曾到过那里。下图是“小石城中心高中国家历史遗址”的指示牌。

图74.  “小石城中心高中国家历史遗址”的指示牌

阿肯色州的第一名人当属第42任总统(1993-2001)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他出生在阿肯色州,幼年时很苦,母亲改嫁后他随继父姓。靠勤奋努力考上了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毕业后到小石城发展。曾连续几次当选为该州州长,最后在1992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美国国家公园局在小石城的阿肯色河南岸,建立了“克林顿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Clinto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2008年5月24日清晨,我曾经到过那里,但由于时间太早尚未开门,没能入内参观。下图是“克林顿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指示牌。

图75. “克林顿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指示牌

2016年7月30日,我再度造访小石城,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入内参观。博物馆的玻璃大楼显得相当有气魄,内有许多展厅,详细地介绍了他在任期内的各种政绩。下图是我在“克林顿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前面的留影。

图76.  我在“克林顿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前面的留影

大楼外面阿肯色河上的一个废弃铁桥也算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到桥上观赏两岸风光。下图是阿肯色河上的废弃铁桥。

图77.  阿肯色河上的废弃铁桥

有一件令我意外的事情,在大楼旁边的一个小花园中有一颗小树,是当年荷兰小女孩安妮-弗朗克(Annie Frank)栽种的小树。这个小女孩因为写过一本书而闻名世界,书中记述了她是如何成功逃离纳粹德国魔掌的。下图是安妮-弗朗克栽种的小树。

图78.  安妮-弗朗克栽种的小树

1963年7月24日,17岁的克林顿在白宫被肯尼迪总统亲切接见并握手。一直到自己当上总统,仍对当时的情景念念不忘。肯尼迪一直是克林顿青少年时代的偶像,他甚至收藏着一盘当年拍摄的影片,多年来一直以此为傲。

下图是克林顿与肯尼迪总统握手的照片。

图79.  克林顿与肯尼迪总统握手的照片

小石城还出了另外一个名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这位歪戴军帽,嘴刁烟斗的墨镜将军,作为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最高司令,曾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主持日本投降仪式。这使他的个人声望达到顶峰,也满足美国人处处想当世界老大的骄傲心理。

下图是密苏里战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图80.  密苏里号战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他的故居现在被开辟为“麦克阿瑟的阿肯色军事历史博物馆”(MacArthur Museum of Arkansas Military History)。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还有他曾经坐过的吉普车,他的手枪,军装,军帽等物品。

下图是“麦克阿瑟的阿肯色军事历史博物馆”的指示牌,再下图是“麦克阿瑟的阿肯色军事历史博物馆”里麦克阿瑟的军帽。

图81.  “麦克阿瑟博物馆”的指示牌

图82.  博物馆里麦克阿瑟总的军帽

在小石城的西南方,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是著名的“温泉国家公园”(Hot Springs National Park)。在地下几千英尺的深处,有着丰富的水源,温度可达华氏140度。自然无菌的纯净水,在压力下通过岩石缝隙涌上地表面,从而形成了许多温泉。

在温泉镇的主街上,连续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洗浴房。在附近山上还有个瞭望塔,可以俯瞰温泉镇全景。2008年5月24日,我曾到过这里游览,还登上附近山上的瞭望塔俯瞰全景。我因时间排的太紧没有去洗温泉,如有机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出游,定要好好享受一番。

下图是“温泉国家公园”的指示牌,再下图是我在“温泉国家公园”里的留影,第三图是我从瞭望塔上俯瞰温泉镇。

图83.  “温泉国家公园”的指示牌

图84.  我在“温泉国家公园”里的留影

图85.  我从瞭望塔上俯瞰温泉镇

还有一件事情也要说明一下,全美最大的零售连锁店“沃尔马”(Wal-Mart),总部设在本州北部的小镇罗杰斯(Rogers),也就是在本州北部“豌豆岭国家军事公园”旁边的那个小镇。1962年,沃尔马在这里开张了第一家分店。

该州很有意思的“悖论”(Paradox)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州”,出了一个商业巨挚“沃尔玛”,一个“保守的”南方州,出了一个“自由派”的民主党总统克林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花似鹿葱:
谢谢鼓励。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这个系列很不错,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