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识名相:唯识性

(2022-05-11 19:22:46) 下一个

64唯识性:

《大乘密严经》说,是知识分别,现境还自缘,于境中对法相作种种分别,安立种种性相,然法相的本质即是境相,其自性即是上一重变现境的现识的性,说为唯识性。从究竟变现义说,一切法相都是如来藏藏识的性,本质皆为一心。(延伸)

 

《大乘密严经》说,是知识分别,现境还自缘,于境中对法相作种种分别,安立种种性相,然法相的本质即是境相,其自性即是上一重变现境的现识的性,说为唯识性。从究竟变现义说,一切法相都是如来藏藏识的性。

现在的瑜伽修学跟唯识今学的宗义一样。简述唯识性就是真如,与中观讲的缘起性就是空性,同出一辙,智识双运简述手心手背的一体两门,这样建立的佛法观修很难超越边见,即使施设离边为中,还要继续施设离边复离中,甚至讲说连能离的也要离,在一重建立中观,总有一个尾巴是去不掉的,即使有反复观修的施设,也是惘然。
一个是《入楞伽经》,一个是《大乘密严经》。在偈颂品里佛

说到:“佛说世间相,即说相唯识;佛说法空性,即是唯识性。”讲法相唯识,就是讲识变,法相的生成,不是唯凡夫的识能认知的。

佛在《入楞伽经》中讲到:空性就是唯识性。

佛在二转法轮说空性是缘起,佛在三转法轮说空性是唯识性。讲梦境大家都能理解,梦里发生的一切醒后都是空性,空性不是依空间讲说,昨天错过的事不是佛讲的空性,否则过去的事都可以说是空性。我们认知的空性受时空的局限不能同时,佛说空性中自显现是同时,说空性是唯识性,

佛在三转法轮的教法,不是说诸法空性,是说诸法唯识性。成佛一定要离缘起,才能离心识与外境的相对。如同莲师在吉祥狮子的引导下,离观察者离能做,向上融入法界一心。从大唯识两重识变来讲,这缘起的境相都是藏识示现,都是如来藏功德。

佛觉讲识变众生与法,上一层识觉跟下一层是相通的。佛觉是两重识变,可以错开果阿赖耶识的虚妄不实,在一重缘起的认知,只是事后诸葛亮,觉知不能同时,存在实有的生老病死。修学大唯识在两重识变下,才能觉知到缘起中的显现,只存在其相,而不存在相的实质。学佛上来就跟你讲一心佛觉不成,得一点一点,先从有慢慢讲到幻有,从境相讲到境觉,让你的觉知能够与幻境错开,学佛先要升起错觉,然后才能讲到真实。二转法轮的般若中观,依缘起说空性。三转法轮的法相唯识,说无生唯识性。依身智界可以说相碍缘起,依法相唯识变现,则身智界的相碍不能成立。现实当中你要盖房子,条件具足才能完成。但相碍缘起涉及不到梦幻与三摩地,在境界中不存在相碍,这大家你听懂吧?在六识平台里听课学习,需要一个缘起的过程。但在梦里边修学,则不存在实有的缘起,梦境中的一切,都是刹那圆成。

我们的认知是依分别事识,不是依现识。现识是当下的体验,分别事识只是错觉,知道是梦的时候你已经醒了,已经与梦错开了。佛菩萨看显现是唯识性,是佛觉的现量,我们则是比量。

佛依法相唯识,说诸法是唯识性,说众生在缘起中的认知,是虚妄分别性。这与佛在二转法轮依般若中观,说缘起为空性不同,依瑜伽行中观,则说如来藏教法为深般若。

三转法轮不说空性,说诸法是唯识性。佛在二转法轮说缘起为空性,三转法轮佛说法相唯识性。缘起是由心识来认知的。法相唯识不是,唯识变现是上一层识觉的认知。

大唯识依佛在三转法轮的如来藏教法,说法性是唯识性,说诸法是一心自显现,不说空性中自显现!中观说诸法空性,唯识说为虚妄分别性。

佛在二转法轮说空性,在三转法轮说唯识性。佛在《入楞伽经》里讲到,法界一切显现,都是藏识境界。法相唯识就是说,显现即是唯识变现,这是佛最究竟的说法。空性是由我们来认知的缘起说法,是依身智界而建立的。如来藏的教法是依智界身来建立的。

法相唯识说无生即是唯识性。

佛在三转法轮讲法相唯识,依两重唯识变现才真正解决了,心识与外境相对的问题。落在变现境中的心性和法性,都是唯识性。

 如来藏与法相唯识

身智界和智界身的平台不同,今人讲如来藏还不够全面,没有涉及到两重唯识变现,一重是如来藏藏识,一重是果阿赖耶识。正确理解法相唯识,必须依唯识古学所讲“识变众生与法”的唯识变现理。中观所说的心性和法性相依,是落在变现境中的相依理。大中观在此之上,施设了一个空性本基,说显现是本性自性空,认为如此即可避免唯识执识为有的责难。法相唯识是在能相的施设,两重唯识变现,不被所相的有无说辩破。大中观讲智识双运,说智境不显现,识境依智境随缘自显现,此双运实际是一体两面说,如手心与手背,因手心与手背永远不能相见,并没有真正解决心性和法性的相对。佛在三转法轮讲法相唯识,依两重唯识变现才真正解决了,心识与外境相对的问题。落在变现境中的心性和法性,都是唯识性。大中观讲本性自性空,与大唯识两重变现说不同,佛说修学大乘要入唯识见,才能离开缘起认知的相碍。入唯识见才能了知能相与所相的不同,入唯识见才能依能相说所相的显现是无生,佛在三转法轮不说空性说唯识性。

佛在《入楞伽经》中讲到,“佛以智悲视世间,彼实犹如一梦境,以其离于识智执,故不能说有或无”;弥勒菩萨说,“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一心佛觉说无生唯识性,唯识性中包含空性,但空性不包含一心佛觉。

法相唯识的教法超越心性和法性,心性和法性都是唯识性,大唯识讲一心佛觉就是平等性,高于在一个层面上讲说的心性与法性。大中观施设的平等性,心性,法性都是空性,因为大中观施设的本基是空性,所以本基上显现的一切都是空性。大唯识如来藏教法不说空性,说无生唯识性,中观说如来藏与如来藏功德双运,唯识教法说诸法的体性是真如,即法性真如。大中观原名即瑜伽行中观,因避讳法性唯识执识为实有,则改变现理为双运而说如来藏,改唯识性为空性依深般若说本性自性空。宁玛派的修学有见修两部,见部说极无所住大中观,修部说他空中观见,内密两重唯识变现理。为离争议用心良苦。瑜伽行中观虽然改说为大中观,但在与小中观辩论的时候仍然无法避开空性,宗格巴大士明确提出“声闻乘证得的空性和菩萨乘证得空性,难道不是一个空性”,责难应成中观为显宗的大中观,至今未给出答案。依大唯识瑜伽行中观回答,就很简单了。声闻乘证的空性是依缘起,说为缘起性空。菩萨乘说无生是依唯识变现义,这两者所依的识体平台不一样。声闻乘依缘生的观察说诸法性空。

法相唯识依变现说诸法唯识性

唯识宗讲唯识性,多是落在所相里讲,唯识古学讲识变是在能相上讲,佛说的入唯识见一定是在能相上,而不是在所相里讲。

两重定义一重的显现都是唯识性,不管你定义的是空性也好,有性也好,真如也好,法性也好,在法相唯识看都是唯识性。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法相唯识是讲两重变现。

  换句话说六识平台的所有定义,在七识能相平台都要定义为唯识性,在七识能相平台,看六识的不同定义都是法异名,虽然名字不同,但讲说的都是识变的幻象,在识变境里显现的诸法都是唯识性。大乘佛法要这样讲,人家佛教的问题就很严重了。佛说我们的识觉都是虚妄分别,护法一系的唯识宗错解佛在三转法轮的法相唯识,把在能相讲的唯识变现放在所相来解说。大唯识讲的一心佛觉,与大中观定义的心性、法性、平等性不一样,中观定义的心性和法性,是落在缘起中的定义,是心识与外境的相对。学人通过佛法观修,超越缘起才可以证入心性与法性的平等。按三转法轮的唯识教法,识变众生与法,即心性法性都是识变都是唯识性,依能相识变来看所相中的一切本来平等。

大唯识的佛法观修同样包含见修两部,修部的施设有不同的识体平台。对比中观的讲法,六识平台可说为心性,七识平台可说为法性,一心八识可说为平等性。大唯识的见部即禅宗讲说的一心佛觉,即法界一心的生命实相,所有的显现都是一心的形象。都是如来藏与如来藏功德双运境界,都可说是唯识性。依两重唯识变现,落在识变境中,才有心识与外境的相对,佛在《入楞伽经》里说为分别事识。因为心识与外境的相对,我们认知不到显现的诸法是唯识性,法相唯识性是在能相上讲,能相在所相的平台是不显现的。所以佛说我们的认知是虚妄分别。在一重缘起里建立的般若教法,讲的是缘生性空,才有中观定义下的心性法性平等性。当然密乘修学依大瑜伽,建立了法报化三身的修法。宁玛派的祖师不败尊者依大瑜伽的无上瑜伽,建立六识的六识、六识的七识、六识的八识。即化身的法报化,同时大瑜伽的无上瑜伽,亦可以转变成无上瑜伽的大瑜伽。宁玛派顿珠法王在讲说《入楞伽经》时指出,唯识教法含摄凡夫,菩萨,佛的唯识。

佛法说到唯识性,你就明白是讲两重识变,即大中观讲的智识双运。在大唯识教法的名相里,就是上上含摄下下,下下只是上上的投影。佛说诸法的显现都是藏识境界,法相唯识说相当于诸法的总集。

我们在缘起看到的显现,依两重识变看法相都是唯识变现,密乘说为明空双运。我们定义的法相种种名言的施设,从唯实变现讲都是假名,都是识变境界。包括我们在缘起中定义的法性、真如、自性、空性、佛性、种种名言,这些都是识变现下的定义。是果阿赖耶识的变现,我们认知的影像都是识变的幻影。我们对幻影的命名,本身就是虚妄分别,佛说一切显现都是唯识性,如虚空花不能说其有或无。变现境中的生灭,来去,一异,增减也是一样,这些都不是真实存在,还有缘起中产生的各种觉受,就连我们认为的真实同样是唯识性,一切都是藏识境界。讲大乘佛法我们是很难接受的,人间佛教说人成即佛成,这些说法是依相依理,大乘佛法说的是变现理。

在缘起中建立的中观都说空性,即使大中观说本性自性,仍然是依相依理而说,所说空性不可能有区别。依大唯识声闻乘证的空性是缘起空,菩萨证的空性是唯识性。缘起性空是依相依理,唯识说空是依变现理。

由于法相唯识不是在缘起中安立的,是在唯识变现上安立的,缘起中所有的名言概念,依唯识变现都是假施设。所有的名言都是唯识变现。缘起中的有、空、非有、非空,以及法性、中观、真如,空性等,这些道名言都可以说是唯识性。唯识是从识变这个角度来说,识变说可以替代变现境里的一切显现。只有一心佛觉可以替代法相唯识。法相唯识的教法并不简单,唯识性在法性、空性之上。法相唯识上上含摄下下,

二转法轮的一切教法,在三转法轮都可说为唯识性。法相唯识不说空性,而说无生。无生就是唯识性。佛说梦境就是无生,梦中显现的一切,因没有实质说为无生,因其显现说为无灭。大乘佛法说无生,同时说无灭,此即大乘瑜伽行中观。

弥勒菩萨开示“识智何分,波水一个”,凡夫是识,菩萨是智,佛是觉。识智在报身佛土也叫心光。用梦喻来解释这一切就是一常识。学佛没有两重识变的看,光知道中观唯识教理没有用。学佛有把佛觉挂在心上,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和法相唯识不在一个识体平台,知行合一是在变现境里的认知,还没有突破所相的相碍。只有理解了两重唯识变现理,就懂得禅宗为什么说你不是你。人间佛教所说跟大乘佛说不是一回事。学佛得听佛的话,不要在你的经验里寻找。外境的显现,包括你心识的认知都是唯识性。

唯识性可以替代所有的名言,一心佛觉可以替代藏识识变。一心为什么能替代心意意识?觉知唯识性已经很高,但离一心佛觉还隔着一重天。

大唯识依《华严经》讲说如来藏四重缘起,依二重识变说无生法相唯识性。

我们的佛法修学建立了三个阶梯,六识缘起、七识变现,一心佛觉。七识唯识性,可以覆盖六识层面的一切名言概念。法相唯识是上上覆盖下下,大乘佛法建立的本基都是真如。

依唯识变现自然超越身心的相碍,换成一心佛觉的视角,六识、七识、八识都是假施设,依个体建立的心意意识,说为阿赖耶识,依一心如来藏,则说为如来藏藏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