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国 Moshang USA

独立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信息咨询
个人资料
正文

30以后拖家带口移民美国大多不值

(2024-05-17 13:47:51) 下一个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润学成了中文圈子的一个热门话题。当然也是借西风,美国拜登政府打开边境,3年引入千万非法偷渡客(还不包括无法统计到的数目),让很多人觉得来美国只差一张飞机票或者走上三四百个马拉松的距离。

拜登是为了权力,非盈利组织是为了经费,蛇头是为了生意,敌对势力是为了反美,而你是为了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及前后,也是中国人出国热的一个巅峰,很多学生受“生物是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尤其方便出国”的影响,纷纷选择这个专业。有至少十年的时间,这也是各地高考状元最热衷填的志愿,其次就是计算机。结果时间赛跑给出了答案,虽然生物让出国这一步简单了,但是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到了美国之后的后续故事就相当纠结了。
生物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火坑专业,耽误了不少人才。绝大部分学生物的跟本在同一起跑线的计算机之类专业的留学生,整个发展轨迹被甩开一大截。需要脱几层皮的苦逼模式才能调整航向,弥补这个缺陷。而能做到这点的也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人也就在失去黄金发展机会下,要消化努力和产出不成正比的人生。
说这段历史,就是想提醒,很多事务的规律,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眼前的捷径顺利,可能意味着只是加速跳进了火坑。要再出坑,并非人人能办得到,甚至是大部分人办不到的事,毕竟个人能力智商的决定力在潮流大势面前,微不足道。
所以从众心态追赶潮流,尤其是中文圈子忽然热起来的潮流,往往让人碰壁到头破血流。你需要的是掌握准确的信息,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
犹豫不决的人群里,有一种就是刚刚有孩子的准中年人或者中年人家庭,到底是否要搏或者赌一把。这种类似的移民经历,笔者也算经历过。
相对从中国移民美国,其实我经历的挑战还小很多。当时我家的移民方向是从美国到欧洲的瑞士,也是为人父母的新手,一下就到了一个新环境,要面对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各方面的变化挑战。
瑞士是一个用英文即能保证短期生活无大障碍的国家,她分成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长期居住当然还是要学当地通用的语言,但只是住个几年的话,英文足够对付。也就是说,语言上的挑战肯定比多年在中国生活,语言学习能力退化的中年移民到美国,而且还拖家带口的情况,面对的实际难度小得多。
不过笔者当时对困难的准备依然严重不足,心理期望值又高,既想两个人都能有完美的好工作,又要适应在生疏的环境为人父母的新挑战,再加上还要奋斗移民身份,压力并不是通过经常在瑞士和周边国家旅游散心放眼看世界的美好就能掩盖过去。
虽然说周围的环境美丽得像水晶,经历着游览欧洲西方文明几千年累积的璀璨文化的震撼,但是那同时是我心理很失落的一段路程。那段生活的最大价值,则是奠基了我回到美国后脱胎换骨般的思想转变,也就是从东方习惯变成西方习惯的起始。
现在回看,当年如果有自己现在的心境和成熟,尤其是对信仰和传统家庭观的理解,再加上能放下完美主义——说白了是深受世俗标准影响的成功论——的自我折磨,一切都本该风淡云轻。问题是现在很多考虑是否要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心态上恐怕比笔者当年的准备只差不好。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给你一个真实的参考。
美国有他的独特之处,但是脚踏上这个土地不过是一半到了美国而已,如果只陷在移民来之前的母语圈子(毕竟现在社交媒体的发达可以让人在美国基本不需要说英文),那么看的、吃的、玩的、想的还是自己争取离开的中国的习惯,这属于肉身出国思想还寄居在中国,那么绝对生活质量反而不如在中国时候高。
真正能喜欢上美国的生活的,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步,你来美国必须有以退为进甚至从低收入底层干起的思想准备,否则眼高手低或者还拿从前的职业人生轨迹来要求自己,就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矛盾纠结。
这是每个移民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和风险。美国一点好就是没有职业歧视,无论是政客参选时候,津津乐道自己当年做清洁工打工赚学费;还是全球知名的斯坦福大教授,坦率提及自己爸爸正式职业是工程师,但是在90年代失业潮时也去麦当劳打工养家的经历,等等迹象,都可以看到这人文高度从细节上的体现。
但是你如果扎堆在北美中文圈子里,很难得到这种豁达和平等的心态。问题是对于中年移民到美国的绝大部分人而言,又几乎无法脱离对华人圈子的依赖。因此必然导致移民到美国的开始几年,过掉前几个月的新鲜感,就将会陷入漫长而容易充满心理挣扎的阶段。
这就自然涉及到第二步,越早把英文练好,路才越宽。否则你的生活只能局限在华人圈子,在美国的物理或者心理上的中国城生活着,完全不比在中国呆着强。
没有用英文谋生的能力,那么意味着你从生活到找工作都会在华人圈子内循环,碰到的华人老板,跟你在中国打工遇到的老板,往往是半斤八两的事。甚至一些华人老板也善于利用没有稳定身份的人群的不安定和焦虑,把人当半个奴隶使。而且他们深知,通常华人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非常脆弱。
只有语言能力扩展了,才能向真正的美国生活迈进。否则对于大多新移民,依然只会被美国的中文圈子吸引回去。这意味着你的自由度就微信那么大,长久下去不说在美国变得度日如年,但是很可能最盼望的事情就成了每年回中国探亲了。
笔者曾经很难理解那种在美国生活几十年,能决定回中国养老的人怎么还能习惯。后来想明白了,大概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有毅力地以北美华人圈生活为活动范畴,这样要回国也可以无缝接轨。只是可惜,这样把自己边缘化在美国几十年,不憋屈吗。
第三点,多去跟周边尤其非中文语境的群体接触,而且不要只局限在学校之类的教育圈、或者公司。由于美国当下正在经历历史性的文化战,这些地方本质上也越来越只是一种说英文的但跟你离开的国差别不大的环境而已。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去接触美国味道足的社区,譬如走进教会这类环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不同价值观的新鲜的美国。
换句话说,如果您没有一定的保守主义的三观,不能去接触信仰对心灵的启迪,来美国势必将应用一套左的思维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再加上大外宣统战部势力的助攻,这会造成大部分华人走上患得患失甚至心理抑郁。就像不合适的婚姻,终究会由爱生恨。你移民,是以实现对美国的仇恨为目标的吗?
别误会,笔者不是在传教,我的中心主旨是,对于坚守无神论的华人,移民后能过上的生活,其实你留在中国基本可以得到类似的甚至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只会比来美国的生活质量更高。

如果是像下面这个某公号(一个没离开中国读书、生活过一天的前体制内记者,写鸡汤文给读者把脉是否适合来美国,指点迷津在美国生活如何好。希望大家还是多跟有真实美国生活经验的人了解移民,别成了向和尚问找老婆攻略还当成武林秘籍)的文章和留言区里面,看上美国的福利社会,用合法或者偷渡途径过来,实话实说,美国也没有那么厚的底子,只增加消耗支出而不提高生产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不出20来年就会被吃空。

?https://x.com/MoshangUsa/status/1791325889642496457

这也是不一句戏言,十多年前,没毕业的学生,当时美国保险便宜,好的学生保险生个孩子几乎不用花钱。所以那时候身边读gradschool的华人,要孩子早有一定普遍性。很快奥巴马医保通过“劫富济贫”大家拿的操作,让美国中产保险费普遍涨了一倍不止,也加剧了美国中产阶层的缩水。现在同样是生个孩子,账单比当年多出部分动辄以万计。
上图这个被高赞的评论也是严重误导,加州穷人日子舒服?为了那点救济生活在中国城、内城的穷人区,与美国犯罪率最高的那个群体和华人帮派混居,就是高频率发生枪击、抢劫,亚裔老人妇女被袭击伤害最多的地方。周边还传来阵阵流浪汉当街大小便的熏骚和大麻的味道。命都没有了,还要福利?

看看比美国在大政府福利方面步子迈得更急的隔壁邻居加拿大,最近经融时报报道,“自2020年以来,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缩减0.4%,是前50名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糟糕的。新的投资和就业增长主要由政府驱动。私营部门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这对生产力和繁荣的贡献甚微。许多年轻人无法负担得起世界上最昂贵的房市之一。”

拜登的左翼政府和加州模式,其实也就是加拿大类似。现在美国国债达到二战时候的水平,34万亿而且每100天增加一万亿。这么无节制地吸收非法偷渡客,国家就像脱轨的列车一样会撞向破产。毕竟一座大桥在坍塌前的几秒里,依然是看上去很正常;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夜的伊朗人,也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几十年的生活全面倒退。
即使是《纽约时报》还说点实话的时候,他们都承认,“除了给移民本身带来巨大收益外,移民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净收益还很小。现实估计表明,自1980年以来,移民带给本土出生的美国人的总收入增加不超过1%。”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2006年发表于《纽约时报》的原话。

https://www.nytimes.com/2006/03/27/opinion/north-of-the-border.html

在美国的生活打拼,即使当年一流大学出来留学的高考状元方阵的人选择错了专业,也要经过长久的挣扎才能翻身,并且平均也追不上其他群体。这里不是说惟有读书高,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存在,但是那更多是一种个体独立事件;从群体效应上出现的差距,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很多人今天美国生活的舒适,其实只是没有告诉过你他们当年读书、工作漂浮、奋斗身份阶段承受的非常人的压力。
美国的福利,就是合法移民能享受到的民生条件都随着时间在下降,那么来那么多不能创造同等或者高于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价值的非法偷渡客,这个国家的未来不容乐观。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真正生存能力强有好奇探索欲的才能在这个国家活出味道,为救济而来的,你何必要为沉船添砖加瓦?
所以最近流行写鸡汤文向中国人鼓吹到美国,领救济倒卖也能过得呱呱叫;留言区也是强烈误导中国人,美国的福利救济好翻天你们赶紧润过来。请多思考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大外宣要拿你们当枪使,才会有从抖音到微信上一阵阵鼓吹走线的宣传潮。

美国拥有的那些好,只属于能脱离语言舒适区,积极融入新文化习惯的移民。否则,你留在自己的国比移民过来日子普遍更强。

https://www.youtube.com/c/MOSHANGUSA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我爱栀子花 回复 悄悄话 40后润的人无怨无悔,开心。
NeedToSay 回复 悄悄话 八九十年代老留们刚到美国时被美国的物质文化和环境惊到了,更好的是想生几个娃都可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物质上的差距缩小了,美国工作时间长了接触到一些小人就认为美国没比国内好也搞办公室政治,加之小孩儿都大了,对多生了一两个孩子的优势也忘了,对清洁空气优美环境也审美疲劳了,有的人就开始后悔当来美了,哈哈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不过现在偷渡来的都是农民工吧,对农村人来说,这个冒险还是值得。
hagerty 回复 悄悄话 标题应该加上“不会一点英文的”。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普通人为了孩子们不那么卷,还是值得的。当然要当合法移民。那种偷渡冒险丧命的当然不值。
MoatCity 回复 悄悄话 鞋穿在自己的脚上,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可惜,人不能同时在两个世界生活。中国人随大流的多。自己做的事,是看别人在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