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校车就该公交来办

(2022-12-29 23:54:04) 下一个

校车就该公交来办

                                         2006年1月11日

何必

2006年1月10日和11日,北京电视台《城市》节目做了连续两期的有关北京校车的调查,还是第一期说现象,第二期探讨解决方案。而这个节目里,却没有给出一个该节目自己的结论。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在校生约为170万。如果有1/3的学生需要家长用车接送。每个孩子一辆车,就是51万辆。即使他们都住在学校附近方圆5公里以内,每天光汽油就需要30万升,价值130万元。说到底,(校车)还是一个钱的问题,不赚钱甚至亏本的买卖自然谁也不愿意做。于是,一边是家长的迫切需求,一边是合法、有运营权的又不愿涉足,其实,上海公交率先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早在1989年,他们就开通了接送学生的“红领巾班车”。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城市管理广播录音采访)“这个事情必须是通过公交交通更有效组织来解决的问题。或者要再引进市场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他更高效运行。”

北京的校车,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城市阴影。从该节目中所记录的8年前所拍摄到的中小学门口接送大军的场景看,那时已经是人群熙熙攘攘、自行车密密麻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拥堵景象。时光荏苒,穿梭往复到了现今,接送孩子的自行车换成了小轿车,各学校上下学时刻门口的确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接送孩子的车辆前赴后继一直排到了主干道上,并且鳞次栉比纵横交错,并排层叠占据了城市道路,交通警察对于这种明显的违法行为也只能网开一面,更多地体现“人性化”放逐违法,尽快疏通拥堵,违法也就这么着了。

(那些接送孩子的轿车中,很多都是为了孩子而特意购置的私家车,造成了现行教育负担之外的家庭经济支付成本;而排在校门口的轿车里有多少是公务车辆不得而知,这也是该节目疏漏的一个点,公车改革嚷嚷了这么多年,改革的效果是公车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却以高速度增长。新华社消息,近几年,伴随着公车改革,公车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这又是个改革的奇迹。在中国做个纳税人,真他妈的。)

《新京报》在被颠覆之前曾经载文介绍,将校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中之重,这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美国,联邦法律详细规定了校车车体结构、防倾覆保护、刹车装置等34个方面的要求,在这种高标准下,美国校车由专业厂商制造,质量高,造价昂贵,有“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之称。此外,美国校车的司机,都是经过特别挑选的专业司机,大多为女性(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加细心谨慎)。更令人称奇的是美国校车的“特权”——只要校车停在路边上下乘客,它身后、身边、以至对面车道上的车辆就必须停驶,而且保持距离;校车不动,其他所有车辆就不能移动,超驶学校校车,违章处罚是很重的——好车,好司机,加上“特殊保护”,校车的事故发生率就会降低。

可现在,改革的效果,就是社会责任更多地从国家(在我国的政体下就是政府)转移到社会(具体就是家庭和个人)。孩子们的上下学安全也就从本来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并付出各自的义务,很奇怪地变成了只是学生家长的义务。这种国家(政府)、社会(民间)义务向家庭义务的嬗变与退缩,折射出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急遽变迁。

2005年底,北京市有关方面明确,学校应该是校车的第一责任人。这种规定招致了各个中小学、以及几乎全社会众口一词的反对。很明显,学校作为一个教学机构,无论从专业能力上,还是从法律责任能力上,或者是交通风险控制的经济实力上,都无法承担这么个荒唐的职责。

为什么会这样?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所有校车都必须使用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兴办的名为“阳光彩虹”公司的车辆和司机,说穿了,就是只能采用政府垄断的市场资源(这种权力与市场的并列本身说起来都很别扭),否则就都是非法的,是要被取缔的。

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认为,如果让学校自己办校车不符合中国国情,可这也不能给教育行政部门设寻租制造合法性条件。有了上海市的经验,但却为北京市方面视若无睹。

目前看来,运用于专业领域内部的车辆,也有类似供电、警务等,这似乎与本题无关;而行业专门面向社会的服务车辆,有救护车、消防车、邮政车等。而这些车辆都是点对点服务,并且规模小。

从校车的服务对象上看,特征于居住分散,学校甚至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建立一个庞大到足以覆盖所有学生居住地的校车线路网络,来为孩子们提供安全便捷周到舒适的上下学交通服务。学校限于条件掣肘,有几辆校车已经很不错了,可无法将居住在星罗棋布地点的学生个个都送到家,只能按照大方向将孩子们分别送到交通枢纽,这样只能将拥堵点从学校门口迁移到交通枢纽,形成拥堵点的平移和原有拥堵点的加剧;而如果由教育部门举办校车网络,如果车辆少线路稀疏,问题依然;如果车多线密,则会与公交重合,形成交通重复投资,城市道路资源浪费,使得已经不堪一击的京城交通愈发脆弱。

孩子们上下学,原本就是公共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并没有游离在这个系统之外。因此,由公交部门运营学校校车,应该是名正言顺并且轻车熟路的。当然,需要公交部门将优质资源投入到校车领域。

当然,如此制度安排的前提,是公交部门放弃利令智昏的经营思路,将校车作为公益事业和关乎全社会的将来的大事予以靠量。Moynihan说,“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老人的态度和方法得到反映,而一个民族的未来则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儿童的态度和方法中预测。”

我们这里,对老人的态度自不待言。对待孩子,可以随便从儿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得到答案。就算是讨论结果趋向一致,可真要实行,也会像现在北京刚刚面世的BRT那副德行。

不信?兔子,等着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